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出品人、制片人李亚平 :《春潮》不是怨恨,是对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出品人、制片人李亚平 :《春潮》不是怨恨,是对话

“它其实是把这些怨恨和对抗撕开,会让一些人看到自己,至少你会知道世界上有人和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和经历,你们是可以去互相慰藉的。如果你感觉压在心中的一些东西能够化解,那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从左至右:导演杨荔钠、主演郝蕾、出品人李亚平

“随和友善,渴望对话”,在导演杨荔钠的自述信中,她这样描述《春潮》。

随着一次特殊时期的特殊上映,《春潮》由小圈子里的珍藏,走入了更广阔的对话视野中,激发出了超预期的回响。

爱,控制,沟通,压力,成长,希望,不同的人从影片中找到了不同的关注点,牵连出的是背后各自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大家将《春潮》定义为文艺片,我觉得它其实没那么文艺,它非常现实,有些严肃,但不晦涩不曲高和寡,反而与普通人有着很多共鸣。”影片的出品人、制片人李亚平这样表示。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共鸣感,令李亚平在三年多前投入了与杨荔钠的这场创作中。

这场创作里有冒进,决然,更有许多机缘。而幸运的是,这场曾经的冒险,在当下实现了更多的意义。

1 “如果你不爱看这部电影,说明你真的很幸福”

《春潮》发生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一个小家庭,以及由她们延展开去的少数人,少数空间。但恰恰因为放在这样波澜不惊的背景中,影片的重点大量放在了对生活、情绪、心理、关系的透彻写实上,才埋下了许多的共性。

通过姥姥、女儿、外孙女三代女性三条故事线的细密铺垫,它讲出了可能在半数人生命中存在过或依然存在着的传统家庭状态,人们在爱与亲密关系中的艰难探索,女性在时代变化中的不同状态,家庭与时代的相互拉扯又如何在一些人的身上发生作用——如同片名,一股股潮水暗涌,留下痕迹。

母女间的压抑对抗都在细节处

真实,或许是这部影片存在意义的最重要底色。比如故事本身,藏着导演兼编剧杨荔钠自己的许多人生体验,她自述片中姥姥身上有着她大姨和母亲两个人的影子。影片中的家,则是在杨荔钠幼时长期生活的大姨家中拍摄,所有的布景都保持着生活中真实的面貌。

对于许多观众来说,郝蕾和金燕玲两位影后级演员的出演,可能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始吸引力。两位同样经过生活沉淀的女演员,合力将一对母女间复杂的关系和压抑的状态进行了高度的呈现——为了保护情绪氛围,两位演员在片场甚至都避免交流,刻意保持着家庭冷暴力的温度,而一到镜头下,就会瞬间进入那对相互胶着却都走不出去的母女。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共同构成《春潮》中这种特殊的既有压制,又很激烈的张力。

尽管故事会让人感到憋闷,李亚平却不希望观众误读这部电影是在讲述怨恨。

“它其实是把这些怨恨和对抗撕开,会让一些人看到自己,至少你会知道世界上有人和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和经历,你们是可以去互相慰藉的。如果你感觉压在心中的一些东西能够化解,那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

李亚平说,为了能够去传达一些正向积极的温度和力量,影片在潜台词,在一些影像的调性,以及剪辑上,其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希望让人们虽看到残酷但能跨过去。

“当然,后来我们总结发现有一部分观众还是表示他们没看懂或者说不爱看这部电影,其实我们觉得一定程度上,这真的说明这些观众是很幸运的人,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2 “跳起来够着去做了这件事”

李亚平的爱美影视专注于内容开发与制作,出于对项目投资的责任,多数时候他们精密考量审慎判断,在对市场有把握的前提下才会启动项目,但他们也依然有一定预算,用来支持一些新生的、小体量的、作者型的导演和项目。

2016年,她收到了一份2000字的故事大纲,就是杨荔钠这个关于三代人的家庭故事。大纲尽管朴素,从中却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且故事的切入点又含有一些有意思的电影结构,她预判,这是一位带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对人生、社会、时代有思考,同时又有非常好的艺术风格的创作者。

在李亚平看来,《春潮》会是个很有分量的作品,于是打算用他们对作者型电影的高位预算,百万级,来进行支撑。

后来,杨荔钠将故事完整地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剧本。当故事越完整剧本越丰满,制作难度却更清晰地摆在了创作团队的眼前:拍摄体量会很大,可能会是四个小时的内容量;拍摄难度也很大,剧本中有许多偏意识流的画面,可能无法实拍,需要做特效,而这也是原本的预算所无法支撑的。

此外,现实性的难度还体现在,对表演者的要求。

“我们也找到了一些优秀的女演员,她们觉得剧本不错,但表演上的挑战和压力比较大,因为这里的女性角色都非常有力量,内心的跨度也很大,不一定能驾驭好。”李亚平向我们表示。

此时,一个机缘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视角。在影片的另一位制片人程青松将剧本发给郝蕾和金燕玲之后,两位女演员都对剧本表示出了认可和对角色的认同,快速的沟通后就敲定下了参演的意愿。

这给了李亚平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她和团队果断决定不再将这部作品作为小体量文艺片来制作,而是进行更大体量的、具备工业属性的制作。

于是,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组建了。监制之一廖庆松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与台湾新电影时期的每一位重要导演都合作过,被称为台湾新电影的“保姆”——事实上,李亚平也将他称为《春潮》的“保姆”,亲手为影片做了一版又一版的剪辑,不断进行各种平衡与取舍。另一位监制市山尚三,是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制片,同时也是海外发行领域的专家,为《春潮》积极推进海外展映和发行。摄影师则是《艋舺》、《武侠》等影片的摄影师包轩鸣,他用自己的技艺也帮助导演实现了许多意象上的打造,并令这部影片在去年的上影节获得最佳摄影奖。

有意思的是,影片完成后,导演杨荔钠对李亚平说,“或许我做不了那么文艺的,可能还是离通俗更近一些”——在更面向大众的创作和表达中,创作者也在发现更多的自我。

影视寒冬中,在难以获得外部投资支持的情况下,爱美影视硬是靠着自己其他商业片的利润,全力支持着《春潮》的制作,最终投入达到了1500万。

“对于没有太大市场企图的影片,这确实是我们第一次投入这么大体量,也是跳起来够着去做了这件事。客观来说,这样的投资行为其实是比较冒进、有风险的,一般都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最终的艺术创作是成功的,但确实这三年我们会有困难和压力。”李亚平坦言。这其间的平衡与调和,对于她和团队而言,也依然在探索。

3 “合适的时间,放大了我们当时做这件事的意义”

《春潮》原定于今年3月上映,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它与其他电影一样打乱了节奏。

李亚平告诉我们,在5月上线视频平台之前,制作团队也经历过许多的疑问与反复。

一方面,过去从没有过这样一部带着文艺、现实属性的影片,直接先在网上大规模播映。

另一方面他们会担心,如果观众无法沉浸,收看几分钟之后觉得节奏太慢或者太闷,就退出了该怎么办?

在反复的探讨和衡量中,团队想清楚了一些核心问题。从影片本质来说,《春潮》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而非视觉奇观——尽管如此,对影迷而言,无法在大银幕观赏仍旧是遗憾的,于是决定在网络点播后,李亚平心怀忐忑,与摄影师包轩鸣做了沟通,毕竟网络端可能无法凸显摄影师的努力与成效。

但另一方面,在院线,文艺片市场本来也是小众的,如果放在常规时期并不会在线下获得大规模的排片。而当下,在线上播映反而可能吸引关注,获得更多的观看。

当然,前提还是作品得抗打。

最终的热度证明了团队的勇气和判断。《春潮》自开播后,连续数日都位居豆瓣实时热门电影榜首位,在实时热门书影音榜单上也排在前三。而这样一部偏向小众的影片,至今(5月25日)也获得了超过17000人的打分,评分稳定在7.2分——这样的打分热度,甚至超过同期许多热播剧集。

“能够在这样特殊的时间点,以一部风格类型比较独特的作品去线上与观众进行连接,虽然有些意外,却也放大了我们当时做这件事的意义。”

同时别具意义的是,线上播映也刷新了李亚平及创作团队对网络观众的一些认知,“我们原来认为网上观影的观众可能更偏向娱乐性,其实结果证明并不存在这种绝对的局限,并且很多观众非常具有观赏水平”。

线上播映也并没有对《春潮》未来的院线展映产生限制性影响。李亚平告诉我们,他们与院线方的沟通依然通畅,彼此都有下一步合作的诚意。在判断疫情基本平稳结束后,《春潮》甚至有望作为先期支持影院复工的第一批内容产品进入院线,并尝试进行比较长周期的播映。

版式:王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出品人、制片人李亚平 :《春潮》不是怨恨,是对话

“它其实是把这些怨恨和对抗撕开,会让一些人看到自己,至少你会知道世界上有人和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和经历,你们是可以去互相慰藉的。如果你感觉压在心中的一些东西能够化解,那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从左至右:导演杨荔钠、主演郝蕾、出品人李亚平

“随和友善,渴望对话”,在导演杨荔钠的自述信中,她这样描述《春潮》。

随着一次特殊时期的特殊上映,《春潮》由小圈子里的珍藏,走入了更广阔的对话视野中,激发出了超预期的回响。

爱,控制,沟通,压力,成长,希望,不同的人从影片中找到了不同的关注点,牵连出的是背后各自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大家将《春潮》定义为文艺片,我觉得它其实没那么文艺,它非常现实,有些严肃,但不晦涩不曲高和寡,反而与普通人有着很多共鸣。”影片的出品人、制片人李亚平这样表示。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共鸣感,令李亚平在三年多前投入了与杨荔钠的这场创作中。

这场创作里有冒进,决然,更有许多机缘。而幸运的是,这场曾经的冒险,在当下实现了更多的意义。

1 “如果你不爱看这部电影,说明你真的很幸福”

《春潮》发生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一个小家庭,以及由她们延展开去的少数人,少数空间。但恰恰因为放在这样波澜不惊的背景中,影片的重点大量放在了对生活、情绪、心理、关系的透彻写实上,才埋下了许多的共性。

通过姥姥、女儿、外孙女三代女性三条故事线的细密铺垫,它讲出了可能在半数人生命中存在过或依然存在着的传统家庭状态,人们在爱与亲密关系中的艰难探索,女性在时代变化中的不同状态,家庭与时代的相互拉扯又如何在一些人的身上发生作用——如同片名,一股股潮水暗涌,留下痕迹。

母女间的压抑对抗都在细节处

真实,或许是这部影片存在意义的最重要底色。比如故事本身,藏着导演兼编剧杨荔钠自己的许多人生体验,她自述片中姥姥身上有着她大姨和母亲两个人的影子。影片中的家,则是在杨荔钠幼时长期生活的大姨家中拍摄,所有的布景都保持着生活中真实的面貌。

对于许多观众来说,郝蕾和金燕玲两位影后级演员的出演,可能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始吸引力。两位同样经过生活沉淀的女演员,合力将一对母女间复杂的关系和压抑的状态进行了高度的呈现——为了保护情绪氛围,两位演员在片场甚至都避免交流,刻意保持着家庭冷暴力的温度,而一到镜头下,就会瞬间进入那对相互胶着却都走不出去的母女。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共同构成《春潮》中这种特殊的既有压制,又很激烈的张力。

尽管故事会让人感到憋闷,李亚平却不希望观众误读这部电影是在讲述怨恨。

“它其实是把这些怨恨和对抗撕开,会让一些人看到自己,至少你会知道世界上有人和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和经历,你们是可以去互相慰藉的。如果你感觉压在心中的一些东西能够化解,那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

李亚平说,为了能够去传达一些正向积极的温度和力量,影片在潜台词,在一些影像的调性,以及剪辑上,其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希望让人们虽看到残酷但能跨过去。

“当然,后来我们总结发现有一部分观众还是表示他们没看懂或者说不爱看这部电影,其实我们觉得一定程度上,这真的说明这些观众是很幸运的人,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2 “跳起来够着去做了这件事”

李亚平的爱美影视专注于内容开发与制作,出于对项目投资的责任,多数时候他们精密考量审慎判断,在对市场有把握的前提下才会启动项目,但他们也依然有一定预算,用来支持一些新生的、小体量的、作者型的导演和项目。

2016年,她收到了一份2000字的故事大纲,就是杨荔钠这个关于三代人的家庭故事。大纲尽管朴素,从中却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且故事的切入点又含有一些有意思的电影结构,她预判,这是一位带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对人生、社会、时代有思考,同时又有非常好的艺术风格的创作者。

在李亚平看来,《春潮》会是个很有分量的作品,于是打算用他们对作者型电影的高位预算,百万级,来进行支撑。

后来,杨荔钠将故事完整地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剧本。当故事越完整剧本越丰满,制作难度却更清晰地摆在了创作团队的眼前:拍摄体量会很大,可能会是四个小时的内容量;拍摄难度也很大,剧本中有许多偏意识流的画面,可能无法实拍,需要做特效,而这也是原本的预算所无法支撑的。

此外,现实性的难度还体现在,对表演者的要求。

“我们也找到了一些优秀的女演员,她们觉得剧本不错,但表演上的挑战和压力比较大,因为这里的女性角色都非常有力量,内心的跨度也很大,不一定能驾驭好。”李亚平向我们表示。

此时,一个机缘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视角。在影片的另一位制片人程青松将剧本发给郝蕾和金燕玲之后,两位女演员都对剧本表示出了认可和对角色的认同,快速的沟通后就敲定下了参演的意愿。

这给了李亚平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她和团队果断决定不再将这部作品作为小体量文艺片来制作,而是进行更大体量的、具备工业属性的制作。

于是,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组建了。监制之一廖庆松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与台湾新电影时期的每一位重要导演都合作过,被称为台湾新电影的“保姆”——事实上,李亚平也将他称为《春潮》的“保姆”,亲手为影片做了一版又一版的剪辑,不断进行各种平衡与取舍。另一位监制市山尚三,是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制片,同时也是海外发行领域的专家,为《春潮》积极推进海外展映和发行。摄影师则是《艋舺》、《武侠》等影片的摄影师包轩鸣,他用自己的技艺也帮助导演实现了许多意象上的打造,并令这部影片在去年的上影节获得最佳摄影奖。

有意思的是,影片完成后,导演杨荔钠对李亚平说,“或许我做不了那么文艺的,可能还是离通俗更近一些”——在更面向大众的创作和表达中,创作者也在发现更多的自我。

影视寒冬中,在难以获得外部投资支持的情况下,爱美影视硬是靠着自己其他商业片的利润,全力支持着《春潮》的制作,最终投入达到了1500万。

“对于没有太大市场企图的影片,这确实是我们第一次投入这么大体量,也是跳起来够着去做了这件事。客观来说,这样的投资行为其实是比较冒进、有风险的,一般都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最终的艺术创作是成功的,但确实这三年我们会有困难和压力。”李亚平坦言。这其间的平衡与调和,对于她和团队而言,也依然在探索。

3 “合适的时间,放大了我们当时做这件事的意义”

《春潮》原定于今年3月上映,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它与其他电影一样打乱了节奏。

李亚平告诉我们,在5月上线视频平台之前,制作团队也经历过许多的疑问与反复。

一方面,过去从没有过这样一部带着文艺、现实属性的影片,直接先在网上大规模播映。

另一方面他们会担心,如果观众无法沉浸,收看几分钟之后觉得节奏太慢或者太闷,就退出了该怎么办?

在反复的探讨和衡量中,团队想清楚了一些核心问题。从影片本质来说,《春潮》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而非视觉奇观——尽管如此,对影迷而言,无法在大银幕观赏仍旧是遗憾的,于是决定在网络点播后,李亚平心怀忐忑,与摄影师包轩鸣做了沟通,毕竟网络端可能无法凸显摄影师的努力与成效。

但另一方面,在院线,文艺片市场本来也是小众的,如果放在常规时期并不会在线下获得大规模的排片。而当下,在线上播映反而可能吸引关注,获得更多的观看。

当然,前提还是作品得抗打。

最终的热度证明了团队的勇气和判断。《春潮》自开播后,连续数日都位居豆瓣实时热门电影榜首位,在实时热门书影音榜单上也排在前三。而这样一部偏向小众的影片,至今(5月25日)也获得了超过17000人的打分,评分稳定在7.2分——这样的打分热度,甚至超过同期许多热播剧集。

“能够在这样特殊的时间点,以一部风格类型比较独特的作品去线上与观众进行连接,虽然有些意外,却也放大了我们当时做这件事的意义。”

同时别具意义的是,线上播映也刷新了李亚平及创作团队对网络观众的一些认知,“我们原来认为网上观影的观众可能更偏向娱乐性,其实结果证明并不存在这种绝对的局限,并且很多观众非常具有观赏水平”。

线上播映也并没有对《春潮》未来的院线展映产生限制性影响。李亚平告诉我们,他们与院线方的沟通依然通畅,彼此都有下一步合作的诚意。在判断疫情基本平稳结束后,《春潮》甚至有望作为先期支持影院复工的第一批内容产品进入院线,并尝试进行比较长周期的播映。

版式:王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