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那时代人曾经有一种理想,并且为此而作斗争|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那时代人曾经有一种理想,并且为此而作斗争|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柯罗连科、废品生活、剧变、英格兰农民起义、现代音乐、人类简史、老鼠……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

[俄] 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  著 丰子恺、丰一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3

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出生于乌克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坛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由于对沙俄反动统治绝不妥协,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起,柯罗连科因参加学生抗议活动遭到逮捕和一系列行政处罚,并且监禁和流放中度过了近九个年头。尽管如此,他在流放期间仍不断创作。他在流放途中和牢狱里写作札记,后来根据这些札记写成作品,他最初关于西伯利亚题材的小说和随笔就是这样产生的,并且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称赞。

柯罗连科的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他到处旅行走访,采访和搜集材料,作品总是关注底层人民生活,洋溢着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高尔基曾经极口称赞他的创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并把1886至1896年称为“柯罗连科时代”。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是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他于1905年开始写作此书,前后经过17年,中间数度间断,第四卷尚未写完就逝世了,因此《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并没有完成。全书中所叙述的,是他的童年时代、中学生时代、专科学生时代、维亚特卡边区流放时代、雅库茨克省流放时代的生活,即从19世纪5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的情况。之所以将本书命名为“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是因为柯罗连科认为,他是他同时代俄罗斯民主主义青年的典型人物,而他的形象中所表现出的特性,不仅是他自己一人所独有,而是当时其他许多同时代进步人士所共有的。他称:“我那时代人曾经有一种理想,并且为此而作斗争,他们所理想的,现在我看到有许多已经汹涌澎湃地闯入生活舞台上来了。我想,我流放时期中的许多插话,以及当时那环境中的人们的许多事件、交游、思想和感情,在现在仍不失却其最生动的现实意义。”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胡嘉明  张劼颖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0-1

每个人都在制造垃圾,但没有人喜欢垃圾,似乎只有拾荒者每天都在和垃圾打交道。他们的存在并不是什么隐秘之事——我们在小区、在街道与拾荒者擦肩而过,习惯了他们的存在,但并不想了解他们,甚至会刻意忽略他们。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胡嘉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进行了走访,记录下了这个群体的职业状况、日常生活和家庭故事,研究这个群体身份所背负的污名化、“他者”的身份政治。作者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捡垃圾、收废品谁都能干,但实际上,废品收购里面学问并不少。辨别废品的材料、估价,称重、计量,寻找货源和渠道,与上下家进行交流,都是这一行当极其重要的知识,并且直接关系到拾荒者的收入高低。作者的视线和笔触从收废品为业的“低端企业家”们,到拾荒者社群中的组装家庭和想象的老家,再到更大的废品空间——城乡结合部,为我们呈现了在主流生活圈夹缝里生存的边缘群体,阶级壁垒和政策壁垒下的个体谋生技巧,以及更深层次的、废品生活折射的转型时代的社会关系。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著  曾楚媛 译
中信出版社 2020-4

柏拉图曾经说过,拒绝参与政治的惩罚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统治。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剧变是今天人们政治生活的重要课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个人和国家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实施自救?《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最新作品《剧变》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书中以芬兰、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七个国家遭逢的三大类危局(突发的内忧、外患和渐进型隐忧)为例——小国芬兰遭遇大国苏联入侵、日本面对美国黑船来航、德国的新世代与犯下纳粹暴行的上一代进行和解等——对照分析了各国的行动策略与结果,并以此检视当前的世局。

戴蒙德认为,当下我们面临的四大全球问题分别是核武器、气候变化、资源衰竭和社会不平等,而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区域和全球这三个层面的合作。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当下,这本书显得尤为切题——无论是对个体国家还是全球社会而言,新冠疫情都可谓是一场“剧变”,或许,我们能在本书中找到对当下困境的一些启迪。

《血夏: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英] 丹·琼斯 著 陆大鹏、刘晓晖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2

1381年6月13日夜,14岁的理查二世从伦敦塔向外望去,他的城市起了火,上万名从乡村来的起义者潮水般涌进伦敦。在英法百年战争和黑死病的残留阴影的笼罩之下,农民、教士、城镇居民揭竿而起,闯入了历史舞台。这场1381年夏天的农民起义,成为了英格兰下层阶级反叛传统的开端,并且留下了不少凶残血腥、引人入胜或者令人捧腹的故事。

在《金雀花王朝》《空王冠》之后,历史学家丹·琼斯的处女作《血夏》即将推出中译本,依然由译者陆大鹏操刀,对于英格兰历史爱好者们来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丹·琼斯看到,过去,关于1381年叛乱的史料是零散而残缺的,并且很多材料对叛军抱有很大的偏见,其作者对叛乱的农民恨之入骨,甚至利用笔墨对其破口大骂。丹·琼斯本人在写作时则想要尽可能贴近受践踏民众的感受,他看到,在当时的世界里,统治者向人民施加的规训是无比严酷的,他们漫不经心的残暴行为司空见惯,所以,那个世界既和今天的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某种意义上也具有深刻的相似性。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著  郭建英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3

20世纪开始时,勋伯格的和弦了扭转了人们的思维,斯特拉文斯基的节奏撼动了大地。接着,音乐政治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在30年代和40年代,独裁政权挟持了浪漫主义传统。到了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时,音乐被炸裂为革命和反革命的阵营,结盟与反目的混战接连不断。从十二音体系到整体序列主义,再到机遇音乐,接着新达达派兴起……音乐家从用纯粹的噪声打击观众到用纯粹的静默令人头晕目眩,音乐从组合集合论发展到比波普爵士,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分界早已不见。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讲述的是作曲艺术在20世纪的命运,总体而言就是直线下跌。世纪开始时,作曲家是世界舞台的中心人物、公众和媒体追逐的对象,到世纪末时,著名作曲家在街头走过,很可能无一人察觉。现代音乐的噪音如何传递不安的涟漪,时间的噪音之上艺术怎样低语,关于这些主题,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满足自己喜好的内容,因为本书作者、《纽约时报》乐评人亚历克斯·罗斯把整个20世纪的历史和音乐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作曲家与作曲家之间、作曲家与更大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背景之间的巨幅图景。

《猛犸爷爷:写给孩子的人类简史》

[德] 迪特·博格 文  [德] 博尔德·莫尔克-塔瑟尔 图 李柯薇 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2

本书以我们共同的祖先、曾曾曾爷爷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从公元前17920年到今天2020年,人类从追逐猛犸象到今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漫长人类史。《猛犸爷爷》全书分为7个板块共50个故事,分别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中世纪时期、近现代与当代。猛犸爷爷把历史巨变融进日常生活场景中,把人类生活的变迁史写成温馨有趣的家族故事,描述了世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伟大发明。故事中蕴藏的悲悯情怀和人性之美,让小读者能够感受到,所有历史人物像家人一样环绕在我们身边,而那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过去,也凝缩成为家庭相册中的每一页。

《猛犸爷爷》两位作者之间的合作长达20年时间,二人毕业于汉堡应用技术学院。迪特·博格留校任教,是设计学院的艺术总监。博尔德·莫尔克-塔瑟尔则担任书籍插图教授,也是儿童出版社自由作家和插画家。在本书中,迪特负责撰写文字,博尔德负责书里的插画绘图,他们的合作使得这本写给孩子的人类简史成为了一本兼具温情、幽默和文学色彩的“生活哲学历史读本”。

《老鼠博物学》等“暗黑三部曲” 

朱耀沂、黄世富 著
商务印书馆 2020-1

今年是庚子鼠年,中国有老鼠嫁女、舒克和贝塔的故事,海外有猫和老鼠、米老鼠的故事,文化里的老鼠形象比比皆是,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则对老鼠充满了厌恶和憎恨的情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便是这种情绪的反映。不论是憎恶还是喜爱,我们都认可老鼠繁衍能力惊人,是地表最强的生物之一。其实,我们对这种常见生物的认识并不深刻。老鼠为何几乎占据世界的每个角落?为什么说有一些“鼠”只是有“鼠”的名号,却并非真正的鼠,另外一些没有名号却是真正的鼠?黑死病和老鼠的关联究竟有多大?这些都是《老鼠博物学》一书试图解开的谜题。

朱耀沂是台湾昆虫研究翘楚,曾担任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教授。他1932年出生于台南,自小喜爱各种动物,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之后,朱耀沂勤于著述,《老鼠博物学》《蜘蛛博物学》《蟑螂博物学》“暗黑三部曲”聚焦于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三种暗黑动物,从博物学视角出发,从生物学知识、趣闻以及流行文化等各个层面讲述了这三种“暗黑”生物的生活特点和真实面貌,既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误解与成见,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些小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

周作人 著  陈子善, 赵国忠 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有集外作品,而且许多集外作品对研究和评估该作家的文学历程和文学成就十分重要,甚至可能改变对该作家的既有的文学史定位。”在本书后记中,陈子善指出,搜集周作人集外文,其实也是为编订周作人全集或准全集进行必要的准备。其实,这项工作在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几乎与重印周作人自编文集同步。只不过由于周作人是一位无论荣辱、坚持笔耕一甲子的作家,“半生写文字,计数近千万”,其著述十分丰厚,因此搜集和考订工作总是留有遗憾。

这次的《周作人集外文》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与藏书家赵国忠担任编者。新版《周作人集外文》在编选原则上,凡知堂留下的文字,哪怕是一段告白,一个按语,一则更正,只要发现了,均予收录。这次出版的三册:夏夜梦(1904—1922)、什锦独白(1923—1926)、青灯小抄(1927—1945)构成了《周作人集外文》上卷,内容包括散文、旧诗、新诗,以及为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译文所写的题记、附记、按语等未曾收入自编文集的作品。因此,新版《周作人集外文》是对过去几十年工作的一次总结,构成了目前市面上最为详尽的版本。在其中,读者还会发现,周作人在讨论社会问题、关心恋爱议题时,时而犀利深刻,时而活泼可爱,展现出以淡雅平和而闻名的作家的不同面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那时代人曾经有一种理想,并且为此而作斗争|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柯罗连科、废品生活、剧变、英格兰农民起义、现代音乐、人类简史、老鼠……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

[俄] 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  著 丰子恺、丰一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3

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出生于乌克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坛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由于对沙俄反动统治绝不妥协,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起,柯罗连科因参加学生抗议活动遭到逮捕和一系列行政处罚,并且监禁和流放中度过了近九个年头。尽管如此,他在流放期间仍不断创作。他在流放途中和牢狱里写作札记,后来根据这些札记写成作品,他最初关于西伯利亚题材的小说和随笔就是这样产生的,并且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称赞。

柯罗连科的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他到处旅行走访,采访和搜集材料,作品总是关注底层人民生活,洋溢着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高尔基曾经极口称赞他的创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并把1886至1896年称为“柯罗连科时代”。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是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他于1905年开始写作此书,前后经过17年,中间数度间断,第四卷尚未写完就逝世了,因此《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并没有完成。全书中所叙述的,是他的童年时代、中学生时代、专科学生时代、维亚特卡边区流放时代、雅库茨克省流放时代的生活,即从19世纪5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的情况。之所以将本书命名为“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是因为柯罗连科认为,他是他同时代俄罗斯民主主义青年的典型人物,而他的形象中所表现出的特性,不仅是他自己一人所独有,而是当时其他许多同时代进步人士所共有的。他称:“我那时代人曾经有一种理想,并且为此而作斗争,他们所理想的,现在我看到有许多已经汹涌澎湃地闯入生活舞台上来了。我想,我流放时期中的许多插话,以及当时那环境中的人们的许多事件、交游、思想和感情,在现在仍不失却其最生动的现实意义。”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胡嘉明  张劼颖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0-1

每个人都在制造垃圾,但没有人喜欢垃圾,似乎只有拾荒者每天都在和垃圾打交道。他们的存在并不是什么隐秘之事——我们在小区、在街道与拾荒者擦肩而过,习惯了他们的存在,但并不想了解他们,甚至会刻意忽略他们。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胡嘉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进行了走访,记录下了这个群体的职业状况、日常生活和家庭故事,研究这个群体身份所背负的污名化、“他者”的身份政治。作者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捡垃圾、收废品谁都能干,但实际上,废品收购里面学问并不少。辨别废品的材料、估价,称重、计量,寻找货源和渠道,与上下家进行交流,都是这一行当极其重要的知识,并且直接关系到拾荒者的收入高低。作者的视线和笔触从收废品为业的“低端企业家”们,到拾荒者社群中的组装家庭和想象的老家,再到更大的废品空间——城乡结合部,为我们呈现了在主流生活圈夹缝里生存的边缘群体,阶级壁垒和政策壁垒下的个体谋生技巧,以及更深层次的、废品生活折射的转型时代的社会关系。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著  曾楚媛 译
中信出版社 2020-4

柏拉图曾经说过,拒绝参与政治的惩罚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统治。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剧变是今天人们政治生活的重要课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个人和国家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实施自救?《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最新作品《剧变》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书中以芬兰、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七个国家遭逢的三大类危局(突发的内忧、外患和渐进型隐忧)为例——小国芬兰遭遇大国苏联入侵、日本面对美国黑船来航、德国的新世代与犯下纳粹暴行的上一代进行和解等——对照分析了各国的行动策略与结果,并以此检视当前的世局。

戴蒙德认为,当下我们面临的四大全球问题分别是核武器、气候变化、资源衰竭和社会不平等,而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区域和全球这三个层面的合作。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当下,这本书显得尤为切题——无论是对个体国家还是全球社会而言,新冠疫情都可谓是一场“剧变”,或许,我们能在本书中找到对当下困境的一些启迪。

《血夏: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英] 丹·琼斯 著 陆大鹏、刘晓晖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2

1381年6月13日夜,14岁的理查二世从伦敦塔向外望去,他的城市起了火,上万名从乡村来的起义者潮水般涌进伦敦。在英法百年战争和黑死病的残留阴影的笼罩之下,农民、教士、城镇居民揭竿而起,闯入了历史舞台。这场1381年夏天的农民起义,成为了英格兰下层阶级反叛传统的开端,并且留下了不少凶残血腥、引人入胜或者令人捧腹的故事。

在《金雀花王朝》《空王冠》之后,历史学家丹·琼斯的处女作《血夏》即将推出中译本,依然由译者陆大鹏操刀,对于英格兰历史爱好者们来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丹·琼斯看到,过去,关于1381年叛乱的史料是零散而残缺的,并且很多材料对叛军抱有很大的偏见,其作者对叛乱的农民恨之入骨,甚至利用笔墨对其破口大骂。丹·琼斯本人在写作时则想要尽可能贴近受践踏民众的感受,他看到,在当时的世界里,统治者向人民施加的规训是无比严酷的,他们漫不经心的残暴行为司空见惯,所以,那个世界既和今天的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某种意义上也具有深刻的相似性。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著  郭建英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3

20世纪开始时,勋伯格的和弦了扭转了人们的思维,斯特拉文斯基的节奏撼动了大地。接着,音乐政治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在30年代和40年代,独裁政权挟持了浪漫主义传统。到了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时,音乐被炸裂为革命和反革命的阵营,结盟与反目的混战接连不断。从十二音体系到整体序列主义,再到机遇音乐,接着新达达派兴起……音乐家从用纯粹的噪声打击观众到用纯粹的静默令人头晕目眩,音乐从组合集合论发展到比波普爵士,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分界早已不见。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讲述的是作曲艺术在20世纪的命运,总体而言就是直线下跌。世纪开始时,作曲家是世界舞台的中心人物、公众和媒体追逐的对象,到世纪末时,著名作曲家在街头走过,很可能无一人察觉。现代音乐的噪音如何传递不安的涟漪,时间的噪音之上艺术怎样低语,关于这些主题,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满足自己喜好的内容,因为本书作者、《纽约时报》乐评人亚历克斯·罗斯把整个20世纪的历史和音乐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作曲家与作曲家之间、作曲家与更大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背景之间的巨幅图景。

《猛犸爷爷:写给孩子的人类简史》

[德] 迪特·博格 文  [德] 博尔德·莫尔克-塔瑟尔 图 李柯薇 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2

本书以我们共同的祖先、曾曾曾爷爷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从公元前17920年到今天2020年,人类从追逐猛犸象到今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漫长人类史。《猛犸爷爷》全书分为7个板块共50个故事,分别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中世纪时期、近现代与当代。猛犸爷爷把历史巨变融进日常生活场景中,把人类生活的变迁史写成温馨有趣的家族故事,描述了世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伟大发明。故事中蕴藏的悲悯情怀和人性之美,让小读者能够感受到,所有历史人物像家人一样环绕在我们身边,而那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过去,也凝缩成为家庭相册中的每一页。

《猛犸爷爷》两位作者之间的合作长达20年时间,二人毕业于汉堡应用技术学院。迪特·博格留校任教,是设计学院的艺术总监。博尔德·莫尔克-塔瑟尔则担任书籍插图教授,也是儿童出版社自由作家和插画家。在本书中,迪特负责撰写文字,博尔德负责书里的插画绘图,他们的合作使得这本写给孩子的人类简史成为了一本兼具温情、幽默和文学色彩的“生活哲学历史读本”。

《老鼠博物学》等“暗黑三部曲” 

朱耀沂、黄世富 著
商务印书馆 2020-1

今年是庚子鼠年,中国有老鼠嫁女、舒克和贝塔的故事,海外有猫和老鼠、米老鼠的故事,文化里的老鼠形象比比皆是,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则对老鼠充满了厌恶和憎恨的情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便是这种情绪的反映。不论是憎恶还是喜爱,我们都认可老鼠繁衍能力惊人,是地表最强的生物之一。其实,我们对这种常见生物的认识并不深刻。老鼠为何几乎占据世界的每个角落?为什么说有一些“鼠”只是有“鼠”的名号,却并非真正的鼠,另外一些没有名号却是真正的鼠?黑死病和老鼠的关联究竟有多大?这些都是《老鼠博物学》一书试图解开的谜题。

朱耀沂是台湾昆虫研究翘楚,曾担任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教授。他1932年出生于台南,自小喜爱各种动物,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之后,朱耀沂勤于著述,《老鼠博物学》《蜘蛛博物学》《蟑螂博物学》“暗黑三部曲”聚焦于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三种暗黑动物,从博物学视角出发,从生物学知识、趣闻以及流行文化等各个层面讲述了这三种“暗黑”生物的生活特点和真实面貌,既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误解与成见,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些小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

周作人 著  陈子善, 赵国忠 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有集外作品,而且许多集外作品对研究和评估该作家的文学历程和文学成就十分重要,甚至可能改变对该作家的既有的文学史定位。”在本书后记中,陈子善指出,搜集周作人集外文,其实也是为编订周作人全集或准全集进行必要的准备。其实,这项工作在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几乎与重印周作人自编文集同步。只不过由于周作人是一位无论荣辱、坚持笔耕一甲子的作家,“半生写文字,计数近千万”,其著述十分丰厚,因此搜集和考订工作总是留有遗憾。

这次的《周作人集外文》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与藏书家赵国忠担任编者。新版《周作人集外文》在编选原则上,凡知堂留下的文字,哪怕是一段告白,一个按语,一则更正,只要发现了,均予收录。这次出版的三册:夏夜梦(1904—1922)、什锦独白(1923—1926)、青灯小抄(1927—1945)构成了《周作人集外文》上卷,内容包括散文、旧诗、新诗,以及为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译文所写的题记、附记、按语等未曾收入自编文集的作品。因此,新版《周作人集外文》是对过去几十年工作的一次总结,构成了目前市面上最为详尽的版本。在其中,读者还会发现,周作人在讨论社会问题、关心恋爱议题时,时而犀利深刻,时而活泼可爱,展现出以淡雅平和而闻名的作家的不同面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