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与人为邻,却在偏见与傲慢中分崩离析|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与人为邻,却在偏见与傲慢中分崩离析|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婚姻、女性、印度中产、巴赫、美国茶党、十字军东征、网上遗产……

来源:站酷海洛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鞋带》

[意] 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著 陈英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5

当年迈的阿尔多回首过去时,他念念不忘的是与情人莉迪娅在一起的时光。青春爱情的光环照亮神思恍惚的暮年,抛妻弃子的往事经年累月地积压于庸常的婚姻之上,刻写出一道早已存在却无人愿意承认的裂痕。

关于婚姻,已经有太多的隐喻,“琴瑟和谐”与“金玉良缘”、“坟墓”与“围城”。对意大利作家梅尼科·斯塔尔诺内来说,婚姻是“鞋带”:两只鞋子的鞋带紧紧绑在一起,互相折磨,互相牵绊。这部书是斯塔尔诺内“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用尖刻、细腻的笔法展示了暮年的生活与婚姻的错综复杂。本书的英文版译者、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称:“它是一部巧妙的推理小说,一部由错误构成的戏剧,一部家庭剧,一部悲剧。它也是对性革命、妇女解放、理性和非理性冲动的犀利评论。”

诚如拉希莉所言,《鞋带》是一个比例完美的立方体,把它转过来,我们还能发现人在孱弱、渺小之外的另一面。曾经有人传言,风靡全球的神秘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正是斯塔尔诺内、斯塔尔诺内否认了这一传言,但在本书的中文版译者、同时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版译者陈英看来,费兰特和斯塔尔诺内都擅于“挖掘那些并不美好的感情”,并寻找人可能遇见的温馨与美好。

《她们》

阎连科 著
磨铁图书|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4

在最新的散文作品《她们》中,阎连科讲述了与自己的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女性的故事:母亲、妻子、姑姑婶婶、相亲对象……耗时十年,阎连科在写作中重新回顾了自己与“她们”的关系,把“她们”的个人际遇放到过去几十年女性命运的历史沉浮中进行思索。

本书出版后,阎连科坦言曾因不少读者将之看作《我与父辈》的姊妹篇而感到气馁。在他看来,男性与女性的生命虽然有诸多交叉,但她们是“作为人的女性”,也是“作为女性的个体的人”,而绝不是他们中的一群,尽管自己写作《她们》时无意于加入女性主义的讨论,对女性主义的认识也存在诸多盲区,但“尽力理解为人的‘她们’却是自己一点也不敢马虎的事”。此外,阎连科也希望《她们》的散文写作可以是对中国当代散文套路约束的一次突破,能够超出朱自清的《背影》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家族亲情散文叙事有所拓展。

《维系婚姻的秘密:一个美国记者在印度的十年追访》

[美] 伊丽莎白·弗洛克 著 何金娥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5

为什么恋人在灾难的阻绝中爱得更加炽烈,在死亡的威胁里祈祷永不分离的结合,婚姻却总是前途叵测?美国新闻记者伊丽莎白·弗洛克在22岁时只身前往孟买,在那里,她结识了三对与众不同的印度夫妻。他们爱情的真诚、感性让伊丽莎白赞叹不已,她似乎在孟买戏剧般的爱情故事里找到了以往经验里缺少的那份忠贞,但几年后的重访让伊丽莎白看到,从前忠贞不渝的爱情不再绚烂,婚姻在城市的剧变与观念的冲突下摇摇晃晃——就像许多人都经历过的那样。

婚姻中的人在变化,见证婚姻的城市也在变化。过去的十来年间,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革命同时呼啸而来,它们改变了城市的样貌,也正在颠覆印度人的婚姻。伊丽莎白注意到,随着婚恋观念的改变以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许多来自中产阶级的夫妻创造了新的婚姻规则,却又受困于社会的非议和排斥。他们的梦想、痛苦与喜悦都带有这座城市的身影。

尽管这些曲折的婚姻故事不会许诺读者童话式的幻想,但书中敢于打破陈规、直面爱恨的女性总是带给人勇气。这本书既是孟买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报告,也是印度女性在家庭、婚姻与事业中探寻自身的成长记录。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著 王隽妮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5

本书作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童年的家中有两幅巴赫的肖像,日与夜地陪伴他成长。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历史与阿拉伯语学位后,加德纳踏上了专业的音乐学习道路,成为一名顶尖的指挥家,如今,他被视为巴赫作品最权威的诠释者。

历史学的训练让加德纳在传记写作中保有一贯的严谨态度,而指挥家的身份又将他放到一个更接近巴赫的位置,架起了语言、音乐与视觉想象间的桥梁。加德纳谈论巴赫的康塔塔、经文歌、受难曲和弥撒曲带来的音乐体验和冲击,试图认识这个“创作中的巴赫”,在他平日的无趣和偶尔的疯狂外发现其复杂粗犷的个性、智慧与风趣。加德纳认为,过去的巴赫研究常常将作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客体的音乐家分开,甚至隐去主体,这种截然排除主观性的做法或以客观认识人物为出发点,却封塞了探寻巴赫人格多面性的可能。

《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著 夏凡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5

2020美国总统大选局势晦暗,民粹主义等各种保守势力却已在全球占得上风。时间拨回到2016年,特朗普上台一事还让许多美国民众大为费解,许多人打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希望从中求解一二。

霍赫希尔德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和知名作家。2011年,霍赫希尔德来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茶党大本营,以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口,对当地社区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尝试探索保守派人士的故事,理解阶级、种族、政府、媒体等对他们政治情感的影响。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裂隙显得愈发难以弥合,双方大张旗鼓地摇旗呐喊,那声音却只是为了在自己的耳边回荡。霍赫希尔德指出,同理心之墙横亘在人与人之间,是我们深刻理解他人的障碍,导致了我们对持有不同信仰、成长于不同环境的人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敌意,而当我们在动荡中急于把握确定性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被扭曲塞入既有的思维定式,我们与人为邻,却在偏见与傲慢中分崩离析。

《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

[英]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著 马千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5

“十字军东征”这一说法就已经暗示了我们站在何种角度去看这场历时两百年的战争:无论是将它归结于宗教信仰的盲从、人性的卑劣野蛮,还是奉作无畏牺牲的殉道,说话的“我们”总是从西方出发,将目光投注到奇异、遥远的东方。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中世纪史副教授托马斯·阿斯布里奇力图在《战争的试炼》中用“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双视角来探究这段历史,并检视当时人对战争的印象和体验。阿斯布里奇运用了从拉丁语、古法语、希腊语到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亚美尼亚语的大量文本材料,并结合古堡、钱币等物质研究成果来追溯这一宏大历史事件,尝试理清圣战的起源和成因。另外,十字军时代的基督世界与伊斯兰世界是彻底充满纷争,还是存在零星遍野的交流,同样是亟需学界研究的问题。

《张光宇小集》

唐薇 黄大刚 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2

艺术家张仃在评价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时指出,当前的研究大多将精力集中在中国画、油画等“正统艺术”与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家身上,对漫画、插图艺术与杂志画家关注甚少,一批大家正逐渐被遗忘,像是上世纪创作了《大闹天宫》一系列传神人物形象的艺术家张光宇,在今天的美术史研究上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张光宇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他13岁开始学艺,平生涉猎颇广,在漫画、广告设计、电影美术等领域都颇有造诣。在上海时期,张光宇还致力于艺术杂志的编辑出版,参与创办了《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杂志。此次出版的《张光宇小集》从其《西游漫记》《水泊梁山英雄谱》《民间情歌》等作品中精选绘画近500幅,展现张光宇融汇中西的艺术风格。在《民间情歌》中,可以看到墨西哥画家珂弗罗皮斯夸张手法的印记,《水泊梁山英雄谱》则更具民族风格,气韵动人。讽刺漫画《西游漫记》风格犀利,借用西游故事画尽了陪都重庆的官场万象。此外,《张光宇小集》还收录了夏衍、黄苗子等回忆与张光宇交游的文章。

张仃认为,张光宇应与齐白石、黄宾虹并列,以重新发现中国现代美术的一大脉络。《张光宇小集》的出版或能填补一些空白。

《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

[英] 伊莱恩·卡斯凯特 著  张淼 译
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4

英剧《黑镜》第二季中,玛莎的男友艾仕在一次意外车祸中不幸去世。在思念的痛苦折磨下,玛莎订购了一个几可以假乱真的假艾仕——它有艾仕的形貌,也有艾仕的声音、说话方式与记忆。这是智能机器人从互联网公开足迹中学来的,如果向它开放更私密的社交网络记录,它就能更好地模仿那个已经去世的人类。

如果能借助生前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印记重生,“我”究竟还是不是自己?在“我”死后,谁能够决定我的重生?尽管互联网时代以前的人类死亡后多多少少也会在世间留下痕迹,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记录是私人的而非公开的。今天,我们的“网上遗产”不会凭空消失,它阻碍了生者对死亡的释然,也加剧了我们对信息技术滥用的恐惧。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在本书中记录了人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从心理学、社会学、法律、伦理等多个角度反思了数字时代的爱与恐惧,记忆、死亡与不朽:每个人都渴望留住与所爱之人有关的记忆,而当遗忘被迫终止,记忆无所删减时,人类也就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在过往的片段中苦苦挣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与人为邻,却在偏见与傲慢中分崩离析|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婚姻、女性、印度中产、巴赫、美国茶党、十字军东征、网上遗产……

来源:站酷海洛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鞋带》

[意] 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著 陈英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5

当年迈的阿尔多回首过去时,他念念不忘的是与情人莉迪娅在一起的时光。青春爱情的光环照亮神思恍惚的暮年,抛妻弃子的往事经年累月地积压于庸常的婚姻之上,刻写出一道早已存在却无人愿意承认的裂痕。

关于婚姻,已经有太多的隐喻,“琴瑟和谐”与“金玉良缘”、“坟墓”与“围城”。对意大利作家梅尼科·斯塔尔诺内来说,婚姻是“鞋带”:两只鞋子的鞋带紧紧绑在一起,互相折磨,互相牵绊。这部书是斯塔尔诺内“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用尖刻、细腻的笔法展示了暮年的生活与婚姻的错综复杂。本书的英文版译者、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称:“它是一部巧妙的推理小说,一部由错误构成的戏剧,一部家庭剧,一部悲剧。它也是对性革命、妇女解放、理性和非理性冲动的犀利评论。”

诚如拉希莉所言,《鞋带》是一个比例完美的立方体,把它转过来,我们还能发现人在孱弱、渺小之外的另一面。曾经有人传言,风靡全球的神秘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正是斯塔尔诺内、斯塔尔诺内否认了这一传言,但在本书的中文版译者、同时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版译者陈英看来,费兰特和斯塔尔诺内都擅于“挖掘那些并不美好的感情”,并寻找人可能遇见的温馨与美好。

《她们》

阎连科 著
磨铁图书|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4

在最新的散文作品《她们》中,阎连科讲述了与自己的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女性的故事:母亲、妻子、姑姑婶婶、相亲对象……耗时十年,阎连科在写作中重新回顾了自己与“她们”的关系,把“她们”的个人际遇放到过去几十年女性命运的历史沉浮中进行思索。

本书出版后,阎连科坦言曾因不少读者将之看作《我与父辈》的姊妹篇而感到气馁。在他看来,男性与女性的生命虽然有诸多交叉,但她们是“作为人的女性”,也是“作为女性的个体的人”,而绝不是他们中的一群,尽管自己写作《她们》时无意于加入女性主义的讨论,对女性主义的认识也存在诸多盲区,但“尽力理解为人的‘她们’却是自己一点也不敢马虎的事”。此外,阎连科也希望《她们》的散文写作可以是对中国当代散文套路约束的一次突破,能够超出朱自清的《背影》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家族亲情散文叙事有所拓展。

《维系婚姻的秘密:一个美国记者在印度的十年追访》

[美] 伊丽莎白·弗洛克 著 何金娥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5

为什么恋人在灾难的阻绝中爱得更加炽烈,在死亡的威胁里祈祷永不分离的结合,婚姻却总是前途叵测?美国新闻记者伊丽莎白·弗洛克在22岁时只身前往孟买,在那里,她结识了三对与众不同的印度夫妻。他们爱情的真诚、感性让伊丽莎白赞叹不已,她似乎在孟买戏剧般的爱情故事里找到了以往经验里缺少的那份忠贞,但几年后的重访让伊丽莎白看到,从前忠贞不渝的爱情不再绚烂,婚姻在城市的剧变与观念的冲突下摇摇晃晃——就像许多人都经历过的那样。

婚姻中的人在变化,见证婚姻的城市也在变化。过去的十来年间,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革命同时呼啸而来,它们改变了城市的样貌,也正在颠覆印度人的婚姻。伊丽莎白注意到,随着婚恋观念的改变以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许多来自中产阶级的夫妻创造了新的婚姻规则,却又受困于社会的非议和排斥。他们的梦想、痛苦与喜悦都带有这座城市的身影。

尽管这些曲折的婚姻故事不会许诺读者童话式的幻想,但书中敢于打破陈规、直面爱恨的女性总是带给人勇气。这本书既是孟买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报告,也是印度女性在家庭、婚姻与事业中探寻自身的成长记录。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著 王隽妮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5

本书作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童年的家中有两幅巴赫的肖像,日与夜地陪伴他成长。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历史与阿拉伯语学位后,加德纳踏上了专业的音乐学习道路,成为一名顶尖的指挥家,如今,他被视为巴赫作品最权威的诠释者。

历史学的训练让加德纳在传记写作中保有一贯的严谨态度,而指挥家的身份又将他放到一个更接近巴赫的位置,架起了语言、音乐与视觉想象间的桥梁。加德纳谈论巴赫的康塔塔、经文歌、受难曲和弥撒曲带来的音乐体验和冲击,试图认识这个“创作中的巴赫”,在他平日的无趣和偶尔的疯狂外发现其复杂粗犷的个性、智慧与风趣。加德纳认为,过去的巴赫研究常常将作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客体的音乐家分开,甚至隐去主体,这种截然排除主观性的做法或以客观认识人物为出发点,却封塞了探寻巴赫人格多面性的可能。

《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著 夏凡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5

2020美国总统大选局势晦暗,民粹主义等各种保守势力却已在全球占得上风。时间拨回到2016年,特朗普上台一事还让许多美国民众大为费解,许多人打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希望从中求解一二。

霍赫希尔德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和知名作家。2011年,霍赫希尔德来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茶党大本营,以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口,对当地社区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尝试探索保守派人士的故事,理解阶级、种族、政府、媒体等对他们政治情感的影响。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裂隙显得愈发难以弥合,双方大张旗鼓地摇旗呐喊,那声音却只是为了在自己的耳边回荡。霍赫希尔德指出,同理心之墙横亘在人与人之间,是我们深刻理解他人的障碍,导致了我们对持有不同信仰、成长于不同环境的人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敌意,而当我们在动荡中急于把握确定性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被扭曲塞入既有的思维定式,我们与人为邻,却在偏见与傲慢中分崩离析。

《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

[英]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著 马千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5

“十字军东征”这一说法就已经暗示了我们站在何种角度去看这场历时两百年的战争:无论是将它归结于宗教信仰的盲从、人性的卑劣野蛮,还是奉作无畏牺牲的殉道,说话的“我们”总是从西方出发,将目光投注到奇异、遥远的东方。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中世纪史副教授托马斯·阿斯布里奇力图在《战争的试炼》中用“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双视角来探究这段历史,并检视当时人对战争的印象和体验。阿斯布里奇运用了从拉丁语、古法语、希腊语到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亚美尼亚语的大量文本材料,并结合古堡、钱币等物质研究成果来追溯这一宏大历史事件,尝试理清圣战的起源和成因。另外,十字军时代的基督世界与伊斯兰世界是彻底充满纷争,还是存在零星遍野的交流,同样是亟需学界研究的问题。

《张光宇小集》

唐薇 黄大刚 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2

艺术家张仃在评价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时指出,当前的研究大多将精力集中在中国画、油画等“正统艺术”与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家身上,对漫画、插图艺术与杂志画家关注甚少,一批大家正逐渐被遗忘,像是上世纪创作了《大闹天宫》一系列传神人物形象的艺术家张光宇,在今天的美术史研究上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张光宇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他13岁开始学艺,平生涉猎颇广,在漫画、广告设计、电影美术等领域都颇有造诣。在上海时期,张光宇还致力于艺术杂志的编辑出版,参与创办了《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杂志。此次出版的《张光宇小集》从其《西游漫记》《水泊梁山英雄谱》《民间情歌》等作品中精选绘画近500幅,展现张光宇融汇中西的艺术风格。在《民间情歌》中,可以看到墨西哥画家珂弗罗皮斯夸张手法的印记,《水泊梁山英雄谱》则更具民族风格,气韵动人。讽刺漫画《西游漫记》风格犀利,借用西游故事画尽了陪都重庆的官场万象。此外,《张光宇小集》还收录了夏衍、黄苗子等回忆与张光宇交游的文章。

张仃认为,张光宇应与齐白石、黄宾虹并列,以重新发现中国现代美术的一大脉络。《张光宇小集》的出版或能填补一些空白。

《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

[英] 伊莱恩·卡斯凯特 著  张淼 译
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4

英剧《黑镜》第二季中,玛莎的男友艾仕在一次意外车祸中不幸去世。在思念的痛苦折磨下,玛莎订购了一个几可以假乱真的假艾仕——它有艾仕的形貌,也有艾仕的声音、说话方式与记忆。这是智能机器人从互联网公开足迹中学来的,如果向它开放更私密的社交网络记录,它就能更好地模仿那个已经去世的人类。

如果能借助生前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印记重生,“我”究竟还是不是自己?在“我”死后,谁能够决定我的重生?尽管互联网时代以前的人类死亡后多多少少也会在世间留下痕迹,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记录是私人的而非公开的。今天,我们的“网上遗产”不会凭空消失,它阻碍了生者对死亡的释然,也加剧了我们对信息技术滥用的恐惧。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在本书中记录了人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从心理学、社会学、法律、伦理等多个角度反思了数字时代的爱与恐惧,记忆、死亡与不朽:每个人都渴望留住与所爱之人有关的记忆,而当遗忘被迫终止,记忆无所删减时,人类也就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在过往的片段中苦苦挣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