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SpaceX将60颗“互联网卫星”送上太空,中国的“马斯克们”准备好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SpaceX将60颗“互联网卫星”送上太空,中国的“马斯克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的“马斯克们”是否能够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利用庞大市场和人口红利的优势,异军突起,实现弯道超车呢?

文|AI报道

4月23日,据外媒报道,马斯克旗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并部署了第七批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进入轨道,使得入轨卫星总数达到422颗。

自2020年以来,在短短的4个月里,SpaceX已经执行了四次星链卫星发射任务。这些低地轨道卫星将为该SpaceX覆盖全球的高带宽太空互联网提供连接,由此SpaceX太空互联网的布局速度正在加快,马斯克也离“太空互联网梦想”越来越近。

星链网络,启动

早在2015年1月,SpaceX就提出“星链”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于 2018年2月首次发射了两颗星链测试卫星。

测试成功之后的SpaceX“胃口”大开。2019年5月24日,一次性发射了 60 颗卫星是第二批测试卫星,并在之后以“60颗”的数量为基础,增加发射的次数与速度。截至目前,SpaceX的入轨卫星总数达到422颗。

马斯克曾表示,SpaceX只需要大约400颗卫星就能提供“初步运营能力”,然后需要800颗卫星能将其提升到“重大运营能力”。这意味着在这次发射之后,SpaceX将拥有启动星链网络所需的最低数量的卫星。

星链网络,是由星链卫星构成的太空网络,其轨道比传统的地球静止互联网卫星更接近地球,且信号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光速每秒30万公里,比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还要快上10万公里每秒,甚至在经过覆盖区域时卫星之间的网络可相互切换连接,这代表着星链网络具有网速快、延迟低、规模大等优势。

此外,完整的星座网络将能覆盖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让缺乏地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地区也能实现正常的网络连接,甚至在飞机上、无人的大海上、沙漠里,人们也能通过卫星获得网络服务。这意味着,目前这些网络尚无法到达的地方,拥有巨大的发掘价值。而太空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代新型网络。

对此,马斯克认为,星链将抢占全球3%到5%的电信市场,年收入3万亿美元。他表示,“我们相信这是太空探索公司创收的一种方式,将为开发越来越先进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提供资金支持。”

“肥肉”不好啃

此前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然据美国《航空周刊》网站2018年8月28日报道,2017年全球航空航天市场规模达8380亿美元,其增速远超摩根士丹利的预测。

毋庸置疑的是,太空互联网将是下一代新型网络。如此前景广阔市场,而且可涉足的玩家又少,犹如一块肥肉就在眼前,何人不垂涎?但从当前的行业现状来看,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等门槛,仍然拦住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科技企业。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就开始了。当时的美国科技巨头摩托罗拉就开启了著名的“铱星系统”,这不仅是美国提出的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也是私人卫星通信新时代的开端。

据估算,铱星系统必须发展到50万用户才能赢利,但现实却是,铱星系统的用户最多时才5.5万。由于巨大的研发费用和系统建设费用,让铱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例如,整个铱星系统耗资达50多亿美元,每年光系统的维护费就要几亿美元。

最终,高成本与微薄的利润回收让铱星不堪负重。2000年3月18日, 铱星背负40多亿美元债务正式破产。除此之外,比尔盖茨旗下的Teledesic也在烧掉90亿美元之后倒闭。

然而,太空互联网的前景之巨大,让Facebook、亚马逊、OneWeb等科技企业依旧前仆后继,纷纷斥巨资计划部署太空互联网。

因此,此次马斯克与SpaceX的努力,可以说再次创造了奇迹,令打造卫星互联网不再是“空谈”。

当卫星互联网遇上“新基建”

“卫星上天,产业落地”,近年来,我国商业化航天正方兴未艾。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下,2018年,我国商业航天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元年,打破航天产业的“闭环”,注入了私人航天的新鲜血液。

随后,中国航天业民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投融资总额达35.71亿元,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据预测,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目前,商业航天已成为国内航天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初成立的翎客航天公司,被誉为“中国版Space X”,创立半年估值一亿。这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及商业发射服务的民营公司,目前已完成多款火箭发动机研制及试验箭发射。创始人胡振宇曾表示,“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真正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2015年年底,由长光卫星建造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吉林一号”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精准的地理信息,同时还能实现灾害勘察、粮食产量评估、通讯等。值得一提的是,“吉林一号”在农业长势、产量评估等方面的数据反馈,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019年8月17日,成立于2017年的千乘探索成功发射“千乘一号01星“。据了解,“海创千乘”号卫星是我国民营卫星创业公司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规模最大的一颗卫星,也是第一颗同时具备遥感和地球探测功能的业务卫星,是千乘探索公司推进“遥感+”(遥感+通信+导航)空间信息融合应用体系的首秀。

虽然增长迅猛,但从体量及发展时间来看,中国的商业航天仍处在行业发展的萌芽阶段。而英美由于布局时间早、技术成熟和资金充足等优势,走在了前列。从另一方面来看,英美国家的商业化经验也为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指明了方向。

目前,卫星互联网已“入选”了“新基建”。未来,国内商业航空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释放,包括卫星互联网在内的航天产业或将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那么,中国的“马斯克们”是否能够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利用庞大市场和人口红利的优势,异军突起,实现弯道超车呢?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太空会越来越拥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SpaceX将60颗“互联网卫星”送上太空,中国的“马斯克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的“马斯克们”是否能够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利用庞大市场和人口红利的优势,异军突起,实现弯道超车呢?

文|AI报道

4月23日,据外媒报道,马斯克旗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并部署了第七批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进入轨道,使得入轨卫星总数达到422颗。

自2020年以来,在短短的4个月里,SpaceX已经执行了四次星链卫星发射任务。这些低地轨道卫星将为该SpaceX覆盖全球的高带宽太空互联网提供连接,由此SpaceX太空互联网的布局速度正在加快,马斯克也离“太空互联网梦想”越来越近。

星链网络,启动

早在2015年1月,SpaceX就提出“星链”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于 2018年2月首次发射了两颗星链测试卫星。

测试成功之后的SpaceX“胃口”大开。2019年5月24日,一次性发射了 60 颗卫星是第二批测试卫星,并在之后以“60颗”的数量为基础,增加发射的次数与速度。截至目前,SpaceX的入轨卫星总数达到422颗。

马斯克曾表示,SpaceX只需要大约400颗卫星就能提供“初步运营能力”,然后需要800颗卫星能将其提升到“重大运营能力”。这意味着在这次发射之后,SpaceX将拥有启动星链网络所需的最低数量的卫星。

星链网络,是由星链卫星构成的太空网络,其轨道比传统的地球静止互联网卫星更接近地球,且信号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光速每秒30万公里,比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还要快上10万公里每秒,甚至在经过覆盖区域时卫星之间的网络可相互切换连接,这代表着星链网络具有网速快、延迟低、规模大等优势。

此外,完整的星座网络将能覆盖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让缺乏地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地区也能实现正常的网络连接,甚至在飞机上、无人的大海上、沙漠里,人们也能通过卫星获得网络服务。这意味着,目前这些网络尚无法到达的地方,拥有巨大的发掘价值。而太空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代新型网络。

对此,马斯克认为,星链将抢占全球3%到5%的电信市场,年收入3万亿美元。他表示,“我们相信这是太空探索公司创收的一种方式,将为开发越来越先进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提供资金支持。”

“肥肉”不好啃

此前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然据美国《航空周刊》网站2018年8月28日报道,2017年全球航空航天市场规模达8380亿美元,其增速远超摩根士丹利的预测。

毋庸置疑的是,太空互联网将是下一代新型网络。如此前景广阔市场,而且可涉足的玩家又少,犹如一块肥肉就在眼前,何人不垂涎?但从当前的行业现状来看,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等门槛,仍然拦住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科技企业。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就开始了。当时的美国科技巨头摩托罗拉就开启了著名的“铱星系统”,这不仅是美国提出的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也是私人卫星通信新时代的开端。

据估算,铱星系统必须发展到50万用户才能赢利,但现实却是,铱星系统的用户最多时才5.5万。由于巨大的研发费用和系统建设费用,让铱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例如,整个铱星系统耗资达50多亿美元,每年光系统的维护费就要几亿美元。

最终,高成本与微薄的利润回收让铱星不堪负重。2000年3月18日, 铱星背负40多亿美元债务正式破产。除此之外,比尔盖茨旗下的Teledesic也在烧掉90亿美元之后倒闭。

然而,太空互联网的前景之巨大,让Facebook、亚马逊、OneWeb等科技企业依旧前仆后继,纷纷斥巨资计划部署太空互联网。

因此,此次马斯克与SpaceX的努力,可以说再次创造了奇迹,令打造卫星互联网不再是“空谈”。

当卫星互联网遇上“新基建”

“卫星上天,产业落地”,近年来,我国商业化航天正方兴未艾。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下,2018年,我国商业航天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元年,打破航天产业的“闭环”,注入了私人航天的新鲜血液。

随后,中国航天业民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投融资总额达35.71亿元,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据预测,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目前,商业航天已成为国内航天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初成立的翎客航天公司,被誉为“中国版Space X”,创立半年估值一亿。这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及商业发射服务的民营公司,目前已完成多款火箭发动机研制及试验箭发射。创始人胡振宇曾表示,“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真正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2015年年底,由长光卫星建造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吉林一号”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精准的地理信息,同时还能实现灾害勘察、粮食产量评估、通讯等。值得一提的是,“吉林一号”在农业长势、产量评估等方面的数据反馈,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019年8月17日,成立于2017年的千乘探索成功发射“千乘一号01星“。据了解,“海创千乘”号卫星是我国民营卫星创业公司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规模最大的一颗卫星,也是第一颗同时具备遥感和地球探测功能的业务卫星,是千乘探索公司推进“遥感+”(遥感+通信+导航)空间信息融合应用体系的首秀。

虽然增长迅猛,但从体量及发展时间来看,中国的商业航天仍处在行业发展的萌芽阶段。而英美由于布局时间早、技术成熟和资金充足等优势,走在了前列。从另一方面来看,英美国家的商业化经验也为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指明了方向。

目前,卫星互联网已“入选”了“新基建”。未来,国内商业航空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释放,包括卫星互联网在内的航天产业或将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那么,中国的“马斯克们”是否能够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利用庞大市场和人口红利的优势,异军突起,实现弯道超车呢?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太空会越来越拥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