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基建”行动方案密集出台,分析师称投资应因地制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基建”行动方案密集出台,分析师称投资应因地制宜

分析师认为,地方加码基建有很强的现实因素考量,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建,符合经济转型的战略需要,可以释放科技新红利,不过各地应找好本地优势,形成特色发力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新基建”正在按下“快进键”。自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内涵和范围后,仅最近一周,就有3个省市发布新基建投资规划,5G、工业互联网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5月7日,上海公布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和工程包,总投资约2700亿元,包括新建3.4万个5G基站,新建一批科技和产业基础设施,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增1.5万台以上智能配送终端等。

5月8日,广州市在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宣布,将实施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四大新基建领域实施专项行动。

5月11日,江苏省发布《关于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5G、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

在此之前,云南、河南、四川、山东、广西等省均发布了以5G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并列出了具体时间表和投资金额。

“新基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云办公、云课堂等线上应用引爆需求,进一步刺激“新基建”概念的走红。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求,“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三大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分析师认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建,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需要,可以释放科技新红利,不过各地应找好本地优势,形成特色发力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界面新闻表示,新基建是立足于科技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比起传统基建,新基建的技术性、专业性相对较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

他同时指出,新基建对接新产能、新供给、新消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便捷化服务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因此,新基建是未来重点投资内容,也是助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各地方都非常重视,正在加大新基建投资计划。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也对界面新闻表示,新基建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5G、大数据、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等建设是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基建基本饱和,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让经济转型升级,上一个台阶。

面对地方政府掀起的新基建热潮,分析师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机构存在明显差异,在制定新基建方案时要找好比较优势。

刘学智指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在发展新基建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此外,新基建是增量,旧基建是存量,拉动经济需新旧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在新旧基建选择上也应各自有所侧重。

他进一步分析称,经济较好的地方转型升级更为迫切,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未来发展的重点应在新基建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工作应落实在促进经济增长上,传统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未来发展应首先立足于提升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等传统基建,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基建。

“不同地区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优势,在新基建选择上也应有所侧重。例如,京津冀地区依托雄安新区发展人工智能,长三角地区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智慧城市和高铁,贵州省借助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大数据中心。”刘学智表示。

在刘哲看来,尽管中国城市在“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了相对成熟的建设模式,但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能盲目“大干快上”。

她指出,地方在发力新基建时需要有效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此外,在项目遴选时,既要落实新基建的方向,也要扎实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避免虎头蛇尾或不实申报。第三,在资金筹措资金时,要把握融资节奏,资金与项目相匹配,避免出现资金的闲置或挪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基建”行动方案密集出台,分析师称投资应因地制宜

分析师认为,地方加码基建有很强的现实因素考量,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建,符合经济转型的战略需要,可以释放科技新红利,不过各地应找好本地优势,形成特色发力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新基建”正在按下“快进键”。自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内涵和范围后,仅最近一周,就有3个省市发布新基建投资规划,5G、工业互联网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5月7日,上海公布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和工程包,总投资约2700亿元,包括新建3.4万个5G基站,新建一批科技和产业基础设施,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增1.5万台以上智能配送终端等。

5月8日,广州市在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宣布,将实施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四大新基建领域实施专项行动。

5月11日,江苏省发布《关于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5G、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

在此之前,云南、河南、四川、山东、广西等省均发布了以5G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并列出了具体时间表和投资金额。

“新基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云办公、云课堂等线上应用引爆需求,进一步刺激“新基建”概念的走红。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求,“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三大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分析师认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建,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需要,可以释放科技新红利,不过各地应找好本地优势,形成特色发力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界面新闻表示,新基建是立足于科技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比起传统基建,新基建的技术性、专业性相对较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

他同时指出,新基建对接新产能、新供给、新消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便捷化服务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因此,新基建是未来重点投资内容,也是助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各地方都非常重视,正在加大新基建投资计划。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也对界面新闻表示,新基建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5G、大数据、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等建设是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基建基本饱和,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让经济转型升级,上一个台阶。

面对地方政府掀起的新基建热潮,分析师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机构存在明显差异,在制定新基建方案时要找好比较优势。

刘学智指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在发展新基建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此外,新基建是增量,旧基建是存量,拉动经济需新旧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在新旧基建选择上也应各自有所侧重。

他进一步分析称,经济较好的地方转型升级更为迫切,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未来发展的重点应在新基建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工作应落实在促进经济增长上,传统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未来发展应首先立足于提升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等传统基建,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基建。

“不同地区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优势,在新基建选择上也应有所侧重。例如,京津冀地区依托雄安新区发展人工智能,长三角地区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智慧城市和高铁,贵州省借助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大数据中心。”刘学智表示。

在刘哲看来,尽管中国城市在“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了相对成熟的建设模式,但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能盲目“大干快上”。

她指出,地方在发力新基建时需要有效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此外,在项目遴选时,既要落实新基建的方向,也要扎实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避免虎头蛇尾或不实申报。第三,在资金筹措资金时,要把握融资节奏,资金与项目相匹配,避免出现资金的闲置或挪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