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失焦化世界的由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失焦化世界的由来

马克·马佐尔指出,“国际联盟开创了国际主义新体系,终结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的神话”,国际联盟推崇民主思想,也同样维系大国霸权,但这种协调机制显然不足以应对一战战后的国际纷争。

所评图书:

书名:《谁将主宰世界: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权力》

作者:(英)马克·马佐尔

译者:胡晓姣、秦雅云、唐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想凭借一己之力长期掌控世界或者一个大洲,都是办不到的。19世纪初,拿破仑成为众矢之的,就在于他意图建立一个由法国主导的欧洲秩序,对此,原本存在各种复杂矛盾的欧洲各国都联合了起来,拿破仑的盟国也一一转换了阵营。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但英国主导的全球霸权,也并非始终稳固,英属北美殖民地掀起革命,建立了美国,还成功与法国携手,对此英国毫无办法。

一战后,大国霸权更趋分散,直接后果就是国际联盟形同虚设,尽管国联的协作机制发展到后来,催生出联合国及众多国际组织。二战后的头二十年,联合国也基本上由美国一家说了算,但在后来,随着亚非拉大批成员国的加入,联合国的权力也同样变得分散。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马佐尔所著的《谁将主宰世界》一书,深入回顾了19世纪初以来的200多年里,失焦化的国际秩序的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因此出现的震荡乃至激烈冲突和战争。尽管大国在发现无法单独掌控国际秩序后,努力通过国际机制建设,推出或支持能够有效发挥本国作用的国际组织,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决策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国际组织体系空前复杂,事实上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秩序失焦化的程度。

英国和欧洲大陆强国(神圣同盟)1814年清算拿破仑建立起的欧洲秩序,是以承认强国主导权为前提的一套均势秩序,强调维护欧洲大陆的稳定。欧洲大陆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内,都相对平稳,战事频度明显低于之前的很多个世纪。按照哲学家边沁的观点,一个国家如果要结束混乱无序、濒临崩溃的状态,首先应当健全法律体系,那么解决国际秩序问题,当然也就需要引出一套有别于国内法的国际法。也因此诞生了一个激进的名词: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成为潮流,跟欧洲近代之后,工业发展、自由贸易、交通网络完善存在密切关系。从英国,到美国、法国,德国,很多国家的科学家和居民都对地理学科感兴趣,掀起了地理勘测、探险热。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之后,各行各业开始有了国际统一标准。这些都加速了各国居民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移民迁徙。再加上19世纪开始出现各国官方之外的民间和平运动,国际主义便流行开来,人们相信,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可以消弭冲突和战争。

但这个世纪中,共产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潮掀起,增加了国家博弈和国际协调的复杂性。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国际化色彩,事实上,19世纪工人运动的力量如此之强、工人组织的跨国合作如此之频繁,为促成各类国际法规则得以完善提供了助力。

民族主义潮流在19世纪的重要成果是实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各自统一,待到一战结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给欧洲的和平方案,内核也就是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权),这将在后来的一百年内引发更多的国际纷争。马克·马佐尔指出,“国际联盟开创了国际主义新体系,终结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的神话”,国际联盟推崇民主思想,也同样维系大国霸权,但这种协调机制显然不足以应对一战战后的国际纷争,日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成为虚弱秩序的挑战者。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战和二战之间,国际联盟甚至未能支持日本这样的区域强国就遏制欧美国家针对黄种人的歧视法律展开的外交行动。

二战结束前,美苏英中四个大国开始构建联合国,以及依托国际法原理成立的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国延续了二战战时大国的权力分配关系和合作关系,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19世纪初神圣同盟的复制版,与国际联盟的差异很大。联合国的实际运行,与罗斯福、丘吉尔及后来的杜鲁门所构想的已经有很大出入,没有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国际部队(也自然无法统一性的维护世界和平),国家间联盟的方式转向北约、华约及其他区域性的政治军事组织。这一结果主要来源于美苏两强的博弈。

有趣的是,联合国的存在,仍然极其有效的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委任统治)实现独立。更多的成员国,虽然没有动摇美苏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却极大的稀释了强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行动能力。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变得越来越多,加入的国家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秩序的方式和组合关系越来越复杂,呈现出明显的失焦化特征,也严重影响了大国的能力空间。

美国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调整国际方针,推行价值观外交,这实际上是对抗新兴民族国家寻求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一着妙棋。书中第十一章还提到,美国还试图成立更多的、能够由其主导的国际机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些举措都部分的巩固了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及其亲密盟国能够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控制国际秩序。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了对外援助和带动发展的政策,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投资模式,对美国的运作方式构成了挑战。

马克·马佐尔感慨指出,而今的国际秩序主要依靠“非正式的一群小机构和同一水平的机构间关系来运作”,这些机构并没有政界、商界和民间组织的区别,反过来进一步凸显出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已经在失去领导作用。大型慈善基金会在全球健康、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角色发挥,也在弱化之中。但历史证明,无组织状态下,国际间问题不可能实现自动协调和解决。一个失焦化的世界,应当重新建立起一套为各国、全球所信服的国际理念,重建权力关系和组织体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失焦化世界的由来

马克·马佐尔指出,“国际联盟开创了国际主义新体系,终结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的神话”,国际联盟推崇民主思想,也同样维系大国霸权,但这种协调机制显然不足以应对一战战后的国际纷争。

所评图书:

书名:《谁将主宰世界: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权力》

作者:(英)马克·马佐尔

译者:胡晓姣、秦雅云、唐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想凭借一己之力长期掌控世界或者一个大洲,都是办不到的。19世纪初,拿破仑成为众矢之的,就在于他意图建立一个由法国主导的欧洲秩序,对此,原本存在各种复杂矛盾的欧洲各国都联合了起来,拿破仑的盟国也一一转换了阵营。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但英国主导的全球霸权,也并非始终稳固,英属北美殖民地掀起革命,建立了美国,还成功与法国携手,对此英国毫无办法。

一战后,大国霸权更趋分散,直接后果就是国际联盟形同虚设,尽管国联的协作机制发展到后来,催生出联合国及众多国际组织。二战后的头二十年,联合国也基本上由美国一家说了算,但在后来,随着亚非拉大批成员国的加入,联合国的权力也同样变得分散。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马佐尔所著的《谁将主宰世界》一书,深入回顾了19世纪初以来的200多年里,失焦化的国际秩序的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因此出现的震荡乃至激烈冲突和战争。尽管大国在发现无法单独掌控国际秩序后,努力通过国际机制建设,推出或支持能够有效发挥本国作用的国际组织,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决策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国际组织体系空前复杂,事实上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秩序失焦化的程度。

英国和欧洲大陆强国(神圣同盟)1814年清算拿破仑建立起的欧洲秩序,是以承认强国主导权为前提的一套均势秩序,强调维护欧洲大陆的稳定。欧洲大陆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内,都相对平稳,战事频度明显低于之前的很多个世纪。按照哲学家边沁的观点,一个国家如果要结束混乱无序、濒临崩溃的状态,首先应当健全法律体系,那么解决国际秩序问题,当然也就需要引出一套有别于国内法的国际法。也因此诞生了一个激进的名词: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成为潮流,跟欧洲近代之后,工业发展、自由贸易、交通网络完善存在密切关系。从英国,到美国、法国,德国,很多国家的科学家和居民都对地理学科感兴趣,掀起了地理勘测、探险热。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之后,各行各业开始有了国际统一标准。这些都加速了各国居民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移民迁徙。再加上19世纪开始出现各国官方之外的民间和平运动,国际主义便流行开来,人们相信,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可以消弭冲突和战争。

但这个世纪中,共产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潮掀起,增加了国家博弈和国际协调的复杂性。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国际化色彩,事实上,19世纪工人运动的力量如此之强、工人组织的跨国合作如此之频繁,为促成各类国际法规则得以完善提供了助力。

民族主义潮流在19世纪的重要成果是实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各自统一,待到一战结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给欧洲的和平方案,内核也就是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权),这将在后来的一百年内引发更多的国际纷争。马克·马佐尔指出,“国际联盟开创了国际主义新体系,终结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协调的神话”,国际联盟推崇民主思想,也同样维系大国霸权,但这种协调机制显然不足以应对一战战后的国际纷争,日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成为虚弱秩序的挑战者。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战和二战之间,国际联盟甚至未能支持日本这样的区域强国就遏制欧美国家针对黄种人的歧视法律展开的外交行动。

二战结束前,美苏英中四个大国开始构建联合国,以及依托国际法原理成立的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国延续了二战战时大国的权力分配关系和合作关系,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19世纪初神圣同盟的复制版,与国际联盟的差异很大。联合国的实际运行,与罗斯福、丘吉尔及后来的杜鲁门所构想的已经有很大出入,没有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国际部队(也自然无法统一性的维护世界和平),国家间联盟的方式转向北约、华约及其他区域性的政治军事组织。这一结果主要来源于美苏两强的博弈。

有趣的是,联合国的存在,仍然极其有效的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委任统治)实现独立。更多的成员国,虽然没有动摇美苏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却极大的稀释了强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行动能力。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变得越来越多,加入的国家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秩序的方式和组合关系越来越复杂,呈现出明显的失焦化特征,也严重影响了大国的能力空间。

美国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调整国际方针,推行价值观外交,这实际上是对抗新兴民族国家寻求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一着妙棋。书中第十一章还提到,美国还试图成立更多的、能够由其主导的国际机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些举措都部分的巩固了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及其亲密盟国能够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控制国际秩序。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了对外援助和带动发展的政策,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投资模式,对美国的运作方式构成了挑战。

马克·马佐尔感慨指出,而今的国际秩序主要依靠“非正式的一群小机构和同一水平的机构间关系来运作”,这些机构并没有政界、商界和民间组织的区别,反过来进一步凸显出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已经在失去领导作用。大型慈善基金会在全球健康、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角色发挥,也在弱化之中。但历史证明,无组织状态下,国际间问题不可能实现自动协调和解决。一个失焦化的世界,应当重新建立起一套为各国、全球所信服的国际理念,重建权力关系和组织体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