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时代奋斗者|上海90后援鄂护士戴倩:我多尽一份力,同胞就多一份安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时代奋斗者|上海90后援鄂护士戴倩:我多尽一份力,同胞就多一份安全

自2月19日抵达武汉,到4月6日从武汉撤离,48天时间,戴倩参与了近20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护工作。

戴倩在雷神山医院,受访者供图。

“老钱,你有没有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有人给你换药吗?有什么问题你把照片发给我,我可以在电话里教你。”2020年4月27日,返沪结束隔离的戴倩跟已从雷神山出院的患者老钱,视频聊了一会儿天。

戴倩今年27岁,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一位护士,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3年。自2月19日,她随仁济医院派出的第三批156人医疗队抵达武汉,到4月6日,医疗队从武汉撤离,48天时间,戴倩参与了近20名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护工作。

“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还没开始工作就头晕起来,刚走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2月20日下午一点钟,戴倩所在的医疗队到达雷神山医院,接管感染二科ICU重症病区和C4病房,两处分别有32张和48张床位。

在雷神山重症病区,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

戴倩护理的第一个病人是位阿婆。她回忆,那天交接班时,阿婆的生命体征还比较稳定,正在进行高浓度吸氧。可就在交接的10来分钟时间里,阿婆的氧饱和度极速下降,出现了呼吸窘迫。戴倩放平床头,拿起床边的呼吸球囊紧扣她的口鼻。床位医生迅速抢救,插管、调呼吸机参数、用药,但还是抢救无效。

为阿婆做遗体护理时,触摸着尚有一丝余温的肌肤,戴倩在心中反复念叨:“刚刚还好好的,怎么就这样在我眼前渐渐变冷。她的苦难,也是国家的伤痛。”

重症监护B区15床患者老钱在进入雷神山医院ICU之前曾几经生死考验,他是戴倩护理最为艰难的病例。

为了改善他的呼吸情况,戴倩和其他4个医护人员一起对他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要让他从仰面睡变成趴着睡,每12小时重复一遍,并不断让他变换睡姿。“我个子小,人瘦,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一遍遍翻身,也不觉得累。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们多尽一份力,同胞们就多一份安全。”戴倩说。

为尽早帮助老钱康复,医疗队决定进行浅镇静治疗,但病人很容易咳呛。有一次戴倩为他护理时,还没开始吸痰,痰液已经流出他的嘴角。即使做了三级防护,她还是感到紧张害怕,但她稳住心神完成了操作。“尽管浅镇静会增加操作难度和风险,但这只要利于患者的康复,再大的风险我也愿意克服。”戴倩说。

在ECMO的支持治疗下,老钱的状态有所好转。3月25日,在戴倩进行护理工作临近下班时,老钱眨了眨眼;3月30日,老钱可以开口说话了。“因为药物的原因,他说话有点有气无力,但我很清楚地听到他说谢谢,那是我见到他近一个月时间里,他第一次说话”。

戴倩在雷神山医院,受访者供图。

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领队奚慧琴指出,进入隔离区,物理上要经过两道门,还有第三道门,即心里那道门。“我们也是人,也有本能,也对疾病有害怕和恐惧。但以戴倩为代表的年轻护理团队,是非常勇敢的,在这道门之前没有任何犹豫,就这么跨过去了。”

除了心里这道门,还有生理与体能的考验。

两层口罩,可以有效地隔绝病毒,但也让呼吸变得不顺畅;防护服非常厚重,“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还没开始工作就头晕起来,刚走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这时候,我心里有些慌,可是已经别无退路,只能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戴倩说。

气道护理、静脉穿刺、卧位护理,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操作,当时却变得十分艰难。每次进舱前,她都会拉伸四肢,在鼻梁上粘贴减压敷料,在护目镜上涂抹防雾液体,努力适应危重症患者护理的工作状态。

最大的困难还是体力不济。

每个班次原定是4小时,但几乎没有一次会准时下班,每天她都有7到8个小时在医院里工作。“不停轮班加上护理重症患者的压力,使得我们的睡眠大都出现了问题,为了缓解疲乏,上岗前总要先灌一杯咖啡。”戴倩回忆。

在仁济医院感控护士陈国立的印象里,戴倩经常最后一个出来。她解释道,在里面数个小时,大家都很累,让其他人先出,“我晚一点没关系”。

戴倩与患者老钱视频聊天。摄影:黄景源

在武汉的48个日夜,戴倩经历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的考验。“我过得比在上海辛苦得多,但是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充实,体会到了一种被人需要的自豪感。”

3月8日,她第三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在雷神山医院火线入党。

4月6日下午,包括仁济医院在内的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471名队员完成医疗救治任务,返回上海。截至4月4日,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

4月14日,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4月15日,雷神山医院休舱。

重新回归熟悉的工作、生活状态中,戴倩说自己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成熟了。“去武汉之前,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护士,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但在雷神山,我明白医学护理之外病人还需要心理护理,带着这些经历,我以后工作会更有信心,也会更进一步地学习”。

在武汉时,除了两点一线的工作之外,戴倩经常会跟自己的同事微信聊天。她说很遗憾没有领略到武汉的全貌,没有欣赏到武汉的樱花,但有幸见到了武汉凌晨三点钟的样子。

被问及再去武汉想去哪里时,戴倩说,“我还想再去一次雷神山,即便建筑框架都不存在了,还是想去看一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4月27日,患者老钱告诉她,自己状态不是不好,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去雷神山医院的。ECMO脱机后,因为镇定药物的关系,他的幻听幻视很严重,总是昏昏沉沉的。“但医护人员让我觉得温暖,就跟家人一样”。

在视频里,戴倩对手机那边的老钱说:“你自己也很努力,是我们的希望,你活下来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病情还要一步一步慢慢调养,我们在上海等你来吃烧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时代奋斗者|上海90后援鄂护士戴倩:我多尽一份力,同胞就多一份安全

自2月19日抵达武汉,到4月6日从武汉撤离,48天时间,戴倩参与了近20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护工作。

戴倩在雷神山医院,受访者供图。

“老钱,你有没有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有人给你换药吗?有什么问题你把照片发给我,我可以在电话里教你。”2020年4月27日,返沪结束隔离的戴倩跟已从雷神山出院的患者老钱,视频聊了一会儿天。

戴倩今年27岁,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一位护士,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3年。自2月19日,她随仁济医院派出的第三批156人医疗队抵达武汉,到4月6日,医疗队从武汉撤离,48天时间,戴倩参与了近20名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护工作。

“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还没开始工作就头晕起来,刚走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2月20日下午一点钟,戴倩所在的医疗队到达雷神山医院,接管感染二科ICU重症病区和C4病房,两处分别有32张和48张床位。

在雷神山重症病区,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

戴倩护理的第一个病人是位阿婆。她回忆,那天交接班时,阿婆的生命体征还比较稳定,正在进行高浓度吸氧。可就在交接的10来分钟时间里,阿婆的氧饱和度极速下降,出现了呼吸窘迫。戴倩放平床头,拿起床边的呼吸球囊紧扣她的口鼻。床位医生迅速抢救,插管、调呼吸机参数、用药,但还是抢救无效。

为阿婆做遗体护理时,触摸着尚有一丝余温的肌肤,戴倩在心中反复念叨:“刚刚还好好的,怎么就这样在我眼前渐渐变冷。她的苦难,也是国家的伤痛。”

重症监护B区15床患者老钱在进入雷神山医院ICU之前曾几经生死考验,他是戴倩护理最为艰难的病例。

为了改善他的呼吸情况,戴倩和其他4个医护人员一起对他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要让他从仰面睡变成趴着睡,每12小时重复一遍,并不断让他变换睡姿。“我个子小,人瘦,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一遍遍翻身,也不觉得累。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们多尽一份力,同胞们就多一份安全。”戴倩说。

为尽早帮助老钱康复,医疗队决定进行浅镇静治疗,但病人很容易咳呛。有一次戴倩为他护理时,还没开始吸痰,痰液已经流出他的嘴角。即使做了三级防护,她还是感到紧张害怕,但她稳住心神完成了操作。“尽管浅镇静会增加操作难度和风险,但这只要利于患者的康复,再大的风险我也愿意克服。”戴倩说。

在ECMO的支持治疗下,老钱的状态有所好转。3月25日,在戴倩进行护理工作临近下班时,老钱眨了眨眼;3月30日,老钱可以开口说话了。“因为药物的原因,他说话有点有气无力,但我很清楚地听到他说谢谢,那是我见到他近一个月时间里,他第一次说话”。

戴倩在雷神山医院,受访者供图。

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领队奚慧琴指出,进入隔离区,物理上要经过两道门,还有第三道门,即心里那道门。“我们也是人,也有本能,也对疾病有害怕和恐惧。但以戴倩为代表的年轻护理团队,是非常勇敢的,在这道门之前没有任何犹豫,就这么跨过去了。”

除了心里这道门,还有生理与体能的考验。

两层口罩,可以有效地隔绝病毒,但也让呼吸变得不顺畅;防护服非常厚重,“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还没开始工作就头晕起来,刚走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这时候,我心里有些慌,可是已经别无退路,只能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戴倩说。

气道护理、静脉穿刺、卧位护理,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操作,当时却变得十分艰难。每次进舱前,她都会拉伸四肢,在鼻梁上粘贴减压敷料,在护目镜上涂抹防雾液体,努力适应危重症患者护理的工作状态。

最大的困难还是体力不济。

每个班次原定是4小时,但几乎没有一次会准时下班,每天她都有7到8个小时在医院里工作。“不停轮班加上护理重症患者的压力,使得我们的睡眠大都出现了问题,为了缓解疲乏,上岗前总要先灌一杯咖啡。”戴倩回忆。

在仁济医院感控护士陈国立的印象里,戴倩经常最后一个出来。她解释道,在里面数个小时,大家都很累,让其他人先出,“我晚一点没关系”。

戴倩与患者老钱视频聊天。摄影:黄景源

在武汉的48个日夜,戴倩经历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的考验。“我过得比在上海辛苦得多,但是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充实,体会到了一种被人需要的自豪感。”

3月8日,她第三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在雷神山医院火线入党。

4月6日下午,包括仁济医院在内的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471名队员完成医疗救治任务,返回上海。截至4月4日,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

4月14日,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4月15日,雷神山医院休舱。

重新回归熟悉的工作、生活状态中,戴倩说自己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成熟了。“去武汉之前,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护士,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但在雷神山,我明白医学护理之外病人还需要心理护理,带着这些经历,我以后工作会更有信心,也会更进一步地学习”。

在武汉时,除了两点一线的工作之外,戴倩经常会跟自己的同事微信聊天。她说很遗憾没有领略到武汉的全貌,没有欣赏到武汉的樱花,但有幸见到了武汉凌晨三点钟的样子。

被问及再去武汉想去哪里时,戴倩说,“我还想再去一次雷神山,即便建筑框架都不存在了,还是想去看一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4月27日,患者老钱告诉她,自己状态不是不好,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去雷神山医院的。ECMO脱机后,因为镇定药物的关系,他的幻听幻视很严重,总是昏昏沉沉的。“但医护人员让我觉得温暖,就跟家人一样”。

在视频里,戴倩对手机那边的老钱说:“你自己也很努力,是我们的希望,你活下来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病情还要一步一步慢慢调养,我们在上海等你来吃烧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