正在阅读:

因何兴衰:罗曼诺夫王朝的“吸星大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因何兴衰:罗曼诺夫王朝的“吸星大法”

这本书以相对较短的篇幅,通晓清晰的向读者叙述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解析了俄国的制度、文化、社会发展及其嬗变。

文|郑渝川

书名:《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

作者:(日)土肥恒之

译者:李文明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在9世纪以不同方向南下,在西征服了法兰西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之后又渡过海峡占领了英格兰;法兰西的诺曼底战士在11世纪以雇佣兵身份进入意大利,最终征服了西西里岛,建立西西里王国;而在东欧方向,维京人征服了诺夫哥罗德城和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

当然,维京人在东路的人数较少,后来就被当地的斯拉夫人同化了。这也是俄国人难以被英、法、意、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的人们接纳的一个原因。

这一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以基辅罗斯为基底的俄国,接纳的是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系统,经由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留下了许多大大有别于欧洲传统的制度。

蒙古帝国对包括后来的俄国在内的东欧、中亚等地的统治,长达200多年,政治影响更是持续到了甚至20世纪初。

在历史学界,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蒙古统治对于俄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主要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大幅下降,文化水准的下降,蒙古制度的引入塑造出不同于欧洲传统的制度体系,在心理上造成俄国与西欧关系的切割。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俄国频频介入欧洲政治,但这种介入引发了欧洲人民的强烈反感,相比之下,在那之前拿破仑在欧洲各地的征伐,却没有使法国成为众矢之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蒙古统治为俄国的统治和统一创造了条件。

1598年,基辅罗斯的建立者留里克王朝绝嗣,俄国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最终以贵族选举的方式,让俄国的名门贵族罗曼诺夫家的族长米哈伊尔成为新沙皇。由此开创了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文化近日引进出版了日本历史学家、一桥大学名誉教授、前近代俄国农村社会史研究专家土肥恒之所著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一书。

这本书以相对较短的篇幅,通晓清晰的向读者叙述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解析了俄国的制度、文化、社会发展及其嬗变,历代沙皇以及俄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也描绘得十分鲜活。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同时也不失思想性、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普及型的俄国通史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知了解俄国为何能在短短数百年里,从一个小国家,发展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民族最多的国家。

从留里克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历任沙皇无论保守还是有意革新,为了现实利益都会致力于促进商路扩展,通过激活贸易来增进收益。

彼得大帝为代表的“革新派”沙皇积极向西欧学习,引进西方人才;而通过贸易管道到俄国做生意的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商人,数量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俄军还雇佣了很多雇佣兵。

西欧人与俄国人的互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俄国传统的负面评价的广泛流传,同时也促使了西欧思想、文化、知识的引进,经由或致力于革新的沙皇的倡导,或由反对革新的沙皇阻遏,却激起了贵族阶层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弹,使得俄国虽然在思想文化上滞后于西欧,但革新、开明、自由、革命的思潮来袭却最终没有缺席。

从北方战争开始,彼得大帝开始将征兵制引入俄国,并明确了贵族的军役义务。这使得俄国得以建立起一支规模远远大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的常备军。

彼得大帝还将都城迁至新建的圣彼得堡,呈现了俄国突破内陆性而融入海洋、削减内陆(蒙古)特性而增强西方特性的努力。

但无论如何,彼得大帝仍然加速推动了俄国向东、向南的扩张路线。这一路线在诸如叶卡捷琳娜女皇等具有进取心的后任沙皇在任期间,被坚定不移的推行。

在18世纪后期,叶卡捷琳娜女皇推行的地方改革,不仅强化了俄国对于辽阔地域的控制,还引入了更多的欧洲人文思想——但这两者本身是高度矛盾的。专制与启蒙、民主成为了俄国价值观念的两极。

到了19世纪,沙皇治理国家的制度框架变得高度成熟,这一世纪里涌现的沙皇,总体上都能相当稳健的驾驭国务,平衡专制与启蒙。

但在越来越激烈的民族主义热潮的冲击下,沙皇专制统治体系、粗暴的“俄罗斯化”都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而这也意味着俄国最终无法完成族群的民族情感等方面的有效整合。

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到来,更加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培育出希望获得自由的中产阶层,再加上之前就接纳了启蒙思想的贵族子弟,与越来越森严的专制、民族整合控制发生了更为频繁的冲突。这也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革命家,也就是敲响罗曼诺夫王朝丧钟的人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张中的俄国,得益于蒙古统治带来的行动能力,以及向西方学习带来的技术和思想,但这二者的矛盾让俄国像是一个修习了“吸星大法”的武林高手,扩张带来的成果越多,却只能“囫囵吞枣”,无法真正转化,最终引爆的问题也就更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因何兴衰:罗曼诺夫王朝的“吸星大法”

这本书以相对较短的篇幅,通晓清晰的向读者叙述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解析了俄国的制度、文化、社会发展及其嬗变。

文|郑渝川

书名:《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

作者:(日)土肥恒之

译者:李文明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在9世纪以不同方向南下,在西征服了法兰西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之后又渡过海峡占领了英格兰;法兰西的诺曼底战士在11世纪以雇佣兵身份进入意大利,最终征服了西西里岛,建立西西里王国;而在东欧方向,维京人征服了诺夫哥罗德城和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

当然,维京人在东路的人数较少,后来就被当地的斯拉夫人同化了。这也是俄国人难以被英、法、意、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的人们接纳的一个原因。

这一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以基辅罗斯为基底的俄国,接纳的是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系统,经由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留下了许多大大有别于欧洲传统的制度。

蒙古帝国对包括后来的俄国在内的东欧、中亚等地的统治,长达200多年,政治影响更是持续到了甚至20世纪初。

在历史学界,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蒙古统治对于俄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主要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大幅下降,文化水准的下降,蒙古制度的引入塑造出不同于欧洲传统的制度体系,在心理上造成俄国与西欧关系的切割。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俄国频频介入欧洲政治,但这种介入引发了欧洲人民的强烈反感,相比之下,在那之前拿破仑在欧洲各地的征伐,却没有使法国成为众矢之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蒙古统治为俄国的统治和统一创造了条件。

1598年,基辅罗斯的建立者留里克王朝绝嗣,俄国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最终以贵族选举的方式,让俄国的名门贵族罗曼诺夫家的族长米哈伊尔成为新沙皇。由此开创了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文化近日引进出版了日本历史学家、一桥大学名誉教授、前近代俄国农村社会史研究专家土肥恒之所著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一书。

这本书以相对较短的篇幅,通晓清晰的向读者叙述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解析了俄国的制度、文化、社会发展及其嬗变,历代沙皇以及俄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也描绘得十分鲜活。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同时也不失思想性、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普及型的俄国通史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知了解俄国为何能在短短数百年里,从一个小国家,发展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民族最多的国家。

从留里克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历任沙皇无论保守还是有意革新,为了现实利益都会致力于促进商路扩展,通过激活贸易来增进收益。

彼得大帝为代表的“革新派”沙皇积极向西欧学习,引进西方人才;而通过贸易管道到俄国做生意的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商人,数量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俄军还雇佣了很多雇佣兵。

西欧人与俄国人的互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俄国传统的负面评价的广泛流传,同时也促使了西欧思想、文化、知识的引进,经由或致力于革新的沙皇的倡导,或由反对革新的沙皇阻遏,却激起了贵族阶层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弹,使得俄国虽然在思想文化上滞后于西欧,但革新、开明、自由、革命的思潮来袭却最终没有缺席。

从北方战争开始,彼得大帝开始将征兵制引入俄国,并明确了贵族的军役义务。这使得俄国得以建立起一支规模远远大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的常备军。

彼得大帝还将都城迁至新建的圣彼得堡,呈现了俄国突破内陆性而融入海洋、削减内陆(蒙古)特性而增强西方特性的努力。

但无论如何,彼得大帝仍然加速推动了俄国向东、向南的扩张路线。这一路线在诸如叶卡捷琳娜女皇等具有进取心的后任沙皇在任期间,被坚定不移的推行。

在18世纪后期,叶卡捷琳娜女皇推行的地方改革,不仅强化了俄国对于辽阔地域的控制,还引入了更多的欧洲人文思想——但这两者本身是高度矛盾的。专制与启蒙、民主成为了俄国价值观念的两极。

到了19世纪,沙皇治理国家的制度框架变得高度成熟,这一世纪里涌现的沙皇,总体上都能相当稳健的驾驭国务,平衡专制与启蒙。

但在越来越激烈的民族主义热潮的冲击下,沙皇专制统治体系、粗暴的“俄罗斯化”都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而这也意味着俄国最终无法完成族群的民族情感等方面的有效整合。

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到来,更加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培育出希望获得自由的中产阶层,再加上之前就接纳了启蒙思想的贵族子弟,与越来越森严的专制、民族整合控制发生了更为频繁的冲突。这也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革命家,也就是敲响罗曼诺夫王朝丧钟的人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张中的俄国,得益于蒙古统治带来的行动能力,以及向西方学习带来的技术和思想,但这二者的矛盾让俄国像是一个修习了“吸星大法”的武林高手,扩张带来的成果越多,却只能“囫囵吞枣”,无法真正转化,最终引爆的问题也就更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