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G下的“未来工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G下的“未来工厂”

百年“中国制造”,正在5G的助力下,不断夯实新地基,向“中国智造”全面转型。

文丨万芳

编辑丨阑夕

新基建之风乍起,一夜之间,无人不识新基建。

实际上,新基建在产业中早已经开始密集部署。从2018年12月开始中央就进行新基建的密集部署,紧接着地方积极响应、企业主动投资、资本市场热捧,2020年伊始至今,新基建正式站上风口。

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对于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升级,原有的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高效运转需求,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疫情让新基建的呼声更高一筹,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培育新动能的需求则越高涨。传统“铁公基”曾在过去一个阶段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奇迹,在未来几十年,下一个奇迹则需要通过新基建所赋能的“中国智造”来实现,这也是新基建的最终目标。

放眼全球,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发展战略,都是围绕着用智能技术来升级制造业,帮助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来满足社会的下一个升级以及高效运转。对于中国来说,新基建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而新基建的落地则需要通过产业里的智能制造成果来体现。

5G的到来,相当于给新基建插上了速度的翅膀。尽管中国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产业升级,但苦于基础建设还未成熟,速度和效果较为缓慢。今年开始。5G让新基建全面提速,更让人期待近几年新基建可能带来的成绩。

1、中国企业如何铸造“中国智造”高楼

一百年时间,中国制造从单一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一次性打火机和代工的白球鞋走向了更高的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一则数据,山西祁县生产的玻璃酒具占全球产量的80%、江苏泰兴黄桥镇出产全世界60%的小提琴、全球将近一半的眼镜片来自江苏丹阳。《时代》周刊封面曾经焦虑地探讨“中国制造”——“中国义乌生产着全球超过六成的圣诞制品,可以说,没有中国,美国人连圣诞节都过不好。”

这种焦虑一直持续到2020年,持续到了新基建的出现,焦虑更加深了一步。中国制造已经进行了自我升级,开始向着“中国智造”转变。

以海尔为例,2019年海尔联合中国移动、华为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5G智慧工厂。通过5G网络+MEC(边缘计算),海尔中德冰箱工厂成功实现基于5G的机器视觉应用,实现了冰箱生产线上的门缝检测、OCR识别等应用场景。通过5G将工业相机拍摄的高清图像回传到部署在海尔工业园的MEC,由边缘侧的机器视觉应用进行图像分析,实现精确的产品缺陷检测,检测效率提升50%以上,缺陷检出率高达90%,产品质量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

几乎同一时间,格力电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5G+工业互联网”5G专网改造项目。通过和华为、广东联通的合作,建成并测试成功了国内首个基于MEC边缘云+智能制造领域5G SA切片的专网。

制造业的大型企业在垂直领域的成功实践,无疑也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制造升级注入一剂“强心剂”。海尔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结合5G网络+MEC(边缘计算),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该平台上实现基于5G的智能制造尝试,5G网络所带来的高带宽、低延时、安全网络等特性,能够有力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百年“中国制造”,正在5G的助力下,不断夯实新地基,向“中国智造”全面转型。

2、未来工厂的建立,离不开5G夯实地基

值得令人思考的是,这些制造大型企业在进行智能化升级时,都十分强调5G的使用。例如,海尔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5G、超高清视频、AI、云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场景中的应用愿景,值得保持长期关注。海尔也是中国最早开始5G实践的企业之一。

5G成为了智能制造转型的第一步,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制造业对5G的期待许久。

在目前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中,维持其基础性连接的主要模式,依然是有线光纤。有线的优势在于稳定,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布线困难就是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有一部分的制造车间会采用工业WIFI以及蓝牙、FRID等近距离无线技术,然而由于WIFI属于非授权频段,存在严重的互相干扰和信号不良等问题,而蓝牙、FRID等技术则存在距离过近、传输数据量偏小等问题。

稳定和可靠性,是所有制造业在提高效率时考虑的第一优先。5G在满足智能制造多样性网络网络需求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业内常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这就是目前真实发生在智能制造产业探索中的事情。

在格力建立了5G专网后,就实现了企业业务与公众用户业务物理隔离,确保了企业数据不出园区,保障生产数据安全和带宽资源独占、即用即有,确保企业网络畅通。此外,格力提供了一项数据也显示了5G在智能制造改造中的重要作用,格力园区内5G终端到企业内网的时延从原来的20ms降低到9ms,降低了55%。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安全可靠的网络;同时还降低了企业建网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满足了稳定的基础上,5G还能给予智能制造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海尔已经通过5G网络结合边缘计算,进行了机器视觉质量检测、AR辅助维修、生产环境安全行为识别、AGV小车智能导航等几类典型业务。

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传统AR眼镜通过WiFi连接,时延在100ms左右,而且信号不稳定,会造成很强的晕眩感。此外,数据需要在本地计算,导致AR眼镜偏重,而且每两个小时就要充电。5G的大带宽、低时延特性给技工带来了更好的AR体验,并且通过算力部署在边缘侧实现云化,让AR眼镜更轻量化。此外,运用AR眼镜,远程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实时辅助和指导现场技工的维修作业,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通过5G,“5G+智能设备”、“5G+机器视觉”、“5G+AR协作”等多场景变得更易得到,“中国智造”也正在从梦想走向实际。

3、智能工厂的“未来已来”

5G是新基建之首,更是蝴蝶效应的技术奇点。通过5G能够实现超高清视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些技术之间的互相补充,将补位商业应用的盲点。

这种融合本身以及与产业界的结合,无疑是一个缓慢且长远的过程,但这个结合在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最早到来。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中,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全球化课题和国家级战略课题,很多国家都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说法和定义或许有很多种,如中国“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平台”、美国“工业互联网计划”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更快地连接才能进行更高效和稳定的技术转型。这些制造的转型,也勾勒出了未来工厂的大致形态:以软件定义生产的方式,以消费者为导向,以按需定产的生式建立。

这些都离不开5G的基础支持能力。制造对无线通信网络的需求已经显现,5G网络可为高度模块化和柔性的生产系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通信保障。在2020年,随着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AI技术与行业深度结合以及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华为与业界普遍推崇的5G、云和AI技术融合发展和应用也将推动智能工厂时代逐步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G下的“未来工厂”

百年“中国制造”,正在5G的助力下,不断夯实新地基,向“中国智造”全面转型。

文丨万芳

编辑丨阑夕

新基建之风乍起,一夜之间,无人不识新基建。

实际上,新基建在产业中早已经开始密集部署。从2018年12月开始中央就进行新基建的密集部署,紧接着地方积极响应、企业主动投资、资本市场热捧,2020年伊始至今,新基建正式站上风口。

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对于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升级,原有的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高效运转需求,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疫情让新基建的呼声更高一筹,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培育新动能的需求则越高涨。传统“铁公基”曾在过去一个阶段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奇迹,在未来几十年,下一个奇迹则需要通过新基建所赋能的“中国智造”来实现,这也是新基建的最终目标。

放眼全球,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发展战略,都是围绕着用智能技术来升级制造业,帮助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来满足社会的下一个升级以及高效运转。对于中国来说,新基建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而新基建的落地则需要通过产业里的智能制造成果来体现。

5G的到来,相当于给新基建插上了速度的翅膀。尽管中国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产业升级,但苦于基础建设还未成熟,速度和效果较为缓慢。今年开始。5G让新基建全面提速,更让人期待近几年新基建可能带来的成绩。

1、中国企业如何铸造“中国智造”高楼

一百年时间,中国制造从单一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一次性打火机和代工的白球鞋走向了更高的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一则数据,山西祁县生产的玻璃酒具占全球产量的80%、江苏泰兴黄桥镇出产全世界60%的小提琴、全球将近一半的眼镜片来自江苏丹阳。《时代》周刊封面曾经焦虑地探讨“中国制造”——“中国义乌生产着全球超过六成的圣诞制品,可以说,没有中国,美国人连圣诞节都过不好。”

这种焦虑一直持续到2020年,持续到了新基建的出现,焦虑更加深了一步。中国制造已经进行了自我升级,开始向着“中国智造”转变。

以海尔为例,2019年海尔联合中国移动、华为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5G智慧工厂。通过5G网络+MEC(边缘计算),海尔中德冰箱工厂成功实现基于5G的机器视觉应用,实现了冰箱生产线上的门缝检测、OCR识别等应用场景。通过5G将工业相机拍摄的高清图像回传到部署在海尔工业园的MEC,由边缘侧的机器视觉应用进行图像分析,实现精确的产品缺陷检测,检测效率提升50%以上,缺陷检出率高达90%,产品质量和检测效率大幅提升。

几乎同一时间,格力电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5G+工业互联网”5G专网改造项目。通过和华为、广东联通的合作,建成并测试成功了国内首个基于MEC边缘云+智能制造领域5G SA切片的专网。

制造业的大型企业在垂直领域的成功实践,无疑也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制造升级注入一剂“强心剂”。海尔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结合5G网络+MEC(边缘计算),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该平台上实现基于5G的智能制造尝试,5G网络所带来的高带宽、低延时、安全网络等特性,能够有力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百年“中国制造”,正在5G的助力下,不断夯实新地基,向“中国智造”全面转型。

2、未来工厂的建立,离不开5G夯实地基

值得令人思考的是,这些制造大型企业在进行智能化升级时,都十分强调5G的使用。例如,海尔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5G、超高清视频、AI、云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场景中的应用愿景,值得保持长期关注。海尔也是中国最早开始5G实践的企业之一。

5G成为了智能制造转型的第一步,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制造业对5G的期待许久。

在目前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中,维持其基础性连接的主要模式,依然是有线光纤。有线的优势在于稳定,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布线困难就是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有一部分的制造车间会采用工业WIFI以及蓝牙、FRID等近距离无线技术,然而由于WIFI属于非授权频段,存在严重的互相干扰和信号不良等问题,而蓝牙、FRID等技术则存在距离过近、传输数据量偏小等问题。

稳定和可靠性,是所有制造业在提高效率时考虑的第一优先。5G在满足智能制造多样性网络网络需求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业内常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这就是目前真实发生在智能制造产业探索中的事情。

在格力建立了5G专网后,就实现了企业业务与公众用户业务物理隔离,确保了企业数据不出园区,保障生产数据安全和带宽资源独占、即用即有,确保企业网络畅通。此外,格力提供了一项数据也显示了5G在智能制造改造中的重要作用,格力园区内5G终端到企业内网的时延从原来的20ms降低到9ms,降低了55%。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安全可靠的网络;同时还降低了企业建网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满足了稳定的基础上,5G还能给予智能制造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海尔已经通过5G网络结合边缘计算,进行了机器视觉质量检测、AR辅助维修、生产环境安全行为识别、AGV小车智能导航等几类典型业务。

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传统AR眼镜通过WiFi连接,时延在100ms左右,而且信号不稳定,会造成很强的晕眩感。此外,数据需要在本地计算,导致AR眼镜偏重,而且每两个小时就要充电。5G的大带宽、低时延特性给技工带来了更好的AR体验,并且通过算力部署在边缘侧实现云化,让AR眼镜更轻量化。此外,运用AR眼镜,远程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实时辅助和指导现场技工的维修作业,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通过5G,“5G+智能设备”、“5G+机器视觉”、“5G+AR协作”等多场景变得更易得到,“中国智造”也正在从梦想走向实际。

3、智能工厂的“未来已来”

5G是新基建之首,更是蝴蝶效应的技术奇点。通过5G能够实现超高清视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些技术之间的互相补充,将补位商业应用的盲点。

这种融合本身以及与产业界的结合,无疑是一个缓慢且长远的过程,但这个结合在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最早到来。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中,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全球化课题和国家级战略课题,很多国家都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说法和定义或许有很多种,如中国“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平台”、美国“工业互联网计划”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更快地连接才能进行更高效和稳定的技术转型。这些制造的转型,也勾勒出了未来工厂的大致形态:以软件定义生产的方式,以消费者为导向,以按需定产的生式建立。

这些都离不开5G的基础支持能力。制造对无线通信网络的需求已经显现,5G网络可为高度模块化和柔性的生产系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通信保障。在2020年,随着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AI技术与行业深度结合以及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华为与业界普遍推崇的5G、云和AI技术融合发展和应用也将推动智能工厂时代逐步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