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书馨
纵观国内外,一直存在很多本职工作做得好,斜杠事业也备受关注的人。
微信之父张小龙,同时也是高尔夫欧巡赛的冠军,这成了他的第二个江湖;
作家韩寒,现在成为了知名的高票房导演,新片早早开启预售;
全世界最赚钱的超模之一卡莉·克劳斯她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维密的舞台,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脑编程,她还和号召全球青少年学习编程的组织code.org,合作创立了“Kode Scholarship”助学基金,鼓励有潜力的青少年学习编程。
盲目“斜杠” 人生 只会让你力不从心
急速变化的职场环境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一场恣意泛滥的大水,职场中人焦虑地寻找自我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碎片化会造成社会的圈层化和折叠化。你不断地被吸引你的信息打散注意力,时间被吞噬;人们的注意力也变得越发散漫。常常被某种热门鸡汤和人生建议迷惑。
自从“斜杠青年”这个词2016年在社交网络上火起来之后,这种生活状态被很多人羡慕状态,一个人可以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再去跨界做另外一件事,不仅收入增长了,可以沟通的资源也好像扩大了一倍,又能因为多从事的“事业”结识新的朋友圈,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发现身边出现了一些同事,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开始寻觅做另外一件事情,他自己平时也喜欢做时尚KOL,不仅拍一些美美的美食照片,还逐渐拿到了家里给到的五十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网红店”餐厅创业,但是平时的工作的忙碌可想而知,运营餐厅的时间大大减少,处理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也常收到餐厅内部的问题交由他处理。
我对他说:“你的状态好像一根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如果不尽快取舍,恐怕客户早晚会投诉你。”
果不其然,客户发起了投诉,直接发邮件到我的邮箱,由近期开业活动开始细数他从接洽客户开始月报,活动方案,媒体邀请等环节出现的所有问题。我梳理了问题之后立即安排了与客户的碰面会。
在会上,客户当面表达了不满,我在默默承受的同时,已经做好了决定。
结束之后,我对他说:“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活在职场之中,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工作先放在第一位,处理好之后再去想其他。”
“我以为这是我事业刚开始,如果再过一段时间,我应该可以适应。”
“这是不现实的,客户今天已经算是最后通牒,一般的情况下为了稳住客户要么就换人来对接了。”我深知只有这句话才能对他的行为有所约束,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鼓励一个人,加油,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
试想,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好,怎么去做第二件事情,你对自己的说服力在哪里?你对公司又是如何交代?这是不计后果地追求个人英雄主义。
后来,他不得不选择了离职,因为后来又出现了一起客户投诉之后,我实在无法让他继续负责。而后,在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他说:“那你是怎么做到成为一个斜杠青年的。”
我说:“那是媒体的一个选题,这样的曝光机会是有偶然性,普通人斜杠的方式无非是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内容,像我,会为媒体写专栏和与品牌合作,但是这些的一切前提都是,我的工作不能耽误,主线和副线一定要有所区分。不要去在高昂的情绪中,被鼓动着做某种决定,往往是错的。”
比如,看到别人成为一个斜杠青年之后,你也认为你可以。
先走通专业之门 再开启多元之窗
对很多问题的认知要更加多元,要从二十几岁到后来不停的变换,像蜕一层层皮一样,保持好奇心,有能力和底气去保持做另外一件事情的心力的时候再去做决定。
人生终究是从海绵到子弹的过程,当自己是海绵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充实自己,对外界的一切养分要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自己的能量密度越来越大,那么就成为了子弹,逐一击破自己面临的所有困难,一击即中。
这个社会不管多么喧嚣,一个人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创新性的专业能力不会被其他人代替。
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士在职场和外界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当机会主动找上门的时候,就是你的实力的证明。
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先成为斜杠青年,因为斜杠确实适合在某个行业里深耕5年以上的能力稳定人士。
我在国际公关行业做了四年的时候,写的新闻稿和参与的文案创作已经不下百篇。在一篇一篇的稿子里,日复一日的沟通中,我不断地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知道了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打动人心,了解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从最新奇的角度切入,明白什么样的话题最好不要涉足。
卡莉·克劳斯:“我在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时仍会感到紧张,但是表现真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跟随你的热情,忘却你的脆弱,无需踌躇,永远追随你的第一直觉。”
在泛圈层的机会中,我发现了市场上确实存在“量身定制”的机会:采访艺人,写封面专访。
后来,我采访了崔始源,耿乐,杨洋,黄景瑜等明星,采访前期我对他们不算足够了解,但是我可以从极短的时间之内,写好访谈提纲,根据当期的主题来拟定相比之前更加创新的内容,而后,内容越写越顺利。
编辑说:“你的内容相比其他的作者更加新奇,比较容易跳脱一板一眼的框架,会有更创新的方式来做一个访谈。”
因为,我增加了一些更具个人IP化的环节,比如快问。这样在我与从未谋面的人沟通的时候,可以迅速建立沟通的桥梁,帮助他快速进入状态。
后来在访谈方面,也有更多的机会开始涉足科技创业的领域。同时,我的工作永远是我的主线,主业之外的创作是增益的副线。
我在做了四年之后,才做了一个增加一个“斜杠”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和不断地取舍,这其中也有不断地放弃。你所勇敢放弃的,更能让你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
不为金钱驱使 不忘为何出发
后来,我被一些知识付费平台邀请做内容分享,但是这种碎片化的状态不太适合其他人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平台毕竟不能像超市一样定价和售卖,而且内容的“售后”也是关键的问题,我看到不少以分销形式在朋友圈里售卖的课程,对此,我持保守态度。
于是,放弃了增加“线上讲师”的这个斜杠,对于我而言,没有更深远的意义;对于他人,非标准化的服务,很难让自己满意。更重要的是,它一定会影响我的工作和写作。打磨课程和内容是耗费大量时间的过程,会让已经找到平衡点的我陷入另外一种在三个点中找平衡的状态,这样激进,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的时间相同,每个人在生命里不断地进行短时间的进化,有的人越来越忙碌但是能力没有长进,有的人闲庭信步,依然能够淡定的完成再别人看来艰巨的任务,先天条件和背景的不公平不是不努力的理由。你还有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在专业领域稳步之后,更有机会成为一个主线副线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例如韩寒在写作之余创作剧本,从文本表达到影视化表达,不断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文字变成了书籍,变成了难忘的影像。这些都没有脱离他本身的强项的发挥。
试想一下,如果逼韩寒去做微信,张小龙拍电影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相信他们身边也不缺少这样的机会,但可能他们本身不喜欢,或者知道这不是从个人长项的延伸。于是继续走有个人特色的“进化之路”,在人生道路上步步脚印,格外稳健。让人钦佩,必要坚持自己出发时的初心,不被金钱或者曝光度所累。才能发现自己在勇攀了高峰很久之后,其他的对手还只能在山脚下仰望。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面曾说:“每天有一亿人教他怎么做产品。”显然这一亿人都是对产品工作略懂,但是不够精通的人。很多产品经理一年提的187个的需求里面,可能186个有逻辑漏洞,但是只会在半夜转发张小龙……
一知半解,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成长的奇迹。你只看到了微信蜕变,宇宙级用户数量背后的产品负责人,却没有看到他为产品迭代,更新功能背后专心致志的日日夜夜,每一个暗夜之后,都有清澈的黎明,度过艰难的时刻,就是光明到来的时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