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两次“死里逃生”的陈海斌:从诊断到“大健康平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两次“死里逃生”的陈海斌:从诊断到“大健康平台”

医疗行业是一个受政策性和地域性影响很大的行业,对于第三方诊断这样备受争议的新兴技术而言更是如此。单干后,陈海斌先后经历两次大的危机,都源于政策的改变。

从初创到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迪安走过了十年。十年间,作为行业生存模式的先行与探索者,迪安见证并推动了第三方医学诊断在中国落地、开花、结果。

上市后,迪安迎来了跑马圈地的快速发展期,开始构建健康产业的完整生态圈。陈海斌的目标,是将迪安打造为中国诊断服务行业受人尊敬的领导者。

独创“服务+产品”一体化模式

陈海斌喜欢《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自己看后还包场请员工看。他最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也是他内心的写照,以及从田间走向亿万身家的总结。

1969年,陈海斌出生于浙江安吉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80年代考入上海理工大学科技英语专业。

199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汽轮机厂情报处。一年后,在社会经商浪潮的影响下,陈海斌毅然只身闯荡珠海,经过拼搏很快成为珠海达利实业有限公司厂长。

1994年,受高中同学汪群斌的力邀,他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广州复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复星的前身,以下简称复瑞),由此迈入健康行业。

复瑞所做的项目是当时颇为先进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是郭广昌在复旦生命科学院找到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复瑞选择和医院合作,复瑞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陈海斌出任总经理,负责开拓市场。

这款产品和这种合作模式让复瑞当年就赚了1亿元。这让陈海斌内心的创业梦愈发强烈和清晰,于是第二年他就请辞,怀揣着20万积蓄回到浙江杭州,照搬原有的公司模式,开拓浙江的PCR诊断技术市场。

▲图注:陈海斌荣膺“2014年度风云浙商”

一开始,他的事业做得顺水顺风,不到两年,就在浙江、江苏、山东发展了40多家合作医院,年利润也达到了100万。

但医疗行业是一个受政策性和地域性影响很大的行业,对于第三方诊断这样备受争议的新兴技术而言更是如此。单干后,陈海斌先后经历两次大的危机,都源于政策的改变。

由于当时PCR检测市场极不规范,导致很多临床事故的发生。1998年,国家颁布了“医院暂停使用PCR检测技术”的禁令,于是,陈海斌的事业,从蒸蒸日上一步走入绝境。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因为业务锐减,当时四十多人的团队最后只剩七八个人。

梦想即将化为泡影,这让陈海斌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永远要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一边苦撑,一边寻找机会,凭借着两年来积累的人脉资源,陈海斌得以绝处逢生。当时,有医院的工作人员问他,除了试剂之外,他能不能提供一些诊断机器或是服务?一语点醒梦中人,陈海斌马上开始在这方面找合作。

当时,世界500强“罗氏诊断”正在浙江区域寻找合作代理伙伴,陈海斌和对方一拍即合,拿下了代理权,随即创立杭州迪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代理业务。

通过转型,团队逐渐走出了困境。这次危机也让陈海斌学会了居安思危,做着代理生意的同时,他不断思考代理模式可能发生的问题。

当时,罗氏在其他国家都是直营,为了迅速打开中国市场,才采用了代理的模式。陈海斌判断,中国的市场成熟后,罗氏很可能取消代理权。这样的危机意识,让他不断逼迫自己思考迪安的发展方向。

经过一番考察后,他瞄准了医学检测外包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独立实验室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市场竞争不激烈,市场前景光明,而且和团队原来做的代理业务在渠道上可以共享。于是,2001年,陈海斌注册成立了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安),开始从事医学诊断服务外包。

▲图注:迪安实验室中忙碌的工作人员

对于医院而言,专门进行医学监测的成本过高,医院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样本才能进行检测。“但这对于一些急性病患者来说,一些检测结果是等不起的。”陈海斌瞄准这种需求,将迪安定位为“拾漏补缺”,确立了实验室“服务+产品”的业务模式,即以“医学诊断服务外包”(独立实验室)为核心、“体外诊断产品代理”为辅的“服务+产品”一体化。

这种模式在美国早很流行,但国内却是一片空白,因为国内医院都有自己的诊断科室。很少有人看好陈海斌的新事业,有的医院院长对他说:“我们不可能把样本给你们,出了事谁负责?”陈海斌跑了很多医院,几乎全吃了闭门羹。最终,一家大医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几个亏损的检测项目外包给了迪安。

有了突破口后,迪安开始一点点、小心翼翼的积累客户,在这个关口上,危机再次降临。2005年6月,实验室运行一年,刚刚收支平衡,“上面”又是一纸政令,很多检测项目收费被“拦腰截”,原本盈利的独立实验室一下子从“上个月盈利几万到下个月亏损数十万”,公司再次走到破产边缘。

有了前一次的经验,这次陈海斌并没有慌张。他一边和上游的供货商谈降价,一边和下游的医院谈让利。谈判的结果是成本下降,迪安的业务量也开始井喷。一年之后,实验室又赚钱了。

跑马圈地

经历了2005年的降价风波,2006年,陈海斌确定了独立实验室标准化、成本领先、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

他说:“标准化就是技术规范质量体系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这是所有连锁服务业的标准。成本领先,不是成本最低。医疗是一个质量第一、技术求发展、服务来保证的行业,所以很难靠成本降低来实现成本领先,靠的是规模效应,做到足够大时,把人力、质控成本都摊平。”

商业模式确定后,2007年起,迪安诊断开始跑马圈地,进行连锁化复制。首先是在江苏复制浙江模式,开设独立实验室,只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

2008年,北京、上海的实验室同时开业。迈开步子,公司的资金链异常紧张,但陈海斌认准了独立实验室的光明前景,“孤注一掷”的他联合其他几位股东,把房子抵押给银行,银行的贷款合同不光要他们签名,连家属也要签名,把全家都和公司绑在了一起。

一边圈地,一边创新,这一年迪安又开展了另外一项业务——司法鉴定,开创了“让科学技术为正义说话”的全新模式。这项业务很快崛起,成为迪安旗下业务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9年,在风雨萧瑟的经济环境下,迪安仍能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引来十多家风投的追逐。处于扩张初期的迪安亟需资金,相继接受了复星和软银的注资。软银丰富的国际资本运作经验,为迪安带来了国际化视野,复星则为迪安提供了更多的战略和资源支持。

有趣的是,当年陈海斌向郭广昌提出辞职时,后者苦口婆心一再挽留,但去意已决的陈海斌以一句“将来有机会再合作”婉拒。不料十四年后,这一句成为现实,郭广昌斥资3000多万元入股陈海斌打造的迪安,两人再度携手共创事业。

充足的资本加快了迪安跑马圈地的速度,而规模和影响力提升,则将迪安推向了更高一层的资本平台。2011年,迪安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医学诊断外包服务行业第一股,实现了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上市“零的突破”。

当时有记者问陈海斌,作为一个创业者,觉得梦想成真了吗?他回答“旧梦成真,新梦开始”。作为后来居上者,陈海斌不敢怠慢。

▲图注:陈海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钟

“我们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每年新开2到3家实验室,横向上我们跑马圈地,基本上进入全国每一个省份;纵向上我们深耕细作,采取‘注重长三角市场’战略。在江浙沪,迪安有五个点——南京、杭州、上海、温州、淮安。在这个市场我们还会进一步下沉,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陈海斌说。

在开辟市场时,陈海斌展现出了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他强调新市场的扩张不能从零开始,“要先找市场,再建实验室,始终把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所以我们会找当地有渠道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比如他在当地有很好的人脉、医院的网络渠道等,我们就可以合资建设新的检测中心。用我们迪安的品牌和技术,他们帮我们与医院建立关系。”

这种快跑的模式中,他强调所有合作的前提是迪安要控股,唯有这样,才能保障质量和品牌,“因为迪安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目前,仅在浙江省,迪安合作的医院就有900多家,还有数十辆专业的冷链物流车负责运输,基本可以做到24小时内出诊断结果。在全国,迪安的独立实验室超过了20个,每天有4000多名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为全国的医疗机构提供以服务外包为核心业务的医学诊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深耕医疗检测领域10多年的迪安实验室,遵照美国病理学协会(CAP)标准,诊断结果获得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之一,站在健康“风口”上的迪安,发展速度十分惊人:2014年营业收入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5%,净利润1.246亿元,同比增长45%。2015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8.1亿元,同比增长30.07%。

短短三年内,迪安的事业版图已经遍及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市值增长了8倍。随着公司股价上涨,拥有迪安38%股份的陈海斌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资产超过60亿人民币。

打造健康产业生态圈

医学检测是迪安诊断的重心业务,但陈海斌从未想过要死守一棵“大树”。按照其规划,未来迪安一方面要做好现有的主营业务,实行全国连锁化、规模化复制的扩张策略,另一方面要打造以诊断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与多领域检测平台横向延伸的大诊断平台。

在陈海斌看来,迪安的上游是生产诊断试剂,下游是进军医疗健康服务。

事实上,以代理诊断试剂产品起家的陈海斌一直想拥有自主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制定了“一二三行动计划”: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一年进门槛,两年出成果,三年成规模。

2014年,迪安正式投资建立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一方面将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产业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进口试剂国产化,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为提升国产化率搭建产业平台。仅仅一年,试剂研发团队就开发了20多个产品,并建了自己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

陈海斌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至健康医疗服务领域,是出于市场的需求。当下,国内的健康体检机构缺乏先进技术和专业服务,主要靠销售人员打天下。业内数据显示,体检渗透率仅19%,体检项目中65%属于1000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从这些数据中,陈海斌看到了机会。眼下,他正筹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瞄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庞大的市场,采用“中国市场嫁接全球资源”模式,组建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

▲图注:工作中的陈海斌

2014年,迪安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作为海外投资运营平台。同年6月,韩国最大的独立诊断公司SCL与迪安达成合作,双方合资成立了以预防疾病和早期发现疾病为目标的韩诺健康。

陈海斌希望综合有30年从业经验和300万顾客体检资料库的韩国SCL集团以及迪安的网络,共同打造以中高端市场体检中心为核心的大健康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及面向生命科学的新服务领域的拓展。

“我们会尝试着将这种‘投资+共同开发中国市场’的模式复制到欧美去。”陈海斌期待能把全球最领先的医学诊断、医疗器械带到中国来并国产化,让中国人享受到最先进且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

引入的同时,陈海斌也凭借上市后雄厚的资本,在国内市场上大做文章。2014年起,迪安与国内政府以及大型基金牵手合作,筹备健康产业投资并购的人民币基金,以健康保险为切入点,进行并购和产业融合:1月8日,收购杭州博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部分股权;5月8日,与深圳高特佳共同设立专项产业基金;8月3日,收购浙江美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部分股权;8月19日,以2.64亿元收购北京联合执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55%的股份……

此外,迪安还利用移动互联网、云模式、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对接各类移动医疗平台、微信平台、电子商务以及通过社区直接参与慢病管理等模式,搭建智慧医疗平台。

2015年,公司先后进军母婴诊断、远程诊断,以及第三方检测O2O平台。3月,迪安与阿里健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上开设迪安诊断旗舰店,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通过阿里健康这个平台,迪安能够快速让用户接入业务,大大提升作为第三方诊断业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另外,迪安还完成了以技术为基础,多疾病第三方综合诊断平台的搭建。加上智慧医疗平台、健康产业投资,陈海斌希望借此形成健康产业“创新、服务、投资、支付”等全产业链闭环,建立起较完备的健康产业生态圈。

根据政府数据,到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陈海斌则认为,健康产业会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推动全球财富增长的第五波力量。2015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多项细则推进新医改,持续扩增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行业发展空间。而目前,中国独立实验室行业占比不到5%,在双重利好的刺激下,健康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十余年间,迪安从西湖边的一条小舢板,变身一艘乘风破浪的领先旗舰,成为中国经营规模最大、诊断项目开展最齐全的优秀医学诊断服务运营商。离梦想越来越近的陈海斌为迪安设定了新目标:成为中国诊断服务行业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和领导者一样重要,他强调。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两次“死里逃生”的陈海斌:从诊断到“大健康平台”

医疗行业是一个受政策性和地域性影响很大的行业,对于第三方诊断这样备受争议的新兴技术而言更是如此。单干后,陈海斌先后经历两次大的危机,都源于政策的改变。

从初创到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迪安走过了十年。十年间,作为行业生存模式的先行与探索者,迪安见证并推动了第三方医学诊断在中国落地、开花、结果。

上市后,迪安迎来了跑马圈地的快速发展期,开始构建健康产业的完整生态圈。陈海斌的目标,是将迪安打造为中国诊断服务行业受人尊敬的领导者。

独创“服务+产品”一体化模式

陈海斌喜欢《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自己看后还包场请员工看。他最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也是他内心的写照,以及从田间走向亿万身家的总结。

1969年,陈海斌出生于浙江安吉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80年代考入上海理工大学科技英语专业。

199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汽轮机厂情报处。一年后,在社会经商浪潮的影响下,陈海斌毅然只身闯荡珠海,经过拼搏很快成为珠海达利实业有限公司厂长。

1994年,受高中同学汪群斌的力邀,他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广州复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复星的前身,以下简称复瑞),由此迈入健康行业。

复瑞所做的项目是当时颇为先进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是郭广昌在复旦生命科学院找到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复瑞选择和医院合作,复瑞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陈海斌出任总经理,负责开拓市场。

这款产品和这种合作模式让复瑞当年就赚了1亿元。这让陈海斌内心的创业梦愈发强烈和清晰,于是第二年他就请辞,怀揣着20万积蓄回到浙江杭州,照搬原有的公司模式,开拓浙江的PCR诊断技术市场。

▲图注:陈海斌荣膺“2014年度风云浙商”

一开始,他的事业做得顺水顺风,不到两年,就在浙江、江苏、山东发展了40多家合作医院,年利润也达到了100万。

但医疗行业是一个受政策性和地域性影响很大的行业,对于第三方诊断这样备受争议的新兴技术而言更是如此。单干后,陈海斌先后经历两次大的危机,都源于政策的改变。

由于当时PCR检测市场极不规范,导致很多临床事故的发生。1998年,国家颁布了“医院暂停使用PCR检测技术”的禁令,于是,陈海斌的事业,从蒸蒸日上一步走入绝境。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因为业务锐减,当时四十多人的团队最后只剩七八个人。

梦想即将化为泡影,这让陈海斌意识到,企业的发展,永远要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一边苦撑,一边寻找机会,凭借着两年来积累的人脉资源,陈海斌得以绝处逢生。当时,有医院的工作人员问他,除了试剂之外,他能不能提供一些诊断机器或是服务?一语点醒梦中人,陈海斌马上开始在这方面找合作。

当时,世界500强“罗氏诊断”正在浙江区域寻找合作代理伙伴,陈海斌和对方一拍即合,拿下了代理权,随即创立杭州迪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代理业务。

通过转型,团队逐渐走出了困境。这次危机也让陈海斌学会了居安思危,做着代理生意的同时,他不断思考代理模式可能发生的问题。

当时,罗氏在其他国家都是直营,为了迅速打开中国市场,才采用了代理的模式。陈海斌判断,中国的市场成熟后,罗氏很可能取消代理权。这样的危机意识,让他不断逼迫自己思考迪安的发展方向。

经过一番考察后,他瞄准了医学检测外包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独立实验室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市场竞争不激烈,市场前景光明,而且和团队原来做的代理业务在渠道上可以共享。于是,2001年,陈海斌注册成立了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安),开始从事医学诊断服务外包。

▲图注:迪安实验室中忙碌的工作人员

对于医院而言,专门进行医学监测的成本过高,医院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样本才能进行检测。“但这对于一些急性病患者来说,一些检测结果是等不起的。”陈海斌瞄准这种需求,将迪安定位为“拾漏补缺”,确立了实验室“服务+产品”的业务模式,即以“医学诊断服务外包”(独立实验室)为核心、“体外诊断产品代理”为辅的“服务+产品”一体化。

这种模式在美国早很流行,但国内却是一片空白,因为国内医院都有自己的诊断科室。很少有人看好陈海斌的新事业,有的医院院长对他说:“我们不可能把样本给你们,出了事谁负责?”陈海斌跑了很多医院,几乎全吃了闭门羹。最终,一家大医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几个亏损的检测项目外包给了迪安。

有了突破口后,迪安开始一点点、小心翼翼的积累客户,在这个关口上,危机再次降临。2005年6月,实验室运行一年,刚刚收支平衡,“上面”又是一纸政令,很多检测项目收费被“拦腰截”,原本盈利的独立实验室一下子从“上个月盈利几万到下个月亏损数十万”,公司再次走到破产边缘。

有了前一次的经验,这次陈海斌并没有慌张。他一边和上游的供货商谈降价,一边和下游的医院谈让利。谈判的结果是成本下降,迪安的业务量也开始井喷。一年之后,实验室又赚钱了。

跑马圈地

经历了2005年的降价风波,2006年,陈海斌确定了独立实验室标准化、成本领先、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

他说:“标准化就是技术规范质量体系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这是所有连锁服务业的标准。成本领先,不是成本最低。医疗是一个质量第一、技术求发展、服务来保证的行业,所以很难靠成本降低来实现成本领先,靠的是规模效应,做到足够大时,把人力、质控成本都摊平。”

商业模式确定后,2007年起,迪安诊断开始跑马圈地,进行连锁化复制。首先是在江苏复制浙江模式,开设独立实验室,只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

2008年,北京、上海的实验室同时开业。迈开步子,公司的资金链异常紧张,但陈海斌认准了独立实验室的光明前景,“孤注一掷”的他联合其他几位股东,把房子抵押给银行,银行的贷款合同不光要他们签名,连家属也要签名,把全家都和公司绑在了一起。

一边圈地,一边创新,这一年迪安又开展了另外一项业务——司法鉴定,开创了“让科学技术为正义说话”的全新模式。这项业务很快崛起,成为迪安旗下业务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9年,在风雨萧瑟的经济环境下,迪安仍能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引来十多家风投的追逐。处于扩张初期的迪安亟需资金,相继接受了复星和软银的注资。软银丰富的国际资本运作经验,为迪安带来了国际化视野,复星则为迪安提供了更多的战略和资源支持。

有趣的是,当年陈海斌向郭广昌提出辞职时,后者苦口婆心一再挽留,但去意已决的陈海斌以一句“将来有机会再合作”婉拒。不料十四年后,这一句成为现实,郭广昌斥资3000多万元入股陈海斌打造的迪安,两人再度携手共创事业。

充足的资本加快了迪安跑马圈地的速度,而规模和影响力提升,则将迪安推向了更高一层的资本平台。2011年,迪安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医学诊断外包服务行业第一股,实现了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上市“零的突破”。

当时有记者问陈海斌,作为一个创业者,觉得梦想成真了吗?他回答“旧梦成真,新梦开始”。作为后来居上者,陈海斌不敢怠慢。

▲图注:陈海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钟

“我们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每年新开2到3家实验室,横向上我们跑马圈地,基本上进入全国每一个省份;纵向上我们深耕细作,采取‘注重长三角市场’战略。在江浙沪,迪安有五个点——南京、杭州、上海、温州、淮安。在这个市场我们还会进一步下沉,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陈海斌说。

在开辟市场时,陈海斌展现出了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他强调新市场的扩张不能从零开始,“要先找市场,再建实验室,始终把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所以我们会找当地有渠道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比如他在当地有很好的人脉、医院的网络渠道等,我们就可以合资建设新的检测中心。用我们迪安的品牌和技术,他们帮我们与医院建立关系。”

这种快跑的模式中,他强调所有合作的前提是迪安要控股,唯有这样,才能保障质量和品牌,“因为迪安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目前,仅在浙江省,迪安合作的医院就有900多家,还有数十辆专业的冷链物流车负责运输,基本可以做到24小时内出诊断结果。在全国,迪安的独立实验室超过了20个,每天有4000多名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为全国的医疗机构提供以服务外包为核心业务的医学诊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深耕医疗检测领域10多年的迪安实验室,遵照美国病理学协会(CAP)标准,诊断结果获得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之一,站在健康“风口”上的迪安,发展速度十分惊人:2014年营业收入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5%,净利润1.246亿元,同比增长45%。2015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8.1亿元,同比增长30.07%。

短短三年内,迪安的事业版图已经遍及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市值增长了8倍。随着公司股价上涨,拥有迪安38%股份的陈海斌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资产超过60亿人民币。

打造健康产业生态圈

医学检测是迪安诊断的重心业务,但陈海斌从未想过要死守一棵“大树”。按照其规划,未来迪安一方面要做好现有的主营业务,实行全国连锁化、规模化复制的扩张策略,另一方面要打造以诊断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与多领域检测平台横向延伸的大诊断平台。

在陈海斌看来,迪安的上游是生产诊断试剂,下游是进军医疗健康服务。

事实上,以代理诊断试剂产品起家的陈海斌一直想拥有自主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制定了“一二三行动计划”: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一年进门槛,两年出成果,三年成规模。

2014年,迪安正式投资建立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一方面将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产业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进口试剂国产化,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为提升国产化率搭建产业平台。仅仅一年,试剂研发团队就开发了20多个产品,并建了自己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

陈海斌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至健康医疗服务领域,是出于市场的需求。当下,国内的健康体检机构缺乏先进技术和专业服务,主要靠销售人员打天下。业内数据显示,体检渗透率仅19%,体检项目中65%属于1000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从这些数据中,陈海斌看到了机会。眼下,他正筹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瞄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庞大的市场,采用“中国市场嫁接全球资源”模式,组建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

▲图注:工作中的陈海斌

2014年,迪安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作为海外投资运营平台。同年6月,韩国最大的独立诊断公司SCL与迪安达成合作,双方合资成立了以预防疾病和早期发现疾病为目标的韩诺健康。

陈海斌希望综合有30年从业经验和300万顾客体检资料库的韩国SCL集团以及迪安的网络,共同打造以中高端市场体检中心为核心的大健康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及面向生命科学的新服务领域的拓展。

“我们会尝试着将这种‘投资+共同开发中国市场’的模式复制到欧美去。”陈海斌期待能把全球最领先的医学诊断、医疗器械带到中国来并国产化,让中国人享受到最先进且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

引入的同时,陈海斌也凭借上市后雄厚的资本,在国内市场上大做文章。2014年起,迪安与国内政府以及大型基金牵手合作,筹备健康产业投资并购的人民币基金,以健康保险为切入点,进行并购和产业融合:1月8日,收购杭州博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部分股权;5月8日,与深圳高特佳共同设立专项产业基金;8月3日,收购浙江美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部分股权;8月19日,以2.64亿元收购北京联合执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55%的股份……

此外,迪安还利用移动互联网、云模式、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对接各类移动医疗平台、微信平台、电子商务以及通过社区直接参与慢病管理等模式,搭建智慧医疗平台。

2015年,公司先后进军母婴诊断、远程诊断,以及第三方检测O2O平台。3月,迪安与阿里健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上开设迪安诊断旗舰店,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通过阿里健康这个平台,迪安能够快速让用户接入业务,大大提升作为第三方诊断业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另外,迪安还完成了以技术为基础,多疾病第三方综合诊断平台的搭建。加上智慧医疗平台、健康产业投资,陈海斌希望借此形成健康产业“创新、服务、投资、支付”等全产业链闭环,建立起较完备的健康产业生态圈。

根据政府数据,到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陈海斌则认为,健康产业会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推动全球财富增长的第五波力量。2015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多项细则推进新医改,持续扩增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行业发展空间。而目前,中国独立实验室行业占比不到5%,在双重利好的刺激下,健康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十余年间,迪安从西湖边的一条小舢板,变身一艘乘风破浪的领先旗舰,成为中国经营规模最大、诊断项目开展最齐全的优秀医学诊断服务运营商。离梦想越来越近的陈海斌为迪安设定了新目标:成为中国诊断服务行业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和领导者一样重要,他强调。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