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滇池简史:山海一色终复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滇池简史:山海一色终复来

在21世纪的今天,昆明不会再重蹈覆辙,除了政府层面的保护,企业也更懂得这片水土的珍惜。

1969年12月28日,昆明10万军民汇集在东风广场,举行“围海造田”誓师大会,决心打一场向滇池要田的歼灭战。

随后,昆明地区数十万人,前后2000多个单位,男女老少齐上阵,浩浩荡荡奔赴滇池,“誓叫草海变良田,哪个龙王不低头”。

几个月后,人们勉强抽干了草海里的水,填上了土,庞大的围海造田工程告一段落。但这场历时近3年的大运动,对于滇池却是一场“浩劫”。

1

滇池古时叫“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五百里,空阔无边。

2亿年前,滇池及其邻近地区从海底升起,逐步隆升为高原,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断层陷落,古滇池湖凭空出世,既深且广,水位比今天的滇池高出近100米。

这是一个在温和气候中成长起来的高原湖泊,对于昆明来说,既像一个大空调,又如同孕育万物的“母亲”。

有了滇池水,万物便有了生机,昆明因此变得富饶而美丽。每到夏天,清新的海风、细碎绵软的沙滩、湖里的鱼、岸边的螺,上百种各色水鸟......

曾经好几个千年,黄昏时分一艘艘渔船会落帆归来,湖畔边是一片此起彼伏敲击螺尾的声音。

在许多上了年纪的昆明老人的记忆里,最津津乐道的是在五六十年代,他们在湖边摘梨蒿、捉螃蟹、摸鱼,准备着栽种湖滨地带的水涨谷;出城不远就是湖岸的原野,有“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早期滇池“落霞与孤鹜齐飞”美景」

这些便是滇池早些年的模样,它记忆着太多昆明人的亲情故事和儿时回忆,是家庭相册里不变的背景。

在云南诗人于坚的笔下,早年的滇池美好如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月色下游泳,“像是在鱼国的闹市区行走”。之后很多年里,在他的心中,滇池已经“去世”,而在游泳池里游泳,“没有水草,只有瓷砖的岸,我感觉自己就像金鱼。”

2

历史上的昆明,不仅坐拥五百里滇池,还因滇池流域发达的水系纵贯全城,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原水城。几百年前的滇池水面至少淹没了今天昆明的一半,那时到处都是浩瀚的水面,如今声名远扬的翠湖曾经只是滇池的一个小水湾,车流涌动的滇池路沿线更是全部都在水底下。就连现在昆明的许多地名,都与水有关,董家湾、塘子巷、云津街、潘家湾、梁家河……无不勾起人们对久远历史的深情怀念。

1969年的“围海造田”后,滇池比清朝时期缩小了20平方公里,也破坏了沿岸和湖底的水生植物。滇池曾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亦不复存在。

其实,1977年的滇池,仍努力保持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风光,但继古人泄水得田之后再次遭受“围海造田”劫难,滇池的整个生态已“岌岌可危”。到了八九十年代,滇池富养化越来越严重。

「滇池污染最严重时期」

另一个“推手”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污染源以工业污染为主导,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也是重要部分。

此外,经历了漫长的300多万年,滇池已进入衰老期,水面不断缩小,水深也从诞生期的近100米降低到今天的5米左右。

滇池在过去数十年从昆明的母亲湖一度变为城市的负担。“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悬挂在大观楼正门两侧的180字长联也成了千古绝唱。

3

1985年冬,第一批红嘴鸥从冰天冻地的西伯利亚中北部起飞,从贝加尔湖穿越俄罗斯和大半个中国抵达昆明。这场漂洋过海的艰辛之旅,似乎只是为了昆明这座城市的如春四季。在西伯利亚零下几十度的时候,这里有着充沛的食物以及和煦的阳光。但鲜有人知的是,当时的红嘴鸥比起滇池,似乎更爱翠湖。

彼时的滇池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城市与自然间的过渡带——湿地几乎完全消失,许多水鸟甚至开始灭绝。曾经“鱼肥水美,草长莺飞”的滇池“鱼溃鸟离”,“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等呼声开始日益强烈。

治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滇池湿地的重要性,国家连续四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滇池流域水生态和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稳定向好。东大河湿地、河口湿地、五甲塘湿地、斗南湿地等一个个湖滨生态湿地恢复重建。

随着水质和生态的改善,昔日荒芜滩涂再现了"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的美景,芦苇、睡莲、菖蒲、浮萍,加之成片的美人蕉、蔷薇、薰衣草点缀其中。白鹭、野鸭等水鸟不时掠过水面。

相关数据显示,从1962年至2015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昆明地区鸟类的种类经历了由多变少,再至恢复和增加的过程。

2017年一个冬日清晨,几只陌生水鸟出现在滇池边浅滩,它们体型稍大,深栗色羽毛带着绿色和紫色光泽,或踱步觅食,或扇动翅膀飞跃水面。“这是第一次在滇池边发现彩鹮。”彩鹮的突然造访令人惊喜。

「滇池边觅食的彩鹮」

2018年,滇池10多年来水质首次全年达到IV类,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恢复,目前有水生植物290种、鱼类23种、鸟类138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2019年的滇池,又开始重现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景,尤其是草海片区,水质得到大幅提高,更是被定义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

「今昔草海实景」

在21世纪的今天,昆明不会再重蹈覆辙,除了政府层面的保护,企业也更懂得这片水土的珍惜。

因此,如何在对原有生态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如何把最好、最合适的产品安放在这里成了很多开发商思考的问题。这样的地方,需要真正懂它并与之匹配的企业,才能和谐共生。

在滇池越来越山清水秀的2020年,一家出身于海边以绿色地产著称的企业,将自己的山海豪宅——阳光城·滇池半山,放在了草海之巅。

「山海美术馆实景」

阳光城是一家高成长性绿色地产运营商,脱胎于世界500强阳光控股,25年,布局全国超100座城市,打造超300精品项目。2019年,实现销售金额2110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产第13位。

阳光城·滇池半山位于昆明城市会客厅之上的半山之巅,占据昆明主城内将滇池西山城市完美融合的制高点,结合东方人对山水人生境界的独特追求,试着将生活回归作为第一位,致力于给热爱生活的人生提供一个山海湖滨的“第一居所”,用来承载和安放高精神维度社群的需求和情怀。

「山海美术馆实景」

独特的位置给这个项目定义了最核心的属性:草海唯一坐山观海的千亩大盘。正可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眼又都是山水。”

「滇池半山“坐山观海”景观」

面对滇池草海的稀缺自然资源,阳光城·滇池半山从整体规划到产品设计,贯彻了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尊重生活的理念,汲取全球半山豪宅的规划理念,以“一园一环两轴三中心”为设计理念,打造山海合院、半山联排、瞰海叠院、星海洋房四大产品,构筑坐山观海的千亩山海美学低密墅区。社区规划贴合昆明的风、景观园林的设计契合滇池的山水、建筑立面遵循昆明的阳光......

「滇池半山鸟瞰图」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项目的高端人文气质,阳光城还启动了“山海国际艺术计划 ”,通过一系列人文艺术活动,浪漫上演丰盛的山海精神生活,活动首期“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大展”已于4月25号拉开帷幕。

「滇池半山美术馆内部」

另外,面对这样的地块,阳光城还准备拿一个公园让艺术家折腾:在西山滇池之间打造山海国际艺术区。以正在开发的滇池半山项目,以及翠峰公园为依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参与的大型文化艺术实践。通过复原维护西山翠峰公园,唤发延续昆明城市记忆文化风貌,打造出一个真正代表昆明“山海气质”的国际艺术区。

「滇池半山产品效果图」

水清,才宜居。“如鱼得水,如鸟归林”,这是大自然最生动的演示。滇池是候鸟归巢之地,而阳光城·滇池半山则是崇尚山海人居的人们最理想的归家港湾。

据了解,阳光城·滇池半山山海美术馆暨营销中心已于4月11日开放,项目建面约375㎡山海合院,建面约235㎡半山联排,建面约142-184㎡瞰海叠院,建面约95-158㎡星海洋房四个全系产品诚意登记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滇池简史:山海一色终复来

在21世纪的今天,昆明不会再重蹈覆辙,除了政府层面的保护,企业也更懂得这片水土的珍惜。

1969年12月28日,昆明10万军民汇集在东风广场,举行“围海造田”誓师大会,决心打一场向滇池要田的歼灭战。

随后,昆明地区数十万人,前后2000多个单位,男女老少齐上阵,浩浩荡荡奔赴滇池,“誓叫草海变良田,哪个龙王不低头”。

几个月后,人们勉强抽干了草海里的水,填上了土,庞大的围海造田工程告一段落。但这场历时近3年的大运动,对于滇池却是一场“浩劫”。

1

滇池古时叫“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五百里,空阔无边。

2亿年前,滇池及其邻近地区从海底升起,逐步隆升为高原,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断层陷落,古滇池湖凭空出世,既深且广,水位比今天的滇池高出近100米。

这是一个在温和气候中成长起来的高原湖泊,对于昆明来说,既像一个大空调,又如同孕育万物的“母亲”。

有了滇池水,万物便有了生机,昆明因此变得富饶而美丽。每到夏天,清新的海风、细碎绵软的沙滩、湖里的鱼、岸边的螺,上百种各色水鸟......

曾经好几个千年,黄昏时分一艘艘渔船会落帆归来,湖畔边是一片此起彼伏敲击螺尾的声音。

在许多上了年纪的昆明老人的记忆里,最津津乐道的是在五六十年代,他们在湖边摘梨蒿、捉螃蟹、摸鱼,准备着栽种湖滨地带的水涨谷;出城不远就是湖岸的原野,有“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早期滇池“落霞与孤鹜齐飞”美景」

这些便是滇池早些年的模样,它记忆着太多昆明人的亲情故事和儿时回忆,是家庭相册里不变的背景。

在云南诗人于坚的笔下,早年的滇池美好如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月色下游泳,“像是在鱼国的闹市区行走”。之后很多年里,在他的心中,滇池已经“去世”,而在游泳池里游泳,“没有水草,只有瓷砖的岸,我感觉自己就像金鱼。”

2

历史上的昆明,不仅坐拥五百里滇池,还因滇池流域发达的水系纵贯全城,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原水城。几百年前的滇池水面至少淹没了今天昆明的一半,那时到处都是浩瀚的水面,如今声名远扬的翠湖曾经只是滇池的一个小水湾,车流涌动的滇池路沿线更是全部都在水底下。就连现在昆明的许多地名,都与水有关,董家湾、塘子巷、云津街、潘家湾、梁家河……无不勾起人们对久远历史的深情怀念。

1969年的“围海造田”后,滇池比清朝时期缩小了20平方公里,也破坏了沿岸和湖底的水生植物。滇池曾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亦不复存在。

其实,1977年的滇池,仍努力保持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风光,但继古人泄水得田之后再次遭受“围海造田”劫难,滇池的整个生态已“岌岌可危”。到了八九十年代,滇池富养化越来越严重。

「滇池污染最严重时期」

另一个“推手”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污染源以工业污染为主导,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也是重要部分。

此外,经历了漫长的300多万年,滇池已进入衰老期,水面不断缩小,水深也从诞生期的近100米降低到今天的5米左右。

滇池在过去数十年从昆明的母亲湖一度变为城市的负担。“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悬挂在大观楼正门两侧的180字长联也成了千古绝唱。

3

1985年冬,第一批红嘴鸥从冰天冻地的西伯利亚中北部起飞,从贝加尔湖穿越俄罗斯和大半个中国抵达昆明。这场漂洋过海的艰辛之旅,似乎只是为了昆明这座城市的如春四季。在西伯利亚零下几十度的时候,这里有着充沛的食物以及和煦的阳光。但鲜有人知的是,当时的红嘴鸥比起滇池,似乎更爱翠湖。

彼时的滇池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城市与自然间的过渡带——湿地几乎完全消失,许多水鸟甚至开始灭绝。曾经“鱼肥水美,草长莺飞”的滇池“鱼溃鸟离”,“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等呼声开始日益强烈。

治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滇池湿地的重要性,国家连续四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滇池流域水生态和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稳定向好。东大河湿地、河口湿地、五甲塘湿地、斗南湿地等一个个湖滨生态湿地恢复重建。

随着水质和生态的改善,昔日荒芜滩涂再现了"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的美景,芦苇、睡莲、菖蒲、浮萍,加之成片的美人蕉、蔷薇、薰衣草点缀其中。白鹭、野鸭等水鸟不时掠过水面。

相关数据显示,从1962年至2015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昆明地区鸟类的种类经历了由多变少,再至恢复和增加的过程。

2017年一个冬日清晨,几只陌生水鸟出现在滇池边浅滩,它们体型稍大,深栗色羽毛带着绿色和紫色光泽,或踱步觅食,或扇动翅膀飞跃水面。“这是第一次在滇池边发现彩鹮。”彩鹮的突然造访令人惊喜。

「滇池边觅食的彩鹮」

2018年,滇池10多年来水质首次全年达到IV类,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恢复,目前有水生植物290种、鱼类23种、鸟类138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2019年的滇池,又开始重现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景,尤其是草海片区,水质得到大幅提高,更是被定义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

「今昔草海实景」

在21世纪的今天,昆明不会再重蹈覆辙,除了政府层面的保护,企业也更懂得这片水土的珍惜。

因此,如何在对原有生态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如何把最好、最合适的产品安放在这里成了很多开发商思考的问题。这样的地方,需要真正懂它并与之匹配的企业,才能和谐共生。

在滇池越来越山清水秀的2020年,一家出身于海边以绿色地产著称的企业,将自己的山海豪宅——阳光城·滇池半山,放在了草海之巅。

「山海美术馆实景」

阳光城是一家高成长性绿色地产运营商,脱胎于世界500强阳光控股,25年,布局全国超100座城市,打造超300精品项目。2019年,实现销售金额2110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产第13位。

阳光城·滇池半山位于昆明城市会客厅之上的半山之巅,占据昆明主城内将滇池西山城市完美融合的制高点,结合东方人对山水人生境界的独特追求,试着将生活回归作为第一位,致力于给热爱生活的人生提供一个山海湖滨的“第一居所”,用来承载和安放高精神维度社群的需求和情怀。

「山海美术馆实景」

独特的位置给这个项目定义了最核心的属性:草海唯一坐山观海的千亩大盘。正可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眼又都是山水。”

「滇池半山“坐山观海”景观」

面对滇池草海的稀缺自然资源,阳光城·滇池半山从整体规划到产品设计,贯彻了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尊重生活的理念,汲取全球半山豪宅的规划理念,以“一园一环两轴三中心”为设计理念,打造山海合院、半山联排、瞰海叠院、星海洋房四大产品,构筑坐山观海的千亩山海美学低密墅区。社区规划贴合昆明的风、景观园林的设计契合滇池的山水、建筑立面遵循昆明的阳光......

「滇池半山鸟瞰图」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项目的高端人文气质,阳光城还启动了“山海国际艺术计划 ”,通过一系列人文艺术活动,浪漫上演丰盛的山海精神生活,活动首期“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大展”已于4月25号拉开帷幕。

「滇池半山美术馆内部」

另外,面对这样的地块,阳光城还准备拿一个公园让艺术家折腾:在西山滇池之间打造山海国际艺术区。以正在开发的滇池半山项目,以及翠峰公园为依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参与的大型文化艺术实践。通过复原维护西山翠峰公园,唤发延续昆明城市记忆文化风貌,打造出一个真正代表昆明“山海气质”的国际艺术区。

「滇池半山产品效果图」

水清,才宜居。“如鱼得水,如鸟归林”,这是大自然最生动的演示。滇池是候鸟归巢之地,而阳光城·滇池半山则是崇尚山海人居的人们最理想的归家港湾。

据了解,阳光城·滇池半山山海美术馆暨营销中心已于4月11日开放,项目建面约375㎡山海合院,建面约235㎡半山联排,建面约142-184㎡瞰海叠院,建面约95-158㎡星海洋房四个全系产品诚意登记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