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市科技奖揭晓,获奖机构中一半为企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市科技奖揭晓,获奖机构中一半为企业

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涌现特奖;关键领域“多点开花”;企业参与科技项目比例继续增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又诞生一批“硬核”成果。

图片来源:上海科委

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涌现特奖;关键领域“多点开花”;企业参与科技项目比例继续增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又诞生一批“硬核”成果。

5月19日,上海举行科技奖励大会,表彰过去一年科技创新成果, 308项科创成果及突出共享者被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获奖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田禾,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亚珠等2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此外,43个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1个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205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等2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科创中心建设内涵,上海科技创新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此次获奖的的项目中,也从多个方面受益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科技奖励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产生特别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最高规格的肯定。

2019年度获奖名单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涌现出的3项特等奖,赫然在目。上海自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今,累计涌现10项特等奖,今年的3项“大奖”是近年来最多的。

近年来, 上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领域,相关政策推动了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据统计,获奖的项目中,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成果获奖比重合计44.55%。而处于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游的新材料相关项目在自然奖和发明奖获奖项目中表现突出,占比分别达到了20.93%和12.90%,体现出上海在前沿、基础领域活跃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

此外,上海近年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一系列重大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2012至2019年年间颁发的10项特等奖中,从奖种看,有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特别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奖);有3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特别重要技术价值的首创性成果(技术发明奖);有6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科技进步奖)。

从学科看,10个特等奖分布于10个不同学科,既有面向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的大科学装置(光源、射电望远镜);也有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兴领域和卡脖子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如发明奖特等奖“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的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进步奖特等奖“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不仅创造性的提出了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而且深化了人们对于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也具有启示意义。

“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则作为上海全力打造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促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电力控制等领域软件研制,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本月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鼓励市场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当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880家获奖机构中有各类企业446家,占比50.7%;获奖项目前三参与完成单位(不含牵头)中企业191家、占比54.7%;高等级奖项前三企业有59家、占比55.1%。

从牵头占比看,在80项高等级奖项中,高校牵头45项、占比56.2%,医疗机构牵头16项、占比20%,科研院所牵头13项、占比16.2%,均显著高于企业6项、占比7.5%。

某种程度上表明,高校、院所以及医院等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和涌现中发挥着主要策源角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则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

2019年开启了长三角合作的新纪元,科技合作方面,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跨区域辐射作用显著,特别是与苏浙皖协同创新紧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特征明显2019年,所有880家完成单位中包括了204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3.18%。从近年情况看,上海与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最多。国际合作方面,38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市科技奖揭晓,获奖机构中一半为企业

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涌现特奖;关键领域“多点开花”;企业参与科技项目比例继续增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又诞生一批“硬核”成果。

图片来源:上海科委

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涌现特奖;关键领域“多点开花”;企业参与科技项目比例继续增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又诞生一批“硬核”成果。

5月19日,上海举行科技奖励大会,表彰过去一年科技创新成果, 308项科创成果及突出共享者被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获奖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田禾,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亚珠等2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此外,43个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1个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205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等2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科创中心建设内涵,上海科技创新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此次获奖的的项目中,也从多个方面受益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科技奖励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产生特别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最高规格的肯定。

2019年度获奖名单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涌现出的3项特等奖,赫然在目。上海自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今,累计涌现10项特等奖,今年的3项“大奖”是近年来最多的。

近年来, 上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领域,相关政策推动了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据统计,获奖的项目中,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成果获奖比重合计44.55%。而处于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游的新材料相关项目在自然奖和发明奖获奖项目中表现突出,占比分别达到了20.93%和12.90%,体现出上海在前沿、基础领域活跃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

此外,上海近年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一系列重大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2012至2019年年间颁发的10项特等奖中,从奖种看,有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特别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奖);有3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特别重要技术价值的首创性成果(技术发明奖);有6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科技进步奖)。

从学科看,10个特等奖分布于10个不同学科,既有面向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的大科学装置(光源、射电望远镜);也有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兴领域和卡脖子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如发明奖特等奖“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的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进步奖特等奖“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不仅创造性的提出了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而且深化了人们对于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也具有启示意义。

“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则作为上海全力打造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促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电力控制等领域软件研制,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本月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鼓励市场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当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880家获奖机构中有各类企业446家,占比50.7%;获奖项目前三参与完成单位(不含牵头)中企业191家、占比54.7%;高等级奖项前三企业有59家、占比55.1%。

从牵头占比看,在80项高等级奖项中,高校牵头45项、占比56.2%,医疗机构牵头16项、占比20%,科研院所牵头13项、占比16.2%,均显著高于企业6项、占比7.5%。

某种程度上表明,高校、院所以及医院等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和涌现中发挥着主要策源角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则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

2019年开启了长三角合作的新纪元,科技合作方面,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跨区域辐射作用显著,特别是与苏浙皖协同创新紧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特征明显2019年,所有880家完成单位中包括了204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3.18%。从近年情况看,上海与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最多。国际合作方面,38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