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趟特殊的返乡之旅:湖北籍海南医生的武汉“战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趟特殊的返乡之旅:湖北籍海南医生的武汉“战事”

时隔十七年重回火线,他称自己为“急诊老兵”。

张汉洪在工作中。

文丨黄进华

“武汉的汉,洪湖的洪”。

年近花甲的张汉洪,戴一副金属细边眼镜,语速很快。

这是他从业的第三十六年,在海南中医院的第十五年。

长期处于急危重症抢救一线的他,有着近乎本能的干脆利落,无论是工作还是言行。张汉洪从不拖泥带水,这是整个科室都知道的事。抢救生命往往在瞬息间,他必须有快速决断的能力,以求在“生死时速”中跑赢死神。

疫情初期,张汉洪就退掉了回家的机票,主动请缨参与到海南的抗疫救治工作中。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通知,让他这个“游子”以另一种方式踏上了返乡之路——支援湖北。

现在,张汉洪从武汉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说起在武汉的三十天,他仿佛又置身在当时的情境下,一切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出发

疫情就是命令,职责就是“战位”。

接到通知时,张汉洪在吃午饭。电话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抽调他赴湖北支援,要求是下午出发,今晚到。

“我必须去”。

放下电话,他把情况告诉了同是医务工作者的妻子。接着就开始收拾行李,两套换洗衣物、一套洗漱用具,此外别无他物。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没有太多交流,但他清楚,她是支持的。

张汉洪准备出发。

下午,张汉洪到海南省中医院准备出发。单位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活物资,有方便速食、保暖用品、防护用品,都装在了一个行李箱内。

疫情期间,海南中医院急危重症科室共派出19名医护支援湖北,用张汉洪的话说,半个科室的人都陆续去支援了。

按照部署,这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将对口支援荆州,但张汉洪不能搭乘前往荆州的包机,他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派,要到武汉加入国家卫健委重症指导专家组,指导对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

此时,武汉处于封城状态,没有航班。必须先要到长沙,再乘坐动车去武汉。登机前,张汉洪思绪万千,于是用手机笔记写下了此时的心境:“年近花甲,倒还有点少年的激动”。

到达长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比预计到达时间晚了三个多小时,已经错过了车次,这意味着他不能在今晚到达武汉了。如此一来,只能在长沙过夜,等待明早出发。这天夜里,张汉洪辗转难眠,迫切地想要投入战斗。

第二天到达时,偌大的武昌站空无一人。动车停靠后,他独自下了车,拉着行李箱走在空荡荡的站台上。

“那一刻,我感到责任挺重的”。他说。

一线

“我是在这医院出生的”。

张汉洪被派驻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他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道,在这里进行巡查和指导治疗。从救治方案、治疗手段,到查房、防护措施,都是专家组必须要管的事。

张汉洪的工作照。

多年的ICU工作经历,张汉洪记不清楚自己到底参加过多少次重症抢救,但这里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到很严峻。

用同组专家邱海波的话说:“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形容词,叫诡异。如果用医学名词,就叫沉默性的低氧血症。病人往往烧也不太高,咳嗽是干咳不太重,肌肉有点酸、有点乏力也不是很明显”。

张汉洪说:“有些病人上午还平稳,下午突然就不行了,这就是‘炎症风暴’”。重症区里,生死总在须臾间。纵然倾尽全力也不一定能挽回,但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用力抓牢。

摆满各种仪器的ICU,床位上的病患。每天一推开病区的门,好似重返战场。张汉洪来回穿梭于ICU与重症病区之间,查房、会诊、讨论治疗方案,一刻都停不下来。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夜里他总反复回想当天的工作细节,复盘治疗方案,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事实上,张汉洪所在的专家组制定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方案,在提高急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是有效的。

4月1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涉及了4个方剂和8个中药注射剂,在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病患被治愈是令人欣喜的,超负荷工作也让医护的身心备受煎熬。身体被厚重的防护服层层包裹,整个人泡在汗里工作,口渴不能喝,热也不能脱,不能上厕所。这些张汉洪都可以忍受,令他烦恼的问题,出在护目镜和眼镜上,这严重影响他的工作。 

“穿好进去不到十几分钟,眼镜雾化了,护目镜也雾化了”。这对于张汉洪来说是个难题,他笑称这是戴了“两重眼镜”。后来有人把经验告诉他,在镜片上抹一层消毒水可以防止雾化,才解决了这档子事。

雾化的问题解决了,护目镜的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在脱护目镜时总会被松紧带上的汗水溅到,会不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心里没底,浑身不舒服”。有一次,汗水溅射到了眼睛里,这让他感到很不安,好在到底是心理素质过硬,很快就释怀了。开始时有恐惧心理很正常,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理性总要占据上风。

”我是来救人的,不是来添乱的“。后来张汉洪想,只要防护做好,就不存在问题,精力要集中在病人身上。“防护做好就行,各省的支援队都是0感染嘛”。

这次疫情,让张汉洪想到SARS冠状病毒,那时他在湖北荆州市医院工作,参与了抗击“非典”的战斗。如今时隔十七年重回火线,他称自己为“急诊老兵”。

在支援湖北的三十天里,张汉洪和许多并肩作战的医务同僚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这是此行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返回

在武汉的日子里,张汉洪接触了许多的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试图把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他明白,只有竭尽所能,让这些人活下来,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失去亲人,避免更多的家庭支离破碎。

3月18日这天,武汉首次出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双双零新增。张汉洪的任务也告一段落,他是3月20日回海口的。“没休假”。回来时正好碰上周末,到周一时张汉洪又回到急诊科上班了,一切照旧。

作为一个抗击过“非典”和“新冠”的老兵,张汉洪的看法其实很简单,参加救治工作其实只是医者的职业本能而已。而回归到个人感受,他始终认为——“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趟特殊的返乡之旅:湖北籍海南医生的武汉“战事”

时隔十七年重回火线,他称自己为“急诊老兵”。

张汉洪在工作中。

文丨黄进华

“武汉的汉,洪湖的洪”。

年近花甲的张汉洪,戴一副金属细边眼镜,语速很快。

这是他从业的第三十六年,在海南中医院的第十五年。

长期处于急危重症抢救一线的他,有着近乎本能的干脆利落,无论是工作还是言行。张汉洪从不拖泥带水,这是整个科室都知道的事。抢救生命往往在瞬息间,他必须有快速决断的能力,以求在“生死时速”中跑赢死神。

疫情初期,张汉洪就退掉了回家的机票,主动请缨参与到海南的抗疫救治工作中。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通知,让他这个“游子”以另一种方式踏上了返乡之路——支援湖北。

现在,张汉洪从武汉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说起在武汉的三十天,他仿佛又置身在当时的情境下,一切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出发

疫情就是命令,职责就是“战位”。

接到通知时,张汉洪在吃午饭。电话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抽调他赴湖北支援,要求是下午出发,今晚到。

“我必须去”。

放下电话,他把情况告诉了同是医务工作者的妻子。接着就开始收拾行李,两套换洗衣物、一套洗漱用具,此外别无他物。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没有太多交流,但他清楚,她是支持的。

张汉洪准备出发。

下午,张汉洪到海南省中医院准备出发。单位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活物资,有方便速食、保暖用品、防护用品,都装在了一个行李箱内。

疫情期间,海南中医院急危重症科室共派出19名医护支援湖北,用张汉洪的话说,半个科室的人都陆续去支援了。

按照部署,这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将对口支援荆州,但张汉洪不能搭乘前往荆州的包机,他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派,要到武汉加入国家卫健委重症指导专家组,指导对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

此时,武汉处于封城状态,没有航班。必须先要到长沙,再乘坐动车去武汉。登机前,张汉洪思绪万千,于是用手机笔记写下了此时的心境:“年近花甲,倒还有点少年的激动”。

到达长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比预计到达时间晚了三个多小时,已经错过了车次,这意味着他不能在今晚到达武汉了。如此一来,只能在长沙过夜,等待明早出发。这天夜里,张汉洪辗转难眠,迫切地想要投入战斗。

第二天到达时,偌大的武昌站空无一人。动车停靠后,他独自下了车,拉着行李箱走在空荡荡的站台上。

“那一刻,我感到责任挺重的”。他说。

一线

“我是在这医院出生的”。

张汉洪被派驻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他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道,在这里进行巡查和指导治疗。从救治方案、治疗手段,到查房、防护措施,都是专家组必须要管的事。

张汉洪的工作照。

多年的ICU工作经历,张汉洪记不清楚自己到底参加过多少次重症抢救,但这里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到很严峻。

用同组专家邱海波的话说:“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形容词,叫诡异。如果用医学名词,就叫沉默性的低氧血症。病人往往烧也不太高,咳嗽是干咳不太重,肌肉有点酸、有点乏力也不是很明显”。

张汉洪说:“有些病人上午还平稳,下午突然就不行了,这就是‘炎症风暴’”。重症区里,生死总在须臾间。纵然倾尽全力也不一定能挽回,但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用力抓牢。

摆满各种仪器的ICU,床位上的病患。每天一推开病区的门,好似重返战场。张汉洪来回穿梭于ICU与重症病区之间,查房、会诊、讨论治疗方案,一刻都停不下来。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夜里他总反复回想当天的工作细节,复盘治疗方案,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事实上,张汉洪所在的专家组制定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方案,在提高急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是有效的。

4月1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涉及了4个方剂和8个中药注射剂,在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病患被治愈是令人欣喜的,超负荷工作也让医护的身心备受煎熬。身体被厚重的防护服层层包裹,整个人泡在汗里工作,口渴不能喝,热也不能脱,不能上厕所。这些张汉洪都可以忍受,令他烦恼的问题,出在护目镜和眼镜上,这严重影响他的工作。 

“穿好进去不到十几分钟,眼镜雾化了,护目镜也雾化了”。这对于张汉洪来说是个难题,他笑称这是戴了“两重眼镜”。后来有人把经验告诉他,在镜片上抹一层消毒水可以防止雾化,才解决了这档子事。

雾化的问题解决了,护目镜的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在脱护目镜时总会被松紧带上的汗水溅到,会不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心里没底,浑身不舒服”。有一次,汗水溅射到了眼睛里,这让他感到很不安,好在到底是心理素质过硬,很快就释怀了。开始时有恐惧心理很正常,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理性总要占据上风。

”我是来救人的,不是来添乱的“。后来张汉洪想,只要防护做好,就不存在问题,精力要集中在病人身上。“防护做好就行,各省的支援队都是0感染嘛”。

这次疫情,让张汉洪想到SARS冠状病毒,那时他在湖北荆州市医院工作,参与了抗击“非典”的战斗。如今时隔十七年重回火线,他称自己为“急诊老兵”。

在支援湖北的三十天里,张汉洪和许多并肩作战的医务同僚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这是此行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返回

在武汉的日子里,张汉洪接触了许多的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试图把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他明白,只有竭尽所能,让这些人活下来,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失去亲人,避免更多的家庭支离破碎。

3月18日这天,武汉首次出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双双零新增。张汉洪的任务也告一段落,他是3月20日回海口的。“没休假”。回来时正好碰上周末,到周一时张汉洪又回到急诊科上班了,一切照旧。

作为一个抗击过“非典”和“新冠”的老兵,张汉洪的看法其实很简单,参加救治工作其实只是医者的职业本能而已。而回归到个人感受,他始终认为——“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