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倒逼影视行业算起“经济账”,烧钱时代真的能宣告终结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倒逼影视行业算起“经济账”,烧钱时代真的能宣告终结吗?

对于在高昂内容成本中挣扎甚至是陷入亏损困境的视频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在内容制作端的“严控成本”呢?

文 | 一点剧读 糖炒山楂

疫情防控已然进入常态化,被重创的影视行业也正在清算损失。一组并不陌生的数据:停拍剧组约达60个,100个项目延迟,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同比减少30%;同时全国超2200家影院关门,国家电影局估算全年票房损失超过300亿元;一季度全国6600多家影视文化公司机构注销,逃离、转行的人不计其数……

如果以春节档电影撤档、剧组全面停工为起点,疫情侵袭下的影视行业走过了最艰难的100天。站在全行业复工复产的当下,影视行业如何活下去并取得长远发展?5月7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联合六大影视公司发布了《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以下简称《自救倡议》)。

内容主要分为五点:一是倡导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二是反对内容注水,鼓励精品短剧集;三是抵制浪费奢靡之风,反对虚荣攀比;四是共降成本,共担风险;五是倡导廉洁从业,纠治贪腐失信乱象。

这也是继2018年抵制天价片酬、2019年针对演艺规范发布声明后,行业巨头们再次站在统一战线。而市场更是敏锐画重点:这次的倡议更像是一笔“经济账”,从内容制作到行业上下游、甚至到从业人士规范,全方位“严控成本,共度时艰”。或许疫情狙断了影视行业的烧钱大战,但全面“降成本”真能实现产业自救吗?

严打注水、鼓励短剧,减产提质为内容“提纯”?

“三家视频网站与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倡影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支持多拍良心剧、口碑剧、精品剧”。除了第一条颇具政治指导性的倡议,《自救倡议》将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鼓励精品短剧集放在了最前端,紧迫性不言而喻。

关于限集令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去年九月财新网就曾报道广电总局正在研究国产剧注水问题,拟规定剧集集数上限为40集;到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横空出世,剑指限薪令、剧本完善方能备案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限集令:

“过度强调商业属性、经济效益,出现认为拉长集数、故事情节明显注水,客观上造成叙事节奏拖沓、拉低艺术水准、影响观看审美等问题,受到观众批评……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短剧创作”。同时强调要加强对“注水问题”的综合施策、协同治理。

红头文件的下发也意味着限集令真正开始落地,美好的期许是不久之后市场有望摆脱注水剧的困扰。至少从今年的电视剧备案情况来看是略有成效的:数据显示,1月份电视剧备案平均集数为38.5集,2月份平均集数为39集,3月份则为34.7集,这一数据基本上和2017年的电视剧备案平均集数基本持平。

观众苦注水剧久矣,而被资本绑架许久的影视制作方如何为内容提纯,也成为重中之重。其实回首近年来的影视剧市场,并不乏精品“短集剧”: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以豆瓣9.5的评分登顶华语剧集口碑榜,但是其仅有10集;豆瓣评分8.6的《我在未来等你》也只有36集。

今年市场对短集剧的青睐愈发明显。豆瓣评分8.9的港剧《叹息桥》剧集长度为15集;豆瓣评分8.3的《龙岭迷窟》集数为18集;除此之外,12集短剧《我是余欢水》豆瓣开分亦有8.5分,虽然后因女权问题一度跌至7.4分,但不可否认在短剧集的尝试上其仍然迈出了较为成功的一步。

当然对限集令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对“一刀切”的肯定。毕竟市场和观众对一部剧的评价仍然是以内容为主,而不单纯是以集数为界定,2019年的剧集市场上也不乏《小欢喜》《大宋少年志》《都挺好》这样集数在40集及以上的口碑之作,市场最常用来作为论证的还有76集长度的《甄嬛传》。

站在影视制作和行业发展命题下同样值得探讨的还有,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市场开始迷信“长剧”?用一组数据来说明,网络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获准发行的电视剧平均集数均未超过40集,而在2015年之后平均集数都超过40集,2018年更是达到了42集,较之2011年增加了10集。

与之对应的是资本涌入影视行业。按集数论价的商业模式为注水剧的盛行埋下了祸根,无论是为了覆盖成本还是为了利益最大化,都让集数拉长成为常态操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过度迷信大投资大制作,加上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资本捧人的需求,商业属性至上的剧集创作也迎来了注水泛滥期。

而在疫情作用下,当减产提质、为内容提纯成为疫情下影视行业的共识,严打注水、鼓励精品短剧集创作,推动影视剧创作生产从规模数量扩大向整体质量提升转变,对于在高昂内容成本中挣扎甚至是陷入亏损困境的视频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在内容制作端的“严控成本”呢?

疫情狙断烧钱时代,严控成本会是自救之道吗?

“呼吁困难时期行业上下游、相关产业链、行业各工种、所有影视剧组、综艺节目组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紧缩开支,谨慎投资,抵制只能涨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担风险的不合理报酬要求,回归市场接受的合理价值”。《自救倡议》指出将对影视剧综艺节目生产的各环节成本体系、价格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尚不论这种行业自发性的价格调控背后是否存在市场热议的“横向垄断加剧”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正在全面进入到严控成本时期。当然这一点在《自救倡议》的第三条“抵制浪费奢靡虚荣攀比”、第五条“倡导廉洁从业拒绝贪腐失信”中同样可以窥见:

前者针对的是影视行业明星艺人背后的恶性竞争,从艺人番位之争到随行排场等,都曾是制作方的头疼症,甚至不乏演员随行人员对住宿饮食等的高要求带给制作方成本增加的现象;后者针对的则是从业人员的乱象,降低职务便利带来的灰色地带。当然这种对行业的整肃同样利好制作成本的压缩。

“估计意识到钱快烧到头了,再不盈利就完了”,某媒体报道中的业内人士如此解读。近年来,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影视市场的互联网革命,但同时带来的还有高昂成本下的内容争夺、会员争夺,市场也习惯用烧钱大战形容这场争夺,腾讯、爱奇艺年复一年走高的内容成本便是最好的证明。

数据显示,2017年爱奇艺全年内容成本为126亿,2018年为211亿,2019年为222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投入在上升,但是增速在2019年出现明显下降,Q4更是同比下降13%,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降。腾讯的内容成本曲线与其基本一致。

而随着亿级会员时代来临,视频网站跑马圈地的烧钱时代也逐渐落幕,内容争夺战开始进入到下半场,平台亏损逐步收窄。为何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契机里去做一场大刀阔斧影响全行业的改革?疫情侵袭下全行业受到重创,对于已然深入到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视频平台来讲亦是如此。

只是回归影视制作层面,想要严控成本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经历了资本涌入助推下的泡沫经济之后,如何从全方位、各环节实现价格回落,都是难题。以限薪令为例,虽然作为靶子中心的头部演员片酬开始出现回落,但明星资本更多选择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场,能否真正实现限薪的初衷或许还有待观望。

影视剧制作从剧本创作、到影视化拍摄、后期发行,涉及的环节人员之多难以想象,严控成本则需要压低所有从业人士的心理预期,这又谈何容易,即使所有人都明白这是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此番动作之后,视频平台和头部公司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市场也在开启新一轮更为严酷的淘汰赛。

无论如何,这场疫情之后的行业复工自救,也确实规范了一些行业乱象,有望带给产业不一样的生机和未来。而正如《自救倡议》所言,我们既要有过紧日子、难日子的思想准备,也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毕竟只要坚信“内容为王”的基本规律,影视行业的未来总不会太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倒逼影视行业算起“经济账”,烧钱时代真的能宣告终结吗?

对于在高昂内容成本中挣扎甚至是陷入亏损困境的视频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在内容制作端的“严控成本”呢?

文 | 一点剧读 糖炒山楂

疫情防控已然进入常态化,被重创的影视行业也正在清算损失。一组并不陌生的数据:停拍剧组约达60个,100个项目延迟,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同比减少30%;同时全国超2200家影院关门,国家电影局估算全年票房损失超过300亿元;一季度全国6600多家影视文化公司机构注销,逃离、转行的人不计其数……

如果以春节档电影撤档、剧组全面停工为起点,疫情侵袭下的影视行业走过了最艰难的100天。站在全行业复工复产的当下,影视行业如何活下去并取得长远发展?5月7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联合六大影视公司发布了《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以下简称《自救倡议》)。

内容主要分为五点:一是倡导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二是反对内容注水,鼓励精品短剧集;三是抵制浪费奢靡之风,反对虚荣攀比;四是共降成本,共担风险;五是倡导廉洁从业,纠治贪腐失信乱象。

这也是继2018年抵制天价片酬、2019年针对演艺规范发布声明后,行业巨头们再次站在统一战线。而市场更是敏锐画重点:这次的倡议更像是一笔“经济账”,从内容制作到行业上下游、甚至到从业人士规范,全方位“严控成本,共度时艰”。或许疫情狙断了影视行业的烧钱大战,但全面“降成本”真能实现产业自救吗?

严打注水、鼓励短剧,减产提质为内容“提纯”?

“三家视频网站与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倡影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支持多拍良心剧、口碑剧、精品剧”。除了第一条颇具政治指导性的倡议,《自救倡议》将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鼓励精品短剧集放在了最前端,紧迫性不言而喻。

关于限集令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去年九月财新网就曾报道广电总局正在研究国产剧注水问题,拟规定剧集集数上限为40集;到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横空出世,剑指限薪令、剧本完善方能备案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限集令:

“过度强调商业属性、经济效益,出现认为拉长集数、故事情节明显注水,客观上造成叙事节奏拖沓、拉低艺术水准、影响观看审美等问题,受到观众批评……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短剧创作”。同时强调要加强对“注水问题”的综合施策、协同治理。

红头文件的下发也意味着限集令真正开始落地,美好的期许是不久之后市场有望摆脱注水剧的困扰。至少从今年的电视剧备案情况来看是略有成效的:数据显示,1月份电视剧备案平均集数为38.5集,2月份平均集数为39集,3月份则为34.7集,这一数据基本上和2017年的电视剧备案平均集数基本持平。

观众苦注水剧久矣,而被资本绑架许久的影视制作方如何为内容提纯,也成为重中之重。其实回首近年来的影视剧市场,并不乏精品“短集剧”: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以豆瓣9.5的评分登顶华语剧集口碑榜,但是其仅有10集;豆瓣评分8.6的《我在未来等你》也只有36集。

今年市场对短集剧的青睐愈发明显。豆瓣评分8.9的港剧《叹息桥》剧集长度为15集;豆瓣评分8.3的《龙岭迷窟》集数为18集;除此之外,12集短剧《我是余欢水》豆瓣开分亦有8.5分,虽然后因女权问题一度跌至7.4分,但不可否认在短剧集的尝试上其仍然迈出了较为成功的一步。

当然对限集令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对“一刀切”的肯定。毕竟市场和观众对一部剧的评价仍然是以内容为主,而不单纯是以集数为界定,2019年的剧集市场上也不乏《小欢喜》《大宋少年志》《都挺好》这样集数在40集及以上的口碑之作,市场最常用来作为论证的还有76集长度的《甄嬛传》。

站在影视制作和行业发展命题下同样值得探讨的还有,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市场开始迷信“长剧”?用一组数据来说明,网络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获准发行的电视剧平均集数均未超过40集,而在2015年之后平均集数都超过40集,2018年更是达到了42集,较之2011年增加了10集。

与之对应的是资本涌入影视行业。按集数论价的商业模式为注水剧的盛行埋下了祸根,无论是为了覆盖成本还是为了利益最大化,都让集数拉长成为常态操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过度迷信大投资大制作,加上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资本捧人的需求,商业属性至上的剧集创作也迎来了注水泛滥期。

而在疫情作用下,当减产提质、为内容提纯成为疫情下影视行业的共识,严打注水、鼓励精品短剧集创作,推动影视剧创作生产从规模数量扩大向整体质量提升转变,对于在高昂内容成本中挣扎甚至是陷入亏损困境的视频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在内容制作端的“严控成本”呢?

疫情狙断烧钱时代,严控成本会是自救之道吗?

“呼吁困难时期行业上下游、相关产业链、行业各工种、所有影视剧组、综艺节目组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紧缩开支,谨慎投资,抵制只能涨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担风险的不合理报酬要求,回归市场接受的合理价值”。《自救倡议》指出将对影视剧综艺节目生产的各环节成本体系、价格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尚不论这种行业自发性的价格调控背后是否存在市场热议的“横向垄断加剧”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正在全面进入到严控成本时期。当然这一点在《自救倡议》的第三条“抵制浪费奢靡虚荣攀比”、第五条“倡导廉洁从业拒绝贪腐失信”中同样可以窥见:

前者针对的是影视行业明星艺人背后的恶性竞争,从艺人番位之争到随行排场等,都曾是制作方的头疼症,甚至不乏演员随行人员对住宿饮食等的高要求带给制作方成本增加的现象;后者针对的则是从业人员的乱象,降低职务便利带来的灰色地带。当然这种对行业的整肃同样利好制作成本的压缩。

“估计意识到钱快烧到头了,再不盈利就完了”,某媒体报道中的业内人士如此解读。近年来,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影视市场的互联网革命,但同时带来的还有高昂成本下的内容争夺、会员争夺,市场也习惯用烧钱大战形容这场争夺,腾讯、爱奇艺年复一年走高的内容成本便是最好的证明。

数据显示,2017年爱奇艺全年内容成本为126亿,2018年为211亿,2019年为222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投入在上升,但是增速在2019年出现明显下降,Q4更是同比下降13%,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降。腾讯的内容成本曲线与其基本一致。

而随着亿级会员时代来临,视频网站跑马圈地的烧钱时代也逐渐落幕,内容争夺战开始进入到下半场,平台亏损逐步收窄。为何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契机里去做一场大刀阔斧影响全行业的改革?疫情侵袭下全行业受到重创,对于已然深入到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视频平台来讲亦是如此。

只是回归影视制作层面,想要严控成本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经历了资本涌入助推下的泡沫经济之后,如何从全方位、各环节实现价格回落,都是难题。以限薪令为例,虽然作为靶子中心的头部演员片酬开始出现回落,但明星资本更多选择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场,能否真正实现限薪的初衷或许还有待观望。

影视剧制作从剧本创作、到影视化拍摄、后期发行,涉及的环节人员之多难以想象,严控成本则需要压低所有从业人士的心理预期,这又谈何容易,即使所有人都明白这是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此番动作之后,视频平台和头部公司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市场也在开启新一轮更为严酷的淘汰赛。

无论如何,这场疫情之后的行业复工自救,也确实规范了一些行业乱象,有望带给产业不一样的生机和未来。而正如《自救倡议》所言,我们既要有过紧日子、难日子的思想准备,也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毕竟只要坚信“内容为王”的基本规律,影视行业的未来总不会太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