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集中供暖之争,争的不是模式,是这笔账到底怎么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集中供暖之争,争的不是模式,是这笔账到底怎么算

现在的供暖之争看似是南方、北方供暖方式之争,归根到底是对现有供暖现状的不信任。

11月15日开始,对于很多北方家庭来说,真正的冬天终于来了。15日北方集中供热开始,包括北京、河北、陕西、甘肃在内的多个北方省市开始供暖。随着而来的是,和很多年来一样,集中供暖迅速成为社会上讨论最热门的话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之前几年在步入集中供暖期这样的关键节点,大家讨论的更多的是“北方有集中供暖真幸福”、“南方人在家里冻成狗”,呼吁的民意风向也以“建议南方部分省份也开始集中供热”为主。但在今年完全反转了过来,在某门户网站相关文章下的讨论区,超过90%的南方网民反对南方也走集中供热这样的集约化道路。

集中供暖是中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供暖区和包邮区也成了中国发展历史中的新地标。有专家认为北方的集中供暖和南方的分散供暖模式之争,已经成为集中供暖问题的核心矛盾点。

但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不懂供暖,要么不懂民心。如果经济划算、有益环保、选择自由,谁不想享受暖和又方便的集中供暖?谁又想花几千块钱买个空调还要承受噪音与空调病?

集中供暖争的其实不是模式,而是目前集中供暖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环保问题。目前北方集中供暖采用的热源主要是火力发电,也就是烧煤,由于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缺乏风力、水力、大型核电等多样的电力结构。集中供暖在冬季大幅度加大了北方省市对于火力发电的需求,这也是北方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除了空气污染,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果集中供暖复制到南方,是不是也要将这样那样的污染复制过去,让南方人民呼吸在雾霾中?

再比如,经济划不划算的问题。南方和北方不同,气候环境比较复杂。同样是冬天,也许两广的还在穿短袖,江苏、上海的就已经穿棉袄了。目前北方采用的集中供暖模式是固定的天数,也就是前一年的11月15日开始,到次年的3月15日结束,为期4个月;按照供暖面积收费,不论供暖效果如何,每平米相同的价格;一家不缴费,往往一个单元、一整栋楼都停止供暖。也就是说,集中供暖的“集中”,有好处,坏处也不小。那将集中供暖复制到南方,怎么个供法?时间太长的话不需要,时间太短又对较冷的地方不公平。收费能不能按效果每家每户独立计费?让想使用集中供暖的有暖可供,让不想使用集中供暖的有拒绝的权利?

更为关键的是,集中供暖涉及现有房屋的改造,一旦实施,规模肯定是非常大的数量级。这笔钱谁来出?地方财政出钱还是用户购买?财政出钱涉不涉及贪污腐败和采购黑幕?是不是让地方财政又背上了一笔巨额的债务?

还有就是集中供暖的运营模式问题。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地区的国有集中供暖公司都在亏损,而为数不多外包出去的供暖公司在不保证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到盈利。而且虽然供暖公司都在亏损,但抢起供暖区域来说是非常激进的。越亏损越要做,这是为什么?除了政府对供暖公司的补贴以外,应该再没有其他合理靠谱的解释。如果集中供暖来到南方,怎么运营?还是由政府包办?就算政府包办能不能引入竞争?企业可不可以参与进去?甚至有没有更合理、更市场化的方式?

在笔者看来,集中供暖这个话题,社会争论的根本不是集中供暖方式到底好不好、到底应不应该引进,也不是北方的供暖方式有什么优势、南方的供暖方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而是集中供暖后,“集中”的这笔账究竟能不能算清楚的问题,是对供暖系统和政府的信任问题。在现有集中供暖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前提下,99%的南方人不同意、也不需要引入集中供暖。相反,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化解,那大多数南方人还是欢迎的。

先来看第一笔账,公司的账目明不明?供暖公司的问题在哪里?经营不善、账目不清、人员结构冗杂,经营动力不足。笔者认为,在供暖等社会民生方面,最好的运营方式就是引入社会资本,或者直接开放给企业运营。比如PPP模式,政府发放特许经营资格,由社会资本竞标运营,政府向运营公司收取一定的资格费用,或者干脆采取惩罚违规的方式收费,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运营公司包进括线路建设等成本可以通过贷款等多种方式获得,后期通过利润还贷,政府一旦发现运营企业资金出现问题、经营难以为继,或者供暖质量达不到标准,可以收回运营公司的供暖资格。对于采用清洁能源和工业余热的供暖企业,给予优先权和政策倾斜。

目前的供暖补贴如需继续存在,则应该从补贴企业改为补贴供暖用户的费用上,让在同样供暖效果的前提下,集中供暖费率和用电供暖费率相当。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对运营公司的制衡上。公司如何选择?经营如何监管?如何避免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补贴能不能发放得安心?笔者建议,从招标、发放特许经营资格到企业完成供暖,所有过程通过第三方审计等监督机构审计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样企业的账目才能明了。消费者对集中供暖谁在经营的问题就不会再有现在这么多的疑问。

再看第二笔账,消费者的账目明不明?集中供暖用户对供暖的最大抱怨就在于被捆绑——别人不缴费,你倒霉没暖供;供暖效果不同,大家缴的钱却一样,你觉得冷的不行,顶楼的人觉得还不错。这种问题搬到南方则会被放大,供暖时间、收费机制、自由选择等都是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按户收费、按实际使用收费。目前很多北方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供暖分户计量,也就是按用热量多少收取采暖费,用多少缴多少。

住户的改造费用可以通过经营企业建设、用户缴费租用的方式解决。这样下来,用户装不装、用不用、用多少的决定权,完全在用户手中。

集中供暖是民生工程,现在却有点“好心办坏事”的意思。现在的供暖之争看似是南方、北方供暖方式之争,归根到底是对现有供暖现状的不信任。账算清楚了,政府顺应了民意、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帐算不清楚,集中供暖得到的只有污染、黑幕、贪污、利益输送这种无尽的争议。每个城市集中供暖与否的决策过程听证程序透明、运营方式公开、收费合理、减少污染的集中供暖,市场没有反对的理由。

高顿财经,作者李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集中供暖之争,争的不是模式,是这笔账到底怎么算

现在的供暖之争看似是南方、北方供暖方式之争,归根到底是对现有供暖现状的不信任。

11月15日开始,对于很多北方家庭来说,真正的冬天终于来了。15日北方集中供热开始,包括北京、河北、陕西、甘肃在内的多个北方省市开始供暖。随着而来的是,和很多年来一样,集中供暖迅速成为社会上讨论最热门的话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之前几年在步入集中供暖期这样的关键节点,大家讨论的更多的是“北方有集中供暖真幸福”、“南方人在家里冻成狗”,呼吁的民意风向也以“建议南方部分省份也开始集中供热”为主。但在今年完全反转了过来,在某门户网站相关文章下的讨论区,超过90%的南方网民反对南方也走集中供热这样的集约化道路。

集中供暖是中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供暖区和包邮区也成了中国发展历史中的新地标。有专家认为北方的集中供暖和南方的分散供暖模式之争,已经成为集中供暖问题的核心矛盾点。

但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不懂供暖,要么不懂民心。如果经济划算、有益环保、选择自由,谁不想享受暖和又方便的集中供暖?谁又想花几千块钱买个空调还要承受噪音与空调病?

集中供暖争的其实不是模式,而是目前集中供暖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环保问题。目前北方集中供暖采用的热源主要是火力发电,也就是烧煤,由于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缺乏风力、水力、大型核电等多样的电力结构。集中供暖在冬季大幅度加大了北方省市对于火力发电的需求,这也是北方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除了空气污染,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果集中供暖复制到南方,是不是也要将这样那样的污染复制过去,让南方人民呼吸在雾霾中?

再比如,经济划不划算的问题。南方和北方不同,气候环境比较复杂。同样是冬天,也许两广的还在穿短袖,江苏、上海的就已经穿棉袄了。目前北方采用的集中供暖模式是固定的天数,也就是前一年的11月15日开始,到次年的3月15日结束,为期4个月;按照供暖面积收费,不论供暖效果如何,每平米相同的价格;一家不缴费,往往一个单元、一整栋楼都停止供暖。也就是说,集中供暖的“集中”,有好处,坏处也不小。那将集中供暖复制到南方,怎么个供法?时间太长的话不需要,时间太短又对较冷的地方不公平。收费能不能按效果每家每户独立计费?让想使用集中供暖的有暖可供,让不想使用集中供暖的有拒绝的权利?

更为关键的是,集中供暖涉及现有房屋的改造,一旦实施,规模肯定是非常大的数量级。这笔钱谁来出?地方财政出钱还是用户购买?财政出钱涉不涉及贪污腐败和采购黑幕?是不是让地方财政又背上了一笔巨额的债务?

还有就是集中供暖的运营模式问题。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地区的国有集中供暖公司都在亏损,而为数不多外包出去的供暖公司在不保证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到盈利。而且虽然供暖公司都在亏损,但抢起供暖区域来说是非常激进的。越亏损越要做,这是为什么?除了政府对供暖公司的补贴以外,应该再没有其他合理靠谱的解释。如果集中供暖来到南方,怎么运营?还是由政府包办?就算政府包办能不能引入竞争?企业可不可以参与进去?甚至有没有更合理、更市场化的方式?

在笔者看来,集中供暖这个话题,社会争论的根本不是集中供暖方式到底好不好、到底应不应该引进,也不是北方的供暖方式有什么优势、南方的供暖方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而是集中供暖后,“集中”的这笔账究竟能不能算清楚的问题,是对供暖系统和政府的信任问题。在现有集中供暖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前提下,99%的南方人不同意、也不需要引入集中供暖。相反,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化解,那大多数南方人还是欢迎的。

先来看第一笔账,公司的账目明不明?供暖公司的问题在哪里?经营不善、账目不清、人员结构冗杂,经营动力不足。笔者认为,在供暖等社会民生方面,最好的运营方式就是引入社会资本,或者直接开放给企业运营。比如PPP模式,政府发放特许经营资格,由社会资本竞标运营,政府向运营公司收取一定的资格费用,或者干脆采取惩罚违规的方式收费,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运营公司包进括线路建设等成本可以通过贷款等多种方式获得,后期通过利润还贷,政府一旦发现运营企业资金出现问题、经营难以为继,或者供暖质量达不到标准,可以收回运营公司的供暖资格。对于采用清洁能源和工业余热的供暖企业,给予优先权和政策倾斜。

目前的供暖补贴如需继续存在,则应该从补贴企业改为补贴供暖用户的费用上,让在同样供暖效果的前提下,集中供暖费率和用电供暖费率相当。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对运营公司的制衡上。公司如何选择?经营如何监管?如何避免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补贴能不能发放得安心?笔者建议,从招标、发放特许经营资格到企业完成供暖,所有过程通过第三方审计等监督机构审计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样企业的账目才能明了。消费者对集中供暖谁在经营的问题就不会再有现在这么多的疑问。

再看第二笔账,消费者的账目明不明?集中供暖用户对供暖的最大抱怨就在于被捆绑——别人不缴费,你倒霉没暖供;供暖效果不同,大家缴的钱却一样,你觉得冷的不行,顶楼的人觉得还不错。这种问题搬到南方则会被放大,供暖时间、收费机制、自由选择等都是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按户收费、按实际使用收费。目前很多北方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供暖分户计量,也就是按用热量多少收取采暖费,用多少缴多少。

住户的改造费用可以通过经营企业建设、用户缴费租用的方式解决。这样下来,用户装不装、用不用、用多少的决定权,完全在用户手中。

集中供暖是民生工程,现在却有点“好心办坏事”的意思。现在的供暖之争看似是南方、北方供暖方式之争,归根到底是对现有供暖现状的不信任。账算清楚了,政府顺应了民意、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帐算不清楚,集中供暖得到的只有污染、黑幕、贪污、利益输送这种无尽的争议。每个城市集中供暖与否的决策过程听证程序透明、运营方式公开、收费合理、减少污染的集中供暖,市场没有反对的理由。

高顿财经,作者李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