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这个底线如何坚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这个底线如何坚守?

“生态立省”是初心也是决心,“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是“生态立省”坚守的底线;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必须是全海南人民始终如一的坚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海南“超常规”加码复工复产复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省共奔小康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完美开局全力以赴,迎战“三个大考”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生态立省这个初心海南自始至终没有忘,在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攻势中总是将其摆在前提位置。

5月11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再次给海南生态环保工作敲警钟、提要求、上发条。

这次会议全文传达了《海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会精神,研究海南省贯彻意见,部署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刘赐贵书记在会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始终坚守“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举一反三,不折不扣将反馈问题按时整改到位,以实际行动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谈政事》划重点,并进行延展性解读。

首先说说《海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是怎么回事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海南省开展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开展专项督察。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督察组于近日向海南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反馈。

这个反馈就是《海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主要讲了什么?

既客观总结了海南省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更实事求是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特别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省提出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的厚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海南省必须狠抓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挖症结,加快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咱们先谈问题,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四点:一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存在差距。二是生态环保工作推进机制还待完善。三是第一轮督察整改工作不力。四是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依然突出。《报告》在对四点问题的举证时,直接举例点名道姓,教训深刻。

比如生活垃圾围城围岛扰民问题已成为当前海南省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矛盾。海南省住建厅在推进整改时不作为、慢作为。省发展改革委工作不紧不慢,致垃圾发电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滞后。

海南省级部门和市县部门之间上下埋怨、相互观望,“部门推市县、市县看部门”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许多督察整改工作相互掣肘,难以有效开展,上下推诿情况十分突出。其中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中因组织缺位,出错出漏被点名。

海南省许多市县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管理、规划、监管不到位,不但没有实现中水回用目标,而且大量污水直排环境。

海南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56项中有18项未达到序时进度;昌江县全县入河排污口无一完成整改;琼海市双沟溪治理工作严重滞后;三亚市凤凰岛填海项目区生态修复不符合要求;东方市好德实业有限公司采石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不力;澄迈县盈滨半岛滨乐港湾度假区违法抽海砂围海造地,大面积填埋红树林“顶风作案”;海花岛违法违规项目未整改到位等。

万宁市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整治不力,日月湾冲浪运动基地侵占实验区违规运营;三亚市兰海云天高尔夫球场侵占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顶风”违规经营;万宁市华润九里一期、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等项目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但未受相关市县依法查处;富力红树湾项目填海侵占澄迈县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92亩问题尚未整改到位,顶风违规新建项目;澄迈县“另辟蹊径”为项目开发“量身打造”方案。

海南省林业局在推进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上决心不大、办法不多,一味强调市县主体责任、管理严重缺位;原省海洋与渔业厅作为主体责任部门,牵头负责的3项海洋型自然保护区整治任务无一完成,致保护对象岌岌可危。

这些问题如何整改?刘赐贵强调五点要求必须不折不扣整改到位!

要有政治高度:从讲政治高度来认识问题,担起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生态环境治理当做政治任务来抓。

要有底线思维: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底线,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都要始终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要有海南担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有创新、有发展、有作为,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要有责任意识:健全整改工作责任制,对反馈整改问题逐一明确整改内容、整改实效、整改时限和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挂牌督战、举一反三,以实际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要有求是态度:依法依规严肃、精准、有效地实施问责,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调查处理,对没有能力推进整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及时调整,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坚决按时序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不折不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回旋可能。

在治理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事上不能有弹性思维和弹性做法,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一张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蓝图”不折不扣干到底。

整改不到位有什么后果?

截至2019年12月,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问题已办结1338件,其中责令整改697家;立案处罚131家,罚款2330万元;立案侦查10件,拘留18人,约谈72人,问责16人。

2018年底,海南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1803家单位,立案处罚653家,罚款金额4028.52万元,约谈522人,问责300人。

2017年12月23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的9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移交海南省,要求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查明事实,依据有关规定,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对17个责任单位,135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其中:厅级干部30人,处级干部56人,科级干部49人;党纪政务处分118人次,诫勉处理37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海南有多重要!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重要论断。

多次来海南视察的习近平,总是把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放在第一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海南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的谆谆叮嘱,为海南点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在当时考察海南时,习近平再次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

2018年中央12号文件明确了海南“三区一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重大部署。

其中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秦岭考察寓意更深:“自然生态要山青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青水秀”!

习近平再次以鲜明态度告诉大家: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既是发展要求,更是政治要求。

疫情防控常态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解读习近平考察秦岭也颇有新意:我们要的经济复苏绝不是简单的GDP的反弹,一定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反弹。

这样的解读对于正在“满负荷”、“超常规”推进复工复产,迎战“三个大考”的海南来说,更应该谨记。

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初心与决心

回望历史,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守生态底线,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1999年,海南省人大会议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海南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生态立省成为海南全省人民的初心一直在搁在心头,扛在肩头,并坚持付诸行动。

2007年,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决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六大战略定位之一;

2015年,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成立,凸显海南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原则;同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确定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首次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环境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公众满意程度全国排名第三、绿色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六。海南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62%、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的海岛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发展和保护双赢的答卷。

2017年,海南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近30年来最全面、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而在此次《决定》中,海南海洋生态管理进一步“升级”。明确严守海岸带生态红线,全面推行“湾长制”,除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项目和重点海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外,严禁围填海。

还有之前的“河长制”、“湖长制”,以及这几年接力出台的“硬核”环保措施:开启汽柴油国Ⅵ时代、推动国六标准轻型汽车上路;出台《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颁布实施“禁塑令”,明确时间表;成立省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握指成拳;在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实施严厉措施规范房地产业,严守用地开发红线等等。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这样评价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对全国甚至是全球都会造成一个标杆性的效应。”

近年来,海南先后出台近40项地方环境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码。

海南已拥有支撑长远健康发展的“三大优势”: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

海南省委和省政府牢牢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将生态环境列为海南“三大优势”之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亮点频现。

从书记到省长把“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常提常抓

为了统筹、科学地进行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省委早已明确要求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

“海南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保护与发展并举,任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再多税收也坚决不上。”

海南省委召开会议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决定时把生态环境作为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

注意,“核心资源”一词凸显生态环境在海南整个发展中的核心位置。

2018年9月13日上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赴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生态环保厅调研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情况时强调,对标世界生态环境一流地区,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和担当,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与海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努力把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守护好、发展好,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共享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2019年1月,海南省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会议,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优势和本钱,海南生态环境好不等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要树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针对问题精准施策,让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的高压态势。要强化源头治理,针对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采取切实措施。要加强科研攻关,研究目标实现技术和政策路线。要健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

这里注意沈晓明省长“海南生态环境好不等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这一说法,一语击中要害。

海南在全国来说,目前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天然和位置因素使然,这部分的“功劳”是不能算在人为的头上的。

《谈政事》说:

“13亿中国人需要有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海南的同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视察海南时的这句语重心长的嘱托与期望,海南一定不要辜负。

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扛起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神圣使命,既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刚性要求,更是时代大势所趋和全国人民对海南的期待。

“生态立省”是初心也是决心,“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是“生态立省”坚守的底线;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必须是全海南人民始终如一的坚守。

来源:凤凰网海南

原标题:“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这个底线如何坚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这个底线如何坚守?

“生态立省”是初心也是决心,“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是“生态立省”坚守的底线;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必须是全海南人民始终如一的坚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海南“超常规”加码复工复产复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省共奔小康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完美开局全力以赴,迎战“三个大考”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生态立省这个初心海南自始至终没有忘,在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攻势中总是将其摆在前提位置。

5月11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再次给海南生态环保工作敲警钟、提要求、上发条。

这次会议全文传达了《海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会精神,研究海南省贯彻意见,部署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刘赐贵书记在会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始终坚守“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举一反三,不折不扣将反馈问题按时整改到位,以实际行动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谈政事》划重点,并进行延展性解读。

首先说说《海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是怎么回事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海南省开展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开展专项督察。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督察组于近日向海南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反馈。

这个反馈就是《海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主要讲了什么?

既客观总结了海南省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更实事求是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特别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省提出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的厚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海南省必须狠抓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挖症结,加快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咱们先谈问题,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四点:一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存在差距。二是生态环保工作推进机制还待完善。三是第一轮督察整改工作不力。四是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依然突出。《报告》在对四点问题的举证时,直接举例点名道姓,教训深刻。

比如生活垃圾围城围岛扰民问题已成为当前海南省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矛盾。海南省住建厅在推进整改时不作为、慢作为。省发展改革委工作不紧不慢,致垃圾发电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滞后。

海南省级部门和市县部门之间上下埋怨、相互观望,“部门推市县、市县看部门”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许多督察整改工作相互掣肘,难以有效开展,上下推诿情况十分突出。其中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中因组织缺位,出错出漏被点名。

海南省许多市县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管理、规划、监管不到位,不但没有实现中水回用目标,而且大量污水直排环境。

海南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56项中有18项未达到序时进度;昌江县全县入河排污口无一完成整改;琼海市双沟溪治理工作严重滞后;三亚市凤凰岛填海项目区生态修复不符合要求;东方市好德实业有限公司采石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不力;澄迈县盈滨半岛滨乐港湾度假区违法抽海砂围海造地,大面积填埋红树林“顶风作案”;海花岛违法违规项目未整改到位等。

万宁市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整治不力,日月湾冲浪运动基地侵占实验区违规运营;三亚市兰海云天高尔夫球场侵占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顶风”违规经营;万宁市华润九里一期、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等项目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但未受相关市县依法查处;富力红树湾项目填海侵占澄迈县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92亩问题尚未整改到位,顶风违规新建项目;澄迈县“另辟蹊径”为项目开发“量身打造”方案。

海南省林业局在推进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上决心不大、办法不多,一味强调市县主体责任、管理严重缺位;原省海洋与渔业厅作为主体责任部门,牵头负责的3项海洋型自然保护区整治任务无一完成,致保护对象岌岌可危。

这些问题如何整改?刘赐贵强调五点要求必须不折不扣整改到位!

要有政治高度:从讲政治高度来认识问题,担起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生态环境治理当做政治任务来抓。

要有底线思维: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底线,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都要始终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要有海南担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有创新、有发展、有作为,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要有责任意识:健全整改工作责任制,对反馈整改问题逐一明确整改内容、整改实效、整改时限和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挂牌督战、举一反三,以实际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要有求是态度:依法依规严肃、精准、有效地实施问责,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调查处理,对没有能力推进整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及时调整,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坚决按时序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不折不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回旋可能。

在治理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事上不能有弹性思维和弹性做法,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一张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蓝图”不折不扣干到底。

整改不到位有什么后果?

截至2019年12月,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问题已办结1338件,其中责令整改697家;立案处罚131家,罚款2330万元;立案侦查10件,拘留18人,约谈72人,问责16人。

2018年底,海南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1803家单位,立案处罚653家,罚款金额4028.52万元,约谈522人,问责300人。

2017年12月23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的9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移交海南省,要求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查明事实,依据有关规定,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对17个责任单位,135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其中:厅级干部30人,处级干部56人,科级干部49人;党纪政务处分118人次,诫勉处理37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海南有多重要!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重要论断。

多次来海南视察的习近平,总是把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放在第一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海南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的谆谆叮嘱,为海南点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在当时考察海南时,习近平再次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

2018年中央12号文件明确了海南“三区一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战略定位,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重大部署。

其中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秦岭考察寓意更深:“自然生态要山青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青水秀”!

习近平再次以鲜明态度告诉大家: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既是发展要求,更是政治要求。

疫情防控常态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解读习近平考察秦岭也颇有新意:我们要的经济复苏绝不是简单的GDP的反弹,一定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反弹。

这样的解读对于正在“满负荷”、“超常规”推进复工复产,迎战“三个大考”的海南来说,更应该谨记。

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初心与决心

回望历史,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守生态底线,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1999年,海南省人大会议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海南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生态立省成为海南全省人民的初心一直在搁在心头,扛在肩头,并坚持付诸行动。

2007年,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决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六大战略定位之一;

2015年,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成立,凸显海南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原则;同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确定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首次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环境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公众满意程度全国排名第三、绿色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六。海南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62%、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的海岛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发展和保护双赢的答卷。

2017年,海南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近30年来最全面、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而在此次《决定》中,海南海洋生态管理进一步“升级”。明确严守海岸带生态红线,全面推行“湾长制”,除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项目和重点海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外,严禁围填海。

还有之前的“河长制”、“湖长制”,以及这几年接力出台的“硬核”环保措施:开启汽柴油国Ⅵ时代、推动国六标准轻型汽车上路;出台《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颁布实施“禁塑令”,明确时间表;成立省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握指成拳;在全国率先提出“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实施严厉措施规范房地产业,严守用地开发红线等等。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这样评价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对全国甚至是全球都会造成一个标杆性的效应。”

近年来,海南先后出台近40项地方环境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码。

海南已拥有支撑长远健康发展的“三大优势”: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

海南省委和省政府牢牢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将生态环境列为海南“三大优势”之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亮点频现。

从书记到省长把“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常提常抓

为了统筹、科学地进行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省委早已明确要求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大景区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

“海南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保护与发展并举,任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再多税收也坚决不上。”

海南省委召开会议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决定时把生态环境作为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

注意,“核心资源”一词凸显生态环境在海南整个发展中的核心位置。

2018年9月13日上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赴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生态环保厅调研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情况时强调,对标世界生态环境一流地区,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和担当,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与海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努力把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守护好、发展好,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共享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2019年1月,海南省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会议,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优势和本钱,海南生态环境好不等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要树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针对问题精准施策,让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的高压态势。要强化源头治理,针对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采取切实措施。要加强科研攻关,研究目标实现技术和政策路线。要健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

这里注意沈晓明省长“海南生态环境好不等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这一说法,一语击中要害。

海南在全国来说,目前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天然和位置因素使然,这部分的“功劳”是不能算在人为的头上的。

《谈政事》说:

“13亿中国人需要有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海南的同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视察海南时的这句语重心长的嘱托与期望,海南一定不要辜负。

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扛起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神圣使命,既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刚性要求,更是时代大势所趋和全国人民对海南的期待。

“生态立省”是初心也是决心,“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是“生态立省”坚守的底线;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必须是全海南人民始终如一的坚守。

来源:凤凰网海南

原标题:“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这个底线如何坚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