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WeWork软银分手大战回顾:如何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WeWork软银分手大战回顾:如何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情浓时分,孙正义欣赏诺依曼的疯狂,并认为他应该更疯狂。如今,谁该为疯狂买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硅兔赛跑 Otter  

美国时间5月4日,外媒报道,WeWork联合创始人、前CEO亚当·诺伊曼 ( Adam Neumann ) 正式起诉软银。

理由很简单,软银放了WeWork鸽子,取消了原定的30 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违反了双方的协议。

这可是救命钱... 

尤其对急等着套现的诺依曼来说,眼看就要到手的9.7亿美金飞了。

WeWork曾被孙正义视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亚当•诺依曼曾公开表示孙正义欣赏他的“疯狂”,并鼓励他应该更“疯狂”。然而,现在孙正义形容起软银的业绩,连用“一塌糊涂”、“特大赤字”、“像台风过境一样”、“创业以来从没有过的亏损”等字眼。

WeWork也沦落到了无人能为其“疯狂”买单的地步。

曾轻易融到百亿资金的独角兽,和掌管地球上最大单只基金的软银,说好要携手共创商业奇迹的两家公司,何以要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WeWork前半生:软银最烧钱的“宝贝” 

WeWork的前半生,与软银紧紧绑在一起。其估值快速增长到天价,离不开软银的推波助澜,我们认为,WeWork和软银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见结缘,风头最劲的独角兽和投资大鳄一拍即合

2010年,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 Adam Neumann )和米格尔·麦凯尔维( Miguel McKelvey )在纽约开设第一家WeWork联合办公空间。靠着各种便利设施、合作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寻求工作场所的创业团队。

2014年C轮融资1.57亿美元,估值达到15.8亿美元。仅一年后,WeWork E轮融资4.34亿美元,估值突破百亿美元。

在美国最具价值的初创公司名单中,仅次于Uber和Airbnb,成为了当时风头最劲的独角兽公司。

2016年WeWork与软银结缘,据悉,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和诺伊曼短暂交流之后,就被其“疯狂”折服,同意投资WeWork。

孙正义表示,诺伊曼团队的氛围和公司的愿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WeWork他寄予厚望,还向外界宣称WeWork就是“下一个阿里巴巴”。

2)情浓时,软银给WeWork烧钱毫不手软

随即2017年,WeWork宣布获得由软银集团投资的44亿美元。紧接着,2018、2019年,软银分别又投资了30亿美元。

这样算来,软银通过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和其它投资工具,累计对WeWork投入了近110亿美元,至少持股27%以上。

WeWork的估值也从200亿美元一路被软银抬高到470 亿美元,软银也因此一路成为WeWork 最大的股东。

从2017年到2019年,巨大的资本推手,也让WeWork实现了疯狂扩张之路,工位从21.4万增长到60.4万,共享办公空间租赁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32个。

2018年底,WeWork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40万会员,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而且,其全球会员中有32%都为大企业会员,在2018年年底,WeWork实现了超过20亿美元的营收,WeWork公司的估值一度达到470亿美元,亚当·诺伊曼也着手带领公司于2019年8月申请IPO。

3)中年危机,估值泡沫,上市灾难

2018年12月,WeWork就曾以The We Company的名义秘密提交IPO申请,也是IPO申请,让WeWork的真实的财务状况曝光,在过去3年,WeWork一共损失29亿美元。 

从2016年到2018年,WeWork的营收虽然从4.36亿美元增长到18.21亿美元,但同时,其净亏损额从4.29亿美元扩大至19.27亿美元。

高增长高亏损的Wework实际赚得多亏得更多,盈利能力真真堪忧。

2019年8月,WeWork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继续冲击IPO,但说明书显示其2019年上半年亏损达6.9亿美元,同比增长25%,依旧没有任何盈利的起色。

巨额的亏损、高昂的估值,以及创始人亚当•诺依曼随意而又集权公司治理,外界对于WeWork能否撑起470亿的估值不断发出质疑。

2019年9月30日,WeWork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撤回了上市申请。

IPO的失败,让曾经的光环消失,公司估值暴跌,从最高的470亿美元,一路跌到不足80亿美元,不仅WeWork遭遇滑铁卢,连着孙正义也被拉下初创公司投资风向标的神坛。

WeWork与软银高管遭少数股东集体起诉,WeWork开始了逐渐崩盘的“毒角兽”模式。

WeWork的个例也影响着2019年的资本市场对于独角兽公司的重新审视,Uber上市之后的股价暴跌,让很多人对这些共享经济初创公司存在估值泡沫的警惕。

一级市场这种“燃烧资本”的扶持方式一步一步将WeWork变成了“烧钱无底洞”,二级市场不仅难以接盘,并且对于像WeWork这样仍在完善自身商业模式,还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加谨慎起来。

根据Crunchbase统计,2019年全球独角兽融资总计851亿美元,比2018年的1390亿美元下降了39%,也比2017年的938亿美元要低。

分手大战: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2019年10月,软银提出包含撤换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在内的拯救计划,该计划价值95亿美元,从股东手中购买约30亿美元的股份,并提供65亿美元的债务与股权融资,随即软银支付给诺伊曼约17亿美元遣散费并正式接管WeWork。

如果注资完成,软银将持有WeWork 70%到80%的股份。截至那时,软银还没有放弃WeWork,加上遣散费,累计投入了200亿美元。

软银几次为WeWork续命,仍然希望通过加注资金再次炒高其估值,但也是这个选择,让WeWork成为软银迄今为止亏损最大的一笔投资,软银自己也受到严重拖累。

2019年11月,作为带头投资WeWork的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在东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致歉。

曾经面对WeWork巨额亏损,孙正义仍旧坚信“将在10年内创造出可观的利润”,终于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后悔不已,表示“我对这些投资的判断在许多方面都不正确,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2019年不好过,而2020年毫无预警的全球疫情,让软银必须面对一个更残酷的事实,前面的路更难走。

那些软银非常看好,重金投资的“共享经济”公司,纷纷受疫情波及而停摆,面临严重的业绩下滑甚至资金链断裂。

在2月上旬到3月下旬间,软银股价几乎被“腰斩”,孙正义在对投资者声明中表示,疫情拖累全球经济,预计愿景基金投资的88家公司中至少有15家将会破产。

自顾不暇的软银,终于决定不再为那些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继续续血,WeWork也不例外。

4月2日,软银宣布撤回以30亿美元收购WeWork股份的邀约。

2020年4月13日,软银集团公开2019财年(截至今年3月底)亏损预测,资产蒸发约125亿美元,创下软银39年历史最差业绩。

新冠疫情还在撼动全球经济,深陷债务泥潭的孙正义不得不狠下心来断臂求生,同时表示要出售约410亿美元的资产去弥补损失。

而急等着软银出手好套现的WeWork股东,却无法对软银的困境感同身受。

尤其是诺依曼,毕竟他的个人净资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缩水了97%,从去年夏天的近140亿美元下降到目前估计的4.5亿美元,而软银撤回的30亿元的股票回购,让他失去了套现9.7亿美元的机会。

眼看到手的钱打了水漂,诺依曼和其他股东不可能不着急,一纸诉状将软银告上法庭,一场撕逼大战,眼看就要打响。

诺依曼和股东声称软银“滥用权力”“秘密采取行动破坏回购计划”,并且“诺依曼将他和数千人辛辛苦苦建立的WeWork交给软银管理,是因为信任。”言下之意,诺依曼错信软银了。

而软银的首席律师Rob Townsend也直接怼回去,宣称诺依曼的起诉毫无道德,“软银根本没有义务完成邀约,尤其在诺依曼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套现近10亿美金的情况下。”

WeWork后半生:站在悬崖边,凝望深渊 

美国媒体表示,WeWork的诉讼没办法帮助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起诉更像是绝望的呐喊。

CenterSquare投资管理公司的分析师亚历山大·斯奈德(Alexander Snyder)表示,在这种全球大流行病中,WeWork像“站在悬崖边,凝望深渊”,“持续的时间越长,我越担心他们破产。”

《商业观察家》指出,在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前,WeWork就已经面临严峻的危机了。

根据戴维斯的报告,在纽约曼哈顿,WeWork共租赁了147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并承诺向房东支付超过7.55亿美元的年租金收入,合约直到2030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WeWork于4月停止支付在美国某些地点的租金以试图削减成本。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超过4千名WeWork的会员拒绝支付租金,更有意图终止租约,WeWork的入住率也于4月初下降至大约64%。

失去了软银的扶持,诺伊曼的近10亿美元的黄金降落伞被夺走了,而且可能会摔得很难看。

如果WeWork公司倒闭,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是不小的冲击,根据戴维斯的报告,到2029年,在纽约市投资WeWork的房东每个人都有可能损失2,800万美元至3,800万美元的基本租金。

彭博社新闻中提到,WeWork首席执行官马特兰尼(Mathrani)一直在与纽约的房东联系,以查看是否可以将租赁转变为利润分享协议,以将其租金账单削减多达30%,来共同渡过难关。

马上WeWork与软银的大战又将开庭,律师费还是一方面,这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软银一方认为“WeWork欺骗了投资者,(他们)投资了百亿美元到一文不值的公司。”而WeWork则会说是软银的错,“巨额的投资把WeWork从一个小而美的共享办公空间变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怪兽。”

创始人与投资人撕逼的场面不知又将互揭多少老底,抖出多少黑料,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彭博周刊的记者嘲讽诺依曼吃相难看:“他创造了一家公司并以极快的速度摧毁,为自己谋得十亿美元。他烧了软银100亿美元,然后回头再问软银要10%的辛苦费。真是一个传奇。”

福布斯的记者则说:“WeWork的衰落说明诺依曼应该起诉自己。”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走到今天,到底有多少是商业模式的错、经营策略的错、创始人的错、资本的错,很难分清楚。

但如果因为一个WeWork,现在就把共享空间模式一杆打死,或许为时尚早。

在这样危机中,旧金山共享居住公司Starcity,B轮融资3000万美金。CEO Jon Dishotsky说:“时时刻刻笼罩在WeWork的乌云下,大家都会问你们有什么不同。”

制定一个更合理的商业模型,WeWork的魔咒未必不能打破。

WeWork的前半生,是总融资200亿美金的商业神话,背靠金主软银爸爸的实力玩家,创始人诺依曼实现自己全球第一个万亿富豪梦的工具。

WeWork的后半生,还没实现2022年现金流自由就遇到了全球大流行病、裁员近3000人、金主撤资、闹上法庭。

看来,不管是女人,还是商业,早日实现经济独立,提前预防中年危机,都是经营好后半生的不二法门。

来源:硅兔赛跑

原标题:WeWork软银分手大战回顾:如何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最新更新时间:05/08 15:2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WeWork软银分手大战回顾:如何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情浓时分,孙正义欣赏诺依曼的疯狂,并认为他应该更疯狂。如今,谁该为疯狂买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硅兔赛跑 Otter  

美国时间5月4日,外媒报道,WeWork联合创始人、前CEO亚当·诺伊曼 ( Adam Neumann ) 正式起诉软银。

理由很简单,软银放了WeWork鸽子,取消了原定的30 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违反了双方的协议。

这可是救命钱... 

尤其对急等着套现的诺依曼来说,眼看就要到手的9.7亿美金飞了。

WeWork曾被孙正义视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亚当•诺依曼曾公开表示孙正义欣赏他的“疯狂”,并鼓励他应该更“疯狂”。然而,现在孙正义形容起软银的业绩,连用“一塌糊涂”、“特大赤字”、“像台风过境一样”、“创业以来从没有过的亏损”等字眼。

WeWork也沦落到了无人能为其“疯狂”买单的地步。

曾轻易融到百亿资金的独角兽,和掌管地球上最大单只基金的软银,说好要携手共创商业奇迹的两家公司,何以要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WeWork前半生:软银最烧钱的“宝贝” 

WeWork的前半生,与软银紧紧绑在一起。其估值快速增长到天价,离不开软银的推波助澜,我们认为,WeWork和软银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见结缘,风头最劲的独角兽和投资大鳄一拍即合

2010年,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 Adam Neumann )和米格尔·麦凯尔维( Miguel McKelvey )在纽约开设第一家WeWork联合办公空间。靠着各种便利设施、合作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寻求工作场所的创业团队。

2014年C轮融资1.57亿美元,估值达到15.8亿美元。仅一年后,WeWork E轮融资4.34亿美元,估值突破百亿美元。

在美国最具价值的初创公司名单中,仅次于Uber和Airbnb,成为了当时风头最劲的独角兽公司。

2016年WeWork与软银结缘,据悉,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和诺伊曼短暂交流之后,就被其“疯狂”折服,同意投资WeWork。

孙正义表示,诺伊曼团队的氛围和公司的愿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WeWork他寄予厚望,还向外界宣称WeWork就是“下一个阿里巴巴”。

2)情浓时,软银给WeWork烧钱毫不手软

随即2017年,WeWork宣布获得由软银集团投资的44亿美元。紧接着,2018、2019年,软银分别又投资了30亿美元。

这样算来,软银通过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和其它投资工具,累计对WeWork投入了近110亿美元,至少持股27%以上。

WeWork的估值也从200亿美元一路被软银抬高到470 亿美元,软银也因此一路成为WeWork 最大的股东。

从2017年到2019年,巨大的资本推手,也让WeWork实现了疯狂扩张之路,工位从21.4万增长到60.4万,共享办公空间租赁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32个。

2018年底,WeWork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40万会员,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而且,其全球会员中有32%都为大企业会员,在2018年年底,WeWork实现了超过20亿美元的营收,WeWork公司的估值一度达到470亿美元,亚当·诺伊曼也着手带领公司于2019年8月申请IPO。

3)中年危机,估值泡沫,上市灾难

2018年12月,WeWork就曾以The We Company的名义秘密提交IPO申请,也是IPO申请,让WeWork的真实的财务状况曝光,在过去3年,WeWork一共损失29亿美元。 

从2016年到2018年,WeWork的营收虽然从4.36亿美元增长到18.21亿美元,但同时,其净亏损额从4.29亿美元扩大至19.27亿美元。

高增长高亏损的Wework实际赚得多亏得更多,盈利能力真真堪忧。

2019年8月,WeWork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继续冲击IPO,但说明书显示其2019年上半年亏损达6.9亿美元,同比增长25%,依旧没有任何盈利的起色。

巨额的亏损、高昂的估值,以及创始人亚当•诺依曼随意而又集权公司治理,外界对于WeWork能否撑起470亿的估值不断发出质疑。

2019年9月30日,WeWork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撤回了上市申请。

IPO的失败,让曾经的光环消失,公司估值暴跌,从最高的470亿美元,一路跌到不足80亿美元,不仅WeWork遭遇滑铁卢,连着孙正义也被拉下初创公司投资风向标的神坛。

WeWork与软银高管遭少数股东集体起诉,WeWork开始了逐渐崩盘的“毒角兽”模式。

WeWork的个例也影响着2019年的资本市场对于独角兽公司的重新审视,Uber上市之后的股价暴跌,让很多人对这些共享经济初创公司存在估值泡沫的警惕。

一级市场这种“燃烧资本”的扶持方式一步一步将WeWork变成了“烧钱无底洞”,二级市场不仅难以接盘,并且对于像WeWork这样仍在完善自身商业模式,还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加谨慎起来。

根据Crunchbase统计,2019年全球独角兽融资总计851亿美元,比2018年的1390亿美元下降了39%,也比2017年的938亿美元要低。

分手大战: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2019年10月,软银提出包含撤换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在内的拯救计划,该计划价值95亿美元,从股东手中购买约30亿美元的股份,并提供65亿美元的债务与股权融资,随即软银支付给诺伊曼约17亿美元遣散费并正式接管WeWork。

如果注资完成,软银将持有WeWork 70%到80%的股份。截至那时,软银还没有放弃WeWork,加上遣散费,累计投入了200亿美元。

软银几次为WeWork续命,仍然希望通过加注资金再次炒高其估值,但也是这个选择,让WeWork成为软银迄今为止亏损最大的一笔投资,软银自己也受到严重拖累。

2019年11月,作为带头投资WeWork的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在东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致歉。

曾经面对WeWork巨额亏损,孙正义仍旧坚信“将在10年内创造出可观的利润”,终于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后悔不已,表示“我对这些投资的判断在许多方面都不正确,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2019年不好过,而2020年毫无预警的全球疫情,让软银必须面对一个更残酷的事实,前面的路更难走。

那些软银非常看好,重金投资的“共享经济”公司,纷纷受疫情波及而停摆,面临严重的业绩下滑甚至资金链断裂。

在2月上旬到3月下旬间,软银股价几乎被“腰斩”,孙正义在对投资者声明中表示,疫情拖累全球经济,预计愿景基金投资的88家公司中至少有15家将会破产。

自顾不暇的软银,终于决定不再为那些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继续续血,WeWork也不例外。

4月2日,软银宣布撤回以30亿美元收购WeWork股份的邀约。

2020年4月13日,软银集团公开2019财年(截至今年3月底)亏损预测,资产蒸发约125亿美元,创下软银39年历史最差业绩。

新冠疫情还在撼动全球经济,深陷债务泥潭的孙正义不得不狠下心来断臂求生,同时表示要出售约410亿美元的资产去弥补损失。

而急等着软银出手好套现的WeWork股东,却无法对软银的困境感同身受。

尤其是诺依曼,毕竟他的个人净资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缩水了97%,从去年夏天的近140亿美元下降到目前估计的4.5亿美元,而软银撤回的30亿元的股票回购,让他失去了套现9.7亿美元的机会。

眼看到手的钱打了水漂,诺依曼和其他股东不可能不着急,一纸诉状将软银告上法庭,一场撕逼大战,眼看就要打响。

诺依曼和股东声称软银“滥用权力”“秘密采取行动破坏回购计划”,并且“诺依曼将他和数千人辛辛苦苦建立的WeWork交给软银管理,是因为信任。”言下之意,诺依曼错信软银了。

而软银的首席律师Rob Townsend也直接怼回去,宣称诺依曼的起诉毫无道德,“软银根本没有义务完成邀约,尤其在诺依曼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套现近10亿美金的情况下。”

WeWork后半生:站在悬崖边,凝望深渊 

美国媒体表示,WeWork的诉讼没办法帮助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起诉更像是绝望的呐喊。

CenterSquare投资管理公司的分析师亚历山大·斯奈德(Alexander Snyder)表示,在这种全球大流行病中,WeWork像“站在悬崖边,凝望深渊”,“持续的时间越长,我越担心他们破产。”

《商业观察家》指出,在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前,WeWork就已经面临严峻的危机了。

根据戴维斯的报告,在纽约曼哈顿,WeWork共租赁了147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并承诺向房东支付超过7.55亿美元的年租金收入,合约直到2030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WeWork于4月停止支付在美国某些地点的租金以试图削减成本。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超过4千名WeWork的会员拒绝支付租金,更有意图终止租约,WeWork的入住率也于4月初下降至大约64%。

失去了软银的扶持,诺伊曼的近10亿美元的黄金降落伞被夺走了,而且可能会摔得很难看。

如果WeWork公司倒闭,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是不小的冲击,根据戴维斯的报告,到2029年,在纽约市投资WeWork的房东每个人都有可能损失2,800万美元至3,800万美元的基本租金。

彭博社新闻中提到,WeWork首席执行官马特兰尼(Mathrani)一直在与纽约的房东联系,以查看是否可以将租赁转变为利润分享协议,以将其租金账单削减多达30%,来共同渡过难关。

马上WeWork与软银的大战又将开庭,律师费还是一方面,这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软银一方认为“WeWork欺骗了投资者,(他们)投资了百亿美元到一文不值的公司。”而WeWork则会说是软银的错,“巨额的投资把WeWork从一个小而美的共享办公空间变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怪兽。”

创始人与投资人撕逼的场面不知又将互揭多少老底,抖出多少黑料,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彭博周刊的记者嘲讽诺依曼吃相难看:“他创造了一家公司并以极快的速度摧毁,为自己谋得十亿美元。他烧了软银100亿美元,然后回头再问软银要10%的辛苦费。真是一个传奇。”

福布斯的记者则说:“WeWork的衰落说明诺依曼应该起诉自己。”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走到今天,到底有多少是商业模式的错、经营策略的错、创始人的错、资本的错,很难分清楚。

但如果因为一个WeWork,现在就把共享空间模式一杆打死,或许为时尚早。

在这样危机中,旧金山共享居住公司Starcity,B轮融资3000万美金。CEO Jon Dishotsky说:“时时刻刻笼罩在WeWork的乌云下,大家都会问你们有什么不同。”

制定一个更合理的商业模型,WeWork的魔咒未必不能打破。

WeWork的前半生,是总融资200亿美金的商业神话,背靠金主软银爸爸的实力玩家,创始人诺依曼实现自己全球第一个万亿富豪梦的工具。

WeWork的后半生,还没实现2022年现金流自由就遇到了全球大流行病、裁员近3000人、金主撤资、闹上法庭。

看来,不管是女人,还是商业,早日实现经济独立,提前预防中年危机,都是经营好后半生的不二法门。

来源:硅兔赛跑

原标题:WeWork软银分手大战回顾:如何从17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最新更新时间:05/08 15:2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