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离别没有归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离别没有归期

摊贩、小食店接着麦克风吆喝,排档的油烟冲破楼房,跟潮气混合在一起,电动摩托穿行街巷,载着快递外卖,载着穿校服的小孩。朱森霖的家在靠近白石洲边缘的小巷里,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清理玩具,为搬回老家做好了准备。

1.

白石洲是深圳中心城区内最大的城中村。从九十年代开始,数千栋的自建农民房,迎来送往了超过三百万外地人。因为房租低廉,生活便利,各地的务工者,艺术家,青年白领不断涌入,混居在这片拥挤错落的建筑群中。

导演Zoe摄影作品

2019年夏天,清租通知被陆续贴上了出租屋的墙上,几万租户被要求在两到四个月不等的时间内搬离。

计划了近十年的白石洲旧改工程,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开始了。

2.

傍晚的白石洲比平时更拥挤。

摊贩、小食店接着麦克风吆喝,排档的油烟冲破楼房,跟潮气混合在一起,电动摩托穿行街巷,载着快递外卖,载着穿校服的小孩。

这里与周边的繁华区别,是自成一派的生活体系,有时候访客恍惚,会在信号微弱的窄道迷失,但只要认准目光所及的任一高楼,就能找到出村的路。

我们来到白石洲的时候,支架钢板已经沿路搭成了好几堵墙,“退租清货“标语醒目,街上货拉拉、拖板车来往。这跟想象的搬迁场景没有太大出入,一切匆忙但又顺理成章。

3.

朱森霖的家在靠近白石洲边缘的小巷里,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清理玩具,为搬回老家做好了准备。

他在深圳出生成长,跟妈妈,阿姨一家,以及五只狗生活在一起。在城中村,这是非常常见的家庭模式:早先来深圳打工的人把小孩还有家人都接来,在白石洲租几个小套间,工作与生活都互相照应着。

“小马路”和“小公园”是朱森霖在城中村里最喜欢的地方。平日里,晚饭后的活动就是跟伙伴追打,有了手机后,一起打游戏也成了喜欢的消遣。搬家的前一天,何宇轩才知道他要回老家的消息,相处了九年的好朋友要长期别离,“应该会很伤心吧” - 这是我们的场景预设。而小孩的世界就是不间断的打闹,或者“明年再来”,“带游戏(联机)就等于一起玩了”。

朱森霖的哥哥已经在老家上了几年学,每年暑假都会来到白石洲跟弟弟和妈妈一起呆上两个月。

对哥哥来说,广东乡下的老家不像朱森霖口中的“沙漠”那么糟糕,只是妈妈之后也必须常留深圳打工,11岁的他将要开始代行母职,负责照顾弟弟。

4.

聚集在小公园的家长在策划新一轮与开发商的协商方案,同样便宜的出租房远在关外,而每天超过两个小时的通勤会压缩他们的工作时间,对家长和小孩无外乎都将是折磨。

收到清退通知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何燕的想法始终坚决:留在白石洲。

周边还有一些尚未签约的房东因为拆迁而坐地起价,她始终寻房不得,留下的愿望也未因为疲惫而动摇。

她的大女儿在清退的同月迈入几百米之外的小学校门,而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跟着到炎热的深圳找房子,已经跑了将近一个月。丈夫一人的工资需要负担包括房租在内,每月近万元的花销,只有留在白石洲才是最佳方案。

9月初,大女儿李禾的入学典礼在即,何燕陪着她买了新的文具,新的黑色皮鞋。开学前夜,她将第二天上课可能用到的书收进书包,对于眼前即将展开的一切都很期待。

社区的老邻居搬的搬走,回老家的回老家,只有何燕暂时未想过这条出路,陪伴女儿的成长是她觉得重要的事,留下来也是。

5.

跟何燕面临同样困扰的陈生也在积极找着房子。他是一位网约车司机,去年贷款买了车以后,每天都在深圳的大街奔波送客。凌晨结束工作后回到的白石洲,虽然不像外面繁华,但是他住了十二年的家。

家中的两个孩子都在念小学,陈生,陈生的夫人以及父亲三个人工作。他平时与孩子的交流并不多,清理孩子暑假作业的时候也不太记得他们在读几年级。

跟很多中年人一样,他认为他的责任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家庭打好物质基础,和孩子颠倒的作息令他们没有什么相处的时间。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白石洲也见证了很多家庭的生根发芽。龙先生和袁先生和陈生相识于刚刚来到白石洲的十几年前,在他们的记忆里,深圳当时还只有一条地铁,能谋生的机会很多。白石洲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孩子们一点点长大,新旧住户来来去去。世界总是在发展,只是这几年的确快到令他们跟不上脚步。

没有人知道离开白石洲之后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陈生希望自己的小生活一切照旧,也担忧着大世界到底要怎么走。

白石洲的建设工作体量庞大,根据旧改方案,这个容纳数万人,日夜不息的社区,将会在三年内被逐步拆下。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发展独特产物,拆拆装装的故事在历史上从未停止,而这些时常被人一寸寸估量兑换价值的建筑残片,也是城市编年史不可缺失的注脚。

迁移的人是流动的城市记忆,迁移的人是你我他。

 

 

 

 

 

厂长语录

“安土重迁”

 

 

来源:箭厂

原标题:【箭厂】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离别没有归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离别没有归期

摊贩、小食店接着麦克风吆喝,排档的油烟冲破楼房,跟潮气混合在一起,电动摩托穿行街巷,载着快递外卖,载着穿校服的小孩。朱森霖的家在靠近白石洲边缘的小巷里,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清理玩具,为搬回老家做好了准备。

1.

白石洲是深圳中心城区内最大的城中村。从九十年代开始,数千栋的自建农民房,迎来送往了超过三百万外地人。因为房租低廉,生活便利,各地的务工者,艺术家,青年白领不断涌入,混居在这片拥挤错落的建筑群中。

导演Zoe摄影作品

2019年夏天,清租通知被陆续贴上了出租屋的墙上,几万租户被要求在两到四个月不等的时间内搬离。

计划了近十年的白石洲旧改工程,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开始了。

2.

傍晚的白石洲比平时更拥挤。

摊贩、小食店接着麦克风吆喝,排档的油烟冲破楼房,跟潮气混合在一起,电动摩托穿行街巷,载着快递外卖,载着穿校服的小孩。

这里与周边的繁华区别,是自成一派的生活体系,有时候访客恍惚,会在信号微弱的窄道迷失,但只要认准目光所及的任一高楼,就能找到出村的路。

我们来到白石洲的时候,支架钢板已经沿路搭成了好几堵墙,“退租清货“标语醒目,街上货拉拉、拖板车来往。这跟想象的搬迁场景没有太大出入,一切匆忙但又顺理成章。

3.

朱森霖的家在靠近白石洲边缘的小巷里,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清理玩具,为搬回老家做好了准备。

他在深圳出生成长,跟妈妈,阿姨一家,以及五只狗生活在一起。在城中村,这是非常常见的家庭模式:早先来深圳打工的人把小孩还有家人都接来,在白石洲租几个小套间,工作与生活都互相照应着。

“小马路”和“小公园”是朱森霖在城中村里最喜欢的地方。平日里,晚饭后的活动就是跟伙伴追打,有了手机后,一起打游戏也成了喜欢的消遣。搬家的前一天,何宇轩才知道他要回老家的消息,相处了九年的好朋友要长期别离,“应该会很伤心吧” - 这是我们的场景预设。而小孩的世界就是不间断的打闹,或者“明年再来”,“带游戏(联机)就等于一起玩了”。

朱森霖的哥哥已经在老家上了几年学,每年暑假都会来到白石洲跟弟弟和妈妈一起呆上两个月。

对哥哥来说,广东乡下的老家不像朱森霖口中的“沙漠”那么糟糕,只是妈妈之后也必须常留深圳打工,11岁的他将要开始代行母职,负责照顾弟弟。

4.

聚集在小公园的家长在策划新一轮与开发商的协商方案,同样便宜的出租房远在关外,而每天超过两个小时的通勤会压缩他们的工作时间,对家长和小孩无外乎都将是折磨。

收到清退通知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何燕的想法始终坚决:留在白石洲。

周边还有一些尚未签约的房东因为拆迁而坐地起价,她始终寻房不得,留下的愿望也未因为疲惫而动摇。

她的大女儿在清退的同月迈入几百米之外的小学校门,而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跟着到炎热的深圳找房子,已经跑了将近一个月。丈夫一人的工资需要负担包括房租在内,每月近万元的花销,只有留在白石洲才是最佳方案。

9月初,大女儿李禾的入学典礼在即,何燕陪着她买了新的文具,新的黑色皮鞋。开学前夜,她将第二天上课可能用到的书收进书包,对于眼前即将展开的一切都很期待。

社区的老邻居搬的搬走,回老家的回老家,只有何燕暂时未想过这条出路,陪伴女儿的成长是她觉得重要的事,留下来也是。

5.

跟何燕面临同样困扰的陈生也在积极找着房子。他是一位网约车司机,去年贷款买了车以后,每天都在深圳的大街奔波送客。凌晨结束工作后回到的白石洲,虽然不像外面繁华,但是他住了十二年的家。

家中的两个孩子都在念小学,陈生,陈生的夫人以及父亲三个人工作。他平时与孩子的交流并不多,清理孩子暑假作业的时候也不太记得他们在读几年级。

跟很多中年人一样,他认为他的责任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家庭打好物质基础,和孩子颠倒的作息令他们没有什么相处的时间。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白石洲也见证了很多家庭的生根发芽。龙先生和袁先生和陈生相识于刚刚来到白石洲的十几年前,在他们的记忆里,深圳当时还只有一条地铁,能谋生的机会很多。白石洲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孩子们一点点长大,新旧住户来来去去。世界总是在发展,只是这几年的确快到令他们跟不上脚步。

没有人知道离开白石洲之后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陈生希望自己的小生活一切照旧,也担忧着大世界到底要怎么走。

白石洲的建设工作体量庞大,根据旧改方案,这个容纳数万人,日夜不息的社区,将会在三年内被逐步拆下。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发展独特产物,拆拆装装的故事在历史上从未停止,而这些时常被人一寸寸估量兑换价值的建筑残片,也是城市编年史不可缺失的注脚。

迁移的人是流动的城市记忆,迁移的人是你我他。

 

 

 

 

 

厂长语录

“安土重迁”

 

 

来源:箭厂

原标题:【箭厂】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离别没有归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