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纽约时报T杂志中文版】Loewe的虫洞开启者:Jonathan Anderson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纽约时报T杂志中文版】Loewe的虫洞开启者:Jonathan Anderson

作为最炙手可热年轻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说,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媒体的话语权应该回归到设计师的手上。

图片来源:《T》中文版 摄影:许闯

“在时装里,最大的障碍是我们对时尚的中产阶级化的视角。”Jonathan Anderson坐在Loewe总部个人办公室的灰色沙发上,平和而犀利地表达了他对当今时装产业的观察,他继续说道:“如今当人们尝试与时装产生关联时,人们只接触到了冰山一角,时装被约束至最底层的形式。”

手握Espresso的Anderson当天正在着手Loewe 2016春夏女装系列的试装(Fitting)工作,毕竟他要确保这场发布会将会是一场反中产阶级化的好戏。走进Loewe位于巴黎左岸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教堂对面的新总部,工作人员手提新一季的设计上下奔波于宏伟的石砌阶梯。虽然彼时才是早上10点钟,Loewe办公室的氛围已然火热。

Anderson有自己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便是马路对面教堂的双峰。房间中摆设的沙发非常眼熟,与其位于伦敦的个人品牌工作室中摆放着的沙发一模一样。“我家里也有一样的沙发,是从(东伦敦)Old Street一带的Curtain Road上的一家公司买来的,没记错的话是一家德国公司。”具体的品牌他也不太记得,他继续说道:“不喜欢在桌子上做事情。实体的桌子让我感觉我有一份很正经的工作。” 语落至此,他将半满的咖啡杯塞进了沙发坐垫的缝隙之中。看来在他的生活中,桌子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

自2013年9月开始担任路威酩轩集团(LVMH)旗下的西班牙皮具品牌Loewe的创意总监一职,Jonathan Anderson才开始逐渐使用这个区别于J. W. Anderson的名字出现在媒体面前。在此之前,人们习惯称他为J. W.,或者更为亲昵的J-Dubs。在他走马上任的同一年早些时候,路威酩轩收购了其同名品牌的少数股份。此举被认为是该集团布局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此后,他们在2014年举办了首届旨在发掘、帮扶年轻设计师的 LVMH大赛。Anderson与Fendi的Karl Lagerfeld、Louis Vuitton的Nicolas Ghesquière、Dior的Raf Simons等人一道担任该奖项总决赛的评委。而他,是众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Jonathan Anderson | 图片来源:《T》中文版、摄影:许闯

Anderson在创业之初接受英国版《Vogue》采访时,曾透露正是由于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马拉费尔特(Magherafelt)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让他对于出人头地有着强烈的执念。此外,他的父亲Willie Anderson是一位橄榄球第二排前锋,在1980年代中后期攀登上了职业的巅峰,27次入选爱尔兰国家队。此番伟迹,无形之中也给他施加了不少压力。

可他从来没有把竞技体育当做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初他反而想成为一名演员。长相俊美、身材修长的他的确在外貌上占了不少优势。“我从小就开始参与戏剧表演,甚至进入演艺学校就读。”Anderson说道,“我尝试过许多东西,但我最终放弃表演的原因是,你若知道你不能在这方面做得最好,那我宁可不做这件事。而我也意识到自己不是那行里最厉害的。”

对于时装设计师这份工作,他的想法也一样。“你必须成为最好的设计师,不然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儿呢?”决定转换人生跑道的他于13年前从北爱尔兰搬到英国伦敦,并前往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就读男装设计(因为只有该课程有多余的名额)。此前他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Studio Theatre磨练演技,后因学业受挫,他中途辍学并回到爱尔兰的高端百货Brown Thomas的男装部门打工赚钱,以弥补在美国读书期间花销太大的罪恶感。

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是他姣好的容貌,或许是他散发出的聪慧气息,或许是命运使然,又或者他处在三者交叠的集合,他在那里与Prada团队短暂的相遇成为了其时装生涯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彼时被誉为Prada女士“右手”的Manuela Pavesi对Anderson赏识有加。这直接让他在伦敦求学生涯刚开始时,便获得了Prada橱窗视觉陈列员的工作。而在此后为Prada工作的两年间,Anderson逐渐将自己对于时装的认识从设计本身拓展到了视觉陈列、店铺运营以及品牌建设之上。

也正是由于曾经的视觉陈列工作经历,Anderson非常重视品牌的视觉呈现与传达。在执掌Loewe的创意方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融汇“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路,联手Mathias Augustyniak 和Michael Amzalag创立的美术指导公司M/M(Paris)重新设计Loewe的品牌标志“Anagram”、全线产品包装以及店铺陈设。如今品牌使用的标志是M/M(Paris)在参考西班牙艺术家Vicente Vela上世纪70年代的初始设计阐发后所得。而品牌产品包装也随之简化,洁白的包装盒上仅剩“Anagram”的图案和Loewe的标示,简洁而摩登。

在店铺改造方面,Anderson上任后的首家新形象店面开在了奢侈品品牌在日本争夺的重地表参道。“店面的概念源自西班牙建筑师Javier Carvajal在60年代早期为Loewe进行的设计。”他说道,“而我的设想是把店面设计融入当地文化,而非全盘复制。每家店面都有其独特的气氛。”在日本,Loewe与滨田(Hamada)家族的第三代传人滨田友续(Tomoo Hamada)合作,该家族百年来在陶器制作上保留了极高的工艺水准。“我一直都认为中国和日本为先进的国家。原因在于相比起欧洲,艺术在那儿有更长足的发展历史。对我而言,在艺术、特别是陶器制作方面,他们达到的境界无与伦比。”Anderson说。

Anderson于2007年建立了自己的同名男装品牌J. W. Anderson,然后又在2010年推出了首个女装系列。凭借雌雄莫辩的设计风格、不按常理出牌的呈现方式以及难以叫人参透的灵感源泉,其个人品牌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很快被业界认定为是伦敦继Christopher Kane之后的又一设计“金童”。此后,其个人品牌还与Sunspel、Topshop、Versus推出过联名合作系列。这让他在不同族群中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

“我最喜欢的设计师之一是Helmut Lang,虽然他现在已不在这个行业里了。我觉得他对当代时装的影响巨大。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成功地贩售了概念,并让人为之着迷。” Anderson回忆起自己的职业偶像是如何影响他今日的一举一动。

Jonathan Anderson | 图片来源:《T》中文版、摄影:许闯

在接受时装产业新闻网站BoF时装评论的采访时,他亦强调,唯有创造“Cult”(让人崇拜的信仰),品牌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活化Loewe这个创立于1846年、拥有近160历史的西班牙皇室皮具品牌,他的任务就是让大众对新Loewe产生崇拜之情。“我觉得‘Cult’是通过创造让观众感到兴奋的衣服而产生的。每一季都该有鲜明的风格,不含糊。每一个系列都是独立的旅程。你会想要通过购买,以拥有每一个旅程的一小部分。就是这样。”他解释道。

如此看来,Loewe 2016春夏系列的“Cult”元素是“科技”与“未来”影响下的塑料与皮革。在新系列发布的前几天,Anderson在社交媒体上率先曝光了一张由摄影师Steven Meisel拍摄、模特Raquel Zimmermann演绎的2016春夏女装系列广告。“(这个广告)能让你意识到,塑料就是塑料,皮就是皮,这是时尚界的未来概念。”设计师解释道。

“当你在Loewe这样的公司中工作时,你能获得的科技方面的资源非常多。因此在我们的新系列中,我们探讨的是科技在未来的模样。” 他分享着新系列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像在参考设计档案时看见一条(印有加拿大鹅图案的)精致围巾,我们决定将这个图案从中抽出,并使用在新一季使用的化纤面料之上。”可以说,Anderson的设计手法也照应了Loewe品牌在包装上遵循的格言“过去、现在与未来”。他跳跃于一个品牌时间轴上的不同节点,跨时空地让孤点产生关联。回溯过去、探讨未来、把握现在。

在这层意义上,与其说他是品牌的创意总监,不如将他形容为开启品牌时空虫洞的开启者(恰好其设计的2016春夏男装系列中满是太空飞船)。“将时装向前推进很重要。唯有如此,人们才会开始将自己与一个品牌产生联系,并渴望拥有代表了时代精神的产品。这是时装存在的意义。艺术亦是如此,你需要反映你所处的时代精神。”他继续说道,“可我们在过去十几年内把时装秀的本质给遗忘了。时装秀之所以被称之为时装秀是因为它是场戏。这里是展示概念的舞台。假若我不展示概念,那我送下T台的就只是一大袋古董衣物。”

而对于行业中其他“酷”品牌都在专注打造品牌具体形象的这一潮流,诸如从头到脚Gucci的“书呆子气”女孩,抑或一身都是Louis Vuitton的“新系列”巴黎女性,Anderson对此并不感冒。“我不认为你可以描绘出一位具体的Loewe女士或男士形象。”他说道,“我甚至认为得先撇开品牌形象这个概念,并回到戏服(Costume)这概念。一个完整的秀场造型跟戏服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并不反对你从头到尾穿得跟秀场一样,这是个人的选择,但我绝不会强迫人们去这么干。不管效果极端与否,只要你穿戴一个完整的造型,那就意味着你并不忠于自己的风格。”

如今他感兴趣的是如何直接与消费者展开交流。他在社交媒体上十分活跃,每天平均花两小时在这上面。他说道:“我很享受这过程,因为它逾越了传统媒体这道坎儿。我更倾向直接的沟通方式,我可以随时分享我喜欢的事物、喜欢的店铺、喜欢的广告,甚至比其他媒体更迅速。这意味着我能轻易与位于利物浦、香港或意大利的用户展开沟通。同时他们也能参与到我的分享过程中,甚至质疑我。”

Jonathan Anderson | 图片来源:《T》中文版、摄影:许闯

因此,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Anderson觉得媒体的话语权应该回归到设计师的手上,而非让一众以评头论足谋生的时装评论家解构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已经失去了那批可以做出真正批评的观众。”他说道,“在对批评与艺术的感知上,我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不去质疑我们正在倾听的任何人。现在已不存在能够通过知识得以做出批评的概念。那些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即使在舞蹈或艺术、或其他任何能通过建设性批评来促使这个行业变得更好的领域中,我们已经不知道要如何清楚地表达。我们已然不渴望那一切。我们要的是当下拥有,不管是什么、形式为何。因此最终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或者舞者,都与观众处在同一个水平之上。”

在道出了这样一番宣言后,他总结道:“我在上一个系列中所尝试呈现的东西背后的概念是,观众从根本上来说,无法决定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在这种情况下,评论的立足点在哪里?评论员又怎么值得信赖?在当下这个社会之中,成为艺术家可以说是最糟糕的一件事。而谁都能成为评论员对全人类来说也是很不幸的一件事。作为设计师,你应当与评论员们保持距离。因此最终他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到开心,并在赚钱。真的,这才是头等大事。”

此时脸上浮现出一丝神秘笑意的Anderson显然非常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然而他也通晓如何献上一出欲擒故纵的游击战戏码。别忘了,当初他可立志成为一名演员。对于这个话题,他最后补充道:“一般来说,假如一个系列在展示当季太容易被解读,那你绝没有把本职工作做好。”(而这句话又印证了他之前说的:“你必须成为最好的设计师,不然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儿呢?”)

回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议题上,对于当下火热的可穿戴科技,他并不觉得这是拥抱未来的正确道路。时装设计至今或许还是个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然而“可穿戴科技缺乏时装承载的情感价值”,Anderson说道:“我觉得可穿戴科技更类似于电脑,它承载的是数据。时装跟数据是两码事。但若用科技来制作更好的面料,我完全赞成。我们在研发新系列时也做到了这点。像你看到的塑料裤子就完全不是通过人手缝制,而是通过声波技术实现无缝缝边。但用科技做一件衣服,我却不太相信。”

对于自己的未来,Anderson并没有完全放弃他的演艺梦想。“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凡事皆有可能。”他表示:“目前我有两份工作,可能未来哪一天我只有一份工作。然而两者间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因为我还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那倘若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自我,我现在31岁,每年推出10个不同的系列,并不断推出新产品。我要是可以这样持续下去,多做十年我也愿意。可我知道,创意是有保质期的。我会永远进行创作,但是否永远在时装领域中,我也不知道。”

视觉、造型:周翔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纽约时报T杂志中文版】Loewe的虫洞开启者:Jonathan Anderson

作为最炙手可热年轻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说,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媒体的话语权应该回归到设计师的手上。

图片来源:《T》中文版 摄影:许闯

“在时装里,最大的障碍是我们对时尚的中产阶级化的视角。”Jonathan Anderson坐在Loewe总部个人办公室的灰色沙发上,平和而犀利地表达了他对当今时装产业的观察,他继续说道:“如今当人们尝试与时装产生关联时,人们只接触到了冰山一角,时装被约束至最底层的形式。”

手握Espresso的Anderson当天正在着手Loewe 2016春夏女装系列的试装(Fitting)工作,毕竟他要确保这场发布会将会是一场反中产阶级化的好戏。走进Loewe位于巴黎左岸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教堂对面的新总部,工作人员手提新一季的设计上下奔波于宏伟的石砌阶梯。虽然彼时才是早上10点钟,Loewe办公室的氛围已然火热。

Anderson有自己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便是马路对面教堂的双峰。房间中摆设的沙发非常眼熟,与其位于伦敦的个人品牌工作室中摆放着的沙发一模一样。“我家里也有一样的沙发,是从(东伦敦)Old Street一带的Curtain Road上的一家公司买来的,没记错的话是一家德国公司。”具体的品牌他也不太记得,他继续说道:“不喜欢在桌子上做事情。实体的桌子让我感觉我有一份很正经的工作。” 语落至此,他将半满的咖啡杯塞进了沙发坐垫的缝隙之中。看来在他的生活中,桌子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

自2013年9月开始担任路威酩轩集团(LVMH)旗下的西班牙皮具品牌Loewe的创意总监一职,Jonathan Anderson才开始逐渐使用这个区别于J. W. Anderson的名字出现在媒体面前。在此之前,人们习惯称他为J. W.,或者更为亲昵的J-Dubs。在他走马上任的同一年早些时候,路威酩轩收购了其同名品牌的少数股份。此举被认为是该集团布局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此后,他们在2014年举办了首届旨在发掘、帮扶年轻设计师的 LVMH大赛。Anderson与Fendi的Karl Lagerfeld、Louis Vuitton的Nicolas Ghesquière、Dior的Raf Simons等人一道担任该奖项总决赛的评委。而他,是众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Jonathan Anderson | 图片来源:《T》中文版、摄影:许闯

Anderson在创业之初接受英国版《Vogue》采访时,曾透露正是由于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马拉费尔特(Magherafelt)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让他对于出人头地有着强烈的执念。此外,他的父亲Willie Anderson是一位橄榄球第二排前锋,在1980年代中后期攀登上了职业的巅峰,27次入选爱尔兰国家队。此番伟迹,无形之中也给他施加了不少压力。

可他从来没有把竞技体育当做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初他反而想成为一名演员。长相俊美、身材修长的他的确在外貌上占了不少优势。“我从小就开始参与戏剧表演,甚至进入演艺学校就读。”Anderson说道,“我尝试过许多东西,但我最终放弃表演的原因是,你若知道你不能在这方面做得最好,那我宁可不做这件事。而我也意识到自己不是那行里最厉害的。”

对于时装设计师这份工作,他的想法也一样。“你必须成为最好的设计师,不然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儿呢?”决定转换人生跑道的他于13年前从北爱尔兰搬到英国伦敦,并前往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就读男装设计(因为只有该课程有多余的名额)。此前他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Studio Theatre磨练演技,后因学业受挫,他中途辍学并回到爱尔兰的高端百货Brown Thomas的男装部门打工赚钱,以弥补在美国读书期间花销太大的罪恶感。

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是他姣好的容貌,或许是他散发出的聪慧气息,或许是命运使然,又或者他处在三者交叠的集合,他在那里与Prada团队短暂的相遇成为了其时装生涯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彼时被誉为Prada女士“右手”的Manuela Pavesi对Anderson赏识有加。这直接让他在伦敦求学生涯刚开始时,便获得了Prada橱窗视觉陈列员的工作。而在此后为Prada工作的两年间,Anderson逐渐将自己对于时装的认识从设计本身拓展到了视觉陈列、店铺运营以及品牌建设之上。

也正是由于曾经的视觉陈列工作经历,Anderson非常重视品牌的视觉呈现与传达。在执掌Loewe的创意方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融汇“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路,联手Mathias Augustyniak 和Michael Amzalag创立的美术指导公司M/M(Paris)重新设计Loewe的品牌标志“Anagram”、全线产品包装以及店铺陈设。如今品牌使用的标志是M/M(Paris)在参考西班牙艺术家Vicente Vela上世纪70年代的初始设计阐发后所得。而品牌产品包装也随之简化,洁白的包装盒上仅剩“Anagram”的图案和Loewe的标示,简洁而摩登。

在店铺改造方面,Anderson上任后的首家新形象店面开在了奢侈品品牌在日本争夺的重地表参道。“店面的概念源自西班牙建筑师Javier Carvajal在60年代早期为Loewe进行的设计。”他说道,“而我的设想是把店面设计融入当地文化,而非全盘复制。每家店面都有其独特的气氛。”在日本,Loewe与滨田(Hamada)家族的第三代传人滨田友续(Tomoo Hamada)合作,该家族百年来在陶器制作上保留了极高的工艺水准。“我一直都认为中国和日本为先进的国家。原因在于相比起欧洲,艺术在那儿有更长足的发展历史。对我而言,在艺术、特别是陶器制作方面,他们达到的境界无与伦比。”Anderson说。

Anderson于2007年建立了自己的同名男装品牌J. W. Anderson,然后又在2010年推出了首个女装系列。凭借雌雄莫辩的设计风格、不按常理出牌的呈现方式以及难以叫人参透的灵感源泉,其个人品牌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很快被业界认定为是伦敦继Christopher Kane之后的又一设计“金童”。此后,其个人品牌还与Sunspel、Topshop、Versus推出过联名合作系列。这让他在不同族群中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

“我最喜欢的设计师之一是Helmut Lang,虽然他现在已不在这个行业里了。我觉得他对当代时装的影响巨大。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成功地贩售了概念,并让人为之着迷。” Anderson回忆起自己的职业偶像是如何影响他今日的一举一动。

Jonathan Anderson | 图片来源:《T》中文版、摄影:许闯

在接受时装产业新闻网站BoF时装评论的采访时,他亦强调,唯有创造“Cult”(让人崇拜的信仰),品牌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活化Loewe这个创立于1846年、拥有近160历史的西班牙皇室皮具品牌,他的任务就是让大众对新Loewe产生崇拜之情。“我觉得‘Cult’是通过创造让观众感到兴奋的衣服而产生的。每一季都该有鲜明的风格,不含糊。每一个系列都是独立的旅程。你会想要通过购买,以拥有每一个旅程的一小部分。就是这样。”他解释道。

如此看来,Loewe 2016春夏系列的“Cult”元素是“科技”与“未来”影响下的塑料与皮革。在新系列发布的前几天,Anderson在社交媒体上率先曝光了一张由摄影师Steven Meisel拍摄、模特Raquel Zimmermann演绎的2016春夏女装系列广告。“(这个广告)能让你意识到,塑料就是塑料,皮就是皮,这是时尚界的未来概念。”设计师解释道。

“当你在Loewe这样的公司中工作时,你能获得的科技方面的资源非常多。因此在我们的新系列中,我们探讨的是科技在未来的模样。” 他分享着新系列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像在参考设计档案时看见一条(印有加拿大鹅图案的)精致围巾,我们决定将这个图案从中抽出,并使用在新一季使用的化纤面料之上。”可以说,Anderson的设计手法也照应了Loewe品牌在包装上遵循的格言“过去、现在与未来”。他跳跃于一个品牌时间轴上的不同节点,跨时空地让孤点产生关联。回溯过去、探讨未来、把握现在。

在这层意义上,与其说他是品牌的创意总监,不如将他形容为开启品牌时空虫洞的开启者(恰好其设计的2016春夏男装系列中满是太空飞船)。“将时装向前推进很重要。唯有如此,人们才会开始将自己与一个品牌产生联系,并渴望拥有代表了时代精神的产品。这是时装存在的意义。艺术亦是如此,你需要反映你所处的时代精神。”他继续说道,“可我们在过去十几年内把时装秀的本质给遗忘了。时装秀之所以被称之为时装秀是因为它是场戏。这里是展示概念的舞台。假若我不展示概念,那我送下T台的就只是一大袋古董衣物。”

而对于行业中其他“酷”品牌都在专注打造品牌具体形象的这一潮流,诸如从头到脚Gucci的“书呆子气”女孩,抑或一身都是Louis Vuitton的“新系列”巴黎女性,Anderson对此并不感冒。“我不认为你可以描绘出一位具体的Loewe女士或男士形象。”他说道,“我甚至认为得先撇开品牌形象这个概念,并回到戏服(Costume)这概念。一个完整的秀场造型跟戏服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并不反对你从头到尾穿得跟秀场一样,这是个人的选择,但我绝不会强迫人们去这么干。不管效果极端与否,只要你穿戴一个完整的造型,那就意味着你并不忠于自己的风格。”

如今他感兴趣的是如何直接与消费者展开交流。他在社交媒体上十分活跃,每天平均花两小时在这上面。他说道:“我很享受这过程,因为它逾越了传统媒体这道坎儿。我更倾向直接的沟通方式,我可以随时分享我喜欢的事物、喜欢的店铺、喜欢的广告,甚至比其他媒体更迅速。这意味着我能轻易与位于利物浦、香港或意大利的用户展开沟通。同时他们也能参与到我的分享过程中,甚至质疑我。”

Jonathan Anderson | 图片来源:《T》中文版、摄影:许闯

因此,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Anderson觉得媒体的话语权应该回归到设计师的手上,而非让一众以评头论足谋生的时装评论家解构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已经失去了那批可以做出真正批评的观众。”他说道,“在对批评与艺术的感知上,我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不去质疑我们正在倾听的任何人。现在已不存在能够通过知识得以做出批评的概念。那些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即使在舞蹈或艺术、或其他任何能通过建设性批评来促使这个行业变得更好的领域中,我们已经不知道要如何清楚地表达。我们已然不渴望那一切。我们要的是当下拥有,不管是什么、形式为何。因此最终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或者舞者,都与观众处在同一个水平之上。”

在道出了这样一番宣言后,他总结道:“我在上一个系列中所尝试呈现的东西背后的概念是,观众从根本上来说,无法决定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在这种情况下,评论的立足点在哪里?评论员又怎么值得信赖?在当下这个社会之中,成为艺术家可以说是最糟糕的一件事。而谁都能成为评论员对全人类来说也是很不幸的一件事。作为设计师,你应当与评论员们保持距离。因此最终他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到开心,并在赚钱。真的,这才是头等大事。”

此时脸上浮现出一丝神秘笑意的Anderson显然非常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然而他也通晓如何献上一出欲擒故纵的游击战戏码。别忘了,当初他可立志成为一名演员。对于这个话题,他最后补充道:“一般来说,假如一个系列在展示当季太容易被解读,那你绝没有把本职工作做好。”(而这句话又印证了他之前说的:“你必须成为最好的设计师,不然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儿呢?”)

回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议题上,对于当下火热的可穿戴科技,他并不觉得这是拥抱未来的正确道路。时装设计至今或许还是个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然而“可穿戴科技缺乏时装承载的情感价值”,Anderson说道:“我觉得可穿戴科技更类似于电脑,它承载的是数据。时装跟数据是两码事。但若用科技来制作更好的面料,我完全赞成。我们在研发新系列时也做到了这点。像你看到的塑料裤子就完全不是通过人手缝制,而是通过声波技术实现无缝缝边。但用科技做一件衣服,我却不太相信。”

对于自己的未来,Anderson并没有完全放弃他的演艺梦想。“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凡事皆有可能。”他表示:“目前我有两份工作,可能未来哪一天我只有一份工作。然而两者间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因为我还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那倘若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自我,我现在31岁,每年推出10个不同的系列,并不断推出新产品。我要是可以这样持续下去,多做十年我也愿意。可我知道,创意是有保质期的。我会永远进行创作,但是否永远在时装领域中,我也不知道。”

视觉、造型:周翔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