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推出的女性机器人,真的能成社会福音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推出的女性机器人,真的能成社会福音吗?

在男女比例失调的背景下,日本推出可定制、能生育的机器人,能否成为社会的福音?从女性机器人到两性机器人,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文|陈述根本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而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了3049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当今社会有3049万男性有可能成为光棍。

而科技的更新似乎利好了我们的生活,日本最新研究推出了一款女性仿生机器人。这款仿生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和仿生技术相结合,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由于采用特殊的硅胶材质制造,机器人皮肤的触感跟真人无异,而且内部采用了恒温系统,让这款女性仿生机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拥有了跟人类一样的体温。

由于内置了人工智能芯片,这款女性仿生机器人相当智能,各种家务活都能通过语音操作实现。特别是其可以接受私人订制,外观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订制。此外,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款女性机器人还有“生育功能”,当然这个生育功能并不是说它能跟真人一样生出孩子,而是通过模仿人类的器官和正常的生育过程,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其实,仿生机器人在近几年已有耳闻,而日本推出的这款既能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生殖冲动的女性机器人,会成为单身男性的福音吗?未来的伴侣有可能被机器人代替吗?

女性机器人解决了单身男性什么问题?

女性机器人最浅显直接的作用,无非是帮助广大的单身男性解决日常起居的生活问题和生理问题。

首先,在日常的生活里,女性机器人能够帮助一个单身男性安排一天的事务,在晚归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从换洗衣服到按摩放松。而人机交互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女性机器人有了温度,也增添了女性机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她们不仅能察言观色,还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广大单身男性遇到烦恼时能帮他们排忧解难。当然,除了满足单身男性同胞的心理诉求,更是直接解决了单身男性们的生殖冲动,可谓多功能一体化。

但不得不承认,性别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交互机制,是无法回避的。而推出的女性机器人以男性的欲望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还隐含了当代社会怎样的传统?

《机械姬》的编剧在电影里的一段场景对话中将这一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迦勒(Caleb)向内森(Nathan)询问将机器人设定为女性的必要性时,内森反问,“如果她只是个灰盒子,有什么交互可言?如果没有交互,意识何来?有任何不具备性别的意识主体吗?”毫无疑问,内森道出了传统性别真正的本质。

通过女性机器人的载入,男性工程师打破了技术维度的性别交互壁垒。事实上,这是绝对意义上的主客体分离状态。以交互为愿望,人类男性与机械女性的“交流”变为可能。

渴望母性的立体式包围也是技术欲望的一个主要动机。另一部女性人工智能的电影《她》,巧妙地回避了对女性外化的具体表达,电影人物萨曼莎(Samantha)作为一个纯粹的操作系统只以声音形式出现。她为男主人工整日处理工作,照顾其生活细节,甚至会回应男主的梦中呓语。对于一个具有社交恐惧症和恋母情结的离异男性而言,正中下怀。

除此之外,日本新推出的女性机器人推出了“定制外表”这一服务,这甚至直接反应了一种欲望生产,即便在人机共同体的重建上,一具具金属身体也反射着广大男性的审美。

这些机械化的“完美的诱惑”必然诠释着当下人类的审美需求和身体属性,身体不是智慧,也不是劳动,而成为了欲望,而欲望的积累和消除都是通过消费这个中介来实现的。

这种外化的描摹将会成为男性欲望的宣泄,聚焦到女性机器人的外形上,一定是凹凸有致的精致塑造。“自我具有再现性,自我的意义由身体的外化得以实现,而身体的外化是由当前的消费主义约束的。”

从女性机器人到两性机器人

在女性机器人不断被更新推出的同时,男性机器人也开始进入社会的视野。

当仿生的两性机器人开始走进人类的社会时,首先带来改变的,必然是婚烟关系的巨大变革,以及伦理道德的挑战与改变。婚姻不必然取消,却必然成为一种多元化的存在。

当两性机器人足够代替伴侣时,男性、女性一直稳固的“共生关系”将变成一种持平的“竞争关系”。或许再不复“家庭”的观念,因为每一个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届时都将变成社会上一个又一个独立的“个体”。

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这一个概念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是每一个具有相同社会竞争力的个体与其人造伴侣,颇有“小国而寡治”的感觉。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性需求的渴望也会大大降低。因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其人造伴侣都能够“绝对服从”,并且能够被高度的“私人定制”。而性作为独属人类的行为却具有多样性,这个世界上甚至不在少数的人会对异常的性行为感到满足,两性机器人会不会终究因为机械的局限性而损伤了人类的性的探索与好奇,还未可知。

此外,由于两性机器人的非生命特性,会不会引发人类对机器人的伤害而产生社会的病态?长期使用两性机器人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导致人们对真人麻木不觉,以及在性问题上把人物化。

机器与人的性行为发生混淆时,会不会因为行为互换,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伤害?在2017年末,奥地利的一个科技博览会上,塞尔吉 桑托斯博士开发的性爱机器人萨曼莎就被人反复猥亵,并受到暴力对待,这导致萨曼莎的两根手指被折断。而两性机器人无疑是性爱机器人更智能化的升级,这会不会助长了人类的暴力而导致人类集体性的同情心匮乏?

传统伦理将面临巨大挑战与重构

科技的进步和机械智能化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被频繁更新,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各个角落,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等等。马云曾多次预测,未来有50%的工作岗位都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人工智能(AI)。也有专家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角就是人工智能。未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每一个产品,都是在隐藏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但当媒体把“仿生机器人”当成单身一族的福音,并以此为噱头进行大肆宣扬,或许我们真的该当心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人文、伦理却严重的滞后于科技的速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超级仿生机器人,或者说类人机器人是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显然我们不是回避也不是对抗这种时代的趋势,而是要思考在即将到来的人机混同时代,我们的伦理道德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当人与人的两性关系被人与机器人取代时,我们人类是否能走出传统的道德枷锁?

我们在看到机器文明利好的同时却不得不思考其潜藏的风险。如果两性机器人逐渐普及,会不会导致性文化“色情化”的趋势发展?两性机器人千篇一律的性感,又是否只是为了迎合用户色情化的需求?

事物因多样性而创造更多可能和更多美好,人类也正因为激进的创造力和非理性的原创性,甚至是毫无逻辑的慵懒才具有独特性,而机械的模式化却损害了这样的多元性。

当性感的身体和毫不付出就能得到的爱和关注成为人类情感的主流,爱的地位必然遭到贬低。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机器化,机器人类化”的现象就会出现。而这一切,都不得不使我们警之慎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推出的女性机器人,真的能成社会福音吗?

在男女比例失调的背景下,日本推出可定制、能生育的机器人,能否成为社会的福音?从女性机器人到两性机器人,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文|陈述根本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而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了3049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当今社会有3049万男性有可能成为光棍。

而科技的更新似乎利好了我们的生活,日本最新研究推出了一款女性仿生机器人。这款仿生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和仿生技术相结合,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由于采用特殊的硅胶材质制造,机器人皮肤的触感跟真人无异,而且内部采用了恒温系统,让这款女性仿生机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拥有了跟人类一样的体温。

由于内置了人工智能芯片,这款女性仿生机器人相当智能,各种家务活都能通过语音操作实现。特别是其可以接受私人订制,外观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订制。此外,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款女性机器人还有“生育功能”,当然这个生育功能并不是说它能跟真人一样生出孩子,而是通过模仿人类的器官和正常的生育过程,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其实,仿生机器人在近几年已有耳闻,而日本推出的这款既能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生殖冲动的女性机器人,会成为单身男性的福音吗?未来的伴侣有可能被机器人代替吗?

女性机器人解决了单身男性什么问题?

女性机器人最浅显直接的作用,无非是帮助广大的单身男性解决日常起居的生活问题和生理问题。

首先,在日常的生活里,女性机器人能够帮助一个单身男性安排一天的事务,在晚归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从换洗衣服到按摩放松。而人机交互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女性机器人有了温度,也增添了女性机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她们不仅能察言观色,还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广大单身男性遇到烦恼时能帮他们排忧解难。当然,除了满足单身男性同胞的心理诉求,更是直接解决了单身男性们的生殖冲动,可谓多功能一体化。

但不得不承认,性别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交互机制,是无法回避的。而推出的女性机器人以男性的欲望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还隐含了当代社会怎样的传统?

《机械姬》的编剧在电影里的一段场景对话中将这一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迦勒(Caleb)向内森(Nathan)询问将机器人设定为女性的必要性时,内森反问,“如果她只是个灰盒子,有什么交互可言?如果没有交互,意识何来?有任何不具备性别的意识主体吗?”毫无疑问,内森道出了传统性别真正的本质。

通过女性机器人的载入,男性工程师打破了技术维度的性别交互壁垒。事实上,这是绝对意义上的主客体分离状态。以交互为愿望,人类男性与机械女性的“交流”变为可能。

渴望母性的立体式包围也是技术欲望的一个主要动机。另一部女性人工智能的电影《她》,巧妙地回避了对女性外化的具体表达,电影人物萨曼莎(Samantha)作为一个纯粹的操作系统只以声音形式出现。她为男主人工整日处理工作,照顾其生活细节,甚至会回应男主的梦中呓语。对于一个具有社交恐惧症和恋母情结的离异男性而言,正中下怀。

除此之外,日本新推出的女性机器人推出了“定制外表”这一服务,这甚至直接反应了一种欲望生产,即便在人机共同体的重建上,一具具金属身体也反射着广大男性的审美。

这些机械化的“完美的诱惑”必然诠释着当下人类的审美需求和身体属性,身体不是智慧,也不是劳动,而成为了欲望,而欲望的积累和消除都是通过消费这个中介来实现的。

这种外化的描摹将会成为男性欲望的宣泄,聚焦到女性机器人的外形上,一定是凹凸有致的精致塑造。“自我具有再现性,自我的意义由身体的外化得以实现,而身体的外化是由当前的消费主义约束的。”

从女性机器人到两性机器人

在女性机器人不断被更新推出的同时,男性机器人也开始进入社会的视野。

当仿生的两性机器人开始走进人类的社会时,首先带来改变的,必然是婚烟关系的巨大变革,以及伦理道德的挑战与改变。婚姻不必然取消,却必然成为一种多元化的存在。

当两性机器人足够代替伴侣时,男性、女性一直稳固的“共生关系”将变成一种持平的“竞争关系”。或许再不复“家庭”的观念,因为每一个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届时都将变成社会上一个又一个独立的“个体”。

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这一个概念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是每一个具有相同社会竞争力的个体与其人造伴侣,颇有“小国而寡治”的感觉。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性需求的渴望也会大大降低。因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其人造伴侣都能够“绝对服从”,并且能够被高度的“私人定制”。而性作为独属人类的行为却具有多样性,这个世界上甚至不在少数的人会对异常的性行为感到满足,两性机器人会不会终究因为机械的局限性而损伤了人类的性的探索与好奇,还未可知。

此外,由于两性机器人的非生命特性,会不会引发人类对机器人的伤害而产生社会的病态?长期使用两性机器人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导致人们对真人麻木不觉,以及在性问题上把人物化。

机器与人的性行为发生混淆时,会不会因为行为互换,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伤害?在2017年末,奥地利的一个科技博览会上,塞尔吉 桑托斯博士开发的性爱机器人萨曼莎就被人反复猥亵,并受到暴力对待,这导致萨曼莎的两根手指被折断。而两性机器人无疑是性爱机器人更智能化的升级,这会不会助长了人类的暴力而导致人类集体性的同情心匮乏?

传统伦理将面临巨大挑战与重构

科技的进步和机械智能化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被频繁更新,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各个角落,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等等。马云曾多次预测,未来有50%的工作岗位都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人工智能(AI)。也有专家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角就是人工智能。未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每一个产品,都是在隐藏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但当媒体把“仿生机器人”当成单身一族的福音,并以此为噱头进行大肆宣扬,或许我们真的该当心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人文、伦理却严重的滞后于科技的速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超级仿生机器人,或者说类人机器人是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显然我们不是回避也不是对抗这种时代的趋势,而是要思考在即将到来的人机混同时代,我们的伦理道德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当人与人的两性关系被人与机器人取代时,我们人类是否能走出传统的道德枷锁?

我们在看到机器文明利好的同时却不得不思考其潜藏的风险。如果两性机器人逐渐普及,会不会导致性文化“色情化”的趋势发展?两性机器人千篇一律的性感,又是否只是为了迎合用户色情化的需求?

事物因多样性而创造更多可能和更多美好,人类也正因为激进的创造力和非理性的原创性,甚至是毫无逻辑的慵懒才具有独特性,而机械的模式化却损害了这样的多元性。

当性感的身体和毫不付出就能得到的爱和关注成为人类情感的主流,爱的地位必然遭到贬低。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机器化,机器人类化”的现象就会出现。而这一切,都不得不使我们警之慎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