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抨击《惊雷》的时候,其实是在抨击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抨击《惊雷》的时候,其实是在抨击什么

《惊雷》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火,又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亡,或许,这就是商业吧。

图片来源:Pexels

文|视界研究所 大浅

4月10日,杨坤在直播间点名批评《惊雷》。随后,自称“《惊雷》”原唱的MC六道在网上回应。不到一天,相关话题迅速窜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

MC六道称:“现在《惊雷》在网上以各种版本被传唱,音乐不分高低贵贱,存在即合理,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同时反讥杨坤:“《惊雷》比你的任何一首歌都火。”

事情发酵后,批评《惊雷》的声音遍布全网,截止4月18日,知乎上关于《惊雷》的讨论,热度前三得话题累计访问量已超过1600多万次,微博上#惊雷#相关话题不仅多次登上热搜榜单,话题#《惊雷》#阅读量达到996.3万次。

各大平台关于惊雷的讨论

新京报更是发表文章《杨坤diss<惊雷>:音乐不分贵贱,但分经典和糟粕》直指其制作粗劣、歌词流俗,是掩藏在热度之后的文化糟粕。

前一天还在被各种独立音乐人争相翻唱,是各种短视频配乐的热门选择,后一天却又成为众矢之的,被人们争相批判。在人们都在争相否定,嘲笑和diss背后,人们究竟是在愤怒什么?

抨击《惊雷》,究竟抨击的是什么?

《惊雷》作为一首喊麦作品(我就不说歌了,毕竟已经有很多大佬说了,喊麦都不算歌),似乎一开始就拥有诸多争议。

上一代当红喊麦歌手MC天佑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禁封。无论是其当红之作《一人我饮酒醉》还是后来大火的《女人你听好了》,歌词中都带着特有的粗劣和不堪。

由于喊麦的恶劣形象,曾经过改编而登上央视春晚的《野狼disco》也曾因是不是喊麦在网上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争论。

百度百科关于的喊麦配图十分具有乡土气息

一夜之间,《惊雷》从火遍全网到到谤满全网。纵览抨击惊雷的观点,主要也就集中在《惊雷》这样的喊麦作品到底是不是一首歌,以及如果是一首歌,这首歌又能烂到什么程度。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又集中在其旋律的剽窃和歌词的烂俗上。

旋律咱们不懂,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仔去仔细看了看《惊雷》的歌词(看的我头皮发麻,没办法,为了这篇文章豁出去了)期望从中可以找到一些人们争相抨击的原因。

我打开音乐软件一查,这歌词没有作者,歪歪斜斜的每行上都写着“通天修为、王侯将相”的字眼。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屏幕都写着两个字是‘虚幻’!”

通天修为、九天玄剑、杀仙弑佛...,零散而又不成语境的词汇如果强行串联起来,它堆砌的其实是一个可以上天入地的玄幻世界。

就像劣质小说中所描绘的一样,那是一个失去了基本道德和底线,如歌词一般混乱失序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拥有暴力就可以拥有现实世界中难以企及的权力、金钱、地位和荣耀。现实中,唱作者常常将自己代入其中,化身为气吞山河的盖世英雄,或是执掌天下的君王霸主。

来自输入法的吐槽?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逃避确有愤懑的心理,因为在现实世界欲求不得,才不得不将自己埋藏在虚幻YY情节里的一种自我逃避的行为。他们通过脏话、骂街、对别人的攻击和对虚无的臆想来达成现实与虚幻的平衡。

但这还算是温和的,那些在各大中小城市的KTV里流传已久的喊麦,其低俗色情的歌词内容令人不堪入目,而上一代喊麦网红MC天佑的《溜冰神曲》更是直接宣扬吸食毒品的快感。

从这方面看来,喊麦文化虽然植根于乡土,但却并非淳朴乡土情感的表达,其低劣粗俗的歌词内容反而更像是社会中最负面情绪的集合。当这些内容在流量的裹挟下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歌谣时,必然会像毒药一般不断的侵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

因此,我们抨击惊雷,其实也不仅仅在抨击惊雷,而是在抨击以惊雷为代表的粗劣低俗的文化形式,抨击《惊雷》背后那种那寄生在低俗猥琐心理上变态且怂的生活态度,更是在抨击以剽窃旋律和粗俗歌词组成的内容却能得到如此广泛传唱的事实。

所以,如果说惊雷能够带给人们快乐,我想这种快乐一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幻。

文化发展的阵痛

在弄清楚人们究竟批判什么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像惊雷这样糟糕的喊麦作品,它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传唱。

MC六道在回应杨坤的时候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它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又是谁在推动着这样的文化从背后走到前台。

从受众画像来看,《惊雷》的使用用户主要为网络视频用户和网络直播用户。根据《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到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占网民整体的50.7%。也就是说,国内网民几乎都在看长、短视频。

《TalkingData-快手用户人群洞察报告》

而根据《巨量算数抖音用户画像》(2020年2月)、《TalkingData-快手用户人群洞察报告》及相关资料显示,抖音、快手的主要用户年龄均偏年轻化且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分别为61%、63.7%,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用户群体分别占比为61%、74%,本科以下学历占比分别为59%、69%。小镇青年、中低收入群体是当下短视频平台用户的主力军。

《巨量算数抖音用户画像》2020.2

较低的学历水平,较多的空闲时间,单调乏味的娱乐形式、困顿不如意的生活背景导致生活在低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有太多的情绪需要表达。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在高线城市增长遇到瓶颈之后,“下沉”成为各个互联网大厂保持增长的救命稻草。内容下沉、技术下沉、市场下沉,极短的时间内,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强大通道将文化发展的两端强行联系在了一起。

然后,在同一个平台上,城乡文化的差异开始碰撞,对抗、冲突。企业获得了稳定增长的数字和漂亮的报表,但在这背后,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却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合。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时间充裕的小镇青年有了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由于较低的创作门槛,他们制作的粗暴劣质内容开始快速占据平台的内容高地。

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在网络上传这类视频能够得到巨大的同时还有不菲的收入时,一条依靠博取关注的发家致富路就开始出现了。而另一边,一扇可以满足城市中产的猎奇心理和对下沉生活的窥探的大门也在悄然打开。

当城市中产在粗劣的土味文化中短暂的忘却生活的重担,当每一次打赏都获得心理上的优越和满足时,一条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在悄然间建立起来了。

GQ的报道中,MC天佑在 YY 上的死党刘一手说:“除了当主播,有任何合法的路子能让我赚现在这些钱吗?根本不可能。”

网红主播孙笑川也曾在直播弹幕中调侃,“他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还不是因为你们”。

是,还不是因为你们...

谁又该为这些低俗文化负责

有谁需要对这种低俗文化的出现负责吗?

「道略音乐产业」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本来没听过,刚刚特意跑去听了听,好魔性啊哈哈哈。」被杨坤diss没多久,《惊雷》就再次以高话题度引起舆论的关注,那些还没受它洗礼的吃瓜群众决定「先听为敬」。

说到底,人们的猎奇而又不加分辨的心态或许是毒瘤在传播中遇到的第一个温床。

李宗盛说“各位的审美决定我们这个时代音乐的面貌",事实如此,市场经济下,听众的需求就是市场的动向。

当第一首“惊雷”煽动翅膀,在流量为王的引导下,大大小小的视频创作者们开始追逐着流量而行。一夕之间,《惊雷》抒情版、女声弹唱版、戏腔版、民谣版、等数百个版本,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在商业的世界里,流量越来越成为一个商业项目成功的标尺,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也开始不会在选择专业技术最好的选手,反而是手握流量即使没有什么专业水准也能得到市场的青睐。

就像郑钧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曾经的排行榜,我们或许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但是它好听;现在的排行榜却是因为有人告诉你这个人很火,所以这首歌好听。

当价值的判断开始改变,当流量成为衡量一切的时候,劣币驱逐良币,优质的内容终会成为过去。或许有一天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的歌都像屎一样难听?或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商业的锅,但事实上听众就真的没有一点错吗?

说以,如果说抨击《惊雷》的背后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对低俗文化侵蚀的一次全民反击,不如说是听众们又一次坚定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而这件事情里另一个比较讽刺的地方在于,当《惊雷》初火的时候,视频配音争相使用的是那一批人;当《惊雷》成为全民抨击的焦点后,蜂拥而至争相传扬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惊雷》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火,又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亡,或许,这就是商业吧。

参考资料:

《惊雷》创作者讽刺杨坤,是华语音乐的耻辱

https://mp.weixin.qq.com/s/css0ZIJwRI3pUCkcPO-DRg

《惊雷》土?土到极致就是潮

https://mp.weixin.qq.com/s/4lUlIkYDkhwceDXMuJyzKw

《惊雷》蹿红的背后:谁在助纣为虐?

https://mp.weixin.qq.com/s/DXXuJbrc_Q9Bppc4_T3-pQ

《惊雷》为何成了音乐圈“公敌”?

https://mp.weixin.qq.com/s/F2xt7AwQ0vgrcszr_CH0uQ

GQ报道 | 喊麦之王:追踪三个月,看YY快手第一红人MC天佑如何统治直播江湖

https://mp.weixin.qq.com/s/NW1Bo-HE9JuMmZqnrkO1UQ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抨击《惊雷》的时候,其实是在抨击什么

《惊雷》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火,又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亡,或许,这就是商业吧。

图片来源:Pexels

文|视界研究所 大浅

4月10日,杨坤在直播间点名批评《惊雷》。随后,自称“《惊雷》”原唱的MC六道在网上回应。不到一天,相关话题迅速窜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

MC六道称:“现在《惊雷》在网上以各种版本被传唱,音乐不分高低贵贱,存在即合理,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同时反讥杨坤:“《惊雷》比你的任何一首歌都火。”

事情发酵后,批评《惊雷》的声音遍布全网,截止4月18日,知乎上关于《惊雷》的讨论,热度前三得话题累计访问量已超过1600多万次,微博上#惊雷#相关话题不仅多次登上热搜榜单,话题#《惊雷》#阅读量达到996.3万次。

各大平台关于惊雷的讨论

新京报更是发表文章《杨坤diss<惊雷>:音乐不分贵贱,但分经典和糟粕》直指其制作粗劣、歌词流俗,是掩藏在热度之后的文化糟粕。

前一天还在被各种独立音乐人争相翻唱,是各种短视频配乐的热门选择,后一天却又成为众矢之的,被人们争相批判。在人们都在争相否定,嘲笑和diss背后,人们究竟是在愤怒什么?

抨击《惊雷》,究竟抨击的是什么?

《惊雷》作为一首喊麦作品(我就不说歌了,毕竟已经有很多大佬说了,喊麦都不算歌),似乎一开始就拥有诸多争议。

上一代当红喊麦歌手MC天佑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禁封。无论是其当红之作《一人我饮酒醉》还是后来大火的《女人你听好了》,歌词中都带着特有的粗劣和不堪。

由于喊麦的恶劣形象,曾经过改编而登上央视春晚的《野狼disco》也曾因是不是喊麦在网上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争论。

百度百科关于的喊麦配图十分具有乡土气息

一夜之间,《惊雷》从火遍全网到到谤满全网。纵览抨击惊雷的观点,主要也就集中在《惊雷》这样的喊麦作品到底是不是一首歌,以及如果是一首歌,这首歌又能烂到什么程度。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又集中在其旋律的剽窃和歌词的烂俗上。

旋律咱们不懂,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仔去仔细看了看《惊雷》的歌词(看的我头皮发麻,没办法,为了这篇文章豁出去了)期望从中可以找到一些人们争相抨击的原因。

我打开音乐软件一查,这歌词没有作者,歪歪斜斜的每行上都写着“通天修为、王侯将相”的字眼。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屏幕都写着两个字是‘虚幻’!”

通天修为、九天玄剑、杀仙弑佛...,零散而又不成语境的词汇如果强行串联起来,它堆砌的其实是一个可以上天入地的玄幻世界。

就像劣质小说中所描绘的一样,那是一个失去了基本道德和底线,如歌词一般混乱失序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拥有暴力就可以拥有现实世界中难以企及的权力、金钱、地位和荣耀。现实中,唱作者常常将自己代入其中,化身为气吞山河的盖世英雄,或是执掌天下的君王霸主。

来自输入法的吐槽?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逃避确有愤懑的心理,因为在现实世界欲求不得,才不得不将自己埋藏在虚幻YY情节里的一种自我逃避的行为。他们通过脏话、骂街、对别人的攻击和对虚无的臆想来达成现实与虚幻的平衡。

但这还算是温和的,那些在各大中小城市的KTV里流传已久的喊麦,其低俗色情的歌词内容令人不堪入目,而上一代喊麦网红MC天佑的《溜冰神曲》更是直接宣扬吸食毒品的快感。

从这方面看来,喊麦文化虽然植根于乡土,但却并非淳朴乡土情感的表达,其低劣粗俗的歌词内容反而更像是社会中最负面情绪的集合。当这些内容在流量的裹挟下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歌谣时,必然会像毒药一般不断的侵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

因此,我们抨击惊雷,其实也不仅仅在抨击惊雷,而是在抨击以惊雷为代表的粗劣低俗的文化形式,抨击《惊雷》背后那种那寄生在低俗猥琐心理上变态且怂的生活态度,更是在抨击以剽窃旋律和粗俗歌词组成的内容却能得到如此广泛传唱的事实。

所以,如果说惊雷能够带给人们快乐,我想这种快乐一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幻。

文化发展的阵痛

在弄清楚人们究竟批判什么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像惊雷这样糟糕的喊麦作品,它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传唱。

MC六道在回应杨坤的时候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它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又是谁在推动着这样的文化从背后走到前台。

从受众画像来看,《惊雷》的使用用户主要为网络视频用户和网络直播用户。根据《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到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占网民整体的50.7%。也就是说,国内网民几乎都在看长、短视频。

《TalkingData-快手用户人群洞察报告》

而根据《巨量算数抖音用户画像》(2020年2月)、《TalkingData-快手用户人群洞察报告》及相关资料显示,抖音、快手的主要用户年龄均偏年轻化且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分别为61%、63.7%,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用户群体分别占比为61%、74%,本科以下学历占比分别为59%、69%。小镇青年、中低收入群体是当下短视频平台用户的主力军。

《巨量算数抖音用户画像》2020.2

较低的学历水平,较多的空闲时间,单调乏味的娱乐形式、困顿不如意的生活背景导致生活在低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有太多的情绪需要表达。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在高线城市增长遇到瓶颈之后,“下沉”成为各个互联网大厂保持增长的救命稻草。内容下沉、技术下沉、市场下沉,极短的时间内,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强大通道将文化发展的两端强行联系在了一起。

然后,在同一个平台上,城乡文化的差异开始碰撞,对抗、冲突。企业获得了稳定增长的数字和漂亮的报表,但在这背后,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却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合。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时间充裕的小镇青年有了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由于较低的创作门槛,他们制作的粗暴劣质内容开始快速占据平台的内容高地。

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在网络上传这类视频能够得到巨大的同时还有不菲的收入时,一条依靠博取关注的发家致富路就开始出现了。而另一边,一扇可以满足城市中产的猎奇心理和对下沉生活的窥探的大门也在悄然打开。

当城市中产在粗劣的土味文化中短暂的忘却生活的重担,当每一次打赏都获得心理上的优越和满足时,一条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在悄然间建立起来了。

GQ的报道中,MC天佑在 YY 上的死党刘一手说:“除了当主播,有任何合法的路子能让我赚现在这些钱吗?根本不可能。”

网红主播孙笑川也曾在直播弹幕中调侃,“他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还不是因为你们”。

是,还不是因为你们...

谁又该为这些低俗文化负责

有谁需要对这种低俗文化的出现负责吗?

「道略音乐产业」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本来没听过,刚刚特意跑去听了听,好魔性啊哈哈哈。」被杨坤diss没多久,《惊雷》就再次以高话题度引起舆论的关注,那些还没受它洗礼的吃瓜群众决定「先听为敬」。

说到底,人们的猎奇而又不加分辨的心态或许是毒瘤在传播中遇到的第一个温床。

李宗盛说“各位的审美决定我们这个时代音乐的面貌",事实如此,市场经济下,听众的需求就是市场的动向。

当第一首“惊雷”煽动翅膀,在流量为王的引导下,大大小小的视频创作者们开始追逐着流量而行。一夕之间,《惊雷》抒情版、女声弹唱版、戏腔版、民谣版、等数百个版本,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在商业的世界里,流量越来越成为一个商业项目成功的标尺,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也开始不会在选择专业技术最好的选手,反而是手握流量即使没有什么专业水准也能得到市场的青睐。

就像郑钧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曾经的排行榜,我们或许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但是它好听;现在的排行榜却是因为有人告诉你这个人很火,所以这首歌好听。

当价值的判断开始改变,当流量成为衡量一切的时候,劣币驱逐良币,优质的内容终会成为过去。或许有一天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的歌都像屎一样难听?或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商业的锅,但事实上听众就真的没有一点错吗?

说以,如果说抨击《惊雷》的背后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对低俗文化侵蚀的一次全民反击,不如说是听众们又一次坚定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而这件事情里另一个比较讽刺的地方在于,当《惊雷》初火的时候,视频配音争相使用的是那一批人;当《惊雷》成为全民抨击的焦点后,蜂拥而至争相传扬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惊雷》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火,又因为对流量的追求而亡,或许,这就是商业吧。

参考资料:

《惊雷》创作者讽刺杨坤,是华语音乐的耻辱

https://mp.weixin.qq.com/s/css0ZIJwRI3pUCkcPO-DRg

《惊雷》土?土到极致就是潮

https://mp.weixin.qq.com/s/4lUlIkYDkhwceDXMuJyzKw

《惊雷》蹿红的背后:谁在助纣为虐?

https://mp.weixin.qq.com/s/DXXuJbrc_Q9Bppc4_T3-pQ

《惊雷》为何成了音乐圈“公敌”?

https://mp.weixin.qq.com/s/F2xt7AwQ0vgrcszr_CH0uQ

GQ报道 | 喊麦之王:追踪三个月,看YY快手第一红人MC天佑如何统治直播江湖

https://mp.weixin.qq.com/s/NW1Bo-HE9JuMmZqnrkO1UQ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