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额同比降低了15.1%,真的很严重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额同比降低了15.1%,真的很严重吗?

进口额的大幅度降低能否直接得出国内经济急剧恶化、对外经济联系降低的结论呢?答案是不能!因为这需要分析导致进口额降低的原因。

根据商务部综合司近期发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数据,前3季度,我国进口额7.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降低15.1%,受此影响,虽然出口额同比仅下降1.8%,但进出口总额的数据同比下降了7.9%,市场人士认为今年或将与去年大致持平,经济仍旧不容乐观。

然而,进口额的大幅度降低能否直接得出国内经济急剧恶化、对外经济联系降低的结论呢?不能!因为这需要分析导致进口额降低的原因。

大宗商品价格的全线下跌拉低了进口总额

在《2015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的第六点内容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量增价跌”指的是虽然进口量增加了,但是单价也下跌了。

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跌落才是导致进口额数据缩水的原因,而非直观感觉上的进口量减少了。比如,前三季度中国对大豆、原油、成品油、初级形状的塑料等进口量都同比为正,而反映在进口额上却是负增长。

大宗商品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那么国际上的价格跌到了什么程度呢?从下面两幅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图(美元计价,2005年=100)中可以窥知一二。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15年10月。)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15年10月。)

根据上图的数据走势,以2005年为基准年,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达到峰值,综合价格上涨了约一倍,此后持续走低,尤其以2014年和今年为甚,综合价格接近2005年初值。

《中国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商务部综合司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至9月,道琼斯期货价格指数(DJAIG)、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数(RJ/CRB)和标普-高盛商品指数(GSCI)分别下跌16%、15.2%和18.9%,跌幅比上年同期进一步加深。

根据商务部综合司的另一份研究报告《国际商品市场走势》(商务部综合司发布)分析,拉动此次大宗商品下跌的主动力是能源,能源中石油是重灾区,其他能源产品或多或少受到了石油的拖累。今年1-9月,纽约和布伦特油价下跌14%,澳大利亚煤炭价格下跌13%,美国天然气价格下跌11%;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价格大幅下跌32%。

产能过剩和美元的走强是大宗商品价格降低的主要原因

虽然近期主要大宗商品生产的投资强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难以消化过去十年扩张所积累的产能。产能的扩张越到后期,就越呈现出自己的规律,越难以通过理性进行制约。

理论上,在近乎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供应商的行为往往需要用博弈论来解释;现实情况是,产能过剩导致价格趋低之时,往往是各大寡头挤压对手之际,此时此刻,价格降低带来的小范围的亏损不仅不会让供应商缩减生产,反而会被它们看做是排挤对手、抢占市场的好时机,如此一来,产能过剩就会是一个常态,并会逐渐累积。

据《国际商品市场走势》提供的案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持续超配额生产,俄罗斯、美国也纷纷开足马力,原油产量屡创新高;铁矿石四大矿商继续逆市扩产,产量不断刷新纪录。”当然,产能过剩的出现还与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需求的降低有关,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导致产能过剩的内生机制。

导致价格降低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还与计价货币的货币有关。全球大宗商品基本上都以美元计价,而美元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在统计学意义上是负相关的;同时,美元、大宗商品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又与人们的预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近期市场上对于美国加息的预期较浓,美元走强的心态影响了市场行为,导致在大宗商品在交易市场上的价格有所降低。

中国的进口额数据背后有哪些新现象?

一是跨境电商的数据不完整。目前,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跨境电商进口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的进口量较大,但是此类产品的进口统计是不完整的,许多跨境交易的商品往往通过“个人物品”的方式在海关通关,其数量和金额难以直接反映到海关的统计数据中来。

二是各地整治高污染产业的决心凸显。1-9月份,我国进口的钢材、未锻压铜及铜材、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量同比下降,这可以间接看出与之相关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高污染产业的产能开始下降,相关企业的转移或者关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出台了“腾笼换鸟”的政策,以及高污染地区被迫落实环保政策所导致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额同比降低了15.1%,真的很严重吗?

进口额的大幅度降低能否直接得出国内经济急剧恶化、对外经济联系降低的结论呢?答案是不能!因为这需要分析导致进口额降低的原因。

根据商务部综合司近期发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数据,前3季度,我国进口额7.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降低15.1%,受此影响,虽然出口额同比仅下降1.8%,但进出口总额的数据同比下降了7.9%,市场人士认为今年或将与去年大致持平,经济仍旧不容乐观。

然而,进口额的大幅度降低能否直接得出国内经济急剧恶化、对外经济联系降低的结论呢?不能!因为这需要分析导致进口额降低的原因。

大宗商品价格的全线下跌拉低了进口总额

在《2015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的第六点内容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量增价跌”指的是虽然进口量增加了,但是单价也下跌了。

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跌落才是导致进口额数据缩水的原因,而非直观感觉上的进口量减少了。比如,前三季度中国对大豆、原油、成品油、初级形状的塑料等进口量都同比为正,而反映在进口额上却是负增长。

大宗商品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那么国际上的价格跌到了什么程度呢?从下面两幅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图(美元计价,2005年=100)中可以窥知一二。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15年10月。)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15年10月。)

根据上图的数据走势,以2005年为基准年,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达到峰值,综合价格上涨了约一倍,此后持续走低,尤其以2014年和今年为甚,综合价格接近2005年初值。

《中国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商务部综合司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至9月,道琼斯期货价格指数(DJAIG)、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数(RJ/CRB)和标普-高盛商品指数(GSCI)分别下跌16%、15.2%和18.9%,跌幅比上年同期进一步加深。

根据商务部综合司的另一份研究报告《国际商品市场走势》(商务部综合司发布)分析,拉动此次大宗商品下跌的主动力是能源,能源中石油是重灾区,其他能源产品或多或少受到了石油的拖累。今年1-9月,纽约和布伦特油价下跌14%,澳大利亚煤炭价格下跌13%,美国天然气价格下跌11%;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价格大幅下跌32%。

产能过剩和美元的走强是大宗商品价格降低的主要原因

虽然近期主要大宗商品生产的投资强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难以消化过去十年扩张所积累的产能。产能的扩张越到后期,就越呈现出自己的规律,越难以通过理性进行制约。

理论上,在近乎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供应商的行为往往需要用博弈论来解释;现实情况是,产能过剩导致价格趋低之时,往往是各大寡头挤压对手之际,此时此刻,价格降低带来的小范围的亏损不仅不会让供应商缩减生产,反而会被它们看做是排挤对手、抢占市场的好时机,如此一来,产能过剩就会是一个常态,并会逐渐累积。

据《国际商品市场走势》提供的案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持续超配额生产,俄罗斯、美国也纷纷开足马力,原油产量屡创新高;铁矿石四大矿商继续逆市扩产,产量不断刷新纪录。”当然,产能过剩的出现还与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需求的降低有关,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导致产能过剩的内生机制。

导致价格降低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还与计价货币的货币有关。全球大宗商品基本上都以美元计价,而美元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在统计学意义上是负相关的;同时,美元、大宗商品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又与人们的预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近期市场上对于美国加息的预期较浓,美元走强的心态影响了市场行为,导致在大宗商品在交易市场上的价格有所降低。

中国的进口额数据背后有哪些新现象?

一是跨境电商的数据不完整。目前,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跨境电商进口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的进口量较大,但是此类产品的进口统计是不完整的,许多跨境交易的商品往往通过“个人物品”的方式在海关通关,其数量和金额难以直接反映到海关的统计数据中来。

二是各地整治高污染产业的决心凸显。1-9月份,我国进口的钢材、未锻压铜及铜材、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量同比下降,这可以间接看出与之相关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高污染产业的产能开始下降,相关企业的转移或者关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出台了“腾笼换鸟”的政策,以及高污染地区被迫落实环保政策所导致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