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篇《双11猫腻全揭秘!电商这样把假货发给你》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开来,连昨天晚上的《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也转发了这篇出自《中国经济网》的文章,截止11月12日早上9点,该篇文章的阅读量已超过10万+。文中称,电商系统内部大数据共享,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得到消费者的购物特点及习惯,然后根据购买均价、常购品牌、退返货率、收货地址等信息,智能评估售卖假货、高仿品给消费者被发现的几率,并为其划分风险等级,然后等级低者将被配送假货或高仿品。
在这里,小翼作为一家和各方电商都无利益关系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只想和大家说,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看碟下菜”进行售假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某些大品牌、大商家或者自营性质的电商平台,坐拥内部数据,做点“手脚”虽说有风险,但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以平台为主体的电商平台就不太可能,因为其打包销售的是抽象的商城品牌,而不是某款具体的产品。
数据“自成一家”的大品牌大商家“售假”:有可能
大品牌、大商家由于成交量巨大、经营时间长,积累足够的数据形成内部大数据,然后对消费者“看碟下菜”完全有可能,只要不出问题,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这种负面行为碰到了硬“钉子”失算多次,频繁曝出“售假”事件之后,那这个品牌或商家在电商平台的前提基本就算赌没了,不仅电商平台会作出相应处罚,久而久之消费者也将不再买单,失去了“粉丝”,店铺垮掉是迟早的事儿。
自有数据库的自营性平台“售假”:高风险
而自营性质的电商平台,虽然可以做到系统大数据共享,也有实力对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分析并划分“风险等级”,但是如果平台真的这么去干了,一旦“看碟下菜”售假被曝光,砸的将是电商平台整个品牌,由此带来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改善,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也不是没有“先例”。冒如此大风险,去智能匹配售假,只能说一般情况下平台不会这么去干,干了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多痛的反应自己知道。
保管整个平台数据的商城型平台“售假”:不可能
像淘宝类的平台型电商,所有商家共享平台大数据,这基本不太可能,也不现实,淘宝内部竞争生态决定其不会将数据公开。至于智能匹配售假,淘宝作为平台方更不可能主动发起或支持,并且一旦发现商家有此行为,淘宝肯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叫停并处罚的,因为淘宝的平台商业模式决定了它本身不售卖任何商品,它贩卖的是淘宝整个商城的品牌,提供的是平台技术和服务,卖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匹配“售假”所带来的风险与淘宝的利益立场是相反的,所以商城型电商不会姑息这种欺骗消费者的事情发生,因为马云深切感知这种事情对他的影响有多痛!他估计做梦都在想如何消灭淘宝上的所有假冒伪劣。
总之,小翼想要提醒大家的是,网络传播方便迅速,观点百花齐放,大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些观点文章,不要不加辩驳全盘接受。不过,理智网购,聪明选择,合理消费还是所有网络买家们需要谨记的原则,有时候圈套未必是别人千方百计用大数据来算计你的,很有可能是你自己贪图便宜,比如明明158元不可能买到2015年的NIKE球鞋,但你一定要去相信那是厂家特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