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移民、西语文学、雷蒙德·钱德勒、传统的发明……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移民》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  刁承俊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

W.G.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这本《移民》是他的成名之作,此次也是第一次引入中文世界。小说集包括四个短篇,每篇小说都是在回忆一个人的一生境遇,共同讲述了背井离乡的犹太移民在原居地和异国他乡的经历。小说的人物并不是随意选择的,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移居纽约的舅公,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最后却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舅公的“美国梦”到最后有着凄凉的底色,而他认为回忆过去是愚蠢的,“回忆令人的头沉重而晕眩,好像人不是在时间的逃避中往回看,而是从顶点消失在云端的塔楼的极高处落到大地上。”

移民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在海外以中文写作的张翎,曾在界面文化的采访中将自己的写作形容为“陷落在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中间灰色地带”。在塞巴尔德的移民故事里,读者也可以感受到犹太人在故土与新国度之间的纠缠与失落。更让人难辨真假的是,小说中不仅有文字叙述,还加入了人物影像,那些活跃在故事中的人物以其真身为文字佐证,使得小说更像是一部细节丰富、历时悠久的家庭回忆录,也令人想起帕慕克的某些回忆录,关于过去的无穷碎片、私人情感自有它的价值。在这本《移民》之外,新民说还出版了塞巴尔德的另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小说以“奥斯维辛”的谐音命名了一个犹太男孩,并展现了他探寻自己身世的故事。

《诗人的迟缓》 

范晔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0年1月

范晔是《百年孤独》的中文译者,也是北京大学西葡语系的副教授,这本《诗人的迟缓》 相当于范晔的私人书单,书单涉及西语世界由古至今数十位作者,包括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等等。在书中,西语作家的人生与作品以某种有趣而隐秘的形式交织,比如科塔萨尔喜爱爵士乐,因为爵士乐有着强烈的即兴色彩,并向偶然开放着无穷的可能,科塔萨尔的作品也有相通的即兴和偶然的特征。

这本书曾于2014年首次出版。在作者简介中,范晔这样介绍自己:“范晔,七十年代生,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界面文化的“新译者”系列曾采访过范晔,他是这样解释这个复杂的称谓的:象寄,出自《礼记.王制》,是翻译的古称;临深履薄,形容翻译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受,仓皇也是表示战兢的心情;右使,出自《倚天屠龙记》,明教左右护法使者,以左使为尊,右使次之,而且那里面的右使(范遥)也姓范。除这本书之外,范晔编选的《纸上的伊比利亚》与《镜中的孤独迷宫》也是西语文学入门的不错选择。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 

[英]汤姆·威廉斯 著 陶泽慧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03

这本《罪恶之城的骑士》是目前四部钱德勒传记中最新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译成中文版的钱德勒·雷蒙德传记。雷蒙德·钱德勒是硬汉派犯罪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漫长的告别》,不少著名作家诸如村上春树、奥登对他都推崇备至,然而读者对钱德勒的了解却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假轶事。

如同许多名人传记一样,这部书吸纳了大量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为读者披露了传记主的人生轨迹。雷蒙德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初入文坛时的初衷。但是,他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激励着一代代犯罪小说家,启发着他们的“黑暗创作”。

除了揭露钱德勒的私人罗曼史,这部书也勾勒了他的创作发展脉络,可以看作一本“硬汉派犯罪小说指南”——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钱德勒为《黑面具》杂志撰稿的故事、《长眠不醒》《漫长的告别》等作品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也探索了菲利普·马洛的登场与改变。这部传记属于南大社的守望者·传记系列,该系列中还包括《加缪传》《不止是简·奥斯汀》等作品。

《传统的发明》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特伦斯·兰杰 著 顾杭 庞冠群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2月

什么是传统?传统都是古老的吗?为什么说有一些传统是被发明的?现代人为何要发明传统?所谓传统的仪式和符号,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用新瓶装旧酒”,还是“用旧瓶装新酒”?这本书让读者意识到,我们通常认为古老的过去可能并不是真的过去,而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书中探索了“被发明的传统”的诸多案例,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民族文化的形成、19和20世纪英国皇家仪式的演进、殖民时期印度和非洲参与帝国仪式的起源。所谓“被发明的传统”指的是曾经出现并确立在历史长河中的、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仪式和象征意义,暗含着与过去的连续性,比如19世纪重建英国议会大厦时选用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这种与过去连续的暗示明显是人造的,与真正的习俗不同。更有意思的是,更为急速的社会转型时期会催生出更多“被发明的传统”,一个很重要的例证就是近现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创造。作者指出,现代民族一般都宣称自己是古老的,根植于最遥远的古代,然而这种现代概念中的“某国”与“某国人”,不管有多么强的历史性,必然包含着被发明的成分。

本书两位作者中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特伦斯·兰杰(Terence Ranger,1929—2015)是英国著名的非洲史学家、不列颠学院成员。这部《传统的发明》 是霍布斯鲍姆的代表作品,也是这本书引入中文版12年之后的全新修订版。

《人类飞翔史》

[法]夏尔·多尔菲斯 亨利·布歇 著 袁俊生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年3月

夏尔·多尔菲斯(Charles Dollfus)是法国一位具有丰富驾驶热气球和飞艇经验的飞行员,亨利· 布歇(Henri Bouché)于1914年加入法国空军,1915—1918年任法国空军中尉,后晋升为上尉,曾多次驾驶侦察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本书从古代有关飞行的传说讲起,介绍了人类航空史上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动力飞行器阶段、有动力飞行器的试验阶段(1843—1900)、活塞式发动机及装备此类发动机的飞行器阶段(190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阶段(1914—1918)、大范围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这本书为读者展示了近1700幅黑白图片,涵盖了自古以来飞行器的诸多设计图纸、机型结构照片、飞行路线图、战争场景图、航空版画插图及人物照片等,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画报》。

《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编
[美]包华石 主讲 王金凤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此书是美国汉学家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教授包华石的首部中国论著。包华石曾于1993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级的汉学家。《西中有东》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从具象中分析古代中国的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包华石认为,通常被认为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西方政治概念,也同样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中,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的社会价值并非西方文明产生的价值,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全书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四方面着眼,具体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以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

2012年,包华石曾在对清华大学师生的讲演中提出“文化政治”的“辩证性”,指的是文化冲突中一国知识分子对另一国文化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可能是辩护性的、是策略性的,因为知识分子会为了想象中的民族性而制造出一些并站不住脚的说法。比方说认为他国有一些本国不具有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包华石认为,这来源于西塞罗式的修辞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夸大自己而贬低别人。有意思的是,尽管17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夸大自己、贬低中国,但18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所重视的文明特点越来越向当时的中国靠拢。总的来说,包华石认为文化不具有本质性,文化是流变的,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有相互学习和交流,历史并没有具体的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包华石对文化冲突的解释可能挑战了某些强调中国文化本质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通常在与西方比较的视野中得出中国的抽象本质文化特性,比如认为中国更重视道、西方更重视量,中国讲求实用理性、西方讲究形式理性等等。 

《论电影》

[法]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也是国际上一位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艺术实践。对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等,他用哲学家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历程。

巴迪欧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观影写作,曾为巴黎高师的左翼青年杂志《新酒》撰文,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初在《闪电》等杂志上继续开展电影批评工作,1981年巴迪欧与娜塔莎·米歇尔共同创建半月刊《桅帆》,他为之书写了系列影片评论,涉及法国喜剧片、导演戈达尔等等。之后15年间的文章多见于《电影艺术》,主题涉及“寓言辩证法”以及作为“哲学机器”和“民主标志”的电影。巴迪欧认为电影是一种可以完全控制时间、控制其他艺术和人物的不纯的艺术,确切地说,是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不可分辨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此书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轻与重”文丛,这套丛书曾出版过巴迪欧的另一部作品《爱的多重奏》。

《爱的起源:从达尔文到现代脑科学》

[美]托马斯·刘易斯 法拉利·阿米尼 理查德·兰龙 著 黎雪清 杨小虎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为什么婴儿出生后第一时间要将他放在母亲身旁?为什么在电影院看电影总比在家看更让人兴奋激动?为什么经常待在一起的女性会发现她们的月经周期自动同步?《爱的起源》的三位作者都是加利福利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医生与教授。三位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神经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揭开生命中爱的面纱,证明大脑结构与爱如何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如何渗透到人类的身体、心灵和灵魂,以及爱如何改变我们。

书中从人类的婴儿时期写起,讲述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会使孩子失去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能力。在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缺失关爱会让他的心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如果母亲情绪忧郁,那么孩子猝死的概率也会增加;与母亲的情感关系健康与否与体现在婴儿的心率上,与母亲关系更亲密的婴儿心率更加稳定,与父母的情感同步也会成为婴儿心理发展的力量。这足以证明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父母在面对婴幼儿时也应更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现代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然而民族可能是现代发明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移民、西语文学、雷蒙德·钱德勒、传统的发明……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移民》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  刁承俊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

W.G.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这本《移民》是他的成名之作,此次也是第一次引入中文世界。小说集包括四个短篇,每篇小说都是在回忆一个人的一生境遇,共同讲述了背井离乡的犹太移民在原居地和异国他乡的经历。小说的人物并不是随意选择的,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移居纽约的舅公,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最后却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舅公的“美国梦”到最后有着凄凉的底色,而他认为回忆过去是愚蠢的,“回忆令人的头沉重而晕眩,好像人不是在时间的逃避中往回看,而是从顶点消失在云端的塔楼的极高处落到大地上。”

移民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在海外以中文写作的张翎,曾在界面文化的采访中将自己的写作形容为“陷落在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中间灰色地带”。在塞巴尔德的移民故事里,读者也可以感受到犹太人在故土与新国度之间的纠缠与失落。更让人难辨真假的是,小说中不仅有文字叙述,还加入了人物影像,那些活跃在故事中的人物以其真身为文字佐证,使得小说更像是一部细节丰富、历时悠久的家庭回忆录,也令人想起帕慕克的某些回忆录,关于过去的无穷碎片、私人情感自有它的价值。在这本《移民》之外,新民说还出版了塞巴尔德的另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小说以“奥斯维辛”的谐音命名了一个犹太男孩,并展现了他探寻自己身世的故事。

《诗人的迟缓》 

范晔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0年1月

范晔是《百年孤独》的中文译者,也是北京大学西葡语系的副教授,这本《诗人的迟缓》 相当于范晔的私人书单,书单涉及西语世界由古至今数十位作者,包括尼加拉瓜的鲁文·达里奥、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特斯、秘鲁的阿格达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等等。在书中,西语作家的人生与作品以某种有趣而隐秘的形式交织,比如科塔萨尔喜爱爵士乐,因为爵士乐有着强烈的即兴色彩,并向偶然开放着无穷的可能,科塔萨尔的作品也有相通的即兴和偶然的特征。

这本书曾于2014年首次出版。在作者简介中,范晔这样介绍自己:“范晔,七十年代生,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界面文化的“新译者”系列曾采访过范晔,他是这样解释这个复杂的称谓的:象寄,出自《礼记.王制》,是翻译的古称;临深履薄,形容翻译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受,仓皇也是表示战兢的心情;右使,出自《倚天屠龙记》,明教左右护法使者,以左使为尊,右使次之,而且那里面的右使(范遥)也姓范。除这本书之外,范晔编选的《纸上的伊比利亚》与《镜中的孤独迷宫》也是西语文学入门的不错选择。

《罪恶之城的骑士:雷蒙德·钱德勒传》 

[英]汤姆·威廉斯 著 陶泽慧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03

这本《罪恶之城的骑士》是目前四部钱德勒传记中最新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译成中文版的钱德勒·雷蒙德传记。雷蒙德·钱德勒是硬汉派犯罪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漫长的告别》,不少著名作家诸如村上春树、奥登对他都推崇备至,然而读者对钱德勒的了解却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假轶事。

如同许多名人传记一样,这部书吸纳了大量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为读者披露了传记主的人生轨迹。雷蒙德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初入文坛时的初衷。但是,他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激励着一代代犯罪小说家,启发着他们的“黑暗创作”。

除了揭露钱德勒的私人罗曼史,这部书也勾勒了他的创作发展脉络,可以看作一本“硬汉派犯罪小说指南”——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钱德勒为《黑面具》杂志撰稿的故事、《长眠不醒》《漫长的告别》等作品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也探索了菲利普·马洛的登场与改变。这部传记属于南大社的守望者·传记系列,该系列中还包括《加缪传》《不止是简·奥斯汀》等作品。

《传统的发明》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特伦斯·兰杰 著 顾杭 庞冠群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2月

什么是传统?传统都是古老的吗?为什么说有一些传统是被发明的?现代人为何要发明传统?所谓传统的仪式和符号,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用新瓶装旧酒”,还是“用旧瓶装新酒”?这本书让读者意识到,我们通常认为古老的过去可能并不是真的过去,而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书中探索了“被发明的传统”的诸多案例,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民族文化的形成、19和20世纪英国皇家仪式的演进、殖民时期印度和非洲参与帝国仪式的起源。所谓“被发明的传统”指的是曾经出现并确立在历史长河中的、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仪式和象征意义,暗含着与过去的连续性,比如19世纪重建英国议会大厦时选用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这种与过去连续的暗示明显是人造的,与真正的习俗不同。更有意思的是,更为急速的社会转型时期会催生出更多“被发明的传统”,一个很重要的例证就是近现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创造。作者指出,现代民族一般都宣称自己是古老的,根植于最遥远的古代,然而这种现代概念中的“某国”与“某国人”,不管有多么强的历史性,必然包含着被发明的成分。

本书两位作者中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特伦斯·兰杰(Terence Ranger,1929—2015)是英国著名的非洲史学家、不列颠学院成员。这部《传统的发明》 是霍布斯鲍姆的代表作品,也是这本书引入中文版12年之后的全新修订版。

《人类飞翔史》

[法]夏尔·多尔菲斯 亨利·布歇 著 袁俊生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年3月

夏尔·多尔菲斯(Charles Dollfus)是法国一位具有丰富驾驶热气球和飞艇经验的飞行员,亨利· 布歇(Henri Bouché)于1914年加入法国空军,1915—1918年任法国空军中尉,后晋升为上尉,曾多次驾驶侦察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本书从古代有关飞行的传说讲起,介绍了人类航空史上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动力飞行器阶段、有动力飞行器的试验阶段(1843—1900)、活塞式发动机及装备此类发动机的飞行器阶段(190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阶段(1914—1918)、大范围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这本书为读者展示了近1700幅黑白图片,涵盖了自古以来飞行器的诸多设计图纸、机型结构照片、飞行路线图、战争场景图、航空版画插图及人物照片等,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画报》。

《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编
[美]包华石 主讲 王金凤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此书是美国汉学家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教授包华石的首部中国论著。包华石曾于1993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级的汉学家。《西中有东》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从具象中分析古代中国的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包华石认为,通常被认为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西方政治概念,也同样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中,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的社会价值并非西方文明产生的价值,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全书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四方面着眼,具体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以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

2012年,包华石曾在对清华大学师生的讲演中提出“文化政治”的“辩证性”,指的是文化冲突中一国知识分子对另一国文化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可能是辩护性的、是策略性的,因为知识分子会为了想象中的民族性而制造出一些并站不住脚的说法。比方说认为他国有一些本国不具有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包华石认为,这来源于西塞罗式的修辞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夸大自己而贬低别人。有意思的是,尽管17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夸大自己、贬低中国,但18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所重视的文明特点越来越向当时的中国靠拢。总的来说,包华石认为文化不具有本质性,文化是流变的,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有相互学习和交流,历史并没有具体的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包华石对文化冲突的解释可能挑战了某些强调中国文化本质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通常在与西方比较的视野中得出中国的抽象本质文化特性,比如认为中国更重视道、西方更重视量,中国讲求实用理性、西方讲究形式理性等等。 

《论电影》

[法]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也是国际上一位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艺术实践。对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等,他用哲学家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历程。

巴迪欧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观影写作,曾为巴黎高师的左翼青年杂志《新酒》撰文,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初在《闪电》等杂志上继续开展电影批评工作,1981年巴迪欧与娜塔莎·米歇尔共同创建半月刊《桅帆》,他为之书写了系列影片评论,涉及法国喜剧片、导演戈达尔等等。之后15年间的文章多见于《电影艺术》,主题涉及“寓言辩证法”以及作为“哲学机器”和“民主标志”的电影。巴迪欧认为电影是一种可以完全控制时间、控制其他艺术和人物的不纯的艺术,确切地说,是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不可分辨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此书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轻与重”文丛,这套丛书曾出版过巴迪欧的另一部作品《爱的多重奏》。

《爱的起源:从达尔文到现代脑科学》

[美]托马斯·刘易斯 法拉利·阿米尼 理查德·兰龙 著 黎雪清 杨小虎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为什么婴儿出生后第一时间要将他放在母亲身旁?为什么在电影院看电影总比在家看更让人兴奋激动?为什么经常待在一起的女性会发现她们的月经周期自动同步?《爱的起源》的三位作者都是加利福利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医生与教授。三位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神经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揭开生命中爱的面纱,证明大脑结构与爱如何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如何渗透到人类的身体、心灵和灵魂,以及爱如何改变我们。

书中从人类的婴儿时期写起,讲述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会使孩子失去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能力。在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缺失关爱会让他的心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如果母亲情绪忧郁,那么孩子猝死的概率也会增加;与母亲的情感关系健康与否与体现在婴儿的心率上,与母亲关系更亲密的婴儿心率更加稳定,与父母的情感同步也会成为婴儿心理发展的力量。这足以证明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父母在面对婴幼儿时也应更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