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瑞幸神话破灭,神州租车能否逆天改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瑞幸神话破灭,神州租车能否逆天改命?

神州租车急于与业已声名狼藉的瑞幸切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公司相见不相识,从此是路人。

文|彦飞

一纸撇清关系的声明后,神州租车(00699.HK)股价迎来强力反弹。

周二港股交易中,神州租车报于2.63港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34.2%,市值回升至55.8亿港元。

4月2日,瑞幸财务造假事件曝光,拖累同为“神州系”的神州租车股价暴跌54.4%。随后,神州租车宣布临时停牌。

今天早间,神州租车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并不持有瑞幸咖啡的任何股份,并未参与后者的任何商业交易。

此外,公司创始人陆正耀已于2016年4月辞任神州租车CEO,改任非执行董事,不参与日常管理。瑞幸丑闻的关键人物、COO刘剑,则从2015年起不再担任神州租车部门总监。

显然,神州租车急于与业已声名狼藉的瑞幸切割,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

从股价反应来看,这份声明发挥了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公司相见不相识,从此是路人。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陆正耀家族仍持有瑞幸咖啡23.94%股份,持有神州租车29.77%股份,分别为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雪球网友调侃道:

“一个老板,开了两家酒吧,一家酒吧卖的酒品已经被证实掺水75%,另一家的会没掺水吗?”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4月7日发布2020年全球富豪榜,瑞幸和神州租车的双料董事长陆正耀首次上榜,以23亿美元的财富位列第908位。

如果说,上周四的跳水多少掺杂着非理性的恐慌挤兑,那么神州租车自上市以来股价长期萎靡不振,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2014年9月,神州租车登陆香港股市,首日报于10.96港元,市值接近260亿港元。接下来几个月里,公司股价节节攀升,一度逼近19港元,风头无两。

但从2015年下半年起,神州租车股价开始震荡下跌,过去一年间长期在7港元左右徘徊。今天2.63港元的收盘价,相比7.5港元的52周高点已跌去64.9%。

按照常规估值方法,作为中国租车行业常年的No.1,神州租车甩开所有竞争对手一个身位,理应受到资本市场的更多青睐。

此外,在陆正耀相继在网约车、汽车金融、汽车新零售等赛道落子后,作为帝国基石和生态中枢的神州租车,其股价本应更加强势。

但是,神州租车不仅没有起飞,反而在五年间走出了一条乏味的L型曲线。

原因何在?

1

不断下滑的盈利能力,是阻碍神州租车股价上行的内因。

2019年,神州租车录得净利润人民币3100万元,相比上一年度下滑89.3%,连续第三年走下坡路,且跌幅不断扩大。

相比近80亿元的全年营收,区区三千多万元的净利润实在算不上丰厚。

在年报中,神州租车将净利润大跌的原因归结于“单车日均收入减少,折旧成本及财务成本增加”。

简单描述背后,蕴含着神州租车奉行多年的商业模型。

汽车租赁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只有保持较大的车队规模,才能摊薄成本、获得利润。2016~2019年,神州租车不断采购新车,拥有的车辆数分别为9.6万、10.3万、13.5万、14.9万辆,不断攀升。

然而,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仍然倾向于购买私家车,对于租车的接受度并没有设想的那么高。悟空租车CEO胡显河近日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中国有4亿人拥有驾照,但租过车的仅有约2000万人。对于这块发展了几十年的成熟市场而言,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

几年间,神州租车各个网点停放的车子越来越多,新用户却并没有同比增加,需求疲软。反映到业绩上,就是车辆利用率从2018年的61.5%,降至2019年的57.5%。

4个百分点的下滑,意味着平均每天的闲置车辆增加了2000多辆。为了提高出租率,神州租车只能降价促销,这又导致单车日均收入从134元下滑至121元。

尤其是2019年第四季度,神州租车单车日均收入仅为97元,环比下滑24.2%,同比下滑19.2%;车辆利用率仅有50.1%,两项数据均创下近两年最低记录。

2019年,神州租车的租赁收入总额为55.6亿元,同比增长4.1%,低于车队总规模逾10%的增速,运营效率有所下滑。

而在成本方面,2019年神州租车的直接运营成本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另一个大头——车辆折旧则从14.9亿元增长至18.4亿元,拖累租赁业务毛利从21.3亿元下滑至18.9亿元,毛利率从39.8%下滑至34.1%。

车辆折旧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神州租车为了促进二手车销售,调低了大部分车型的剩余价值估计,也就是降价甩卖。受此拉动,神州租车去年处置29,203辆二手车,同比增长131.8%。

但与瓜子、优信等二手车交易平台不同,神州租车出售二手车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赚取差价。作为整个租车生意的关键一环,它会在最佳时间点将车辆退役、转售,从而在收入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在租赁车辆全生命周期中获得更大利润。也就是说,处置更多二手车,并不会直接拉升神州租车的盈利水平。

2019年,神州租车二手车销售成本占收入的102.7%,基本打平。过去几年间,这块业务始终处于基本盈亏平衡的状态。

另一方面,神州租车上一财年财务成本为9.84亿元,同比增长25.8%,对于净利润也产生了明显的拖累。

神州租车在年报中指出,“提升盈利能力将是2020年的重点”,具体举措包括推出全新的会员体系、升级手机APP、优化智能管理系统、强化股权激励措施等。此外,公司已暂停购买新车,以保持安全的现金水平。

2

“组合拳”还没来得及完全施展,神州租车就迎面撞上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遭受重创,损失最大的则是餐饮、酒店、文娱、旅游等板块。神州租车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旅游城市,这些地方客流量急剧减少,租车需求萎缩,将不可避免地拖累神州租车的业绩表现。

从长远来看,疫情终将结束,旅游和商旅租车需求也将迎来强劲反弹。但与短期困难相比,神州租车的长期挑战则是新兴业态对于传统租车市场的蚕食。

威胁最大的,当属网约车。

与租车相比,网约车的覆盖面更广,灵活性更高,对于市内租车有着天然的替代性,堪称租车公司的宿命之敌。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约车,陆正耀的策略是进军敌人腹地,于2015年初推出神州专车。在初期“充100送100”等高额用户补贴的刺激下,神州专车增速迅猛,号称占据国内专车市场近4成份额。

2016年7月,神州专车母公司神州优车挂牌新三板,成为“网约车第一股”,市值突破400亿元,走上人生巅峰。

但在短暂的辉煌过后,神州专车的烧钱模式日渐难以为继,开始逐步下调补贴力度,裁退司机、缩减车队规模,并向轻资产的C2C模式转型。

作为最大的车源提供方,神州租车来自神州优车的收入大幅下降。2016和2017年,神州优车向神州租车支付的采购费用均接近30亿元;到了2018年大幅下调至10亿元;2019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约2.6亿元。

租车与专车业务相互协同,互为补充,原本是陆正耀津津乐道的好故事。但过去几年间,神州专车在强敌环伺的网约车市场逐渐边缘化,对于租车的贡献度明显下滑。

而在租车市场这块根据地,各地中小租车公司诸侯割据的局面未有改变,滴滴亦已把触角伸向了这块市场,并通过低价攻城略地。

再加上瑞幸丑闻的影响,神州租车要想在命运多舛的2020年赚到大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资本眼中,重资产、重运营的租车并不是一个“性感”的生意,想象空间十分有限。在消费者习惯、车牌、自驾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下,中国租车市场已经培育多年,仍未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

十年前,神州租车依靠分众传媒的广告轰炸一炮而红,甩开所有竞争对手,吃到了第一波租车用户红利,拿到联想控股12亿元投资。

十年后,神州系深陷瑞幸造假旋涡,分众传媒的官网悄悄撤下了陆正耀的名字和寄语,而曾经的“白衣骑士”柳传志已在四个月前解甲归田。

这一次,陆正耀和他的出行帝国能够再次逆天改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瑞幸神话破灭,神州租车能否逆天改命?

神州租车急于与业已声名狼藉的瑞幸切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公司相见不相识,从此是路人。

文|彦飞

一纸撇清关系的声明后,神州租车(00699.HK)股价迎来强力反弹。

周二港股交易中,神州租车报于2.63港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34.2%,市值回升至55.8亿港元。

4月2日,瑞幸财务造假事件曝光,拖累同为“神州系”的神州租车股价暴跌54.4%。随后,神州租车宣布临时停牌。

今天早间,神州租车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并不持有瑞幸咖啡的任何股份,并未参与后者的任何商业交易。

此外,公司创始人陆正耀已于2016年4月辞任神州租车CEO,改任非执行董事,不参与日常管理。瑞幸丑闻的关键人物、COO刘剑,则从2015年起不再担任神州租车部门总监。

显然,神州租车急于与业已声名狼藉的瑞幸切割,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

从股价反应来看,这份声明发挥了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公司相见不相识,从此是路人。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陆正耀家族仍持有瑞幸咖啡23.94%股份,持有神州租车29.77%股份,分别为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雪球网友调侃道:

“一个老板,开了两家酒吧,一家酒吧卖的酒品已经被证实掺水75%,另一家的会没掺水吗?”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4月7日发布2020年全球富豪榜,瑞幸和神州租车的双料董事长陆正耀首次上榜,以23亿美元的财富位列第908位。

如果说,上周四的跳水多少掺杂着非理性的恐慌挤兑,那么神州租车自上市以来股价长期萎靡不振,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2014年9月,神州租车登陆香港股市,首日报于10.96港元,市值接近260亿港元。接下来几个月里,公司股价节节攀升,一度逼近19港元,风头无两。

但从2015年下半年起,神州租车股价开始震荡下跌,过去一年间长期在7港元左右徘徊。今天2.63港元的收盘价,相比7.5港元的52周高点已跌去64.9%。

按照常规估值方法,作为中国租车行业常年的No.1,神州租车甩开所有竞争对手一个身位,理应受到资本市场的更多青睐。

此外,在陆正耀相继在网约车、汽车金融、汽车新零售等赛道落子后,作为帝国基石和生态中枢的神州租车,其股价本应更加强势。

但是,神州租车不仅没有起飞,反而在五年间走出了一条乏味的L型曲线。

原因何在?

1

不断下滑的盈利能力,是阻碍神州租车股价上行的内因。

2019年,神州租车录得净利润人民币3100万元,相比上一年度下滑89.3%,连续第三年走下坡路,且跌幅不断扩大。

相比近80亿元的全年营收,区区三千多万元的净利润实在算不上丰厚。

在年报中,神州租车将净利润大跌的原因归结于“单车日均收入减少,折旧成本及财务成本增加”。

简单描述背后,蕴含着神州租车奉行多年的商业模型。

汽车租赁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只有保持较大的车队规模,才能摊薄成本、获得利润。2016~2019年,神州租车不断采购新车,拥有的车辆数分别为9.6万、10.3万、13.5万、14.9万辆,不断攀升。

然而,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仍然倾向于购买私家车,对于租车的接受度并没有设想的那么高。悟空租车CEO胡显河近日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中国有4亿人拥有驾照,但租过车的仅有约2000万人。对于这块发展了几十年的成熟市场而言,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

几年间,神州租车各个网点停放的车子越来越多,新用户却并没有同比增加,需求疲软。反映到业绩上,就是车辆利用率从2018年的61.5%,降至2019年的57.5%。

4个百分点的下滑,意味着平均每天的闲置车辆增加了2000多辆。为了提高出租率,神州租车只能降价促销,这又导致单车日均收入从134元下滑至121元。

尤其是2019年第四季度,神州租车单车日均收入仅为97元,环比下滑24.2%,同比下滑19.2%;车辆利用率仅有50.1%,两项数据均创下近两年最低记录。

2019年,神州租车的租赁收入总额为55.6亿元,同比增长4.1%,低于车队总规模逾10%的增速,运营效率有所下滑。

而在成本方面,2019年神州租车的直接运营成本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另一个大头——车辆折旧则从14.9亿元增长至18.4亿元,拖累租赁业务毛利从21.3亿元下滑至18.9亿元,毛利率从39.8%下滑至34.1%。

车辆折旧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神州租车为了促进二手车销售,调低了大部分车型的剩余价值估计,也就是降价甩卖。受此拉动,神州租车去年处置29,203辆二手车,同比增长131.8%。

但与瓜子、优信等二手车交易平台不同,神州租车出售二手车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赚取差价。作为整个租车生意的关键一环,它会在最佳时间点将车辆退役、转售,从而在收入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在租赁车辆全生命周期中获得更大利润。也就是说,处置更多二手车,并不会直接拉升神州租车的盈利水平。

2019年,神州租车二手车销售成本占收入的102.7%,基本打平。过去几年间,这块业务始终处于基本盈亏平衡的状态。

另一方面,神州租车上一财年财务成本为9.84亿元,同比增长25.8%,对于净利润也产生了明显的拖累。

神州租车在年报中指出,“提升盈利能力将是2020年的重点”,具体举措包括推出全新的会员体系、升级手机APP、优化智能管理系统、强化股权激励措施等。此外,公司已暂停购买新车,以保持安全的现金水平。

2

“组合拳”还没来得及完全施展,神州租车就迎面撞上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遭受重创,损失最大的则是餐饮、酒店、文娱、旅游等板块。神州租车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旅游城市,这些地方客流量急剧减少,租车需求萎缩,将不可避免地拖累神州租车的业绩表现。

从长远来看,疫情终将结束,旅游和商旅租车需求也将迎来强劲反弹。但与短期困难相比,神州租车的长期挑战则是新兴业态对于传统租车市场的蚕食。

威胁最大的,当属网约车。

与租车相比,网约车的覆盖面更广,灵活性更高,对于市内租车有着天然的替代性,堪称租车公司的宿命之敌。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约车,陆正耀的策略是进军敌人腹地,于2015年初推出神州专车。在初期“充100送100”等高额用户补贴的刺激下,神州专车增速迅猛,号称占据国内专车市场近4成份额。

2016年7月,神州专车母公司神州优车挂牌新三板,成为“网约车第一股”,市值突破400亿元,走上人生巅峰。

但在短暂的辉煌过后,神州专车的烧钱模式日渐难以为继,开始逐步下调补贴力度,裁退司机、缩减车队规模,并向轻资产的C2C模式转型。

作为最大的车源提供方,神州租车来自神州优车的收入大幅下降。2016和2017年,神州优车向神州租车支付的采购费用均接近30亿元;到了2018年大幅下调至10亿元;2019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约2.6亿元。

租车与专车业务相互协同,互为补充,原本是陆正耀津津乐道的好故事。但过去几年间,神州专车在强敌环伺的网约车市场逐渐边缘化,对于租车的贡献度明显下滑。

而在租车市场这块根据地,各地中小租车公司诸侯割据的局面未有改变,滴滴亦已把触角伸向了这块市场,并通过低价攻城略地。

再加上瑞幸丑闻的影响,神州租车要想在命运多舛的2020年赚到大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资本眼中,重资产、重运营的租车并不是一个“性感”的生意,想象空间十分有限。在消费者习惯、车牌、自驾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下,中国租车市场已经培育多年,仍未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

十年前,神州租车依靠分众传媒的广告轰炸一炮而红,甩开所有竞争对手,吃到了第一波租车用户红利,拿到联想控股12亿元投资。

十年后,神州系深陷瑞幸造假旋涡,分众传媒的官网悄悄撤下了陆正耀的名字和寄语,而曾经的“白衣骑士”柳传志已在四个月前解甲归田。

这一次,陆正耀和他的出行帝国能够再次逆天改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