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时装周那场“抄袭”纠纷之后 中国时尚界想出维权办法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时装周那场“抄袭”纠纷之后 中国时尚界想出维权办法了吗?

好消息是,中国原创设计师决心不再忍气吞声;坏消息则是,走出第一步的维权者们发现这条路上到处笼罩着暧昧不明的五十度灰。

图片来源:bridgeportart.com

在中国设计师足够壮大之前,抄袭的问题已经横亘在我们面前。

一个月前,我们在报道上海时装周Showroom时曾经提及一起纷争: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期间,中国原创品牌Deepmoss的设计师刘小路发现另一家参展品牌“Zanlia咱俩”涉嫌抄袭了其2014年的春夏系列。双方的质疑和辩论迅速地从面对面扩大到社交媒体,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也因此被推到风口浪尖。

左为Deepmoss 2014SS,右为Zanlia咱俩/来源:Deepmoss

这一轮从网上到线下的唇枪舌战带出了无数值得被中国时装行业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抄袭”、谁是仲裁方、怎么才能避免,以及Showroom的主办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就在一切悬而未决之际,我收到“时装行业环境净化”的会议通知。邀请书上主办方落款是上海服装设计协会,与会者除了独立设计师张娜和Uma Wang、律师之外,还有时尚买手、Showroom创始人、广告营销专家和好几家媒体代表。

会议现场/来源:上海服装设计协会

抄袭事件,发生在哪里都是一桩丑闻。不过,主办方可能没有料到,涉及纠纷的设计师本人将矛头同时对准了自己。理由是:主办方在协助处理的过程中没有站出来支持原创设计师,也没有要求对方将涉嫌拷贝的商品撤架。由于订购展会为期通常在3天左右,双方如果在侵权事宜上达不成共识,短时间内很难通过法律途径强制下架。

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对此的回应是,作为平台,MODE并不承担鉴定真伪和仲裁的责任。与会律师也证实身为招商方的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与展商的合同中不包含这一条。鉴于刘小路本人没有参与会议,继续讨论事件本身并无太大意义。

而另一家Showroom平台—Ontimeshow—的创始人顾叶丽则认为,要在展会中完全杜绝抄袭非常艰难。只能在参展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和往季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尽量在前期甄选展商时就将这种情况挡在门外。那么问题来了,一旦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究竟该找谁做主呢?至少在这次会议中,我们还没有得到结果。

今年8月,张娜称其2015春夏系列《漫•行》中一款非洲鹳鹤蚕丝印花图案的裙装被深圳服装品牌“卡汶”抄袭。就在上周,她的侵权案进入庭审阶段。不过令她沮丧的是,即使已经诉诸法律,她被拷贝的面料已经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面料市场中。

另一位常被抄袭的设计师王汁则紧挨着她坐着。你能想象全国上下仅有11家店在销售她的品牌Uma Wang,在淘宝上却有百来家商户在卖Uma Wang?从她收集到的证据中,我们看到一大叠淘宝仿冒品的截图,有些商家索性直接使用她的秀图作为产品展示。

王汁也曾经试图走法律途径向出售仿品的淘宝电商发律师函,结果发现随便一搜就有百来家。“这样的量,背后肯定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卖仿品的档口,深圳和常州的,我也知道在哪里,但真不知道怎么办。”王汁补充说。

抄袭并不是一个设计师产品大规模进入中间市场后才出现的问题。早在1936年,《时代》杂志就曾描写过这样的一番景象:“售价60美元的连衣裙上午刚上架,仿品说不定在日落之前就会出现,而且只卖25美元。”好在近来借助于法律、媒体、社交网络维权的中国原创设计师将这盘“生意”翻到了台面上。

事实上,在品牌最新时装登上T台的那一刻, “防护墙”就可能瞬间土崩瓦解。“一经发布,这些设计就丧失了专利法中的新颖性,除非你拿到了外观设计专利。”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菁说道。不过,这专利也不是唾手可得。按照规定,你至少要等上两、三年时间,这对于一天一爆款的服装行业毫无意义。

她的建议是:“相对而言,著作权登记比较好,至少在开庭时可以作为证据。”若是偷懒一些,设计师还可以将原稿用EMS寄给自己,随后原封保存,以证明设计所有权和完成的时间点。

不过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对于销售规模并不大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摆放太多精力在维权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与雇用法务人员的时尚大牌相比,仅靠设计师个人进行的打假成本过高,很可能拖垮自己。

最有效的办法,恐怕还要在于年轻设计师要提升自己的设计技巧,例如张娜将品牌logo隐藏在2016春夏系列的图案,虽然有玩笑的意味,但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当人们对这些设计师品牌更为熟悉,更了解它们销售渠道时,也就能够分辨清真伪。

即使在时装产业已经高度成熟的英国,抄袭同样是一个解决起来相当棘手的问题。拥有个人品牌Fengchen Wang的王逢陈旅居英国,几周前在上海发布了她的2016春夏男装系列。她跟我说,国外服装设计师一般也不会申请版权,因为大部分抄袭并非一模一样,只是类似;二来,由于申请费用和成本直接挂钩,年轻设计师通常难以负担。但他们至少会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例如王逢陈曾经就读的皇家艺术学院就设有版权课程,而且可以通过学校和律师约谈。

就在发稿前,上海服装设计协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应对措施。此时距周一召开的会议已经过了3天,你能想象背后的群策群力与字斟句酌——

  • 上海时装周发布品牌/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参展商签署一份尊重原创、保护知识产权承诺书;
  • 上海时装周发布品牌/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参展商合同中补充及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条款;
  • 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现场增设知识产权维权咨询服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时装周那场“抄袭”纠纷之后 中国时尚界想出维权办法了吗?

好消息是,中国原创设计师决心不再忍气吞声;坏消息则是,走出第一步的维权者们发现这条路上到处笼罩着暧昧不明的五十度灰。

图片来源:bridgeportart.com

在中国设计师足够壮大之前,抄袭的问题已经横亘在我们面前。

一个月前,我们在报道上海时装周Showroom时曾经提及一起纷争: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期间,中国原创品牌Deepmoss的设计师刘小路发现另一家参展品牌“Zanlia咱俩”涉嫌抄袭了其2014年的春夏系列。双方的质疑和辩论迅速地从面对面扩大到社交媒体,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也因此被推到风口浪尖。

左为Deepmoss 2014SS,右为Zanlia咱俩/来源:Deepmoss

这一轮从网上到线下的唇枪舌战带出了无数值得被中国时装行业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抄袭”、谁是仲裁方、怎么才能避免,以及Showroom的主办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就在一切悬而未决之际,我收到“时装行业环境净化”的会议通知。邀请书上主办方落款是上海服装设计协会,与会者除了独立设计师张娜和Uma Wang、律师之外,还有时尚买手、Showroom创始人、广告营销专家和好几家媒体代表。

会议现场/来源:上海服装设计协会

抄袭事件,发生在哪里都是一桩丑闻。不过,主办方可能没有料到,涉及纠纷的设计师本人将矛头同时对准了自己。理由是:主办方在协助处理的过程中没有站出来支持原创设计师,也没有要求对方将涉嫌拷贝的商品撤架。由于订购展会为期通常在3天左右,双方如果在侵权事宜上达不成共识,短时间内很难通过法律途径强制下架。

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对此的回应是,作为平台,MODE并不承担鉴定真伪和仲裁的责任。与会律师也证实身为招商方的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与展商的合同中不包含这一条。鉴于刘小路本人没有参与会议,继续讨论事件本身并无太大意义。

而另一家Showroom平台—Ontimeshow—的创始人顾叶丽则认为,要在展会中完全杜绝抄袭非常艰难。只能在参展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和往季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尽量在前期甄选展商时就将这种情况挡在门外。那么问题来了,一旦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究竟该找谁做主呢?至少在这次会议中,我们还没有得到结果。

今年8月,张娜称其2015春夏系列《漫•行》中一款非洲鹳鹤蚕丝印花图案的裙装被深圳服装品牌“卡汶”抄袭。就在上周,她的侵权案进入庭审阶段。不过令她沮丧的是,即使已经诉诸法律,她被拷贝的面料已经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面料市场中。

另一位常被抄袭的设计师王汁则紧挨着她坐着。你能想象全国上下仅有11家店在销售她的品牌Uma Wang,在淘宝上却有百来家商户在卖Uma Wang?从她收集到的证据中,我们看到一大叠淘宝仿冒品的截图,有些商家索性直接使用她的秀图作为产品展示。

王汁也曾经试图走法律途径向出售仿品的淘宝电商发律师函,结果发现随便一搜就有百来家。“这样的量,背后肯定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卖仿品的档口,深圳和常州的,我也知道在哪里,但真不知道怎么办。”王汁补充说。

抄袭并不是一个设计师产品大规模进入中间市场后才出现的问题。早在1936年,《时代》杂志就曾描写过这样的一番景象:“售价60美元的连衣裙上午刚上架,仿品说不定在日落之前就会出现,而且只卖25美元。”好在近来借助于法律、媒体、社交网络维权的中国原创设计师将这盘“生意”翻到了台面上。

事实上,在品牌最新时装登上T台的那一刻, “防护墙”就可能瞬间土崩瓦解。“一经发布,这些设计就丧失了专利法中的新颖性,除非你拿到了外观设计专利。”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菁说道。不过,这专利也不是唾手可得。按照规定,你至少要等上两、三年时间,这对于一天一爆款的服装行业毫无意义。

她的建议是:“相对而言,著作权登记比较好,至少在开庭时可以作为证据。”若是偷懒一些,设计师还可以将原稿用EMS寄给自己,随后原封保存,以证明设计所有权和完成的时间点。

不过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对于销售规模并不大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摆放太多精力在维权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与雇用法务人员的时尚大牌相比,仅靠设计师个人进行的打假成本过高,很可能拖垮自己。

最有效的办法,恐怕还要在于年轻设计师要提升自己的设计技巧,例如张娜将品牌logo隐藏在2016春夏系列的图案,虽然有玩笑的意味,但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当人们对这些设计师品牌更为熟悉,更了解它们销售渠道时,也就能够分辨清真伪。

即使在时装产业已经高度成熟的英国,抄袭同样是一个解决起来相当棘手的问题。拥有个人品牌Fengchen Wang的王逢陈旅居英国,几周前在上海发布了她的2016春夏男装系列。她跟我说,国外服装设计师一般也不会申请版权,因为大部分抄袭并非一模一样,只是类似;二来,由于申请费用和成本直接挂钩,年轻设计师通常难以负担。但他们至少会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例如王逢陈曾经就读的皇家艺术学院就设有版权课程,而且可以通过学校和律师约谈。

就在发稿前,上海服装设计协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应对措施。此时距周一召开的会议已经过了3天,你能想象背后的群策群力与字斟句酌——

  • 上海时装周发布品牌/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参展商签署一份尊重原创、保护知识产权承诺书;
  • 上海时装周发布品牌/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参展商合同中补充及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条款;
  • 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现场增设知识产权维权咨询服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