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口荣堂村:一个800年来都“自带空调”的避暑佳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口荣堂村:一个800年来都“自带空调”的避暑佳地

初建于宋朝的古村落,墙壁、道路、院墙、墓地,几乎所有和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取材于火山石,数百年来代代相传,在时光深处静静凝视外边的酷暑。

文丨马丽娜

“五一”小长假还没过,海南就迎来了连续的高温天气。5月8日,海南省气象局继续发布高温三级预警:预计9日白天,海南12个市县的大部分乡镇将出现37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昌江、白沙、儋州和澄迈部分乡镇气温可达40℃以上。

持续的高温肆虐,出门一趟就像被放在油锅里滚了一圈,浑身汗涔涔,黏糊糊,使人们心情焦躁不已,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要是有一处清凉的存在,洗濯酷热带来的烦恼该是多美妙的事。嘿,海口还真有这么一处阴凉的避暑佳地。

从海口城区出发,由南海大道拐入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后右转前行约3公里,可以到达石山镇。这里坐落着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荣堂村。

现今椰风海韵的海口在远古时期有着活跃的火山群,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早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1万3千年前。历经万年沧海,大地变迁逐渐地演变成了海口部分地区特有的火山岩地貌。

图片来源:莫子山/摄

这是一个由火山石砌成的村落,初建于宋朝,因自古以来特殊的地质和环境,数百年来一代代原住民,利用火山石,建成了这座石头村。墙壁、道路、院墙、墓地,几乎所有和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取材于火山石。

像宫崎骏动画天空之城中的遗迹,一块块火山石砌起的围墙上长满了斑驳的藓苔,青灰色的石头房子别有一番意境。石头墙的外表平整,内里凹凸,每块石块却呈不规则的形状,边角在漫长时间流逝中被打磨光滑。

走进这些火山石修建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里与外界有所不同。即便是炎炎夏日,荣堂村巷内却十分凉爽,拂过火山石围墙触感冰凉。特殊的材质使来到这里的人们隔绝了夏日酷暑。

火山石构建的石屋,有的因年久失修,梁瓦坍塌,但还有很多古屋保存完好,世代相传,精美的平面石墙和石雕令人感叹先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智慧,每一栋火山石房子都有着一段延绵的历史。

尽管古村所剩的原住民不多,藤蔓钻出石缝肆意生长,掩盖了大多的房屋和围墙,但很多老房子里都留有生活的气息。

“不嫁金,不嫁银,数数谁家檐前缸多就成亲。”是荣堂村代代流传着的民谣,据当地传言,数辈以前村里少,吃水难,人们就将水缸放置屋檐下蓄水。时至今日,荣堂村里,仍有不少屋前摆放着很多大型水缸。

图片来源:莫子山/摄

荣堂村中心往西,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的太古仙门,沿路随处可见未经土埋的石棺,这里曾盛行过特色的石棺墓葬。石棺均由火山石制作而成,长约2米,顶盖用整块石板雕成,六面全部是厚约10公分的石板。

这样的石棺底有多少,不曾有人统计,但最早使用石棺墓葬是从荣堂村钟氏始祖墓开始的。钟氏始祖是南宋时期从福建到海南做官的钟明显,这段记载在荣堂村有据可寻。钟明显的墓地在村子的西侧,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是夫妻合葬墓。该墓正对着马鞍岭,钟氏后人认为那里风水很好,是钟氏现在人口众多的原因。

走出荣堂村左转不远处就是同样历史久远的“七十二溶洞”。根据史料记载,古溶洞距今有一万年左右时间,是第四世纪火山爆发形成的遗迹,国内仅有的奇异景观。

图片来源:莫子山/摄

洞穴曲径通幽,各种熔岩石乳千姿百态。这些天然形成的隧道通往村民的田地,也是当地人休息乘凉的场所,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通过溶洞往返于田地和村庄。

这里的先民世代和这些石头朝夕相伴,自石屋生、自石屋长,死后也长眠在火山石砌成的石棺里,与火山石不离不弃,这种火山石情结已然融入血脉,成为一种生命元素,深深地根植在古村的肌体中。

现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普及,古村里大多房子已十室九空,唯有年迈的老人留守于此,延续着这座古村的岁月。

这座日渐衰败的古村依然散发着一种令人痴迷的吸引力,浸透了火山文化神韵,沉淀着厚重的火山文化,流传着说不完的古老故事。

荣堂村参考攻略

关于交通:

自驾:从海口市中心沿海榆中线经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14公里左右到达石山镇,入镇后从石山镇镇政府北行400米转东侧路口进入荣堂村。

公共交通:乘坐55A路、55B路、55路、55路区间、澄迈55路均可到达。

关于用餐:

可以选择纯朴村民的当地特色菜,火山石斛餐、石山羊火锅等。也可选择在石山镇用餐。

关于住宿:

可以选择在石山镇住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口荣堂村:一个800年来都“自带空调”的避暑佳地

初建于宋朝的古村落,墙壁、道路、院墙、墓地,几乎所有和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取材于火山石,数百年来代代相传,在时光深处静静凝视外边的酷暑。

文丨马丽娜

“五一”小长假还没过,海南就迎来了连续的高温天气。5月8日,海南省气象局继续发布高温三级预警:预计9日白天,海南12个市县的大部分乡镇将出现37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昌江、白沙、儋州和澄迈部分乡镇气温可达40℃以上。

持续的高温肆虐,出门一趟就像被放在油锅里滚了一圈,浑身汗涔涔,黏糊糊,使人们心情焦躁不已,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要是有一处清凉的存在,洗濯酷热带来的烦恼该是多美妙的事。嘿,海口还真有这么一处阴凉的避暑佳地。

从海口城区出发,由南海大道拐入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后右转前行约3公里,可以到达石山镇。这里坐落着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荣堂村。

现今椰风海韵的海口在远古时期有着活跃的火山群,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早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1万3千年前。历经万年沧海,大地变迁逐渐地演变成了海口部分地区特有的火山岩地貌。

图片来源:莫子山/摄

这是一个由火山石砌成的村落,初建于宋朝,因自古以来特殊的地质和环境,数百年来一代代原住民,利用火山石,建成了这座石头村。墙壁、道路、院墙、墓地,几乎所有和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取材于火山石。

像宫崎骏动画天空之城中的遗迹,一块块火山石砌起的围墙上长满了斑驳的藓苔,青灰色的石头房子别有一番意境。石头墙的外表平整,内里凹凸,每块石块却呈不规则的形状,边角在漫长时间流逝中被打磨光滑。

走进这些火山石修建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里与外界有所不同。即便是炎炎夏日,荣堂村巷内却十分凉爽,拂过火山石围墙触感冰凉。特殊的材质使来到这里的人们隔绝了夏日酷暑。

火山石构建的石屋,有的因年久失修,梁瓦坍塌,但还有很多古屋保存完好,世代相传,精美的平面石墙和石雕令人感叹先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智慧,每一栋火山石房子都有着一段延绵的历史。

尽管古村所剩的原住民不多,藤蔓钻出石缝肆意生长,掩盖了大多的房屋和围墙,但很多老房子里都留有生活的气息。

“不嫁金,不嫁银,数数谁家檐前缸多就成亲。”是荣堂村代代流传着的民谣,据当地传言,数辈以前村里少,吃水难,人们就将水缸放置屋檐下蓄水。时至今日,荣堂村里,仍有不少屋前摆放着很多大型水缸。

图片来源:莫子山/摄

荣堂村中心往西,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的太古仙门,沿路随处可见未经土埋的石棺,这里曾盛行过特色的石棺墓葬。石棺均由火山石制作而成,长约2米,顶盖用整块石板雕成,六面全部是厚约10公分的石板。

这样的石棺底有多少,不曾有人统计,但最早使用石棺墓葬是从荣堂村钟氏始祖墓开始的。钟氏始祖是南宋时期从福建到海南做官的钟明显,这段记载在荣堂村有据可寻。钟明显的墓地在村子的西侧,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是夫妻合葬墓。该墓正对着马鞍岭,钟氏后人认为那里风水很好,是钟氏现在人口众多的原因。

走出荣堂村左转不远处就是同样历史久远的“七十二溶洞”。根据史料记载,古溶洞距今有一万年左右时间,是第四世纪火山爆发形成的遗迹,国内仅有的奇异景观。

图片来源:莫子山/摄

洞穴曲径通幽,各种熔岩石乳千姿百态。这些天然形成的隧道通往村民的田地,也是当地人休息乘凉的场所,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通过溶洞往返于田地和村庄。

这里的先民世代和这些石头朝夕相伴,自石屋生、自石屋长,死后也长眠在火山石砌成的石棺里,与火山石不离不弃,这种火山石情结已然融入血脉,成为一种生命元素,深深地根植在古村的肌体中。

现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普及,古村里大多房子已十室九空,唯有年迈的老人留守于此,延续着这座古村的岁月。

这座日渐衰败的古村依然散发着一种令人痴迷的吸引力,浸透了火山文化神韵,沉淀着厚重的火山文化,流传着说不完的古老故事。

荣堂村参考攻略

关于交通:

自驾:从海口市中心沿海榆中线经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14公里左右到达石山镇,入镇后从石山镇镇政府北行400米转东侧路口进入荣堂村。

公共交通:乘坐55A路、55B路、55路、55路区间、澄迈55路均可到达。

关于用餐:

可以选择纯朴村民的当地特色菜,火山石斛餐、石山羊火锅等。也可选择在石山镇用餐。

关于住宿:

可以选择在石山镇住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