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邓江

很久没有经过华兴街了,以至于清明节从这里过的时候,发现这里变化之巨大,强烈冲击着一个老成都的记忆。
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兴街,包括华兴东街、华兴正街、华兴上街,就是从红星路川报那个口子进去,一直到暑袜街邮局那条街。
华兴街最先叫“皇华馆街”,后来清朝末期,取“繁华兴盛”的意思,才改成了现在的名称华兴街。

在成都规划建设“八街九坊十景”的天府锦城项目中,“华兴街区”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也才有了现在的改建打造。华兴街区包括华兴上街、华兴正街、华兴东街、暑袜北一街、永兴巷、梓潼桥正街、梓潼桥西街、纯阳观街、悦来巷、商业场街等十条街巷,统称“华兴街特色街区”,总面积达142.64亩。


这是一片承载着老成都人深厚情感与回忆的街区,这里荟萃了成都人喝茶听戏的生活场景,这里传承着成都人赏味寻乐的生活本色,这里演绎着时尚成都繁荣兴隆的百年变奏曲。


川剧窝子“悦来茶园”正在改造
位于华兴正街54号的悦来茶园在华兴街可以算是招牌式的存在。悦来茶园在老成都历史上,在川剧艺术发展史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悦来茶园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悦来”取自《论语·子路》中“近者悦,远者来”之意,以志远近观众和茶客云集于此之盛况。最早这有梨园祖师李隆基的庙宇,近代川剧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团体“三庆会”在此萌芽并长期驻演。几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剧艺术家、不少戏曲界梅花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曾在此演出,被票友们亲切地称为“戏窝子”。
建国以后,悦来茶园多次改道开门,根据杜甫的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更名为锦江剧场,后来又由政府出资主持修建成立了川剧艺术中心,成为成都市川剧院文化产业基地和川剧表演、研究、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不过老成都老茶客们还是喜欢叫他悦来茶园,不喜欢锦江剧场这个名字。

锦江剧场更多的时间承担了旅游接待的任务,门前的广场经常停满了旅游大巴,向外地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川剧的门。《芙蓉国粹》就是专门为游客设计编排的,川剧绝技变脸、吐火、滚灯等让游客们看得如痴如醉。而老成都、老茶客们,都是直接去旁边的悦来茶园,茶园里面也有一个戏台,定期上演各种戏目。10元一包的瓜子,15元一杯的茶,30元的采耳,价格算是比较亲民。

当我们来到悦来茶园时,右侧的悦来茶园已经一片瓦砾堆,一台橙色的破碎机正在施工作业,只能依稀能分辨出原来的青瓦屋顶。
所幸,这次不是拆除,而是改建。工程将保留剧场主楼,拆除西侧副楼,拟将原来西侧的悦来茶园搬到东侧,在西侧新建一个小剧场。改建后剧场、戏台、茶园、川剧博物馆一个都不会少,它将以更时尚、年轻化的姿态重回成都的舞台。
今年,成都依托历史格局和风貌保留较好的文化本底,传承里坊古巷、三国遗迹、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元素,构建融历史与时尚于一体的“八街九坊十景”,其中由皇城坝-华兴街-四圣祠街构成的民俗文化展示线,可以探寻老城多元文化归于烟火生活的民俗体验场景。升级后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将在这条展示线上迎接更多新老戏迷,焕发光彩。
商业场: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商业场,最早叫劝业场。据记载,建于清朝末年的劝业场一开张,就成为成都及周边地区最大的一个商场,也是四川最早的近现代商业街。著名作家巴金曾在“激流三部曲”中,对成都商业场有过不少描述。早期的商场建筑为木结构的中西式楼房,全长300多米,分前场、后场,场中间辟有东西支路,街面狭窄但紧凑热闹。前场口位于总府路,后场口就在华兴街。

上世纪30年代,全木质结构的商业场曾经毁于一场大火,好在没过太久,商业场经重建后再度开张。而再度兴旺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商业场,基本都是年久失修的老店铺,虽然地处市区黄金口岸,但场内多是些修鞋补锅之类的小摊小贩。当时的成都市东城区政府决定,发展商业经济先从改建区内的商业场着手。经过两年多的重建,商业场于1986年7月重新开业。开业当天,商场内人山人海,众多市民涌入商场,观光购物,看热闹……
商业场开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人气旺盛热闹非凡。改建后的商业场有三层楼,楼上楼下云集数百家商家店铺,一楼以经营日用百货、时装鞋帽为主,二楼箱包渔具。三楼茶坊歌舞厅、台球游戏厅生意特别红火,老成都可能都还记得“宝元通”“紫罗兰”“红玫瑰”这些名字......

但是,随着春熙路商圈的迅猛发展,先是街对面出现的太平洋百货(现在的茂业百货),后来的王府井、百盛(现已退出消失),再到现在太古里、IFS的崛起,春熙路商圈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商业场早就成了昨日黄花风光不再。
现在走在商业场里,除一楼还有三四十家左右的商铺还在营业外,“旺铺转让”的告示间或其中,二、三楼的商铺,早已人去楼空,布满灰尘。
同样落寞的还有华兴上街的那一排精品店,这一段在成都还没有大型商场之前,一直和草市街、大科甲巷一起,引领着成都的潮流时尚。在老成都的记忆里,那几年,都是“超哥”“超妹儿”才买得起那些精品店的服装及配饰的。

而现在,不知道这些铺子是拆还是关。
华兴街的美食记忆
华兴街不同于现在只红一时便过气的“网红店”,在这里站住脚的和走出去的,往往都有深厚的底蕴和绵长的生命力。

比如华兴煎蛋面,浓郁清香的番茄汤底,让人忍不住吃完面连汤都要啜饮干净。但是你可知道最早开在此的最正宗的华兴街铜锅煎蛋面创始于清光绪年间?你可知道当初川剧名伶和票友些经常来此打尖或者宵夜?你可知道最正宗的吃法是吃完面后再来一个红糖粽子或者一碗醪糟水?你可知如今到处都是分店“母店”却于十年前就拆了?

比如雨田饭店,在成都也算排得上号的苍蝇馆子。他家的烧菜是特色,樱桃肉让人想起就口水包起,荷叶粉蒸肉、干豇豆烧肉、绍子蒸蛋也是招牌,还有藕汤,还有那一块钱的萝卜泡菜,甚至还有人专门打车来吃,吃完了打包带走。为什么叫雨田呢?因为老板姓雷,“雷”字拆开不就是“雨田”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雷爱玲创始于华兴正街73号,400元起家,最初不过是出于生计,没想到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生意好的时候商业场旁一条巷都是他家租下来的铺子,现在搬到了靠近红星路这头。

自力面店,始于1957年,他家的海味面,玉兰片、香菇片、肉片……浇头丰富,清淡宜人,是几十年都不变的老味道。还有从华兴街走出去据说分店已经开到武汉的王梅串串香......
再比如悦来茶园旁边的盘飧市,传承近百年,依旧门庭若市,广受追捧。

盘飧市出自杜甫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现在大多数人称盘飧市为“盘餐市”,其实是误传。“飧”,意为晚上吃的食物,也可指熟食,读音为sun(一声)。杜甫诗中的“盘飧”意为菜肴、下酒菜,虽然就意思来说和该店更为贴近,但是实不该读成“盘餐市”。
盘飧市最出名的是卤菜,卤猪尾巴、卤排骨、卤鸭舌、卤猪脚等,可能是成都市最贵的卤菜了,卤鸭舌已卖到150元一斤,但每天都有好吃嘴排着长队购买。人们说:“不怕卤鸭舌贵,就怕排拢已卖完。”

近几年盘飧市还趁著名的韩包子在总府街消失的机会,推出盘飧市大包,到旁边的龙抄手摆点,没想到也是意外走红(实际上他们都是成都饮食公司旗下的中华老字号,其他包括钟赖汤圆、钟水饺、夫妻肺片、陈麻婆豆腐等等都是)。据说每小时能卖1000个以上的包子,卖完即止。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无法堂食,包子扛起了盘飧市的复工复产的大旗。
盘飧市还有一大特色是锅盔夹卤肉,饱满的卤肉加酥脆的白饼,再浇上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卤汁,那个满足啊!曾经在陕西吃过肉夹馍,觉得还是不如他家的卤肉锅盔好吃。
华兴街这些老字号,老的百年,年岁少一点的,自改革开放算起来也有三四十年了。而今,华兴街上越来越多年轻新潮的餐馆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独立咖啡店、火锅、跨界复合餐饮......一个兼具浓厚底色和全新味道的华兴街正在冉冉升起。但是,正如盘飧市门前那副对联,“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不变的是平凡生活里的烟火味。
期待凤凰涅槃
成都真是座神奇的城市,传统与现代,市井与时尚常常比邻而居,上一刻你还在太古里时尚购物,下一秒来到华兴街吃苍蝇馆子却毫不违和。这种矛盾的融合,成就了成都独特的魅力。





百年回望,华兴街给近现代成都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历久弥新,华兴街所代表的悠闲生活的烟火味道,始终深入人心,萦绕不绝。这也正是天府锦城项目“八街九坊十景”中对华兴街区的定位,保留珍视这些烟火气,展现更多老成都多元文化归于烟火生活的民俗体验场景,让历史文化、现代场景更有生命力。
让我们翘首以待凤凰涅槃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