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观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货币和财政政策、房地产、股市等,未来的定位都在其中。

图片来源:网络

11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新华社发布约1400多字的新闻稿里,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货币和财政政策、房地产、股市等,未来的定位都在其中。

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职能或有所调整

首先看会议主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隔8个月重回公众视野,职能或有所调整。”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在微信公号“清友会”上撰文分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0年正式成立,1987年开始,组长一职一直由总书记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经济工作的议事协议机构,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其下所设办公室,即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财办,则是中国经济决策的最核心部门。

2014年12月,中财办“扩军”曾引发关注。在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调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之后,原浙江省委副秘书长舒国增调任中财办副主任——中财办领导班子规模由此达到历史峰值。当时,大公网发表评论认为:“中财办的扩军,不仅是规模的扩大,也是职能范围的扩充,广泛参与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改革、三农、金融等诸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经济工作领导方式的悄然变革。”

管清友和朱振鑫注意到,自今年2月10日第九次会议以来,中财领导小组会议已经整整九个月没有公开消息。相比之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深改组)在今年频繁开会达十次。

考虑到两个领导小组人员设置多有重叠,是否意味着中财小组的角色被边缘化了?

“我们理解并非如此,而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职能有所调整,下一步可能更多的聚焦于纯经济工作,其他领域工作交由成员层级更高、更多元化的深改组。”管清友和朱振鑫写道,“在经济工作中,中财办发挥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强。”

2、中国式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

其次看会议内容:“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新华社报道解释,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前者代表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经济数量和规模。结构性改革,即通过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此,请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

10月25日,吴敬琏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提到,针对目前的经济情况,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三驾马车”分析方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原因是因为需求乏力;另一种就是从供给侧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关注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资和效率的提高。

在吴敬琏看来,依据供给侧思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今后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应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主要依靠投资、主要依靠投入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靠效率提高。

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从习近平谈话可以看出,中国式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即适度扩大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经济管理思路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摸索: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3年年中,以扩张需求为主(城镇化),第二阶段是从2013年年中到2014年初,中央开始在需求端采取相对偏紧的态度(钱荒+打击虚假贸易+反腐),以此倒逼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第三阶段是从2014年初到现在,鉴于之前紧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央的思路开始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在需求端摒弃紧缩的思路(降息降准+政策性金融),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实际并没有产生需求扩张的效果,但起码从政策导向来看,中央是希望兼顾需求扩张与供给改革的。”

3、需求端的政策更多以对冲为主

在此次会议中,习近平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对此,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权重上升,需求端的政策更多以对冲为主。

从货币政策来看,“继续降息降准是必然”。他们指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触发因素:“一是通胀,如果CPI和PPI持续下跌,或有降息来对冲实际利率的攀升。二是汇率,如果美联储加息再度引发人民币贬值,外汇占款下滑造成的基础货币缺口需要降准来对冲。三是银行间利率,实体利率不好跟踪,我们可以盯住银行间利率,很多因素可能推高利率,比如稳增长的融资需求(比如大规模发专项债)、股市火爆分流资金(IPO+再融资+融资融)等。”

在财政政策方面,他们认为财政赤字扩大是必然。“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积极财政不积极是事实,财政赤字有扩张空间是共识,所以下一步财政赤字扩张是必然,近期朱光耀部长关于赤字的表态可能是一个信号,‘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搭配值得期待。”

11月6日,在第六届财新峰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表示,要反思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绝对科学的标准。一些专家的看法也相同,认为财政或有进一步扩张,赤字率红线或可调整。

4、房地产短期核心是去库存

在会上,习近平今年首次提到房地产:“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为房地产发展定了位。

今年以来,房地产也虽然有限购取消、降准、降息等利好政策,但三四线城市依然面临巨大的楼市库存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城市分化格局难以改善,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环比均出现稳步上涨,二线城市环比涨跌互现,维持小幅波动,三线城市同比仍是下降格局。

房地产库存如何化解?

管清友和朱振鑫的文章指出要两手抓:一方面激发合理需求。“房地产信贷和利率政策有望进一步松动,尤其是住房公积金的作用有望得到强化,国家住房银行或提上时间表。”另一方面让市场决定供给。“当前销售持续回暖,但房地产投资并未起色,证明市场自己正在用脚投票。”此外,保障房的思路或加快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购买,去库存。

5、股市核心是制度改革

在提到股市时,习近平的表述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事实上,习近平上一次公开谈及股市是在今年9月访美前夕。其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针对当时股市异动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作出两点回应:

第一,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政府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大面积恐慌。

第二,中国股市出现了异常波动,为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境外成熟市场也采取过类似做法。

“经历这个疯狂的夏天之后,中央显然对资本市场的思路有所调整,过去希望水位越高越好,扩大融资稳增长,现在可能更希望水位稳定,避免发生金融风险。”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这次会议习近平用47字特地强调股市,意味着中央将更加注重对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股票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过剩造成的堰塞湖风险有望打破。“IPO已经重启,国企的集团整体上市和注册制改革或许已经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观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货币和财政政策、房地产、股市等,未来的定位都在其中。

图片来源:网络

11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新华社发布约1400多字的新闻稿里,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货币和财政政策、房地产、股市等,未来的定位都在其中。

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职能或有所调整

首先看会议主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隔8个月重回公众视野,职能或有所调整。”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在微信公号“清友会”上撰文分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0年正式成立,1987年开始,组长一职一直由总书记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经济工作的议事协议机构,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其下所设办公室,即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财办,则是中国经济决策的最核心部门。

2014年12月,中财办“扩军”曾引发关注。在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调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之后,原浙江省委副秘书长舒国增调任中财办副主任——中财办领导班子规模由此达到历史峰值。当时,大公网发表评论认为:“中财办的扩军,不仅是规模的扩大,也是职能范围的扩充,广泛参与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改革、三农、金融等诸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经济工作领导方式的悄然变革。”

管清友和朱振鑫注意到,自今年2月10日第九次会议以来,中财领导小组会议已经整整九个月没有公开消息。相比之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深改组)在今年频繁开会达十次。

考虑到两个领导小组人员设置多有重叠,是否意味着中财小组的角色被边缘化了?

“我们理解并非如此,而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职能有所调整,下一步可能更多的聚焦于纯经济工作,其他领域工作交由成员层级更高、更多元化的深改组。”管清友和朱振鑫写道,“在经济工作中,中财办发挥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强。”

2、中国式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

其次看会议内容:“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新华社报道解释,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前者代表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经济数量和规模。结构性改革,即通过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此,请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

10月25日,吴敬琏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提到,针对目前的经济情况,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三驾马车”分析方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原因是因为需求乏力;另一种就是从供给侧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关注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资和效率的提高。

在吴敬琏看来,依据供给侧思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今后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应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主要依靠投资、主要依靠投入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靠效率提高。

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从习近平谈话可以看出,中国式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即适度扩大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经济管理思路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摸索: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3年年中,以扩张需求为主(城镇化),第二阶段是从2013年年中到2014年初,中央开始在需求端采取相对偏紧的态度(钱荒+打击虚假贸易+反腐),以此倒逼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第三阶段是从2014年初到现在,鉴于之前紧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央的思路开始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在需求端摒弃紧缩的思路(降息降准+政策性金融),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实际并没有产生需求扩张的效果,但起码从政策导向来看,中央是希望兼顾需求扩张与供给改革的。”

3、需求端的政策更多以对冲为主

在此次会议中,习近平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对此,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权重上升,需求端的政策更多以对冲为主。

从货币政策来看,“继续降息降准是必然”。他们指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触发因素:“一是通胀,如果CPI和PPI持续下跌,或有降息来对冲实际利率的攀升。二是汇率,如果美联储加息再度引发人民币贬值,外汇占款下滑造成的基础货币缺口需要降准来对冲。三是银行间利率,实体利率不好跟踪,我们可以盯住银行间利率,很多因素可能推高利率,比如稳增长的融资需求(比如大规模发专项债)、股市火爆分流资金(IPO+再融资+融资融)等。”

在财政政策方面,他们认为财政赤字扩大是必然。“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积极财政不积极是事实,财政赤字有扩张空间是共识,所以下一步财政赤字扩张是必然,近期朱光耀部长关于赤字的表态可能是一个信号,‘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搭配值得期待。”

11月6日,在第六届财新峰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表示,要反思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绝对科学的标准。一些专家的看法也相同,认为财政或有进一步扩张,赤字率红线或可调整。

4、房地产短期核心是去库存

在会上,习近平今年首次提到房地产:“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为房地产发展定了位。

今年以来,房地产也虽然有限购取消、降准、降息等利好政策,但三四线城市依然面临巨大的楼市库存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城市分化格局难以改善,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环比均出现稳步上涨,二线城市环比涨跌互现,维持小幅波动,三线城市同比仍是下降格局。

房地产库存如何化解?

管清友和朱振鑫的文章指出要两手抓:一方面激发合理需求。“房地产信贷和利率政策有望进一步松动,尤其是住房公积金的作用有望得到强化,国家住房银行或提上时间表。”另一方面让市场决定供给。“当前销售持续回暖,但房地产投资并未起色,证明市场自己正在用脚投票。”此外,保障房的思路或加快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购买,去库存。

5、股市核心是制度改革

在提到股市时,习近平的表述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事实上,习近平上一次公开谈及股市是在今年9月访美前夕。其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针对当时股市异动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作出两点回应:

第一,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政府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大面积恐慌。

第二,中国股市出现了异常波动,为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境外成熟市场也采取过类似做法。

“经历这个疯狂的夏天之后,中央显然对资本市场的思路有所调整,过去希望水位越高越好,扩大融资稳增长,现在可能更希望水位稳定,避免发生金融风险。”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这次会议习近平用47字特地强调股市,意味着中央将更加注重对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股票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过剩造成的堰塞湖风险有望打破。“IPO已经重启,国企的集团整体上市和注册制改革或许已经在路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