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人类天生就是奔跑的动物。”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Christopher McDougall)在一场TED演讲中如是说。
但让麦克杜格尔感到忧心的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不爱跑步了。由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根特大学和耐克公司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18-29岁年龄段,只有1/4的美国人有跑步锻炼的习惯。30-49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又下降了20%。
不过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踝关节外骨骼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在目前的实验状态下,这一工具可以被看做是人类踝关节骨骼的“模拟机器”。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的子刊《Science Robotics》上。
这一外骨骼与之前研发设备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来帮助残障群体康复的辅助机器,也不是给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体提供支撑的工具。它针对的就是有良好运动能力的普通人。

“您几乎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交通工具。”团队中的研究员关荣坦(Guan Rong Tan)这样说道。
团队成员对这项技术成果未来的应用很有信心,他们认为这足以改变普通人的出行方式,“人们可以下车后安装上外骨骼,并在5分钟内跑到目的地,这一段距离可能会有1-2英里。通过外骨骼的帮助,这样的运动还不足以让人出汗。”
研究团队将外骨骼产品应用场景瞄准在“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上。通过实验证明,团队研制的踝关节外骨骼确实可以让跑步更为轻松。
目前这一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辅助模式,一种是弹簧式辅助,另一种则需要依靠电力运转。研究团队通过对11名跑步爱好者的分组调查发现,不依靠电力的弹簧辅助使得运动难度下降了11%,而电动模式则更是下降了15%,同时跑步速度还提高了10%。
“动力辅助减轻了小腿肌肉的许多能量负担。与正常跑步相比,外骨骼使得运动时弹力更足。”团队中另一名研究员德莱尼·米勒(Delaney Miller)说, “从体验上来说,这感觉真的很棒。当设备提供帮助时,你会感觉可以一直跑下去。”
通过斯坦福大学新闻网站对这一研究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设备中类似弹簧的装置在踏步开始时存储能量,并在脚趾离开时释放能量。这有效提高了运动的效率。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是更经常运动的跑步爱好者,这个辅助设备带来的效果会更明显,数据会更好看。

不过要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变革还并不容易。按照目前的形式,在电动辅助状态下运转时,还需要一台庞大的机器进行监控,而弹簧式的辅助设备也只在跑步机上测试过。换句话说,目前踝关节外骨骼只在室内实验室中测试过,要真正走出室外,走入日常还有一段距离。
但研究团队明确表示还将坚持进行下一步的优化,“我们会一步步把设备减薄,直到它完全成为一个日常的可穿戴设备,这样就能了解我们的技术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