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研究】有信仰和有道德没有必然联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研究】有信仰和有道德没有必然联系

人们通常认为,宗教塑造了人的道德判断和亲社会的行为,但其实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是有争议的。

图片来源:网络

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来自宗教家庭的孩子比非宗教家庭的孩子更不友善,更爱惩罚他人。

来自世界各地七所大学的学者们在这项研究里对基督教、穆斯林和不信教的儿童进行了测试,以验证宗教与道德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宗教对儿童的利他主义有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我们的发现……与常识和普遍想法相悖。普遍想法都认为来自宗教家庭的儿童对其他人更友善、更有利他之心”,报告写道。

此篇名为《宗教性与全球儿童利他主义之间的负面联系》(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usness and Children’s Altruism Across the World)的文章,本周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大体来说,调查结果在宗教对道德发展的必要性上提出了质疑。结果表明道德的世俗化不会减少人类的善心,事实上,恰好相反。”

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约旦、土耳其和南非的将近1200名儿童参与了这项研究。

其中,约24%是基督徒、43%是穆斯林、27.6%没有宗教信仰。犹太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不可知论者和其他儿童的样本太少,在统计上没有太多代表性。

研究者让参与研究的儿童们选择不干胶贴纸,并告诉他们贴纸数量有限,不够全校同学分,看他们愿不愿意分享。研究者还给他们看视频,视频里的小孩子在相互推搡挤撞,然后再测试他们对视频的反应。

结果“明显显示出,来自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家庭的儿童比非宗教家庭的孩子更自私”。

大一点的孩子通常受宗教影响时间更长,而在这些孩子身上“宗教对利他主义意识的负面影响更大”。

研究还发现,“宗教让孩子更倾向于惩罚他人”,来自宗教家庭的孩子“对其他人的行为更爱指手画脚”。

与基督教家庭的孩子相比,穆斯林孩子更加认为“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伤害是卑鄙的”,而非宗教家庭的儿童最不爱评头论足。穆斯林儿童比基督教和非宗教家庭的儿童更加要求要对相关的人采取严厉的处罚。

与此同时,报告称信教的父母比其他父母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能体会他人的困境”。

该报告指出,全球人口的84%,即58亿人信仰宗教。“人们通常认为,宗教塑造了人的道德判断和亲社会的行为,但其实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是有争议的”,报告说。

英国全国世俗协会的Keith Porteus Wood认为,这份报告“反驳了宗教是道德的先决条件的观点”。

 “能看到这一领域更多的研究将会很有趣。但我们希望这个报告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宗教伦理天然高于世俗道德的想法。我们认为,可能所有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相似的道德准则,尽管他们因为不同的价值观而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此前的调查,世界上大多数人认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前提是有宗教信仰。

在美国,53%的成人认为有信仰是有道德的必备条件。在中东地区,10个成年人里有7人持此观点;而在皮尤调查的6个非洲国家里,3/4的成年人也是这么想的。

 

(翻译:刘普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来源:卫报

原标题:Religious children are meaner than their secular counterparts, study find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研究】有信仰和有道德没有必然联系

人们通常认为,宗教塑造了人的道德判断和亲社会的行为,但其实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是有争议的。

图片来源:网络

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来自宗教家庭的孩子比非宗教家庭的孩子更不友善,更爱惩罚他人。

来自世界各地七所大学的学者们在这项研究里对基督教、穆斯林和不信教的儿童进行了测试,以验证宗教与道德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宗教对儿童的利他主义有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我们的发现……与常识和普遍想法相悖。普遍想法都认为来自宗教家庭的儿童对其他人更友善、更有利他之心”,报告写道。

此篇名为《宗教性与全球儿童利他主义之间的负面联系》(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usness and Children’s Altruism Across the World)的文章,本周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大体来说,调查结果在宗教对道德发展的必要性上提出了质疑。结果表明道德的世俗化不会减少人类的善心,事实上,恰好相反。”

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约旦、土耳其和南非的将近1200名儿童参与了这项研究。

其中,约24%是基督徒、43%是穆斯林、27.6%没有宗教信仰。犹太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不可知论者和其他儿童的样本太少,在统计上没有太多代表性。

研究者让参与研究的儿童们选择不干胶贴纸,并告诉他们贴纸数量有限,不够全校同学分,看他们愿不愿意分享。研究者还给他们看视频,视频里的小孩子在相互推搡挤撞,然后再测试他们对视频的反应。

结果“明显显示出,来自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家庭的儿童比非宗教家庭的孩子更自私”。

大一点的孩子通常受宗教影响时间更长,而在这些孩子身上“宗教对利他主义意识的负面影响更大”。

研究还发现,“宗教让孩子更倾向于惩罚他人”,来自宗教家庭的孩子“对其他人的行为更爱指手画脚”。

与基督教家庭的孩子相比,穆斯林孩子更加认为“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伤害是卑鄙的”,而非宗教家庭的儿童最不爱评头论足。穆斯林儿童比基督教和非宗教家庭的儿童更加要求要对相关的人采取严厉的处罚。

与此同时,报告称信教的父母比其他父母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能体会他人的困境”。

该报告指出,全球人口的84%,即58亿人信仰宗教。“人们通常认为,宗教塑造了人的道德判断和亲社会的行为,但其实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是有争议的”,报告说。

英国全国世俗协会的Keith Porteus Wood认为,这份报告“反驳了宗教是道德的先决条件的观点”。

 “能看到这一领域更多的研究将会很有趣。但我们希望这个报告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宗教伦理天然高于世俗道德的想法。我们认为,可能所有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相似的道德准则,尽管他们因为不同的价值观而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此前的调查,世界上大多数人认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前提是有宗教信仰。

在美国,53%的成人认为有信仰是有道德的必备条件。在中东地区,10个成年人里有7人持此观点;而在皮尤调查的6个非洲国家里,3/4的成年人也是这么想的。

 

(翻译:刘普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来源:卫报

原标题:Religious children are meaner than their secular counterparts, study find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