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电视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全国电视机销量不断下滑(2013年4700多万台,2014年约4500万台,2015年估计4400多万台),另一方面,智能电视市场热闹非凡,互联网品牌如小米、乐视以及PPTV、微鲸等纷纷推出极具性价比的新品,传统厂商如海信、创维等也积极向智能电视(包括电视盒子)和运营平台转型。
但和业界的喧嚣躁动相比,在大部分普通消费者那里,智能电视似乎依然停留在“大屏显示器”的层面,与业界寄予厚望的“家庭娱乐中心”、“客厅经济中心”相距甚远。
对海信、创维等传统家电厂商来说,他们面临着消费者大量流失到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媒介新平台的威胁,希望用具有智能属性的电视机重新挽回用户的心。对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来说,他们在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占领了年轻人市场后,则希望用电视机这一更为传统、接受面更为广泛的设备,将仍然徘徊在互联网之外的中老年人纳入其中。
那么,智能电视行业发展的症结在哪里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业界没有想清楚智能电视的应用场景,错误地把年轻用户作为智能电视的主攻方向,但更有市场潜力、更具蓝海市场特征的,或许是被忽略的老人和幼儿市场。
智能电视症结:场景模糊+年轻人无感
在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包括电视盒子)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变化:电视机从纯粹的硬件向一种新的媒介转变。
这一点可以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在功能手机时代,手机仅仅具有硬件属性,厂商只能依靠销售硬件盈利;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厂商除了销售硬件,预装软件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盈利方式。预装软件恰好说明了,智能手机是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触所有内容、应用、服务的贯穿始终的基础,因而具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媒介的性质。
与智能手机类似,智能电视在将表征电视媒介功能的机顶盒吸收于自身后,便成为直接连接各种互联网内容、应用、服务的终端,因而具有了互联网媒介的性质。
但智能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具有怎样的适用场景和适用人群,蜂拥而入的各路厂商却并没有想清楚。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品牌将年轻人作为主打用户,并引来传统厂商纷纷效仿,但这一策略可能最终无法奏效:
第一,争夺年轻人的终端、媒介太多,比如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万达商场这种线下消费场景。相比之下,智能电视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第二,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以学习、工作、消费和娱乐为主,智能电视能够承担的功能实在有限。
比如以智能电视主推的视频应用来说,如果是一般的影视剧和综艺,年轻人可能会倾向于在PC端甚至手机端观看;如果是以场面、特效为主打卖点的电影大片,显然去影院是更好的选择,所以智能电视很难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选择。
再从游戏应用来说,年轻人随身游戏有手机、平板,重度游戏有PC和PS4、XBOX等主机。智能电视的游戏功能操控不够便捷、画质不够精美,同样很难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老人与幼儿:智能电视的天然用户
如果将视线从年轻人转向老人和幼儿(3-6岁),会发现他们是智能电视的天然用户。
对于老人来说,退休之后的生活以闲暇时间为主,最主要的生活场景是社区、家庭。智能电视由于其屏幕大、操控简单,对视力不佳、科技程度有限和注重家庭分享的老人来说是最适合的。
而且从社会趋势来看,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消费群体在未来长时期里将不断扩大,这也支撑了针对老人开发智能电视及其应用的商业前景。
3-6岁的幼儿是另一个天然适合智能电视的用户群体。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尚未上学,有大量的时间呆在家里;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感官能力,但还无法掌握PC等的复杂操作;同时从保护幼儿视力、培养良好习惯的角度考虑,也不适宜让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因此智能电视成为最适合幼儿娱乐、学习的终端设备类型。
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来说,对孩子的花费是最不吝啬的,尤其是当智能电视能给幼儿带来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时。而且国家即将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计中国将迎来一轮生育高峰,因此对开发幼儿使用场景的智能电视的前景形成强劲支撑。
智能电视发展的突破口:创新交互方式
虽然老人和幼儿是智能电视的天然用户,并且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但目前的智能电视是无法承担起老人和幼儿的场景化功能要求的。
目前各家智能电视(包括智能盒子)的竞争焦点,除了集中在传统的画质、音响方面外,主要就是对内容资源的争夺,呈现出从影视综艺向体育赛事的延伸。在针对老人和幼儿的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为养生健康、幼教、动画等节目剧集,本质上还是电视媒体和在线视频的翻版;游戏方面的开发,则有越来越重度化的倾向,并不适合老人和幼儿的娱乐需求。
除了内容方面的局限,智能电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或突破口主要在于交互方式上。目前智能电视的操控主要是靠遥控器或无线键鼠来完成,是从传统电视和PC移植而来,虽然降低了厂商的开发成本,但给予用户(尤其是本文重点关注的老人和幼儿)的体验并不好,实际上会带来两个不良后果:不仅阻碍了各种应用、服务在智能电视上的展开,也将智能电视的潜在用户拒之门外。
最近两年,一些创新交互方式逐渐应用到智能电视(包括电视盒子)上,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也许它们才是代表了智能电视与家庭生活深度融合的未来。这些创新交互方式主要有语音交互和体感交互:
语音交互。语音交互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智能电视交互方式,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技术(如语音识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发展到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语音交互方式特别自然、学习成本低,适合对创新交互方式有一定接受障碍的老人和幼儿。
目前语音交互在国内智能电视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比如乐视超级电视、微鲸电视、长虹智能电视等,主要是与语音领域的专业公司科大讯飞合作。不过语音交互在智能电视上的应用主要还集中在对传统遥控器和键鼠操控的有限替代上,尚未深入到各种应用服务中。
体感交互。目前最常见的体感交互有两种,一种起源于任天堂2006年推出的游戏主机Wii,在手柄里内置陀螺仪和加速计等传感器来感应人体手部动作,售价虽然低廉(一般售价在200元以内),但体验不好、应用服务的拓展性较低;另一种源于微软的Kinect,通过摄像头捕捉人体全身动作来完成人机交互,售价相对较贵(乐视为其超级电视和盒子推出的周边产品体感摄像头售价799元,酷开新推出的智能电视T55所采用的美国Touchjet公司技术Touchjet Wave,利用红外线检测手势进行控制,单独售价为149美元),目前与智能电视主机和具体应用服务的融合、优化可能还不够完善,不过未来的拓展性是很大的。
三大场景化开发方向引领智能电视未来
如前文所分析,老人与幼儿作为智能电视的天然用户,以他们的使用场景为思考起点,整合电视主机(包括电视盒子)、交互方式(如语音和体感)、周边产品(如摄像头、智能医疗设备等)和系统软件(包括背后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等,开发一系列场景化的应用与服务,应是智能电视重回未来家庭生活中心的关键。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智能电视的未来充满想象,下面仅选取三个较典型的方向进行简要论述。
家庭社交。中国正处于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社会阶段,很多家庭子女与父母分离、三口之家与祖父母辈分离、同一个大家庭里的众多小家庭分离,因此对家庭社交的需求是存在而且相当旺盛而迫切的。家庭社交的特点是:
第一,家庭社交是“群”之间的社交。即一个家庭与另一个或几个家庭之间的社交,比如三口之家与爷爷奶奶、50-70后兄弟姐妹各自家庭。这是基于智能电视的家庭社交与基于PC、智能手机的个人社交之间最本质的不同。
第二,家庭社交注重图片、视频等的共享。比如远在外地的祖父母辈和亲戚家庭,通过在一个专属的“在线家庭互动空间”里,完成对孩子成长和老人安居等内容的共同关注分享。在应用开发上应注意实现智能电视、PC、智能手机等多终端无缝衔接,家庭和个人在不同层级的权限和组合上的灵活划分。
第三,家庭社交需要硬件与软件更好的优化协调,以提供良好体验。比如周边产品如摄像头、麦克风与系统、应用的兼容性是否良好,应用设置过程是否容易上手等。
幼教娱乐。某种角度上说,孩子是中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富裕家庭会满足家庭所有成员、因此当然包括孩子的必要和可选需求,普通家庭则会在缩减大人支出的情况下保证满足孩子的必要需求并尽量满足可选需求。围绕幼儿的教育娱乐是中国老百姓富裕起来后最优先投向的消费领域,智能电视作为最有可能与幼儿长时间相伴的智能设备、数字媒介,蕴含的价值不可低估。
基于智能电视的幼教娱乐,目前主要的形式仍停留在视频服务,比如动画片、教学片等,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或许应该是对创新交互方式的充分运用上。比如在语音交互方面,京东联合科大讯飞推出的叮咚智能音箱做出了很有新意的尝试,他们与泡泡少儿英语合作开发一款英语教学应用,幼儿学说英语,音箱给出评分并进至下一关。
在体感交互方面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以更多针对幼儿开发优化适配的应用服务,比如各种游戏和运动、舞蹈类教学应用。
医疗健康。老人和幼儿是家庭中最容易生病的群体,对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旺盛而迫切。智能电视作为与老人、幼儿密切相伴的智能终端,应充分结合互联网+大趋势,承担起维护家庭医疗健康的重任。在智能电视上开发医疗健康服务的特点在于:
第一,注重对周边硬件产品、智能医疗设备的整合应用。如整合摄像头,以开发视频远程问诊或健康咨询服务;整合血压计、心率计等智能医疗设备,以收集健康数据、追踪患者病情。
第二,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基础与前沿科技,使智能电视超越单纯的硬件设备,成为功能完备、体验良好的“专属家庭医生”、真正的家庭健康医疗中心。
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下,智能电视相较于传统电视,在媒介性质、适用人群、交互方式、内容应用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其间充满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在短暂的低迷后,希望智能电视能够重新成为未来家庭生活的中心,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