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赛事名城”按下快进键,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赛事名城”按下快进键,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4月14日,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4月14日,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来自全市体育系统、市级相关部门、在蓉体育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国、全省体育局长会议和全国、全省体育系统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全年体育重点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精神,总结2019年体育工作,表扬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及竞技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20年工作。副市长王平江出席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旭主持会议,市体育局局长熊艳作工作报告  

开拓创新  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果斐然

2019年,成都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构建重大赛事申办筹备工作体系。高效率成功申办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重大赛事。高标准举办第18届世警会,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高水平举办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世界巡回大师赛、国际网联青少年网球年终总决赛、国际乒联男子女子乒乓球世界杯等32项国际赛事,获得相关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多项殊荣。成功引入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实现全市国际组织总部落户“零”的突破。成都在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中由89位跃升至28位,进入全国前三。

创新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引领新风尚。2019年成都市组织天府绿道健身系列活动831场次,参与人数1200万人次。创新开展社区运动节以及“大运会社区讲堂”等项目,推动社会基层“细胞”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培育健康社会风尚,共建共享赛事名城的良好氛围。全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782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提升至680万。

优化环境,培育体育产业新功能。成都市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产业基地、职业俱乐部、体育新经济等发展。发挥天府绿道引领体育消费的独特作用,引进项目、开展培训,打造绿道体育消费新场景。持续推动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都江堰市虹口漂流等5个项目获国家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示范表彰。全年体育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700亿元。

以赛促建,推动体育基础设施补短板走向新阶段。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完善重大体育设施布局。新开工体育项目55个,加快推进大运会13个新建场馆和36个改造场馆设施改造提升,推进全市各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全覆盖。按照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赛事进绿道的“四进”原则研究提出指导细则。在已建成的3429公里天府绿道上植入多种类体育设施,研究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加密机制,逐步构建“15分钟健身圈”。

着眼长远,厚植青少年体育根基实现竞技成绩新突破。2019年成都建成体育特色学校636所,举办103项次青少年竞赛,“十大阳光体育活动”和青俱部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学生体质合格率97.8%。在全国二青会上成都夺得36枚金牌,创历史最佳参赛成绩。其中,男足获3个组别冠军,创造四川足球在全国综合性赛事的最好成绩;田径三金王樊添瑞入选国家集训队。兴城足球队成功冲甲,象棋队历史性斩获顶级联赛冠军。成都运动员全年共获国际大赛冠军14

善作善成  以大运会筹办引领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办好大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成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机遇,也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这一接续奋进的征程上的“第一棒”。必须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承办国际赛事是发展赛事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养成健康生活、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四个迫切需要”的重大意义,坚定践行“谋赛”与“谋城”“兴业”“惠民”相结合的世界体育理念,用好赛事契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借助赛事全面开展体育营销、发展赛事经济,深入落实体育惠民。

科学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强化专业化、人性化服务保障,实行组织化、社会化多元发动,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随着筹备工作的逐步深入细化,工作重心全面转为“场馆化”运行,每一个区(市)县都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担负起任务,形成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赛事筹备组织高效运转体系。

保持定力、全力以赴,精心策划实施相关重大活动,面向全球招引“合伙人”和“代理商”,推出更多“大运+”产品,突出大运会特点、突出中国元素、巴蜀特色和天府文化。落实勤俭办赛办会要求,确保各项筹备组织工作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确保将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世界高度认可的国际体育盛会。 

精准谋划  按下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快进键

2020年,成都将继续高质量筹备2021年大运会,全面推进2022年世乒赛、2023年男足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前期筹备工作;高标准举办成都马拉松、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等国际体育赛事和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培育引进更多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赛事对现有赛事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范化管理,实施优胜劣汰,保留、扶持一批有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赛事随着天府绿道建设的持续推进,适时引进长距离越野挑战赛、自行车竞速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

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和推进“电竞+”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指导各区(市)县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体系。打造体育健康脉动消费新场景,加快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生态圈力争2020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争创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积极构建覆盖市—区(县)—社区、满足赛事—训练—全民健身需求的“三级三类”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以保障大运会为首要任务,确保新建和改造场馆任务按进度实施;新开工建设102处社区综合体育馆、居民运动场、天府绿道智慧健身系统等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积极推进体育设施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探索构建体育场馆科学运营长效机制。

精准策划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着力培育休闲运动新潮流,持续提升运动成都品牌影响力。以天府绿道为引领、以社区运动为载体,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高质量建成“15分钟健身圈针对性开展定制式健身科学指导,推动活动组织的提升和健身服务的飞跃形成品牌突出、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种类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精准定位医务工作者、普通劳动者、教师、外企人员等不同行业,以及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人群,精设计适宜不同群体的天府绿道健身项目,引领积极健康生活方式

谋划推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重庆市共建共享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成渝双城越野赛”“城市绿道健身交流活动”等赛事活动,发挥区位合作优势,促进优质资源互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探求中日韩三国体育合作,做好体育领域的中日(成都)都市建设和服务业开放合作。邀请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组队参加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健身节;与省内多个城市共同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气排球、太极拳等项目活动和社体指导员培训班。以体育同城化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夯实青少年体育人才基础,细化落实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实施意见,促进体教深度融合,把教育部门的普及推广和体育部门的指导提高相结合,强化学校体育一校多品建设。结合大运会竞赛组织演练需要,办好成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使本届运会成为市民广泛参与的体育盛会、大运会的实战练兵场,全面展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成果、群众体育新风貌和赛事名城建设新成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赛事名城”按下快进键,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4月14日,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4月14日,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来自全市体育系统、市级相关部门、在蓉体育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国、全省体育局长会议和全国、全省体育系统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全年体育重点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精神,总结2019年体育工作,表扬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及竞技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20年工作。副市长王平江出席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旭主持会议,市体育局局长熊艳作工作报告  

开拓创新  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果斐然

2019年,成都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构建重大赛事申办筹备工作体系。高效率成功申办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重大赛事。高标准举办第18届世警会,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高水平举办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世界巡回大师赛、国际网联青少年网球年终总决赛、国际乒联男子女子乒乓球世界杯等32项国际赛事,获得相关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多项殊荣。成功引入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实现全市国际组织总部落户“零”的突破。成都在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中由89位跃升至28位,进入全国前三。

创新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引领新风尚。2019年成都市组织天府绿道健身系列活动831场次,参与人数1200万人次。创新开展社区运动节以及“大运会社区讲堂”等项目,推动社会基层“细胞”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培育健康社会风尚,共建共享赛事名城的良好氛围。全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782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提升至680万。

优化环境,培育体育产业新功能。成都市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产业基地、职业俱乐部、体育新经济等发展。发挥天府绿道引领体育消费的独特作用,引进项目、开展培训,打造绿道体育消费新场景。持续推动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都江堰市虹口漂流等5个项目获国家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示范表彰。全年体育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700亿元。

以赛促建,推动体育基础设施补短板走向新阶段。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完善重大体育设施布局。新开工体育项目55个,加快推进大运会13个新建场馆和36个改造场馆设施改造提升,推进全市各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全覆盖。按照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赛事进绿道的“四进”原则研究提出指导细则。在已建成的3429公里天府绿道上植入多种类体育设施,研究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加密机制,逐步构建“15分钟健身圈”。

着眼长远,厚植青少年体育根基实现竞技成绩新突破。2019年成都建成体育特色学校636所,举办103项次青少年竞赛,“十大阳光体育活动”和青俱部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学生体质合格率97.8%。在全国二青会上成都夺得36枚金牌,创历史最佳参赛成绩。其中,男足获3个组别冠军,创造四川足球在全国综合性赛事的最好成绩;田径三金王樊添瑞入选国家集训队。兴城足球队成功冲甲,象棋队历史性斩获顶级联赛冠军。成都运动员全年共获国际大赛冠军14

善作善成  以大运会筹办引领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办好大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成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机遇,也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这一接续奋进的征程上的“第一棒”。必须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承办国际赛事是发展赛事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养成健康生活、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四个迫切需要”的重大意义,坚定践行“谋赛”与“谋城”“兴业”“惠民”相结合的世界体育理念,用好赛事契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借助赛事全面开展体育营销、发展赛事经济,深入落实体育惠民。

科学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强化专业化、人性化服务保障,实行组织化、社会化多元发动,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随着筹备工作的逐步深入细化,工作重心全面转为“场馆化”运行,每一个区(市)县都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担负起任务,形成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赛事筹备组织高效运转体系。

保持定力、全力以赴,精心策划实施相关重大活动,面向全球招引“合伙人”和“代理商”,推出更多“大运+”产品,突出大运会特点、突出中国元素、巴蜀特色和天府文化。落实勤俭办赛办会要求,确保各项筹备组织工作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确保将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世界高度认可的国际体育盛会。 

精准谋划  按下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快进键

2020年,成都将继续高质量筹备2021年大运会,全面推进2022年世乒赛、2023年男足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前期筹备工作;高标准举办成都马拉松、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等国际体育赛事和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培育引进更多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赛事对现有赛事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范化管理,实施优胜劣汰,保留、扶持一批有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赛事随着天府绿道建设的持续推进,适时引进长距离越野挑战赛、自行车竞速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

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和推进“电竞+”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指导各区(市)县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体系。打造体育健康脉动消费新场景,加快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生态圈力争2020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争创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积极构建覆盖市—区(县)—社区、满足赛事—训练—全民健身需求的“三级三类”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以保障大运会为首要任务,确保新建和改造场馆任务按进度实施;新开工建设102处社区综合体育馆、居民运动场、天府绿道智慧健身系统等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积极推进体育设施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探索构建体育场馆科学运营长效机制。

精准策划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着力培育休闲运动新潮流,持续提升运动成都品牌影响力。以天府绿道为引领、以社区运动为载体,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高质量建成“15分钟健身圈针对性开展定制式健身科学指导,推动活动组织的提升和健身服务的飞跃形成品牌突出、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种类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精准定位医务工作者、普通劳动者、教师、外企人员等不同行业,以及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人群,精设计适宜不同群体的天府绿道健身项目,引领积极健康生活方式

谋划推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重庆市共建共享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成渝双城越野赛”“城市绿道健身交流活动”等赛事活动,发挥区位合作优势,促进优质资源互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探求中日韩三国体育合作,做好体育领域的中日(成都)都市建设和服务业开放合作。邀请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组队参加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健身节;与省内多个城市共同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气排球、太极拳等项目活动和社体指导员培训班。以体育同城化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夯实青少年体育人才基础,细化落实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实施意见,促进体教深度融合,把教育部门的普及推广和体育部门的指导提高相结合,强化学校体育一校多品建设。结合大运会竞赛组织演练需要,办好成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使本届运会成为市民广泛参与的体育盛会、大运会的实战练兵场,全面展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成果、群众体育新风貌和赛事名城建设新成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