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译者:奕力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的作者是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伊恩·莫里斯,之前出版过全球级畅销书《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主要谈了三个观点:
第一,自古至今,暴力变得越来越罕见。考古学家的发现推翻了不少诗人有关古代的田园牧歌幻想,事实上,无论是哪个古代人类文明的社会中,都充斥着杀戮、劫掠以及其他高烈度高频度的暴力行为。到了近代,个人、群体暴力开始受到更加强大的政府的限制,某种意义上,只有政府才有合法暴力的资格。在20世纪,曾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及各种规模的局部战争和冲突,即便如此,死于暴力(战争等)的人数比例仍然远低于过去。
第二,暴力变得更罕见,社会变得更安全,人类更可能将注意力投入到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创造的原因,或者说重要动力,恰恰是大规模战事。战争将击垮过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有很高几率创造出更大的统治领域、统一市场,以及更为强大的政府,此后的一些年里,战争和冲突都将大幅减少。
第三,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发生国家间大战的可能变得很低,但另一方面,19世纪-20世纪累积的地缘冲突、民族和宗教矛盾、社会分配政策矛盾,变得更为突出,新世纪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发展,很可能出现有别于过去战争的暴力冲突新方式,而这正是危及21世纪人类安全的最大隐忧。
前两个观点,其实没有太大新意。田园牧歌幻想自古至今流传,其奥秘是因为古代识字率低,成为被杀戮对象的人们基本上没有书写悲惨遭遇的条件。古代的人们看待的“仁”,跟后来也有较大差别。一战和二战爆发前,很多人对于和平抱有幻想,理由是20世纪各国能够实现更为顺畅的利益协调——尽管人们的期待破灭了,但其理由绝大多数时候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
1981年,政治学家泰德·罗伯特·戈尔利用英国档案中法庭和郡政府的记录,估算了英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凶杀率。数据显示,从13世纪到20世纪,英国各地的凶杀率逐渐下降,20世纪中叶的数据是14世纪的1/50,甚至1%。其他大洲、国家的数据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如果穿越回古代,沟通无法顺畅,人们不会把你送上回家的车,更可能把你一刀宰掉;而今,在世界多数地方,即便你与当地人根本无法实现语言沟通,也不必过于忧虑自己的安全问题。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信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分析指出,中世纪到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国家逐渐成型,政府垄断了原先分散在贵族甚至普通平民中的暴力权,通过法律约束民众行为,这成为暴力行为减少的最重要因素。这期间,社会文化和礼仪也趋于完善,欧洲国家逐渐形成了统一货币,政府引导人们开展正和博弈,而零和博弈的吸引力下降。此外,在欧洲国家,政府政策推动下,贵族阶层逐渐瓦解,旧有的贵族尚武传统也转化为体育运动的新方式,这较为有效地改变了对于平民阶层的行为方式影响。
战争会让社会变得更安全,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突兀,但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过去也有很多研究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伊恩·莫里斯对战争进行了划分,认为会创造更大社会、并通过更强有力政府统治的战争,就是所谓的“建设性战争”。只有和平,才能构建繁荣,只有繁荣,才能维系强有力的政府,从而为延续和平提供可能。
更具体来说,建设性战争结束后,胜利一方会很快发现构建起稳定的治理体系,更有利于统治。即便是那些入侵者、流寇,也将意识到这一点:变成坐寇,垄断暴力,镇压自发暴力,很有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武装集团挑起战争,再辅以外交或收买手段,才能够更好的震慑挑衅者,就像美国最近半个世纪所做的那样。
伊恩·莫里斯在这本书中提出的第三个观点,非常值得重视。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渐趋和缓,总体上更趋安全和繁荣,各大洲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按照伊恩·莫里斯的阐释,近代以来,欧洲人重新定义了建设性的战争,造就了太过庞大的社会,改变了游戏的规则——财富可以不来源于劫掠或是重税压榨,而是借助国家力量,实现自由贸易),这与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国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
然而,美国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发生衰落,正如一个世纪之前,英国曾不情愿的失去霸权地位;美国以及其他大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彼此,而是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出于这样的畏惧,各大国将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方面投入更多,小国及叛乱武装集团也将参与其中,将可能呈现出与两次世界大战同样烈度甚至更为血腥的战争。并且,要想让21世纪的战争创造出规模更大的治理、和平体系,难度也将相当惊人,人类还可能面临机器人叛乱、“超人类”发起的杀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