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甲午战争如今已经过去121年,在海战中沉没的北洋水师“致远舰”如今终于确认找到:“丹东一号”沉舰就是致远舰。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听取汇报、讨论后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2013至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了“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在全面梳理甲午海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多波束、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按照水下考古规程要求,经过物探调查、重点调查、水下试掘等艰苦的工作,在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并确认了“丹东一号”沉舰。
这艘体量约1600吨左右的沉舰,正是121年前那场悲壮的海战中沉没在交战区的战舰。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的近现代水下考古工作,由此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同时这也为即将制定的水下考古操作规程和基建工程水下考古提供了范例。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战役中,历时5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水师的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艘战舰沉没于交战区。海战之时,扬威舰起火后向临近的大鹿岛冲滩搁浅。
此后打捞甲午沉舰的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还曾对这四艘沉舰进行过打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曾先后3次试图打捞致远舰,但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实现。
据《大连日报》报道,1960年、1964年海军初步测得致远舰位置。1988年,辽宁省文化厅组织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再次进行水下考古调查。1997年4月30日至8月29日,除调研之外,在东港市的大鹿岛海域,以彩色声纳扫描22平方公里,潜水探摸31次,经过探摸辨析,最终在大鹿岛西南海域确定4艘沉舰的位置。但打捞船经过一个多月的探摸,这4艘沉舰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2013年11月、2014年4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该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由于对其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这就是“丹东一号”沉船命名的由来。
2014年考古队在庄河附近找到了经远舰。因而,“丹东一号”身份曾推测为“超勇”与“致远”二者之一。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结合磁力物探成果、海图资料等综合分析,多方证据确认“丹东一号”应为致远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