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文旅观察|擦亮“鲁风运河”名片,打造生态枣庄品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文旅观察|擦亮“鲁风运河”名片,打造生态枣庄品牌

预计到2022年,枣庄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将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将达到3300万。

文 | 张洁

七分雄、三分秀,汪渠相连,水巷纵横。精致古城,上善若水。这里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这里南北交融,古街繁丽。这里是见证了悠悠华夏千年历史的“活着的古运河”。

枣庄地处华东四省交界,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时代赋予枣庄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积淀。春日万物复苏,流水粼粼;夏日柔柔细雨,垂柳新绿;秋日落霞红叶,层林尽染;冬日岁暮天寒,白雪灵动。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推动了南北沿运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造就了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长廊”。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93.9公里,不仅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更是苏北至山东段运河的第一闸。

在枣庄,运河文化既承载历史又生机勃发,也将为枣庄的文化旅游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古今相融,运河文化引领精品旅游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流经市境内台儿庄、峄城、薛城、滕州,全长93.9公里。

古时,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在南粮北运、物资流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推动着沿运河地区的经济繁荣。因此运河沿岸的台儿庄迅速发展成为“鲁南重镇”,商贾云集、集市爆棚。《峄县志》记载:“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商贾云集带来文化的交融,台儿庄古城也成为运河文化典型代表,具有京杭大运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最鲜明的特征。

今天的枣庄,当年因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迈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枣庄以开放意识整合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景观文化,建设了一批与社会风貌和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现代文化设施。保护、抢救、挖掘寺塔道观、会馆园林、古镇驿站、港口码头、名流故居等名胜古迹,建设文化长廊。筛选和创作代表运河文化的标志性设施,建设起运河博物馆,修复了古运河村落、北辛文化遗址、台儿庄古镇等遗址,民俗文化在吸纳与扬弃中得到发展。

2019年国庆假期,枣庄市10个重点旅游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1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89.9万元,其中台儿庄景区共计接待游客51.2万人次,占了将近五成的比例。

由此可见,以发展运河文化为主要依托,并将其运用到枣庄市旅游线路的开发扩展之中,对于带动枣庄的全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枣庄的运河文化秉承了丰厚的齐鲁文明和儒家传统文化,近年来,枣庄提出打造“山水呼应、人文交融、全域覆盖、悠游枣城”旅游大格局的发展思路,强力推动枣庄旅游由初级阶段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为激发文旅经济融合发展新活力,推进枣庄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枣庄市政府出台《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纲领性文件,加大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对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一核、两带、四极、十片区”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兼顾组合的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一核”是指台儿庄古城。“两带”是指运河文化旅游风光带、环城绿道游憩带。枣庄市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旅融合总体空间格局。预计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将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将达到3300万。

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展现枣庄特色运河文化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枣庄的台儿庄运河段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这对于打造以运河文化为基底的枣庄精品全域旅游意义重大,机遇难得。

枣庄市一直致力于开发及宣传运河文化,如何通过文旅融合使运河文化迸发新活力也是枣庄市一直在探索的命题之一。

2019年9月27日,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台儿庄古城开幕。枣庄分会场集中展示了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鲁风运河·盛世文博”文化旅游推介展、鲁风运河美食展等活动,推动文化创意成果切实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邀请淮海经济区联盟城市、沿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共同为运河文化的宣传增添光彩。

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枣庄市举办以“冬游齐鲁·福乐枣庄、福满枣庄·欢乐贺年、到最有年味的古城过大年”为主题口号的“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活动。深入挖掘冬季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吸引更多游客来枣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提升“鲁风运河·生态枣庄”形象,努力将冬季旅游培育成枣庄文化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9年12月,枣庄市文旅局推出齐鲁揽胜之旅。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提炼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等传统景区冬季独特之美,推出“鲁风运河·生态枣庄”经典游系列产品。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依托大运河、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让运河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和共享运河文化。

枣庄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实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战略,以龙头运河文化为代表,展现文化内涵及个性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经过持续打造,形成了以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景区集群。

目前,山东正在深入推进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枣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京杭大运河赋予枣庄“鲁风运河”这张鲜明而独特的名片,必将迸发崭新活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文旅观察|擦亮“鲁风运河”名片,打造生态枣庄品牌

预计到2022年,枣庄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将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将达到3300万。

文 | 张洁

七分雄、三分秀,汪渠相连,水巷纵横。精致古城,上善若水。这里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这里南北交融,古街繁丽。这里是见证了悠悠华夏千年历史的“活着的古运河”。

枣庄地处华东四省交界,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时代赋予枣庄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积淀。春日万物复苏,流水粼粼;夏日柔柔细雨,垂柳新绿;秋日落霞红叶,层林尽染;冬日岁暮天寒,白雪灵动。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推动了南北沿运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造就了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长廊”。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93.9公里,不仅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更是苏北至山东段运河的第一闸。

在枣庄,运河文化既承载历史又生机勃发,也将为枣庄的文化旅游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古今相融,运河文化引领精品旅游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流经市境内台儿庄、峄城、薛城、滕州,全长93.9公里。

古时,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在南粮北运、物资流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推动着沿运河地区的经济繁荣。因此运河沿岸的台儿庄迅速发展成为“鲁南重镇”,商贾云集、集市爆棚。《峄县志》记载:“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商贾云集带来文化的交融,台儿庄古城也成为运河文化典型代表,具有京杭大运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最鲜明的特征。

今天的枣庄,当年因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迈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枣庄以开放意识整合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景观文化,建设了一批与社会风貌和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现代文化设施。保护、抢救、挖掘寺塔道观、会馆园林、古镇驿站、港口码头、名流故居等名胜古迹,建设文化长廊。筛选和创作代表运河文化的标志性设施,建设起运河博物馆,修复了古运河村落、北辛文化遗址、台儿庄古镇等遗址,民俗文化在吸纳与扬弃中得到发展。

2019年国庆假期,枣庄市10个重点旅游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1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89.9万元,其中台儿庄景区共计接待游客51.2万人次,占了将近五成的比例。

由此可见,以发展运河文化为主要依托,并将其运用到枣庄市旅游线路的开发扩展之中,对于带动枣庄的全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枣庄的运河文化秉承了丰厚的齐鲁文明和儒家传统文化,近年来,枣庄提出打造“山水呼应、人文交融、全域覆盖、悠游枣城”旅游大格局的发展思路,强力推动枣庄旅游由初级阶段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为激发文旅经济融合发展新活力,推进枣庄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枣庄市政府出台《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纲领性文件,加大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对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一核、两带、四极、十片区”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兼顾组合的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一核”是指台儿庄古城。“两带”是指运河文化旅游风光带、环城绿道游憩带。枣庄市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旅融合总体空间格局。预计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消费总额将达到350亿元,旅游人次将达到3300万。

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展现枣庄特色运河文化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枣庄的台儿庄运河段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这对于打造以运河文化为基底的枣庄精品全域旅游意义重大,机遇难得。

枣庄市一直致力于开发及宣传运河文化,如何通过文旅融合使运河文化迸发新活力也是枣庄市一直在探索的命题之一。

2019年9月27日,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台儿庄古城开幕。枣庄分会场集中展示了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鲁风运河·盛世文博”文化旅游推介展、鲁风运河美食展等活动,推动文化创意成果切实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邀请淮海经济区联盟城市、沿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共同为运河文化的宣传增添光彩。

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枣庄市举办以“冬游齐鲁·福乐枣庄、福满枣庄·欢乐贺年、到最有年味的古城过大年”为主题口号的“冬游齐鲁·福乐枣庄惠民季”活动。深入挖掘冬季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吸引更多游客来枣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提升“鲁风运河·生态枣庄”形象,努力将冬季旅游培育成枣庄文化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9年12月,枣庄市文旅局推出齐鲁揽胜之旅。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提炼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等传统景区冬季独特之美,推出“鲁风运河·生态枣庄”经典游系列产品。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依托大运河、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让运河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和共享运河文化。

枣庄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实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战略,以龙头运河文化为代表,展现文化内涵及个性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经过持续打造,形成了以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景区集群。

目前,山东正在深入推进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枣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京杭大运河赋予枣庄“鲁风运河”这张鲜明而独特的名片,必将迸发崭新活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