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根: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是历史的重演还是历史的进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陈根: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是历史的重演还是历史的进步

瘟,疫也;疫,民皆疾也,瘟疫在人类的几千年间,摧毁着文明,也缔造着文明。新冠的流行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建造,那么,能抵御传染病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文|陈根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把家门外的世界变成了一片荒野,社交隔离让民众减少了对公共空间的涉足,催生了线上服务和各种“云”产业发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新冠将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瘟疫,对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深刻影响。

当然,在疾病预防方面,现代的城市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过去在城市生活甚至会减少人们的预期寿命,科技的进步使情况得到改善,但繁忙的城市中心仍是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源地。

如果没有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来应对病毒传播,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城市越大、联系越紧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就会越快。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21世纪已经出现了“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禽流感和猪流感等新生病毒,现在我们又面临新冠病毒的侵害。如果有一天人类再次进入了病毒大流行时代,我们的城市何以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建设我们的城市以应对传染病?未来的城市又会是什么样子?

城市空间改造

在历史上,中心大都市一直被当作人类最杰出智慧的磁铁,但同时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敌人——细菌的聚集地。

1918-1919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是人类受害最深、付出代价最惨重的一次都市传染病大流行,这次流感的疫源地正是当时称得上为大城市的三个地方:塞拉利昂的自由城、法国的布勒斯特和美国的波士顿。

以美国为例,流感从疫源地迅速向人口密集的各城市蔓延。在马萨诸塞州的德万斯市,1918年9月12日确诊了第一例流感。随后仅6天,患者就激增到6674人。到第11天(9月23日),该市就有12604名士兵患流感。

到了10月份,仅美国军方统计就有20%的官兵患流感,到1919年流感结束,美国有50万人丧生于流感,死亡者绝大多数是城市人口。例如纽约,每10万人中有60人死亡,费城每10万人中有158人死亡。

新冠疫情初期的中心中国武汉是华中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有超1100万的庞大人口。而在疫情严重的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纽约也深受疫情的毒害。

如何改造城市空间,变成了我们未来必然要解决的城市规划问题。

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入手,从而产生相应的土地利用,引发城市的人流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的时空交换,使得城市生产与居民活动范围持续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并促进了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进而改变着区域和城市空间格局,“流空间”成为区域、城市以及居民活动的主要载体。

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金融、社会服务等领域创新,为城市研究的多学科融合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能够把握居民出行、交通运行、空间发展关系,促进城市规划的动态管理。大数据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评估由用地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评估转向以个体日常行为活动为核心的城市社会经济综合评估。

城市空间依规划而生。要建设一个能够能够抵抗流行病侵害的城市,就需要改造城市空间。利用大数据和新科技,对城市空间的动态识别,使得即使在一个人口密集地也能给人们提供更多活动的可能性。

城市孪生构建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数字孪生。在过去几年,这个词的热度不断攀升,频繁出现在各大峰会论坛的演讲主题之中,备受行业内外的关注。

数字孪生,顾名思义,就是“数字双胞胎”,我曾写过一本《数字孪生》的书进行了这方面的讨论。简单来说,数字孪生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这个“数字克隆体”被创建在信息化平台上,是虚拟的,数字孪生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对实体对象的动态仿真。也就是说,数字孪生体是会“动”的。

疫情的爆发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像武汉这类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问题和矛盾充分暴露。如何构建完善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智慧治理能力体系是摆在各超大城市面前的一张考卷。

数字孪生除了“会动”之外,还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性。在工业制造领域,有一个词叫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而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即可以贯穿产品包括设计、开发、制造、服务、维护乃至报废回收的整个周期。它并不仅限于把产品更好地创造出来,还包括后期更好地使用产品。

从“全周期管理”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集多种要素和问题的聚合系统,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疫情,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城市治理方式显得捉襟见肘。

人口的大量集聚、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的安全风险愈发错综复杂,且由于城市灾害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叠加性、衍生性和传导性。因此,对城市灾害的治理必须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新时代的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应形成一个前期预警决策、中期应对执行、后期总结学习的管理闭环。在这样一个闭环中,前中后三个环节紧密相扣,城市各部门要做到权责明晰、科学配合,保证信息流通顺畅。

因此在构建城市智慧治理体系过程中,无论解决城市运行问题还是化解风险,都离不开更高效的城市现代化治理顶层设计。我们需要从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开始,基于数字孪生体技术,建设新时代的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运营可持续化的先进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数字化城市治理。

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城市时空大数据、云雾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治理”、“智慧+治理”,以“数据孪生”赋能城市智慧治理并实现城市智慧治理的管理闭环,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全周期管理”水平。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孪生城市,可以说更像是一种按需分配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率。不仅能对人员的流动实时掌握,这对于流行病的防控尤为重要。其次,对于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能源、生产、生活物资的调配、管控可以真正的实现高效、无人为浪费的错配现象。

城市卫生系统的完善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容易受到疾病侵袭。像哥本哈根这样富有的城市,拥有大量的绿色空间和自行车运动设施。但对于那些生活在肯尼亚内罗毕或孟加拉国达卡这样经济欠发达城市中非正式居住者来说,情况完全不同。

公共卫生专家、哈佛大学讲师加西亚(Elvis Garcia)表示,如果没有适当的卫生设施,也没有洁净水清洗,这就是传染病最有可能开始和传播的地方。

19世纪的霍乱可以说是当时全球的噩梦,光是英国就有13万人死于霍乱。更可怕的是,印度死于霍乱的人数竟超过2000万人。

而霍乱爆发和传播绝非仅与医学技术有关,而是社会综合治理的结果,水污染和卫生环境恶化直接造成了灾难的发生。在抗击霍乱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传染病防治机制和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体制。

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让城市的卫生环境和卫生治理得到了质的改善,但城市的卫生治理在疫情面前依旧暴露了许多问题。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考验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事实上,公共卫生概念远不止医疗卫生一家,它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的整合,共同实现最优效果。

但目前的信息共享还存在诸多难题,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

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建设将朝着一个更理想的卫生系统发展,超大城市卫生体系绩效评价框架将搭建,疫情催生的互联网医院将很大程度上分担实体医院的医疗资源压力,大数据的发展和区块链的落地也将打碎医疗信息的壁垒。

后疫情时代,将建立一个更完善也更有效的现代性卫生城市,并且是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孪生城市。

城市自动化

自动化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离普及却还有一段距离,疫情的爆发是无疑是一个实现自动化,推动大数据治理的良好机会。这也正是当下新基建的建设的根本。

当今的餐馆已经在致力于将部分交付过程自动化。鉴于疫情,更多公司将会扩大其服务中的自动化限制。为了生存,一些公司必须采取自动化这一措施,特别是打算尝试部分链或交付服务自动化的公司。当自动化在公司成功落地,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很可能无需再雇用人员来担任这些职务。历史上的艰难时刻为创新提供了机遇,在疫情期间,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用于研发药物,有助于评估疫情的扩散,而机器人则可以帮助医疗团队远程安全地开展工作,而这在以前是无法达到的。

有无数的例子证明这些技术改变了全球应对疫情的方式。自疫情爆发开始以来,对测试紫外线辐射患者的机器人的需求上升,医生使用人工智能检查感染者,公司实现了新冠肺炎扩散的自动预测。

随着5G的推广,关于5G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5G网络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精准低时延控制和精准定位,将助力于无人驾驶的落地,从而实现车载与路侧感知的信息融合。这降低了车载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并有效解决了车车、车路协同问题。

未来的城市道路将是智能化的数码道路,每一平方米的道路都会被编码。用有源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无源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发射信号,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和汽车都可以读取到这些信号包含的信息,而且通过RFID可以对地下道路、停车场进行精确的定位。

毋庸置疑,疫情让城市朝自动化又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些技术的与商业方式的改变,都在为数字孪生城市的到来提供可能。

历史上的几次瘟疫大流行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雅典瘟疫摧毁了辉煌的城邦文明,“安东尼瘟疫”造成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坍缩;黑死病在14世纪摧毁了整个世界,欧洲人口因此减少了30%,人力的严重短缺引发了技术和社会创新,催生出了复兴时期;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人满为患,19世纪霍乱促成了建立新的先进卫生系统和制定分区法。

瘟,疫也;疫,民皆疾也,瘟疫在人类的几千年间,摧毁着文明,也缔造着文明。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还可以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一个政治事件,此外,还是一个经济事件。

瘟疫的历史也就是当代的瘟疫史,人类将会和已经存在或尚未出现的瘟疫共存相当长的时间,也许会永远共存下去。用现代的眼光,我们看到了经济危机、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和环境污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瘟疫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我们人类朝着新的商业文明方向探索、前进,这是人类文明穿越了几千年的荒原时光留下来的独属人类的智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陈根: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是历史的重演还是历史的进步

瘟,疫也;疫,民皆疾也,瘟疫在人类的几千年间,摧毁着文明,也缔造着文明。新冠的流行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建造,那么,能抵御传染病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文|陈根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把家门外的世界变成了一片荒野,社交隔离让民众减少了对公共空间的涉足,催生了线上服务和各种“云”产业发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新冠将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瘟疫,对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深刻影响。

当然,在疾病预防方面,现代的城市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过去在城市生活甚至会减少人们的预期寿命,科技的进步使情况得到改善,但繁忙的城市中心仍是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源地。

如果没有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来应对病毒传播,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城市越大、联系越紧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就会越快。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21世纪已经出现了“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禽流感和猪流感等新生病毒,现在我们又面临新冠病毒的侵害。如果有一天人类再次进入了病毒大流行时代,我们的城市何以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建设我们的城市以应对传染病?未来的城市又会是什么样子?

城市空间改造

在历史上,中心大都市一直被当作人类最杰出智慧的磁铁,但同时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敌人——细菌的聚集地。

1918-1919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是人类受害最深、付出代价最惨重的一次都市传染病大流行,这次流感的疫源地正是当时称得上为大城市的三个地方:塞拉利昂的自由城、法国的布勒斯特和美国的波士顿。

以美国为例,流感从疫源地迅速向人口密集的各城市蔓延。在马萨诸塞州的德万斯市,1918年9月12日确诊了第一例流感。随后仅6天,患者就激增到6674人。到第11天(9月23日),该市就有12604名士兵患流感。

到了10月份,仅美国军方统计就有20%的官兵患流感,到1919年流感结束,美国有50万人丧生于流感,死亡者绝大多数是城市人口。例如纽约,每10万人中有60人死亡,费城每10万人中有158人死亡。

新冠疫情初期的中心中国武汉是华中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有超1100万的庞大人口。而在疫情严重的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纽约也深受疫情的毒害。

如何改造城市空间,变成了我们未来必然要解决的城市规划问题。

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入手,从而产生相应的土地利用,引发城市的人流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的时空交换,使得城市生产与居民活动范围持续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并促进了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进而改变着区域和城市空间格局,“流空间”成为区域、城市以及居民活动的主要载体。

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金融、社会服务等领域创新,为城市研究的多学科融合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能够把握居民出行、交通运行、空间发展关系,促进城市规划的动态管理。大数据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评估由用地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评估转向以个体日常行为活动为核心的城市社会经济综合评估。

城市空间依规划而生。要建设一个能够能够抵抗流行病侵害的城市,就需要改造城市空间。利用大数据和新科技,对城市空间的动态识别,使得即使在一个人口密集地也能给人们提供更多活动的可能性。

城市孪生构建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数字孪生。在过去几年,这个词的热度不断攀升,频繁出现在各大峰会论坛的演讲主题之中,备受行业内外的关注。

数字孪生,顾名思义,就是“数字双胞胎”,我曾写过一本《数字孪生》的书进行了这方面的讨论。简单来说,数字孪生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这个“数字克隆体”被创建在信息化平台上,是虚拟的,数字孪生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对实体对象的动态仿真。也就是说,数字孪生体是会“动”的。

疫情的爆发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像武汉这类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问题和矛盾充分暴露。如何构建完善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智慧治理能力体系是摆在各超大城市面前的一张考卷。

数字孪生除了“会动”之外,还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性。在工业制造领域,有一个词叫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而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即可以贯穿产品包括设计、开发、制造、服务、维护乃至报废回收的整个周期。它并不仅限于把产品更好地创造出来,还包括后期更好地使用产品。

从“全周期管理”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集多种要素和问题的聚合系统,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疫情,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城市治理方式显得捉襟见肘。

人口的大量集聚、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的安全风险愈发错综复杂,且由于城市灾害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叠加性、衍生性和传导性。因此,对城市灾害的治理必须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新时代的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应形成一个前期预警决策、中期应对执行、后期总结学习的管理闭环。在这样一个闭环中,前中后三个环节紧密相扣,城市各部门要做到权责明晰、科学配合,保证信息流通顺畅。

因此在构建城市智慧治理体系过程中,无论解决城市运行问题还是化解风险,都离不开更高效的城市现代化治理顶层设计。我们需要从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开始,基于数字孪生体技术,建设新时代的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运营可持续化的先进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数字化城市治理。

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城市时空大数据、云雾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治理”、“智慧+治理”,以“数据孪生”赋能城市智慧治理并实现城市智慧治理的管理闭环,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全周期管理”水平。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孪生城市,可以说更像是一种按需分配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率。不仅能对人员的流动实时掌握,这对于流行病的防控尤为重要。其次,对于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能源、生产、生活物资的调配、管控可以真正的实现高效、无人为浪费的错配现象。

城市卫生系统的完善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容易受到疾病侵袭。像哥本哈根这样富有的城市,拥有大量的绿色空间和自行车运动设施。但对于那些生活在肯尼亚内罗毕或孟加拉国达卡这样经济欠发达城市中非正式居住者来说,情况完全不同。

公共卫生专家、哈佛大学讲师加西亚(Elvis Garcia)表示,如果没有适当的卫生设施,也没有洁净水清洗,这就是传染病最有可能开始和传播的地方。

19世纪的霍乱可以说是当时全球的噩梦,光是英国就有13万人死于霍乱。更可怕的是,印度死于霍乱的人数竟超过2000万人。

而霍乱爆发和传播绝非仅与医学技术有关,而是社会综合治理的结果,水污染和卫生环境恶化直接造成了灾难的发生。在抗击霍乱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传染病防治机制和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体制。

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让城市的卫生环境和卫生治理得到了质的改善,但城市的卫生治理在疫情面前依旧暴露了许多问题。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考验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事实上,公共卫生概念远不止医疗卫生一家,它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的整合,共同实现最优效果。

但目前的信息共享还存在诸多难题,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

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建设将朝着一个更理想的卫生系统发展,超大城市卫生体系绩效评价框架将搭建,疫情催生的互联网医院将很大程度上分担实体医院的医疗资源压力,大数据的发展和区块链的落地也将打碎医疗信息的壁垒。

后疫情时代,将建立一个更完善也更有效的现代性卫生城市,并且是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孪生城市。

城市自动化

自动化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离普及却还有一段距离,疫情的爆发是无疑是一个实现自动化,推动大数据治理的良好机会。这也正是当下新基建的建设的根本。

当今的餐馆已经在致力于将部分交付过程自动化。鉴于疫情,更多公司将会扩大其服务中的自动化限制。为了生存,一些公司必须采取自动化这一措施,特别是打算尝试部分链或交付服务自动化的公司。当自动化在公司成功落地,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很可能无需再雇用人员来担任这些职务。历史上的艰难时刻为创新提供了机遇,在疫情期间,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用于研发药物,有助于评估疫情的扩散,而机器人则可以帮助医疗团队远程安全地开展工作,而这在以前是无法达到的。

有无数的例子证明这些技术改变了全球应对疫情的方式。自疫情爆发开始以来,对测试紫外线辐射患者的机器人的需求上升,医生使用人工智能检查感染者,公司实现了新冠肺炎扩散的自动预测。

随着5G的推广,关于5G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5G网络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精准低时延控制和精准定位,将助力于无人驾驶的落地,从而实现车载与路侧感知的信息融合。这降低了车载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并有效解决了车车、车路协同问题。

未来的城市道路将是智能化的数码道路,每一平方米的道路都会被编码。用有源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无源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发射信号,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和汽车都可以读取到这些信号包含的信息,而且通过RFID可以对地下道路、停车场进行精确的定位。

毋庸置疑,疫情让城市朝自动化又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些技术的与商业方式的改变,都在为数字孪生城市的到来提供可能。

历史上的几次瘟疫大流行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雅典瘟疫摧毁了辉煌的城邦文明,“安东尼瘟疫”造成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坍缩;黑死病在14世纪摧毁了整个世界,欧洲人口因此减少了30%,人力的严重短缺引发了技术和社会创新,催生出了复兴时期;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人满为患,19世纪霍乱促成了建立新的先进卫生系统和制定分区法。

瘟,疫也;疫,民皆疾也,瘟疫在人类的几千年间,摧毁着文明,也缔造着文明。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还可以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一个政治事件,此外,还是一个经济事件。

瘟疫的历史也就是当代的瘟疫史,人类将会和已经存在或尚未出现的瘟疫共存相当长的时间,也许会永远共存下去。用现代的眼光,我们看到了经济危机、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和环境污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瘟疫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我们人类朝着新的商业文明方向探索、前进,这是人类文明穿越了几千年的荒原时光留下来的独属人类的智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