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国际旅游岛商报 魏铭纬 徐明锋
过去三年,有关共享单车的故事跌宕曲折,从疯狂扩张到沉浮起落,直至内外交困而黯然离场。如今,后来居上的哈啰、青桔和更名为美团单车的摩拜经历资本血战后形成“三足鼎立”,共享单车市场已逐渐回归理性。不过,留给它们的剧情也许再也不是野蛮生长了,而是会不会死去,能不能扶起。
商业混战,各路人马纷纷入局共享单车市场
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是理想化的产物。2015年9月,OFO创始人戴威选择母校北大为OFO单车第一个运营的地点,还写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公开信——《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信中宣布将为北大校园提供超过10000辆自行车,同时也呼吁2000名北大师生贡献出自己的单车。在信的结尾,他极具煽动性地号召:“100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次轮到你了!”
不论是不是因为理想,决心普遍是共享单车创业者们的共识。到2016年底,宣布加入该行业的公司已近20家,在资本的飞速流入下,共享单车市场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疯狂扩张。互联网巨头、跨行创业者、传统厂商等各路人马纷纷入局,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一时间,共享单车市场成为继团购大战、外卖大战、打车大战之后最受关注的商业战场。
在入局者眼里,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新兴事物,具有共享、便捷、环保等特点,他们喊出“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口号,确实一度以独特优势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小鸣单车创始人之一邓永豪曾表示:中国人口为14亿,城镇人口为8.4亿,其中一半有出行需要。再假设5公里以内的出行人数占30%,那每天将达到1.26亿次的单车使用量。一言以蔽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另辟蹊径,规模不大的企业主攻二三线城市
不过,不管是OFO、摩拜还是小蓝,行业“巨头”们普遍定位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以获取高额利润,唯有“快兔出行”将目标锁定在海南。
“跟风”是共享单车市场最兴盛时期的主旋律,许多规模不大的企业在单车商战中拼死抵抗,而一些人则不甘心被“巨头”清场,试图另辟蹊径。一位曾在海南共享单车公司任职的员工告诉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虽是无奈之举,但共享单车在进入二三线城市后意外受欢迎,“那时候没有必要挤到一线去,二三线城市大有机会。同行大多没有那个眼光,其实很多地方都渴望共享单车。”
2017年1月25日,“快兔出行”首先进入海口,带来了1000辆共享单车。他们在海口的高校、商圈、步行街等繁华路段集中停放单车,呈浅绿色的车身造型与普通单车无异,但单车座椅后方都印有二维码。通过下载“快兔出行”APP扫码后,再经过手机号码注册登录、身份证实名验证等复杂程序,最终缴纳299元押金之后车辆才自动开锁。
同年2月,两大知名共享单车品牌“摩拜”、“OFO”“相约”踏足椰城。三个品牌的代表色——橙(摩拜)、黄(OFO)、绿(快兔出行)迅速成了海口街头一道景观,短短一个月后,海口便有15000辆共享单车,每天租用人数约45300人次。
员工回忆,过度投放让共享单车成批“倒下”
因为过度投放,加上无序使用、监管不到位,数量猛增的共享单车迅速给海口带来诸多问题。在人流较大的商圈周边投放的共享单车较多,但因为使用率较高,停放十分杂乱,一些单车乱七八糟地堆在路边,有的甚至被丢弃在草丛里,仅有部分共享单车停放在路边划线区域内。有些三四米宽的人行道被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堆满,行人反而要绕着走。紧接着就是质量问题,虽然街头停放的单车很多,但真正要用时,许多车辆锁却不能正常打开。一些停在偏僻路段的车辆,甚至“缺胳膊少腿”,有的还被刻意丢进河里。
任职某共享单车企业海口市场部的一名员工介绍,共享单车运营需要很多人,主要包括调度员、维修师傅和司机等,2017年共享单车最火爆时,这家企业在海口负责运营的员工就有一百多人,仅调度员就有七十多人。“不过许多人都是兼职,调度员的工作非常单调,也很辛苦。大家都不愿意跑很远的路把车搬回来,人也不好招。”
老吴(化名)做单车调度员已经三年了,“还想做下去,但是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夏天。”他的工作基本上一天都要在路上跑。“工作确实很辛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定位的软件,可以得知共享单车的位置,不过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区域,有时大老远过去还得仔细搜寻。”在海甸岛一处路边,成批的共享单车倒在地上,老吴走过去一辆辆扶好。“这也是比较烦恼的问题,集中停放的单车倒一辆就会压倒一片。
在这样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海口街头的共享单车开始成批“倒下”。
优胜劣汰,首家进军海南市场共享单车退场
不仅仅是单车本身,众多入局的企业也纷纷倒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是共享单车市场大混战的发展阶段,而随着资本不断涌入,各家企业都希望借势站稳市场,成为行业龙头。在白热化的竞争下,优胜劣汰就成为必然。
他进一步解释,共享单车的故障率和损失率,不管是人为的还是合理损耗的,都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遗落街头无人问津。最终,城市监管部门出台的并不友好的规定成为了共享单车市场的“催命符”。
2017年4月19日,海口审议通过了《共享单车规范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企业、使用者三者在管理、运营、使用共享单车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其中有一条规定是,海口将共享单车管理纳入“门前三包”管理,发挥临街单位的监管作用。违规停放的单车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无法查出的及时反馈相关单位。同年7月,海口市约谈了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叫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
业内人士认为,庞大的资金池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诱使一些企业动用押金来扩大发展规模,获取资本市场的青睐,这种运营模式的核心是追求眼前利益,以规模取胜,但是其盈利速度跟不上亏本速度,再加上管理问题和政策问题,导致共享单车相继破产。
2018年10月20日,“快兔出行”发布停运公告:于2018年11月1日停止运营全国单车业务,原因是“公司业务调整”。这家首次进军海南市场的共享单车最终黯然退场。
涨价活命,“1元1小时”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今,海口市的街头依旧热闹非凡,但共享单车的颜色逐渐单调,再不复当初“一色难求”。摩拜不仅改了名字还换上了美团黄的颜色,哈啰背靠阿里资本过得还凑合,小蓝被滴滴收购后,改了身绿皮又重现江湖。霸占共享单车市场的“新三国”又掀起一轮新的较量。
和当初“赔本赚吆喝”的做法不同,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较量是互相涨价,这是提高营收的最直接方式,他们似乎意识到了赚钱才是初心。2019年3月,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将起步价调整为15分钟1元,率先打响涨价第一枪,每超过15分钟加0.5元,骑行1小时花费2.5元。随后,摩拜、哈啰也加入涨价大潮,其中哈啰更是一年涨价两次。这也意味着共享单车“1元1小时”时代一去不复返。
而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单车用户为2.05亿人,同比增长高达632.1%。2018年,共享单车用户仅同比增长14.6%至2.35亿人。2019年共享单车用户只有约0.24亿人的增长空间。而在海口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单车坟场”,成千上万的故障共享单车堆叠在一起,在日晒雨淋中成为一堆废铁。
在成片倒下的共享单车企业中,OFO的身影显得尤其刺眼,当初被寄予厚望代表活力的黄色,现在看来更像是讽刺“黄了”。“凡有人在,皆有剩余;凡有剩余,皆可共享。”共享经济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就是因为可以用较小的交易成本利用闲置资源,有望缓解能源和环境的难题。正基于此,共享单车是在鲜花和掌声中诞生的,但它的倒下所造成的资源消耗与浪费却触目惊心,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初心。
但是,新的生机也悄然萌芽,共享单车出现了“限定款”。2019年10月,海南大学迎来了两位“新朋友”———美团小黄和哈啰小蓝。校园车只能在海大海甸校区内骑行,超出地图划线部分要缴纳相应的调度费(小蓝校园车是15元,小黄校园车是5元)。由于只在校园里骑行,车况比较好,放得也比较整齐,深受师生的喜爱。而这种“限定款”的共享单车能否闯出一片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