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之后,许为平笑到了最后。这一次,他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和中英关系作为背书,将伦敦总部基地项目牢牢地敲钉转脚。
英国伦敦时间2015年10月21日下午4点,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见证下,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和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正式签订《伦敦皇家阿尔伯特码头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合同》。
这一来,许为平成功地将自己陷入困境的产业地产项目嵌入到了中英关系和国家战略之中,不只是绝境逢生,简直堪称生花妙笔。
新金主中信入彀
这个项目也是中国产业地产商首次进军英国,乃至进军海外的破冰之举。尽管许为平在沈阳、青岛的总部基地都陷入了困境,并饱受市场诟病,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英国拿下阿尔伯特码头项目的野心。
但这个项目此前进展也并不顺利。2013年5月,伦敦市长鲍里斯 约翰逊和许为平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开发东伦敦地区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将其改造成“亚洲商务港(ABP)——伦敦新的金融城”,号称要构建亚洲和英国乃至欧洲之间的投资和经济交流发展的平台。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9.76万平方米,由写字楼、住宅和店铺组成,主要吸引中国及亚洲金融机构等大型企业进驻。整个项目将分三期开发,并将于2025年将全部完工。项目的一期部分要在2018年以前完工。
按照许为平的计划,这个项目70%是销售出去,30%进行自持租赁,这基本与国内总部基地的情况相仿。据称,9月初,该项目开始预售,按照许为平的说法,已经预售了3.8万平方米的办公物业,“买家来自中国香港,欧洲,卡塔尔,印度和英国伦敦”。
然而,由于建筑成本上升,总的投资成本已飙升30%,所需的投资额由当初接手的10亿英镑上涨到了1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66亿元),即便是滚动开发和预售回笼,许为平也显然是没有这个资本实力继续单干的,眼看完工时间逼近,许为平不得不寻找金主救急。
2015年2月,中民投入局,宣布与总部基地一道开发阿尔伯特码头项目。中民投发言人当时表示,项目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中民投。
不料,仅仅8个月之后,中民投便在国庆节之后悄然退出了这个项目,理由是没有和总部基地就股份比例事宜达成一致。这个倒是不难理解,作为白衣骑士,财大气粗的中民投显然是想吞掉更多的股份,这当然是许为平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许为平并没有因为金主中民投的退出而慌了手脚,因为他早有准备。8月份,他已经和中信集团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建设伦敦金融港项目,野心勃勃的中信集团早就希望在海外打开更多的市场,二者一拍即合。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中信集团与总部基地在这个项目上的具体合作协议和股权比例设置。而这一次签署的还仅仅是工程总承包合同,仅仅涉及到中信建设的工程板块,未来仍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但许为平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大赢家,不但没有影响该项目的进展,还巧妙地利用习近平主席访华的良机将这个项目的光环狠狠地放大,也让自己再次获得中英两国市场层面的高度瞩目。
许为平的离奇履历
那么,许为平到底是如何打造自己的总部基地帝国的呢?
1990年,许为平弃政从商,创办了中南机电集团。该集团一度成为中关村年度综合实力前20名企业及纳税大户之一,但公司后期经营状况平平,目前公开资料已经很难找到相关资料。
1996年,许为平以学者身份赴伦敦进行访问学习,同年加入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担任执行董事,并负责中国和亚太地区市场拓展与投资运营业务。翌年,许为平就迅速回国,名片上的职位却变成了“道丰国际亚洲副总裁”。
许为平非常善于利用自己“英资”的身份,频频在中英两国之间转圜,除了进驻伦敦开发阿尔伯特码头之外,总部基地还利用习近平主席访英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在今年频频展开中英合作发展圆桌会议,来自中英等国的数十位政府及企业家出席造势。
然而直至目前,道丰国际的公司性质和真实面貌依然无法查证,只有零星的资料显示这家英资企业广泛涉足国内各个领域,从电子、通讯、网络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项目投资到高科技园区建设。甚至有传闻称,道丰国际就是许为平个人在印度洋上的英属塞绍尔群岛以500万美元资金注册的离岸公司。
尽管来历和面貌模糊,却并未阻碍许为平在2002年以外资公司代表的身份与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签署总部基地项目的开发协议,随后双方成立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有限公司,并由许为平出任董事长、总经理职务。
回国10年,许为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丰台总部基地的建设之中。“目前,该园区已经建成了500栋总部楼,聚集了400多家大中型企业,同时,辐射3000~4000家各式各样的企业,目前拥有100多家金融企业,国资委下属的央企80多家,为丰台区贡献财政收入接近30%。”许为平曾在公开场合披露总部基地的成果。
媒体爆料称,总部基地立项时的称呼是丰台科技商务园,本意是引进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办公,但由于招商情况不理想,索性改成总部基地的概念,招商门槛也放得更宽,销售情况才有了起色。
事实上,丰台总部基地的办公楼产品从外观上并没有表现出与普通商业写字楼的明显区别,而在项目规划方面也难以体现总部基地的“工业之用”:除了500栋总部大楼外,商业配套、健身中心、休闲会所等配套超过12.5万平方米,其中30~50平方米的总部小公寓更是多达1000多套。此外五星级酒店与金融广场面积也分别超过4万和6万平方米。
据媒体报道,业主在丰台总部基地购买总部楼时用于办公后,与投资商道丰科建签订的购房协议上标明的产权性质依然是“标准工厂”。
在对外宣传上,总部基地极力模糊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其营销口号是“真正的总部楼,你自己的楼”。
“我不是一个房地产商,总部基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而是一种承载总部经济的新经济地产形式。”许为平多次在公共场合上如此表示。 “新经济地产”这种独树一帜的旗号,让总部基地一举成功跳出传统房地产的拘囿,成为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异类。
“许为平一直以来都是打着总部基地的旗号,在工业用地上做商业地产。”接近许为平的知情人士透露,其正是通过这种玩概念的手法,使得外界乐于接受总部基地的概念,“就像大家都在叫喊卖白菜的时候,你却在吆喝自己卖的是‘营养’,这种别出心裁的概念牌得到了买家和地方政府的青睐。”
“丰台总部基地如今更像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但最终却什么都不是。只有单一产业价值观下高端智能人群大规模聚集,形成集化与聚合力量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总部基地,美国硅谷、上海陆家嘴无不如此。”对于总部经济深有研究的国家总部经济课题组总负责人张鹏对我们说,“许为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这个螃蟹吃得并不成功。”
在总部基地气势如虹的扩张背后,其种种模糊地带也不断引起业界的争议——一个与写字楼并无本质区别的商业地产项目,却赫然建设在廉价的工业用地之上;工业用地上的物业分割产权销售,也始终处于模棱两可的规则边缘;至于其大杂烩般的企业群落,更与总部经济强调的“单一产业导向”大相径庭。
目前,许为平在国内一共打造了四个总部基地,除了北京总部基地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成功之外,青岛和沈阳项目都步履维艰,饱受市场非议,而在自己的老家浙江海宁5000亩的江南总部基地还正在建设之中,据称要打造一个一个实体的总部+厂店的集群基地,同时将创造ABP O2O新商业模式,提供线上线下交易各环节的全功能服务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