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让“垃圾围城”变为“无废城市”,AI如何撬动这个7万亿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让“垃圾围城”变为“无废城市”,AI如何撬动这个7万亿市场?

各界需要从绿色发展的短板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找到结局问题的途径。

文|AI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成为未来生活的目标和趋势。然而,世界各国面对现代生活中泛滥成灾的废物问题,仍然捉襟见肘。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废物不仅在所难免,更是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更阻碍绿色发展的推进。

因此,各界需要从绿色发展的短板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找到结局问题的途径。

绿色发展短板

2019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5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643.0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81.7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表示,“我国每年固体废物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如此巨大的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和年产生量,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也认为,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快递包装等新业态带来的固体废物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地区垃圾围城、垃圾遍野已经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此外,固体废物底数不清、去向不明、利用处置能力不够、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成为绿色发展中的短板。而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固体废物越来越多并侵占城市的发展空间之时,固体废物的消除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AI愈来愈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智能化已经成为城市环保的重要助推器,受到各界重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AI将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深植人心,让“无废城市”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简单来讲,“无废城市”就是: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可见”就是全过程监控,把所有废物置于监管之下,彻底杜绝废物无组织排放;“可减”就是源头减量,缓解环境压力;“可用”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废物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可消”就是最大限度消除废物末端处理的环境影响。

李金惠表示,“无废城市”的核心是为了建设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瓶颈,以及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

目前,“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顶层设计缺乏、行业专项规划缺失、基础统计数据不全、项目落地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智能化监管则成为了“无废城市”发展的第一步,将所有废物置于监管之下,彻底杜绝废物的无组织排放。

迈出智能化监管的第一步

近年来,在AI的赋能下,智能传感器、智能摄像头等智能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由此构建成一个个“智能化监管平台”,“无废城市”亦不例外。例如,2019年上海市实施的垃圾分类,在AI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垃圾桶能够“自主”分辨垃圾种类、垃圾处理厂能够智能分拣可回收物品、政府智能监督垃圾分类实况等。

以“小黄狗”垃圾智能回收箱为例,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于塑料瓶等可视觉识别的垃圾,通过安装3个摄像头进行抓拍,以实现智能识别并预警;对于纸质类等,则可以通过投入物品的平均密度、平均体积等,设定预警线,来判断它是不是纺织物、纸类等。而利用前沿的“人脸识别”技术,则方便居民投递垃圾,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也便于获取市民垃圾分类的征信数据。

市民只要在手机上关注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者注册APP,即可获取账户,在垃圾分类箱前站上几秒钟,扫描二维码或者完成刷脸程序后,再在触摸屏上轻触相应类别的垃圾按键,用于投放垃圾的箱门就会打开,将垃圾投入箱中,触摸屏上随即显示重量,产生的积分自动打入账户。投放人可使用账户中的积分在网上商城兑换物品,也可以在垃圾分类箱旁的自动售卖机换取物品。

此外,“小黄狗”的智能识别垃圾系统可以智能识别市民的误投、乱投。如果有居民故意将石块扔进可回收垃圾,该智能识别系统会自动把石块返还到投递口。同时,还能把误投信息记录到用户的数据,形成用户的行为肖像,实现市民信息管理的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流向检测。

除此之外,嘉兴市秀洲区利用田间地头可动态监测、烟雾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的“电子天眼”解决农村秸秆焚烧、垃圾焚烧的治理难题;深圳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平台,并在政策尚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自行配套建设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重庆北碚区通过智能化畜禽养殖业,以“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等。

7万亿元市场空间

“无废城市”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是一个把经济过程组织成为具有高资源效率和高环境效率的闭环过程,资源在生产环节上不断位移,并不断挖掘出新的价值。

有机构预测,“无废城市”拥有7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在“无废城市”试点城市的深圳,试点期间就计划培育一批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绿色示范企业,创建24个以上生态工业园区,新增5家绿色工厂,培育10家以上第三方绿色制造咨询服务机构;重庆计划推动15个园区开展市级绿色循环低碳园区建设,2个工业园区纳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支持4个工业园纳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或重点支持范围。

根据相关机构估算,到2030年,我国主要“城市矿山”的回收价值可达2.14万亿元,乡村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产生投资效益达3.97万亿元,重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经济效益达1.35万亿元,预计可带动4000万~5000万就业岗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行业或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因此,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日益深入,在绿色发展领域,又将诞生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亟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进驻,共同着力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可以预见,“无废城市”不仅能够刷新城市“颜值”,也可以提升城市“气质”,更能极大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可谓万里而无一害。作为地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共享者与受益者,让“垃圾围城”变为“无废城市”,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共建“无废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让“垃圾围城”变为“无废城市”,AI如何撬动这个7万亿市场?

各界需要从绿色发展的短板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找到结局问题的途径。

文|AI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成为未来生活的目标和趋势。然而,世界各国面对现代生活中泛滥成灾的废物问题,仍然捉襟见肘。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废物不仅在所难免,更是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更阻碍绿色发展的推进。

因此,各界需要从绿色发展的短板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找到结局问题的途径。

绿色发展短板

2019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5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643.0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81.7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表示,“我国每年固体废物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如此巨大的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和年产生量,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也认为,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快递包装等新业态带来的固体废物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地区垃圾围城、垃圾遍野已经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此外,固体废物底数不清、去向不明、利用处置能力不够、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成为绿色发展中的短板。而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固体废物越来越多并侵占城市的发展空间之时,固体废物的消除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AI愈来愈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智能化已经成为城市环保的重要助推器,受到各界重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AI将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深植人心,让“无废城市”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简单来讲,“无废城市”就是: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可见”就是全过程监控,把所有废物置于监管之下,彻底杜绝废物无组织排放;“可减”就是源头减量,缓解环境压力;“可用”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废物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可消”就是最大限度消除废物末端处理的环境影响。

李金惠表示,“无废城市”的核心是为了建设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瓶颈,以及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

目前,“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顶层设计缺乏、行业专项规划缺失、基础统计数据不全、项目落地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智能化监管则成为了“无废城市”发展的第一步,将所有废物置于监管之下,彻底杜绝废物的无组织排放。

迈出智能化监管的第一步

近年来,在AI的赋能下,智能传感器、智能摄像头等智能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由此构建成一个个“智能化监管平台”,“无废城市”亦不例外。例如,2019年上海市实施的垃圾分类,在AI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垃圾桶能够“自主”分辨垃圾种类、垃圾处理厂能够智能分拣可回收物品、政府智能监督垃圾分类实况等。

以“小黄狗”垃圾智能回收箱为例,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于塑料瓶等可视觉识别的垃圾,通过安装3个摄像头进行抓拍,以实现智能识别并预警;对于纸质类等,则可以通过投入物品的平均密度、平均体积等,设定预警线,来判断它是不是纺织物、纸类等。而利用前沿的“人脸识别”技术,则方便居民投递垃圾,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也便于获取市民垃圾分类的征信数据。

市民只要在手机上关注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者注册APP,即可获取账户,在垃圾分类箱前站上几秒钟,扫描二维码或者完成刷脸程序后,再在触摸屏上轻触相应类别的垃圾按键,用于投放垃圾的箱门就会打开,将垃圾投入箱中,触摸屏上随即显示重量,产生的积分自动打入账户。投放人可使用账户中的积分在网上商城兑换物品,也可以在垃圾分类箱旁的自动售卖机换取物品。

此外,“小黄狗”的智能识别垃圾系统可以智能识别市民的误投、乱投。如果有居民故意将石块扔进可回收垃圾,该智能识别系统会自动把石块返还到投递口。同时,还能把误投信息记录到用户的数据,形成用户的行为肖像,实现市民信息管理的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流向检测。

除此之外,嘉兴市秀洲区利用田间地头可动态监测、烟雾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的“电子天眼”解决农村秸秆焚烧、垃圾焚烧的治理难题;深圳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平台,并在政策尚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自行配套建设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重庆北碚区通过智能化畜禽养殖业,以“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等。

7万亿元市场空间

“无废城市”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是一个把经济过程组织成为具有高资源效率和高环境效率的闭环过程,资源在生产环节上不断位移,并不断挖掘出新的价值。

有机构预测,“无废城市”拥有7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在“无废城市”试点城市的深圳,试点期间就计划培育一批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绿色示范企业,创建24个以上生态工业园区,新增5家绿色工厂,培育10家以上第三方绿色制造咨询服务机构;重庆计划推动15个园区开展市级绿色循环低碳园区建设,2个工业园区纳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支持4个工业园纳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或重点支持范围。

根据相关机构估算,到2030年,我国主要“城市矿山”的回收价值可达2.14万亿元,乡村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产生投资效益达3.97万亿元,重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经济效益达1.35万亿元,预计可带动4000万~5000万就业岗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行业或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因此,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日益深入,在绿色发展领域,又将诞生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亟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进驻,共同着力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可以预见,“无废城市”不仅能够刷新城市“颜值”,也可以提升城市“气质”,更能极大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可谓万里而无一害。作为地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共享者与受益者,让“垃圾围城”变为“无废城市”,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共建“无废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