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两江四岸“一门一石一嘴”升级,应让来客留得住、看得久、带得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两江四岸“一门一石一嘴”升级,应让来客留得住、看得久、带得走

力争到2025年,两江四岸核心区将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文|曹钰

重庆是一座因长江、嘉陵江交汇而兴的山水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廊道。四山屏障、两江汇流的重庆主城,水体和江岸资源丰富,两江四岸逐渐成为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

5月13日,重庆市发布《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5月22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吁请支持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两江四岸核心区将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据了解,在具体实施上,两江四岸核心区将参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提出了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实施188个项目(包),总投资约578亿元,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其文旅板块将怎样开展“蜕变”升級?以哪些区域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体提升?

规划:三大核心区域要互为补充

近日,重庆市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现场动员会在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北嘴江滩公园举行,标志着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全面启动、加速实施,随着《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的发布,两江四岸核心区的规划蓝图更加清晰。

《实施方案》显示,两江四岸核心区由包含长江、嘉陵江交汇区域的朝天门-解放碑片区、江北嘴片区、弹子石-龙门浩片区围合而成,将重点实施朝天门广场改造、开埠文化遗址公园、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等代表性项目,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长嘉汇大景区,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建设成为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

据市政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相关负责人解读,“一门、一石、一嘴”是两江四岸核心区的点睛之笔。其中,朝天门将会被塑造为“山水之门、人文之门、开放之门”;江北将会被雕琢为“记忆之城、未来之城”,打造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南岸将是建设山水城市会客厅的重要支撑骨架。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秘书长郭道荣告诉界面重庆,两年前重庆四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暂缓主城区“两江四岸”地区开发建设活动的通知》,到如今推出《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或是为了统一设计、统一打造,表明了重庆将打造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决心。

他提到,两江四岸核心区“一门、一石、一嘴”的打造要形成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局面,同一时段的整体造型、主题、色彩等相互呼应和补充,让人游不厌,看不尽。

“朝天门-解放碑片区承载的历史积淀较为厚重,这里可以着重打造成展示巴渝文化的窗口,江北嘴片区则要向目光看向未来,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等智慧建设,提升‘智慧含量’,弹子石片区可打造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相合的展示区、休闲区、商业区。”郭道荣说。

人文:打造展现历史人文的艺术殿堂

曾有学者表示,与周边的西安、成都比起来,重庆的短板在于历史人文底蕴。但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重庆差的不是人文厚度,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此次方案中,也把该区域打造成“传承巴渝文化、承载乡愁记忆的历史人文风景眼”摆在了突出位置。

具体将“眼”放在哪里?郭道荣给出了他的建议。

“朝天门片区要将‘人文’之门的定位做实做亮,可充分利用朝天门广场的地下空间,来建设巴渝文化陈列馆,或是展现重庆风俗的民俗文化陈列馆,或是突出展示渝中区历史文化的母城文化陈列馆,这个空间都是适宜的。”他说。

此外,来福士的水景连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展示空间,适宜打造成为一个可以深度沉浸式体验巴渝文化的景观走廊,对城市文化推广大有裨益。

“一上一下形成呼应,一同构筑起展现巴渝历史人文的艺术殿堂、文化超市、城市阳台。”郭道荣说。“建好场所,还要把人流的动线串联起来,把朝天门码头、来福士广场、名人纪念馆、城墙、洪崖洞还有湖广会馆这些地方进行科学的线路规划,连成一条文旅动线,人流量大了,文化的传承自然会得到发扬光大,人若不走不看,文化永远是隔壁的文化。”

另一方面,长嘉汇所在的南部也是一处人文风景眼,此前在长嘉汇进行复刻重建的弹子石老街,是全国唯一将开埠文化为主轴的百年老街,汇聚丰厚历史文化,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对传承开埠文化、展示人文风景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实施方案》显示,该片区也将持续打造丰富的自然人文观景点,成为建设山水城市会客厅的重要支撑骨架。

总体上,将弹子石城市广场至慈云寺各地地区1.3公里总体打造出为城市会客室。另外,8千米长的各地历史人文景色海岸线基本建设也逐渐铺平。将打造出弹子石—海棠花细雨生态公园千米各地山城步道,重中之重打造出黄葛晚渡生态公园、海棠花细雨生态公园、开埠文化艺术森林公园、龙门浩、弹子石城市广场等连接点,以雕塑作品或绿色植物室外的造景、新科技等方式呈现黄葛晚渡、海棠花细雨、龙门浩月、字水宵灯等重庆巴渝文化艺术情景。

景观:强调以人为本,为人便利

以往水岸治理常常被认为是防洪、治污工程,而在此次两江四岸核心区环境整体提升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实施方案》中提到,比如要消落区治理,保护好湾、沱、滩、浩等独特水文地貌,根据不同的水位梯度,增加自然野趣的乡土植物;对一些既有的“灰色构筑物”——混凝土堡坎、挡墙等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分层蓄绿、垂直挂绿、码头还绿、崖壁增绿,让水岸“绿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段,逐步恢复适应水位变化、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滨江立体生态环境,栽种彩叶植物、四季花卉等,形成色彩斑斓的植物带、花卉带,让水岸“美起来”。

郭道荣则强调,在打造岸线的景观化整治和景观的岸线化布局的同时,要时刻强调“以人为本”,例如,滩涂坡面种植以黄桷树为代表的景观树木,高大遮阴,更加适合重庆夏季炎热的气候,为市民提供便利。

提升绿化品质的同时更要兼顾到人,因为绿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看,更要充分和人发生关系,如果修了大量的草坪却不让人活动,与眼有关与脚无关,就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他还指出,重庆山环水绕是最大的特色,但群众能享受到的滨水步道少之又少,多数都被马路生硬切割,“龙门浩、弹子石片区有条件实现恢复部分河街景观,可以重点打造1—3条亲水步道。”

江岸线条的生硬切割还往往体现在建筑群的外立面上,“建议市政规划时要考虑到,缘江滨水的城市建筑群外立面要联合夜景灯饰做整体的创意提升,充分借景借水,处理好建筑岸线与水面倒影的过渡关系,例如灯饰要考虑到与江面倒影形成完整的构图。”郭道荣说。

价值升级:要让“网红”变“深红”

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重庆市将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品牌,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八方游客来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事实上,让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文旅价值超越“网红打卡地”的层面,则是要义之一。不但要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览中领略这座城市更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还要在“引得来”、“饱眼福”、“饱口福”的基础上,“留得住”、“看得久”、“带得走”。也即要让“网红”变“深红”,让游客真正停下来“沉浸式”体验这座城市的内涵。

对此,郭道荣表示,城市发展规划是一道大命题,要具备具象思维、逻辑思维,还需要上升到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才能把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打造做到好上加好,如果只具备前两种思维,很难在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色中打造出特色,而后两种思维则需要真正用心沉淀,发现和挖掘深层次文化价值,并进行再创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两江四岸“一门一石一嘴”升级,应让来客留得住、看得久、带得走

力争到2025年,两江四岸核心区将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文|曹钰

重庆是一座因长江、嘉陵江交汇而兴的山水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廊道。四山屏障、两江汇流的重庆主城,水体和江岸资源丰富,两江四岸逐渐成为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

5月13日,重庆市发布《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5月22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吁请支持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两江四岸核心区将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据了解,在具体实施上,两江四岸核心区将参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提出了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实施188个项目(包),总投资约578亿元,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其文旅板块将怎样开展“蜕变”升級?以哪些区域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体提升?

规划:三大核心区域要互为补充

近日,重庆市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现场动员会在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北嘴江滩公园举行,标志着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全面启动、加速实施,随着《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的发布,两江四岸核心区的规划蓝图更加清晰。

《实施方案》显示,两江四岸核心区由包含长江、嘉陵江交汇区域的朝天门-解放碑片区、江北嘴片区、弹子石-龙门浩片区围合而成,将重点实施朝天门广场改造、开埠文化遗址公园、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等代表性项目,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长嘉汇大景区,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建设成为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

据市政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相关负责人解读,“一门、一石、一嘴”是两江四岸核心区的点睛之笔。其中,朝天门将会被塑造为“山水之门、人文之门、开放之门”;江北将会被雕琢为“记忆之城、未来之城”,打造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南岸将是建设山水城市会客厅的重要支撑骨架。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秘书长郭道荣告诉界面重庆,两年前重庆四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暂缓主城区“两江四岸”地区开发建设活动的通知》,到如今推出《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或是为了统一设计、统一打造,表明了重庆将打造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决心。

他提到,两江四岸核心区“一门、一石、一嘴”的打造要形成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局面,同一时段的整体造型、主题、色彩等相互呼应和补充,让人游不厌,看不尽。

“朝天门-解放碑片区承载的历史积淀较为厚重,这里可以着重打造成展示巴渝文化的窗口,江北嘴片区则要向目光看向未来,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等智慧建设,提升‘智慧含量’,弹子石片区可打造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相合的展示区、休闲区、商业区。”郭道荣说。

人文:打造展现历史人文的艺术殿堂

曾有学者表示,与周边的西安、成都比起来,重庆的短板在于历史人文底蕴。但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重庆差的不是人文厚度,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此次方案中,也把该区域打造成“传承巴渝文化、承载乡愁记忆的历史人文风景眼”摆在了突出位置。

具体将“眼”放在哪里?郭道荣给出了他的建议。

“朝天门片区要将‘人文’之门的定位做实做亮,可充分利用朝天门广场的地下空间,来建设巴渝文化陈列馆,或是展现重庆风俗的民俗文化陈列馆,或是突出展示渝中区历史文化的母城文化陈列馆,这个空间都是适宜的。”他说。

此外,来福士的水景连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展示空间,适宜打造成为一个可以深度沉浸式体验巴渝文化的景观走廊,对城市文化推广大有裨益。

“一上一下形成呼应,一同构筑起展现巴渝历史人文的艺术殿堂、文化超市、城市阳台。”郭道荣说。“建好场所,还要把人流的动线串联起来,把朝天门码头、来福士广场、名人纪念馆、城墙、洪崖洞还有湖广会馆这些地方进行科学的线路规划,连成一条文旅动线,人流量大了,文化的传承自然会得到发扬光大,人若不走不看,文化永远是隔壁的文化。”

另一方面,长嘉汇所在的南部也是一处人文风景眼,此前在长嘉汇进行复刻重建的弹子石老街,是全国唯一将开埠文化为主轴的百年老街,汇聚丰厚历史文化,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对传承开埠文化、展示人文风景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实施方案》显示,该片区也将持续打造丰富的自然人文观景点,成为建设山水城市会客厅的重要支撑骨架。

总体上,将弹子石城市广场至慈云寺各地地区1.3公里总体打造出为城市会客室。另外,8千米长的各地历史人文景色海岸线基本建设也逐渐铺平。将打造出弹子石—海棠花细雨生态公园千米各地山城步道,重中之重打造出黄葛晚渡生态公园、海棠花细雨生态公园、开埠文化艺术森林公园、龙门浩、弹子石城市广场等连接点,以雕塑作品或绿色植物室外的造景、新科技等方式呈现黄葛晚渡、海棠花细雨、龙门浩月、字水宵灯等重庆巴渝文化艺术情景。

景观:强调以人为本,为人便利

以往水岸治理常常被认为是防洪、治污工程,而在此次两江四岸核心区环境整体提升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实施方案》中提到,比如要消落区治理,保护好湾、沱、滩、浩等独特水文地貌,根据不同的水位梯度,增加自然野趣的乡土植物;对一些既有的“灰色构筑物”——混凝土堡坎、挡墙等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分层蓄绿、垂直挂绿、码头还绿、崖壁增绿,让水岸“绿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段,逐步恢复适应水位变化、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滨江立体生态环境,栽种彩叶植物、四季花卉等,形成色彩斑斓的植物带、花卉带,让水岸“美起来”。

郭道荣则强调,在打造岸线的景观化整治和景观的岸线化布局的同时,要时刻强调“以人为本”,例如,滩涂坡面种植以黄桷树为代表的景观树木,高大遮阴,更加适合重庆夏季炎热的气候,为市民提供便利。

提升绿化品质的同时更要兼顾到人,因为绿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看,更要充分和人发生关系,如果修了大量的草坪却不让人活动,与眼有关与脚无关,就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他还指出,重庆山环水绕是最大的特色,但群众能享受到的滨水步道少之又少,多数都被马路生硬切割,“龙门浩、弹子石片区有条件实现恢复部分河街景观,可以重点打造1—3条亲水步道。”

江岸线条的生硬切割还往往体现在建筑群的外立面上,“建议市政规划时要考虑到,缘江滨水的城市建筑群外立面要联合夜景灯饰做整体的创意提升,充分借景借水,处理好建筑岸线与水面倒影的过渡关系,例如灯饰要考虑到与江面倒影形成完整的构图。”郭道荣说。

价值升级:要让“网红”变“深红”

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重庆市将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品牌,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八方游客来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事实上,让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文旅价值超越“网红打卡地”的层面,则是要义之一。不但要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览中领略这座城市更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还要在“引得来”、“饱眼福”、“饱口福”的基础上,“留得住”、“看得久”、“带得走”。也即要让“网红”变“深红”,让游客真正停下来“沉浸式”体验这座城市的内涵。

对此,郭道荣表示,城市发展规划是一道大命题,要具备具象思维、逻辑思维,还需要上升到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才能把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打造做到好上加好,如果只具备前两种思维,很难在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色中打造出特色,而后两种思维则需要真正用心沉淀,发现和挖掘深层次文化价值,并进行再创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