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许艺琳
聚美优品终于还是退出了美股。
昨日,聚美优品宣布完成私有化,将正式从纽交所退市,成为买方团拥有的私人控股公司。这意味着聚美优品奔走了四年的私有化申请迎来了终局,在上市时期历经的高光时刻一去不复返。
而聚美优品的故事也不仅是一个垂直电商错失风口、转型失败的例子,更像是它的创始人陈欧历经沉浮,风光不再的人生。身为“网红带货鼻祖”,陈欧的陨落是必然吗?沉溺于红利期的“网红带货”神话又是否只是幻影?
从红极一时到退隐幕后
2012年,凭借一句“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和能打的颜值,陈欧在创业圈正式“出道”了。走上“代言”这条路,并非偶然,这其实是陈欧听取了徐小平的建议:你既然没钱,那就把自己抛出去,给自己代言。
在彼时尚未形成巨头分食局面的电商市场中,站在起跑线上的小型垂直电商,的确迫切地需要曝光度和消费吸引力,而陈欧自我营销的这一招无疑起到了绝佳的效果。与当时的竞品唯品会对比,二者起始的热度不相上下,但在2012年至2013年间,聚美优品的热度远超唯品会。
来源:百度指数
可以说,陈欧自带光环的形象迅速俘获人心,也随之吸引了资本的青睐。聚美优品的赴美上市之路也称得上一帆风顺,顺势成为“中国美妆电商第一股”,陈欧也被冠以“纽交所222年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名号。
而在随后的几年间,陈欧似乎深谙CEO营销之道,吃到了营销的甜头后,从此走上了打造个人IP与明星公司的道路。
从2013年开始,陈欧就在《非你莫属》、《快乐女生》、《百变大咖秀》、《天天向上》等综艺上频频出镜,借力高收视节目为平台涨粉,人力一度飙升,在微博上推出促销活动也有大量粉丝追随。
他活得越来越像一位明星,而不像一位企业家。
但一番急攻猛进的流量营销之后,幻象终究还是破灭了。2014年的“假货事件”,让他和聚美优品深陷囹圄。售假本是电商行业的痼疾,但聚美优品终究没能站起来。
2016年至2018年,聚美优品的活跃客户数量从1540万下降至1070万,订单数从6150万下降至3800万,与聚美优品合作的供应商和第三方商家数量从2244家降低至1341家。
可以说,这场危机直接把本就在“高处”的陈欧推向了旋涡深处,他以为自己构建了庞大的流量宇宙,沉浸于吸粉带货,却把做生意变成了作秀。
据“电数宝”显示,2019年“聚美优品”的13次消费评级中有9次获“不建议下单”评级,1次获“谨慎下单”评级,可以看到,挽回曾经的消费者已然是难上加难。
图片来源:电数宝
如今,他似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光环过重,逐渐退下神坛,已鲜少出现于公众视野,成了一名“追风者”,暗自投资了母婴产业,也在共享经济起步时入局了共享充电宝“街电”,同时在影视传媒领域排兵布阵,涉足短视频、电视剧。
他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但终究还未在风口上逆袭。
身为初代网红的陈欧,亲手写下了流量神话,也让这个故事的结局变得支离破碎。在当下仍然火热的网红经济时局中,他的陨落也影射着网红经济极其脆弱的一面。
“网红”带货神话为何成为难解之题
一直以来,明星企业家个人IP化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题,从陈欧到今年再度成为焦点的罗永浩,他们无不是乘着流量而来,自创业初就为自己打上了“网红”的标签,每一次的东山再起也不断描摹着网红形象。
而他们起势而又历经衰败的过程,正是为网红带货美梦敲响的一记警钟。
“流量池”策略失效
不得不说,网红领袖的确拥有无法替代的营销价值,在不同的垂类下,这些网红领袖拥有打破社交藩篱的必杀器,更有利于深耕小众圈层,也能通过情感和价值的传递维系用户。
但也正因为这种方式所触及的受众相当精准,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感自然嫁接在了对网红领袖的高度认可上。
随着初期跑马圈地的结束,粉丝市场也会逐渐饱和,而一旦发生信任危机,不仅会击垮原有的粉丝基础,也难以在其他圈层收获稳固的认可。
冷静来看,无论是陈欧还是罗永浩的“自卖自夸”式代言,都承担着较高的风险。从罗永浩带货小龙虾出现品质问题,二度直播热度直线下降的事实中即可见一斑。
而这些失败的故事,无一不是重流量轻建设所带来的惨痛代价。忽视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一味追求流量的动作已经违背了商业的意义。
“乱跨界”成通病
跨界多了,成为过客的几率也会大幅提升。当下众多企业追随风口的行径更多是为了打造虚空的概念,却没有实质地重新定义一个产业。
在主营业务疲软的状态下,选择出手其他牌并非最优解。无论是陈欧刚布阵的“刷宝”短视频APP,还是罗永浩手中红极一时的锤子手机,都倒在了竞争激烈的、巨头鼎力的格局中。
商业需要想象力,但在机会主义、网红经济盛行的当下,频繁、盲目地追逐风口必然翻车。
结语
眼见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明星逐渐褪去身上的光芒,不禁令人发问,当下赚吆喝的方式是否变了。的确,营销的手段时刻都在变换,“网红经济”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迭代。
而陈欧们的陨落戳破了CEO明星化的泡沫,也揭开了流量下隐藏的残酷真相。
但无论是“为自己代言”还是“为自己带货”,商业的本质终究不在于营销,“网红带货”的降温拐点迟早有一天会到来。
推广:徐蕴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