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日趋变严,消费金融牌照价值愈发凸显,参与主体多元化成行业趋势。在此背景下,海尔消金股东的股权发生变更一事引起关注,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答复称,“海尔消金的股东、股权结构、董事会自成立以来没有发生变化,公司经营稳健,治理完善。”
公开资料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2018年5月28日,青岛银监局批复了海尔消费金融增资的申请,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5亿元增加至10亿元。

企查查信息显示,海尔消金的前五大股东为海尔集团公司持股30%、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建材广场有限公司持股25%、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9%、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6%、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
2019年11月19日,海尔消金的第四大股东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将其全资控股股东由杭州亚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绿瑀鲸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瑀鲸建”),而绿瑀鲸建是由闪银奇异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下称“闪银”)。这也导致了市场对闪银和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股权之间的猜想。
“对于市场猜想的我们股东的股权发生变更一事,实际上我们的直接股东、股权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更,更不存在什么违规变更。”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浙江逸荣还是海尔消费金融的一般出资人,持有16%股份,海尔消费金融的股东结构也没有发生变化,所有的信息登记均在监管部门的审批或备案之下。
消费金融公司股权结构变动之所以会引起关注,和其牌照价值息息相关。消费金融行业鱼龙混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开业的仅有20多家。在严监管的背景下,牌照价值愈发凸显,消费金融公司的参与主体多元化已成行业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在P2P规范整治加速的背景下,资本实力雄厚、有良好金融科技基础的互金机构已经向消费金融公司转型,还有不少头部互金公司也正在谋求这一转型路径。因此,一有企业发起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就会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根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系统,截至2019年6月末,已开业的2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共有13家消费金融公司发生股东及持股比例变更,股东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是2019年下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股东频频发生变动,掀起了入局消费金融牌照的又一轮高潮。
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下发,明确在京、沪、津、蓉四城开放试点以来,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已整整十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也已跨过10万亿级的规模。“消费金融”进入“十万亿”时代,这与国家战略反复强调的“消费升级”紧密相关。消费金融实现规模的跨越后,竞争进入下半场,对消费场景的争夺成为重中之重。
海尔消费金融作为第二批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带有明显的“产业金融“基因和标签,是典型的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在已开业的20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因股东背景不同而划分为银行系、电商系和产业系等类别,这些公司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也在探索着差异化的业务模式。
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由实体企业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利用股东的产业优势资源把握消费第一入口。海尔消金凭借着场景化金融与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在消费场景生态布局上一直领先。2019年1-9月海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6.77亿元,净利润1.69亿元。根据历年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海尔消费金融已经连续五年盈利,并入选《2019一季度胡润中国潜力独角兽》榜单,成为三年内有望估值十亿美金的高成长性企业。
消费金融赛道正涌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分析认为,消费金融牌照价值日益显现,不同的股东背景实际上也形成了消费金融公司差异化经营的路径,比如银行类的股东以提供资金来源和风控系统为主,产业系的股东可以提供场景、获客渠道以及数据共享。整体而言,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只有发挥差异化优势、丰富产品和服务形态,才有助于促进行业健康合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