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63岁英国医学家口述:一辈子和传染病打交道,这次几乎肯定会感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63岁英国医学家口述:一辈子和传染病打交道,这次几乎肯定会感染

它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

Paul Hunter

记者 | 王磬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心已经转移至欧洲。兵临城下,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想要彻底扼杀病毒已不太可能,唯有缓慢地通过自然感染令英国国民获得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才能渡过疫情。这种颇有争议的做法不仅在医学界掀起了激烈讨论,也加剧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担忧。

老年人是新冠病患中死亡率最高的群体,这对本已高度老龄化的欧洲社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63岁的保罗·亨特(Paul Hunter)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诺里奇医学院的教授,多年从事微生物学和流行病控制方面的研究,曾任世卫组织顾问。他近日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谈到了“群体免疫”的相关医学争论、是否佩戴口罩的中西之争,以及对于像他这样的英国老年人来说,这场疫情可能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他的口述:

==========

今早卫生部长说,他们正在考虑一项政策,即每个70岁以上的英国人都应该在疫情中自我隔离。大约只需要两三个星期,这个政策就会出台。我很赞同。新冠肺炎(COVID-19)的致死率主要体现在老年人身上,需要阻断老年人被感染的途径。英国的老龄化比中国更严重,这一点尤其紧迫。

但我尚不知具体将如何执行。在家隔离之后,老年人要如何获得食物,有基础疾病的人要如何获得药物,都是真实的问题。我之前行医的时候就发现,如果出现需要将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的情况,老年人的耐受力很低。他们其实无法很好地忍受孤独。对于那些有轻度痴呆的老人,不经常与人接触之后,他们的智力可能会下降得更快。要降低死亡率,获得疫苗仍然是最有效的途径。

搞流行病研究的会知道,“群体免疫”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获得,也可以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获得。一旦达到目标之后,这两种途径就没有区别了:只要一定比例的人口感染了病毒、然后变得免疫,这种疾病最终都会自行消亡。但人群自然感染的途径显然要不可控得多。比如,几乎没有社会是固定的、封闭的。即使您住在一个没有人出国的小岛上,也总是会有新出生的、没有免疫力的婴儿,因此群体免疫率总是会下降。

又比如,有些流行病产生的免疫力可能只会持续几年,有些则是终生。我们并没有足够了解新冠肺炎去判断它到底是哪一种。从我个人的病毒学知识去判断的话,新冠肺炎的免疫力可能会持续数年、但会有期限。如果你现在感染了,获得的免疫力也许只能持续到两年以后,然后你还是容易再次受到感染。不过那时跟首次感染相比,你发展成为重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我不认为现阶段就来谈论群体免疫是件好事——除了让新闻记者们蜂拥而至寻求愿意解释这个术语的专家——现在没有疫苗,产生群体免疫的唯一途径就变成了放任疫情发展:如果您希望获得群体免疫力,那么您就什么也别做吧。这隐含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判断:政府是不是已经认定无法再控制这个病毒了?所以会放任这种流行病席卷这个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可能面临死亡。

我现在也逐渐接受了群体免疫将开始在这场防疫中发挥作用的事实,同时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染病后康复。要使群体免疫真正发挥作用以根除感染,会需要大约2/3的人口具有免疫力。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件全有或全无的事。当我们接近了那一水平的时候,该疾病的扩散会开始变慢,新增感染数会下降。这是所有流行病的规律。

这个期间,政府需要隔离最脆弱的人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但又要避免让他们无助地待在家里:得保证他们有吃喝,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尽力让他们仍然能够与人社交。

我居住在柴郡的一个小村子里。今早得知,乡村教区委员会已经安排下去,会为那些需要隔离的老人提供一个电话号码。他们可以在每天上午十点钟打个电话,告知他们在食品和药品方面的购买需求。然后村庄的志愿者将确保前往交付。在社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人们在试图保护被隔离的老人。

过去这两天有不少英国科学家出来批评,说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不透明。政府本质上是在通过数学模型来推测疫情的严重程度,再通过对模型进行更改、来评估不同的疾控方式。有时这种模型很有用,有时也可能会有很大误导。除非所有人都能看到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才能去完善它。

我倒认为政府不是有意隐瞒,他们可能只是觉得,公众不需要知道科学在说什么。现在他们被迫变得更公开,说明他们基于什么证据做出决策。这个问题不是英国独有的。在亚洲、欧洲的许多疫情爆发国,我们都对此不感陌生。科学,只有当人们可以自由交流、分享、批评、争论的时候,最佳的公共卫生决策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关上门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

不少科学家在关心病毒会否突变。突变当然是可能的。不过冠状病毒是大RNA病毒,称为非分段基因组,这样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它们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复制系统,不会导致很多突变。这跟流感不同。流感常有突变、并且会发生所谓的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A感染了一种典型的普通人类病毒,在养鸡场工作的B感染了鸡病毒,当这两种病毒接触时,它们共享了遗传物质,就会有一种新的病毒。但这不太会发生在冠状病毒上头。现在的研究来看,新冠病毒是有在发生一些变化,但可能没到能够明显改变其伤害能力的程度。

人们在十几年前就尝试对SARS进行实验、让其突变。但目前为止,产生的所有突变都只让它造成伤害的能力降低而不是增加了。所以我并没有那么担心突变。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病毒的源头。已经无需置疑,新冠病毒来自蝙蝠。蝙蝠的问题是它具有大量不同的冠状病毒,它在野外感染了别的动物,这些动物被捕获并运到市场上出售,通过中间宿主进入了人类。这种野生动物交易虽然是非法的,但它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人们也知道它有危险,但这个行业利润很高。我曾经发表了不少文章,警示野生动物带来的健康威胁。但它还是一再发生,现在这场流行病可能将带走百万人的生命。

病毒首先威胁老年人的生命,但年轻人恐怕也不能幸免。比如在中国殉职的那位李文亮医生也就三十多岁。不过他的例子有些特别。我从一位中国专家那里听到一种说法,他的重症可能是因为暴露于大量的病毒之中。

病毒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它进入你的身体之后就开始繁衍,最初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随着数量增多,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但这些抗体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出现,需要几天。但如果你的感染剂量很高,从一开始免疫系统就处于劣势地位。

李医生是一位眼科医生,如果你也去看过眼科便会知道,问诊时需要跟病人挨得很近很近。如果病人正在咳嗽,那将有大量的病毒渗入医生的脸庞。相比之下,如果你只是乘坐了公交,而同车有病人在咳嗽,你即使被感染,摄入量也是很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务工作者是高危人群。

我非常尊重中国的医生。我看了很多对于武汉医生的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缺乏防护物资的情况下还坚持工作。是他们避免了武汉陷入一场更大的浩劫。作为医生,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在冒险。但他们仍然这样去做,这就是医者仁心。对于我们这样的从事感染工作的医者来说,如果过多担心这些事情,就没法工作了。

我关注到了是否配戴口罩的争论。我觉得中国人和欧洲人各自笃信的观点都有一些极端。欧洲的公卫专家说,普通人戴口罩没有价值,我是不认同的。当然,如果你只是走在街上,保证两米之内都没有人,那可能确实没价值。但如果你像我一样,需要不时登上前往伦敦的拥挤的火车,这就很不一样。

戴口罩当然有很多的衍生问题:如果佩戴时间太长,它们会被打湿甚至成为污染源;有些人会从口罩中染上皮疹等疾病;如果是N95这样的专业口罩,佩戴时间过长甚至会有害。在看到了基于所谓的实证医学(grade criteria)、对照试验后,专家会推荐,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自己生病了,二是即使生了病打喷嚏——正如我们在以往流感季节看到的那样——欧洲人也很少戴口罩。流感季节里戴口罩的病人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当然是口罩现在的缺口也很大,需要优先保障医护人员的口罩,希望普通人不要囤货,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中国现在每天新增的病例都在两位数,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认为中国在控制疾病蔓延上做得很好。但我又同时不得不担心,平静只是暂时的,这个病毒还会在中国卷土重来。也许爆发中心不再是武汉,而是别的城市。SARS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新冠肺炎跟SARS相比更难预防。SARS主要是在人们发病后才具有传染性,但新冠肺炎从一开始就有,通常在你住院之前,就已经感染过别人了。它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争。

我今年63岁,我觉得我几乎肯定会被感染。我可能会适当减少出差,但不会完全陷入自我隔离状态。我担心吗?如果我担心传染病,便不会成为一个从事传染病的医者。我这辈子都在跟传染病打交道,埃博拉、寨卡、伤寒、SARS……对于个人而言,新冠肺炎的可怕程度仍然远不及埃博拉;但对社会而言,它造成的影响已经比埃博拉大多了。

(感谢杨溢对此文的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63岁英国医学家口述:一辈子和传染病打交道,这次几乎肯定会感染

它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

Paul Hunter

记者 | 王磬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心已经转移至欧洲。兵临城下,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想要彻底扼杀病毒已不太可能,唯有缓慢地通过自然感染令英国国民获得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才能渡过疫情。这种颇有争议的做法不仅在医学界掀起了激烈讨论,也加剧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担忧。

老年人是新冠病患中死亡率最高的群体,这对本已高度老龄化的欧洲社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63岁的保罗·亨特(Paul Hunter)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诺里奇医学院的教授,多年从事微生物学和流行病控制方面的研究,曾任世卫组织顾问。他近日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谈到了“群体免疫”的相关医学争论、是否佩戴口罩的中西之争,以及对于像他这样的英国老年人来说,这场疫情可能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他的口述:

==========

今早卫生部长说,他们正在考虑一项政策,即每个70岁以上的英国人都应该在疫情中自我隔离。大约只需要两三个星期,这个政策就会出台。我很赞同。新冠肺炎(COVID-19)的致死率主要体现在老年人身上,需要阻断老年人被感染的途径。英国的老龄化比中国更严重,这一点尤其紧迫。

但我尚不知具体将如何执行。在家隔离之后,老年人要如何获得食物,有基础疾病的人要如何获得药物,都是真实的问题。我之前行医的时候就发现,如果出现需要将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的情况,老年人的耐受力很低。他们其实无法很好地忍受孤独。对于那些有轻度痴呆的老人,不经常与人接触之后,他们的智力可能会下降得更快。要降低死亡率,获得疫苗仍然是最有效的途径。

搞流行病研究的会知道,“群体免疫”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获得,也可以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获得。一旦达到目标之后,这两种途径就没有区别了:只要一定比例的人口感染了病毒、然后变得免疫,这种疾病最终都会自行消亡。但人群自然感染的途径显然要不可控得多。比如,几乎没有社会是固定的、封闭的。即使您住在一个没有人出国的小岛上,也总是会有新出生的、没有免疫力的婴儿,因此群体免疫率总是会下降。

又比如,有些流行病产生的免疫力可能只会持续几年,有些则是终生。我们并没有足够了解新冠肺炎去判断它到底是哪一种。从我个人的病毒学知识去判断的话,新冠肺炎的免疫力可能会持续数年、但会有期限。如果你现在感染了,获得的免疫力也许只能持续到两年以后,然后你还是容易再次受到感染。不过那时跟首次感染相比,你发展成为重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我不认为现阶段就来谈论群体免疫是件好事——除了让新闻记者们蜂拥而至寻求愿意解释这个术语的专家——现在没有疫苗,产生群体免疫的唯一途径就变成了放任疫情发展:如果您希望获得群体免疫力,那么您就什么也别做吧。这隐含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判断:政府是不是已经认定无法再控制这个病毒了?所以会放任这种流行病席卷这个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可能面临死亡。

我现在也逐渐接受了群体免疫将开始在这场防疫中发挥作用的事实,同时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染病后康复。要使群体免疫真正发挥作用以根除感染,会需要大约2/3的人口具有免疫力。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件全有或全无的事。当我们接近了那一水平的时候,该疾病的扩散会开始变慢,新增感染数会下降。这是所有流行病的规律。

这个期间,政府需要隔离最脆弱的人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但又要避免让他们无助地待在家里:得保证他们有吃喝,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尽力让他们仍然能够与人社交。

我居住在柴郡的一个小村子里。今早得知,乡村教区委员会已经安排下去,会为那些需要隔离的老人提供一个电话号码。他们可以在每天上午十点钟打个电话,告知他们在食品和药品方面的购买需求。然后村庄的志愿者将确保前往交付。在社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人们在试图保护被隔离的老人。

过去这两天有不少英国科学家出来批评,说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不透明。政府本质上是在通过数学模型来推测疫情的严重程度,再通过对模型进行更改、来评估不同的疾控方式。有时这种模型很有用,有时也可能会有很大误导。除非所有人都能看到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才能去完善它。

我倒认为政府不是有意隐瞒,他们可能只是觉得,公众不需要知道科学在说什么。现在他们被迫变得更公开,说明他们基于什么证据做出决策。这个问题不是英国独有的。在亚洲、欧洲的许多疫情爆发国,我们都对此不感陌生。科学,只有当人们可以自由交流、分享、批评、争论的时候,最佳的公共卫生决策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关上门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

不少科学家在关心病毒会否突变。突变当然是可能的。不过冠状病毒是大RNA病毒,称为非分段基因组,这样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它们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复制系统,不会导致很多突变。这跟流感不同。流感常有突变、并且会发生所谓的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A感染了一种典型的普通人类病毒,在养鸡场工作的B感染了鸡病毒,当这两种病毒接触时,它们共享了遗传物质,就会有一种新的病毒。但这不太会发生在冠状病毒上头。现在的研究来看,新冠病毒是有在发生一些变化,但可能没到能够明显改变其伤害能力的程度。

人们在十几年前就尝试对SARS进行实验、让其突变。但目前为止,产生的所有突变都只让它造成伤害的能力降低而不是增加了。所以我并没有那么担心突变。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病毒的源头。已经无需置疑,新冠病毒来自蝙蝠。蝙蝠的问题是它具有大量不同的冠状病毒,它在野外感染了别的动物,这些动物被捕获并运到市场上出售,通过中间宿主进入了人类。这种野生动物交易虽然是非法的,但它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人们也知道它有危险,但这个行业利润很高。我曾经发表了不少文章,警示野生动物带来的健康威胁。但它还是一再发生,现在这场流行病可能将带走百万人的生命。

病毒首先威胁老年人的生命,但年轻人恐怕也不能幸免。比如在中国殉职的那位李文亮医生也就三十多岁。不过他的例子有些特别。我从一位中国专家那里听到一种说法,他的重症可能是因为暴露于大量的病毒之中。

病毒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它进入你的身体之后就开始繁衍,最初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随着数量增多,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但这些抗体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出现,需要几天。但如果你的感染剂量很高,从一开始免疫系统就处于劣势地位。

李医生是一位眼科医生,如果你也去看过眼科便会知道,问诊时需要跟病人挨得很近很近。如果病人正在咳嗽,那将有大量的病毒渗入医生的脸庞。相比之下,如果你只是乘坐了公交,而同车有病人在咳嗽,你即使被感染,摄入量也是很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务工作者是高危人群。

我非常尊重中国的医生。我看了很多对于武汉医生的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缺乏防护物资的情况下还坚持工作。是他们避免了武汉陷入一场更大的浩劫。作为医生,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在冒险。但他们仍然这样去做,这就是医者仁心。对于我们这样的从事感染工作的医者来说,如果过多担心这些事情,就没法工作了。

我关注到了是否配戴口罩的争论。我觉得中国人和欧洲人各自笃信的观点都有一些极端。欧洲的公卫专家说,普通人戴口罩没有价值,我是不认同的。当然,如果你只是走在街上,保证两米之内都没有人,那可能确实没价值。但如果你像我一样,需要不时登上前往伦敦的拥挤的火车,这就很不一样。

戴口罩当然有很多的衍生问题:如果佩戴时间太长,它们会被打湿甚至成为污染源;有些人会从口罩中染上皮疹等疾病;如果是N95这样的专业口罩,佩戴时间过长甚至会有害。在看到了基于所谓的实证医学(grade criteria)、对照试验后,专家会推荐,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自己生病了,二是即使生了病打喷嚏——正如我们在以往流感季节看到的那样——欧洲人也很少戴口罩。流感季节里戴口罩的病人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当然是口罩现在的缺口也很大,需要优先保障医护人员的口罩,希望普通人不要囤货,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中国现在每天新增的病例都在两位数,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认为中国在控制疾病蔓延上做得很好。但我又同时不得不担心,平静只是暂时的,这个病毒还会在中国卷土重来。也许爆发中心不再是武汉,而是别的城市。SARS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新冠肺炎跟SARS相比更难预防。SARS主要是在人们发病后才具有传染性,但新冠肺炎从一开始就有,通常在你住院之前,就已经感染过别人了。它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争。

我今年63岁,我觉得我几乎肯定会被感染。我可能会适当减少出差,但不会完全陷入自我隔离状态。我担心吗?如果我担心传染病,便不会成为一个从事传染病的医者。我这辈子都在跟传染病打交道,埃博拉、寨卡、伤寒、SARS……对于个人而言,新冠肺炎的可怕程度仍然远不及埃博拉;但对社会而言,它造成的影响已经比埃博拉大多了。

(感谢杨溢对此文的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