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弱者的焦虑:中国第二轮下岗潮何时发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弱者的焦虑:中国第二轮下岗潮何时发生?

能力弱的人,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迟早的事,跟第几轮的“下岗潮”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赵雯

2015年11月7日,第二届“人大老博士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出席称因为企业重组等因素影响,中国将迎接第二轮下岗潮。曾湘泉表示,劳动市场信号已失真,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

具体来看,曾湘泉认为我国劳动人口出现下降,虽然公开失业率上升不多,但隐性失业率上升很多,受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等因素影响,很多人要面临下岗。要想推进改革,就必须要迎接第二轮“下岗潮”的考验。

此消息一出,社会一片哗然,很多从业者都在担忧自己会不会成为“下岗潮”中不幸的一份子,尤其是比如国企、行政事业单位等改革的重点区域,甚至可以一片“哀鸿遍野”来形容。

目前社会上工作的主力是30岁开始的成年人。80后以上年纪的人,要么自己本身就经历过上世纪8、90年代的“下岗潮”,要么就是跟随父母一道经历了“下岗潮”。对于这些人来说,当时的画面可谓是历历在目,虽然有部分工人在经历了“下岗潮”后发现了新的机会,重整旗鼓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

但大部分工人,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本身素质不高的工人,在经历了“下岗潮”后一蹶不振,陷入人生低谷,过着十分凄惨的生活。而作为上一轮“下岗潮”发生的核心地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走出衰落期。

但21世纪,尤其是社会就业结构、劳动者素质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现在,和8、90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么第二轮下岗潮会不会发生?新的下岗潮一旦发生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实质性的、根本性地影响?笔者为您稍加分析。

“第二轮下岗潮”是否会发生?

“第二轮下岗潮”会不会发生,这个事儿还是非常有疑问的。

为什么?首先来看“第二轮下岗潮”这一论调支持者的依据。“第二轮下岗潮”这一论调支持者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失业率失真,所以下岗潮会大面积发生;2、国企需要改革,所以下岗潮会大面积发生;3、劳动人口下降,所以下岗潮会大面积发生。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一条,它能引导出“第二轮下岗潮即将发生”这一结论的过程都有待商榷。

先来看失业率。感受失业率的最直观方式是什么?看统计局的数字?问专家学者?看报道?不,最直观的方式应该是感受一下身边的失业人数究竟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统计局的数字不可信,笔者也认同这一点,因为笔者也经历过人口普查等统计过程,能感受到其中的失真现象的确广泛存在。

但统计局数字失真就能代表失业率在上升么?不能。从道理上讲,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长期以来都在4%-5%之间,这数字中只包括到相应部门登记事业的群体,所以实际失业率和统计失业率并不相符。

但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传统”,而不是近年才开始的。从官方零星公布的调查失业率来看,实际失业率涨跌的趋势一直比较平稳。所以失业一直都平稳存在,不存在形成“潮”。

从个人感受来看,造成失业率的原因是什么?产业外迁、经济下行也许造成了一部分打工者失业,但更多的是因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问题。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挑三拣四、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最后宅到家里。很多人都说,“失业率失业率”成天都在喊,但从没见过一个人因为没工作饿死。把这种“锅”甩给失业率、引出“下岗潮”,肯定不妥。

国企改革会引发下岗吗?肯定会。国企虽然在一些行业是中国高生产力的代表,但重复、低效、人浮于事也大量充斥着很多国企,成为社会问责的问题。国企要想发展,改革是必然,“精兵简政”、缩减队伍、提升人员整体素质也是必然。

但国企改革会再一次引发“下岗潮”么?我个人认为不会。“下岗潮”其实是巨大的社会动荡,除非形势所迫,否则轻易引发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影响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现在的经济形势容不容得国企改革在不造成社会动荡的前提下平稳进行?肯定是可以的。所以国家不会、也不允许让新的、规模更大的“下岗潮”再次发生。

担忧第二轮下岗潮的都是弱者

其实相比起其他行业,下岗对于财务人员的刺激更为直接。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基础、底层财务人员时刻都在担忧,自己什么时候会被“下岗”。是因为财务工作不重要么?不是的。是因为财务工作市场不需要么?不是的。

每年就业率和岗位需求榜单中,量最大的总能见到财务岗的影子。那财务人为什么还担心呢?因为财务工作普遍技术含量比较低,财务人干的活越没有技术含量,就意味着他的竞争力越低、企业替换他的成本越低。那么他被下岗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和在高顿财经CMA研修班上课的很多财务人聊过,她们中很多人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危机,所以才急急忙忙报考高级的财务课程,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甚至有的人会说,如果年轻十岁,给自己的建议一定是早点考证。

其实观察“下岗潮”这样的话题,抱怨和担忧的人总有这样相同的特质:他们总是那些更弱的人。而强大的人担心的是你的产业不够高级、企业不够发达,可能用不到自己的专业,他们不会担忧自己会被淘汰、会“被下岗”。

所以笔者说一句不客气的、得罪人的话,担忧“第二轮下岗潮”的都是弱者。作为弱者,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迟早的事,跟第几轮的“下岗潮”没有什么关系。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有一个话题很火——阿里巴巴的校招offer降到了8000元,这让很多准备进入阿里巴巴工作的程序员、工程师忧心忡忡。有的人就说得很好:如果你真的是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人,还有毕业生,你害怕什么?你完全不用担心低价的offer降临到你头上。

如果你够优秀,你可以去谈special的、特殊的合同和报酬。实在还不满意的话,没了阿里巴巴,还有更多的、大量的更高薪offer在等着你。你怕的无非是整个行业都冷静下来,而平庸的你再也没法混、再也没法滥竽充数、再也没法拿自己根本不配的高薪酬。所以,担忧的都是弱者、都是不够优秀的人。

如果没有“下岗潮”你就能一直滥竽充数下去吗?不用脑袋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优秀的人是不会被“下岗”所威胁到的。能被“下岗”所威胁到的,都是迟早要被淘汰的弱者。

弱者弱在什么地方?一是能力、水平。比如程序员,你写的代码效率就是低、错误就是多;比如产品经理,你做的功能总是如“鸡肋”一般平淡无奇、毫无亮点;比如会计,你不仅最基本的、分内的事情都做不好,高级的分析、战略、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心态。弱者的心态是什么?是遇到任何问题就只会担忧,不是去面对、去解决、去挑战,而是担忧。担忧自己会被淘汰、担忧别人会抛下自己。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如果都已经视自己为弱者了,还指望谁来正视你?

面对“下岗潮”,作为应该担忧的人你应该怎么做?提升自己,全方位、无顾及地提升自己。如果你是财务人,你可以报考管理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如果你的目标更高,你可以尝试向金融方向迈进,报考金融分析师等明星证书。其他行业,笔者相信也有相应的提升方式。

借用一位10年财务经验资深财务总监的话,财务行业的就业环境没有友善不友善一说,所有事情、所有结果都是自己努力出来的。任何行业、任何工作,也许一些大的趋势掩盖了自己的弱点、短板,但站在风口,是猪都会飞。不过风过了,猪是会摔下来的。如果你本就是能展翅高飞的雄鹰,何必在乎有没有风来托举你呢?

作者:高顿财经教育观察家,赵雯,长期从事国内金融财务教育与研究工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弱者的焦虑:中国第二轮下岗潮何时发生?

能力弱的人,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迟早的事,跟第几轮的“下岗潮”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赵雯

2015年11月7日,第二届“人大老博士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出席称因为企业重组等因素影响,中国将迎接第二轮下岗潮。曾湘泉表示,劳动市场信号已失真,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

具体来看,曾湘泉认为我国劳动人口出现下降,虽然公开失业率上升不多,但隐性失业率上升很多,受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等因素影响,很多人要面临下岗。要想推进改革,就必须要迎接第二轮“下岗潮”的考验。

此消息一出,社会一片哗然,很多从业者都在担忧自己会不会成为“下岗潮”中不幸的一份子,尤其是比如国企、行政事业单位等改革的重点区域,甚至可以一片“哀鸿遍野”来形容。

目前社会上工作的主力是30岁开始的成年人。80后以上年纪的人,要么自己本身就经历过上世纪8、90年代的“下岗潮”,要么就是跟随父母一道经历了“下岗潮”。对于这些人来说,当时的画面可谓是历历在目,虽然有部分工人在经历了“下岗潮”后发现了新的机会,重整旗鼓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

但大部分工人,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本身素质不高的工人,在经历了“下岗潮”后一蹶不振,陷入人生低谷,过着十分凄惨的生活。而作为上一轮“下岗潮”发生的核心地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走出衰落期。

但21世纪,尤其是社会就业结构、劳动者素质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现在,和8、90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么第二轮下岗潮会不会发生?新的下岗潮一旦发生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实质性的、根本性地影响?笔者为您稍加分析。

“第二轮下岗潮”是否会发生?

“第二轮下岗潮”会不会发生,这个事儿还是非常有疑问的。

为什么?首先来看“第二轮下岗潮”这一论调支持者的依据。“第二轮下岗潮”这一论调支持者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失业率失真,所以下岗潮会大面积发生;2、国企需要改革,所以下岗潮会大面积发生;3、劳动人口下降,所以下岗潮会大面积发生。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一条,它能引导出“第二轮下岗潮即将发生”这一结论的过程都有待商榷。

先来看失业率。感受失业率的最直观方式是什么?看统计局的数字?问专家学者?看报道?不,最直观的方式应该是感受一下身边的失业人数究竟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统计局的数字不可信,笔者也认同这一点,因为笔者也经历过人口普查等统计过程,能感受到其中的失真现象的确广泛存在。

但统计局数字失真就能代表失业率在上升么?不能。从道理上讲,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长期以来都在4%-5%之间,这数字中只包括到相应部门登记事业的群体,所以实际失业率和统计失业率并不相符。

但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传统”,而不是近年才开始的。从官方零星公布的调查失业率来看,实际失业率涨跌的趋势一直比较平稳。所以失业一直都平稳存在,不存在形成“潮”。

从个人感受来看,造成失业率的原因是什么?产业外迁、经济下行也许造成了一部分打工者失业,但更多的是因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问题。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挑三拣四、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最后宅到家里。很多人都说,“失业率失业率”成天都在喊,但从没见过一个人因为没工作饿死。把这种“锅”甩给失业率、引出“下岗潮”,肯定不妥。

国企改革会引发下岗吗?肯定会。国企虽然在一些行业是中国高生产力的代表,但重复、低效、人浮于事也大量充斥着很多国企,成为社会问责的问题。国企要想发展,改革是必然,“精兵简政”、缩减队伍、提升人员整体素质也是必然。

但国企改革会再一次引发“下岗潮”么?我个人认为不会。“下岗潮”其实是巨大的社会动荡,除非形势所迫,否则轻易引发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影响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现在的经济形势容不容得国企改革在不造成社会动荡的前提下平稳进行?肯定是可以的。所以国家不会、也不允许让新的、规模更大的“下岗潮”再次发生。

担忧第二轮下岗潮的都是弱者

其实相比起其他行业,下岗对于财务人员的刺激更为直接。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基础、底层财务人员时刻都在担忧,自己什么时候会被“下岗”。是因为财务工作不重要么?不是的。是因为财务工作市场不需要么?不是的。

每年就业率和岗位需求榜单中,量最大的总能见到财务岗的影子。那财务人为什么还担心呢?因为财务工作普遍技术含量比较低,财务人干的活越没有技术含量,就意味着他的竞争力越低、企业替换他的成本越低。那么他被下岗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和在高顿财经CMA研修班上课的很多财务人聊过,她们中很多人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危机,所以才急急忙忙报考高级的财务课程,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甚至有的人会说,如果年轻十岁,给自己的建议一定是早点考证。

其实观察“下岗潮”这样的话题,抱怨和担忧的人总有这样相同的特质:他们总是那些更弱的人。而强大的人担心的是你的产业不够高级、企业不够发达,可能用不到自己的专业,他们不会担忧自己会被淘汰、会“被下岗”。

所以笔者说一句不客气的、得罪人的话,担忧“第二轮下岗潮”的都是弱者。作为弱者,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迟早的事,跟第几轮的“下岗潮”没有什么关系。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有一个话题很火——阿里巴巴的校招offer降到了8000元,这让很多准备进入阿里巴巴工作的程序员、工程师忧心忡忡。有的人就说得很好:如果你真的是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人,还有毕业生,你害怕什么?你完全不用担心低价的offer降临到你头上。

如果你够优秀,你可以去谈special的、特殊的合同和报酬。实在还不满意的话,没了阿里巴巴,还有更多的、大量的更高薪offer在等着你。你怕的无非是整个行业都冷静下来,而平庸的你再也没法混、再也没法滥竽充数、再也没法拿自己根本不配的高薪酬。所以,担忧的都是弱者、都是不够优秀的人。

如果没有“下岗潮”你就能一直滥竽充数下去吗?不用脑袋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优秀的人是不会被“下岗”所威胁到的。能被“下岗”所威胁到的,都是迟早要被淘汰的弱者。

弱者弱在什么地方?一是能力、水平。比如程序员,你写的代码效率就是低、错误就是多;比如产品经理,你做的功能总是如“鸡肋”一般平淡无奇、毫无亮点;比如会计,你不仅最基本的、分内的事情都做不好,高级的分析、战略、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心态。弱者的心态是什么?是遇到任何问题就只会担忧,不是去面对、去解决、去挑战,而是担忧。担忧自己会被淘汰、担忧别人会抛下自己。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如果都已经视自己为弱者了,还指望谁来正视你?

面对“下岗潮”,作为应该担忧的人你应该怎么做?提升自己,全方位、无顾及地提升自己。如果你是财务人,你可以报考管理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如果你的目标更高,你可以尝试向金融方向迈进,报考金融分析师等明星证书。其他行业,笔者相信也有相应的提升方式。

借用一位10年财务经验资深财务总监的话,财务行业的就业环境没有友善不友善一说,所有事情、所有结果都是自己努力出来的。任何行业、任何工作,也许一些大的趋势掩盖了自己的弱点、短板,但站在风口,是猪都会飞。不过风过了,猪是会摔下来的。如果你本就是能展翅高飞的雄鹰,何必在乎有没有风来托举你呢?

作者:高顿财经教育观察家,赵雯,长期从事国内金融财务教育与研究工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