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数字货币魅力几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数字货币魅力几何?

央行数字货币将重构怎样的市场格局,人民币为何要主动升级,区块链技术又将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文|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刘玫

4月中旬,一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测试钱包的截图和数字货币将率先在苏州试点的消息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令中国货币数字的魅影逐渐浮出水面。分析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推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

随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外回应,网传的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不过,DC/EP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在业界看来,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法定数字货币将衍生出千亿增量的业务。央行数字货币将重构怎样的市场格局,人民币为何要主动升级,区块链技术又将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诸多问题待解。

1、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提速

央行虽然尚未明确数字货币的具体落地时间,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一新兴事物早已呼之欲出。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将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化的纸钞划上等号,如此理解不能说有错,但却并不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全部意义。那么,如何诠释DC/EP带来的世界呢?IMF对此的官方定义为“价值的数字表达”。业内人士总结道,央行数字货币包含三块“护身符”,即属于央行负债、具有国家信用、与法定货币等值。

这也就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是国家级层面的一项探索。事实上,DC/EP并非突发行为,它在决策层的宏观版图里早已酝酿多年。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随后,学界开始对其理论框架展开探讨。2016年开始,相关数字货币专利技术开始陆续就位,这一年直属于央行的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2017年,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明确表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打造数字央行。

近几年,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进程持续加快。2018年8月10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穆长春公开表态,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即将推出,并且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2020年1月,央行发布的《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中提及,2019年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家层面探索落地数字货币的核心考量因素是保护货币主权。其背后有两大时代背景。

首先是全球进入了非现金支付的高速发展期,无现金社会被广泛认为是时代的发展方向。独立支付业务运营商Worldpay曾在报告中预计,现金支付将日渐式微,到2022年,现金支付的使用占比将跌至第四位,低于借记卡、信用卡和数字钱包。对于亚太地区来说,数字钱包将成为替代现金支付的主要方式,预计到2022年,其在交易场景中的占比将达到42%。

其次,是来自于私人机构数字货币冲击波。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披露DC/EP试点进展的同天,Facebook发布了Libra白皮书2.0版,其架构改为锚定单一法币,并希望通过合规框架提高其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种种迹象来看,Libra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

中泰证券在报告中指出,现代货币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背后是信任机制,而大型的互联网平台有能力重塑这种“信任”。该机构认为,如果Libra发展顺利,Google、Amazon、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料将会跟进。

事实上,自从Facebook宣布发行数字货币Libra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池水便被搅动了。此前,Facebook曾表示,美元将占其一篮子货币的50%,并且其挂钩的篮子货币中并没有人民币。现如今其框架改变为锚定单一法币,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基本意味着装入的将是美元,进而会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其实不仅中国在推动数字货币的进程,放眼全球,根据中金公司的汇总,目前已有包括法国、韩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公布其央行数字货币测试计划或方案。今年1月,IMF也明确将数字货币列为2020年首要任务之一。另外,国际清算银行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成立央行小组,开展数字货币应用案例研发。今年2月,美国宣布正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但尚未决定是否推出数字美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公开表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竞争,或将发生在数字金融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许就是这场新竞争的终极战场。掌握了全球性的数字货币,就能很大程度上拥有全球支付与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2、区块链技术并非唯一选择

近期有消息称,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将在4月份完成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5月开始,其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这可谓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首个实际落地应用场景。一时之间,业内对于数字货币的讨论日趋白热化。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央行数字货币是它们的抢食者吗?而从货币的角度来说,面对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的账户范式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Token范式,央行数字货币将“解锁”哪种价值模式?

近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出面解惑,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三大主要特征: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除此之外,其还包括中心化管理、不可重复花费性等特点,总体而言,央行数字货币将从根本上坚持中心化,并进一步强化吞吐效率和安全性。

监管的一锤定音厘清了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乃至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之间的区别。针对前者,央行数字货币是一款具有央行信用的电子货币,可全面替代现金。也就是说,它是针对M0的替代,不涉及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而第三方支付对应的是M2,性质上是商业银行负债。针对后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徐远近期在网课中分析道,与比特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依赖政府信用、技术中性、可以调节、价值稳定、可控匿名。DC/EP属于货币范畴,具备“法偿性”,任何交易场景都必须无条件接收,而比特币属于数字资产。

不过,随着大规模商用的展开,未来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M1乃至M2仍是未知数。业内人士对本刊表示,因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后,M0将呈现出两种形态,央行数字货币M0和现金M0。假设期初的M0保持不变,央行数字货币增加多少,现金M0相应会减少。而随着现金M0的减少,如果货币乘数保持不变,那最终的M2将显著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外表示,央行在数字货币开发的过程中将保持技术中性,不对技术路线进行干预。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采取“赛马模式”,参与试点方自行选择场景和技术路线,如果试行效果好,不排除直接采用。

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并不是数字货币的唯一选择。分析人士指出,商业银行在设计和管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时可以选择基于传统账户体系或是采用区块链技术,基于移动支付工具或是电子支付工具。从所依托载体的角度来说,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可以绑定硬件,也可以绑定软件,可以独立设计一个App,也可以集成在其他App中。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数字货币概念股走强之时,其对于区块链板块的利好却较为有限。根据本刊统计,4月1-17日,数字货币概念个股平均涨幅约为14.99%,是同期区块链概念个股平均涨幅的2倍。

3、“技术赛马”料将渐酣

随着农行数字货币钱包测试链接的流出,央行数字货币的产业链变得逐渐清晰,分析人士开始为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进行画像。央行将以自研自控的方式守住数字人民币产业链入口,维护国家货币主权;商业银行将向公众“二次发行”数字货币,是产业链的核心。位于中游流通端的数字钱包是装载数字货币的工具,包含兑换、管理、查询以及钱包挂靠等主要功能,也支持扫码、汇款、碰一碰支付等多种交易方式。下游支付端则包括支付系统和机具等。

同时,央行数字货币产业链的投资路线图开始浮现:上游主要是基础技术行业,包括安全加密和网络安全领域,分析预计龙头加密企业有望合作参与;中游主要集中在银行的IT系统新建、改造和维护,包括银行核心系统和其他配套业务系统,业内预计这一领域将对于符合资质的银行IT服务商有条件开放;下游主要涉及支付服务商、金融机具服务商、钱包服务商。

从目前数字货币的入局者来看,主要集中在三大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通讯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和腾讯。此外,芯片、云服务、5G电子终端、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亦参与其中。

目前来看,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技术赛马路径之一是测试数字钱包。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表示,数字货币将给银行带来三套新增系统,包括核心系统即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商业银行数字货币钱包系统以及认证系统。而三大通讯运营商致力于将数字钱包与SIM卡结合。

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参与并非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钱包”属性,而是因为二者旗下均对接有银行机构的支付场景。穆长春曾在网课中表示:“目前支付宝、微信也使用人民币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

中信建投银行业报告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在互联网领域将重新再造一个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成为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子版本和互联网版本。互联网领域的金融业务将逐步增加而且交易行为将更加频繁,金融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在实体经济运行领域,基础货币和与此相伴而生的银行体系是整个现实金融体系的基石,从而也构建了诸多的金融业务类型,而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这种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子版本将同样成为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基石,构建起互联网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大提升互联网金融运营效率。

展望未来,华西证券报告认为,基于现金的替代价值可知,央行数字货币将在中长期创造269亿-1524亿元/年的市场增量。不过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对本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全面商用尚需时日。各地区、各家银行之间的场景尚在摸索之中,从试点到真正走向C端产生频发交易仍有待验证。

至于数字货币的风险方面,东吴证券认为,需要关注疫情导致央行数字货币进展不及预期。此外,由于我国现有支付生态成熟且较为方便,央行数字货币在推广成本、用户接受程度、系统改造等方面仍具有不确定性,后续推广应用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数字货币魅力几何?

央行数字货币将重构怎样的市场格局,人民币为何要主动升级,区块链技术又将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文|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刘玫

4月中旬,一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测试钱包的截图和数字货币将率先在苏州试点的消息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令中国货币数字的魅影逐渐浮出水面。分析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推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

随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外回应,网传的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不过,DC/EP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在业界看来,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法定数字货币将衍生出千亿增量的业务。央行数字货币将重构怎样的市场格局,人民币为何要主动升级,区块链技术又将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诸多问题待解。

1、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提速

央行虽然尚未明确数字货币的具体落地时间,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一新兴事物早已呼之欲出。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将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化的纸钞划上等号,如此理解不能说有错,但却并不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全部意义。那么,如何诠释DC/EP带来的世界呢?IMF对此的官方定义为“价值的数字表达”。业内人士总结道,央行数字货币包含三块“护身符”,即属于央行负债、具有国家信用、与法定货币等值。

这也就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是国家级层面的一项探索。事实上,DC/EP并非突发行为,它在决策层的宏观版图里早已酝酿多年。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随后,学界开始对其理论框架展开探讨。2016年开始,相关数字货币专利技术开始陆续就位,这一年直属于央行的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2017年,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明确表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打造数字央行。

近几年,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进程持续加快。2018年8月10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穆长春公开表态,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即将推出,并且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2020年1月,央行发布的《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中提及,2019年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家层面探索落地数字货币的核心考量因素是保护货币主权。其背后有两大时代背景。

首先是全球进入了非现金支付的高速发展期,无现金社会被广泛认为是时代的发展方向。独立支付业务运营商Worldpay曾在报告中预计,现金支付将日渐式微,到2022年,现金支付的使用占比将跌至第四位,低于借记卡、信用卡和数字钱包。对于亚太地区来说,数字钱包将成为替代现金支付的主要方式,预计到2022年,其在交易场景中的占比将达到42%。

其次,是来自于私人机构数字货币冲击波。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披露DC/EP试点进展的同天,Facebook发布了Libra白皮书2.0版,其架构改为锚定单一法币,并希望通过合规框架提高其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种种迹象来看,Libra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

中泰证券在报告中指出,现代货币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背后是信任机制,而大型的互联网平台有能力重塑这种“信任”。该机构认为,如果Libra发展顺利,Google、Amazon、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料将会跟进。

事实上,自从Facebook宣布发行数字货币Libra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池水便被搅动了。此前,Facebook曾表示,美元将占其一篮子货币的50%,并且其挂钩的篮子货币中并没有人民币。现如今其框架改变为锚定单一法币,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基本意味着装入的将是美元,进而会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其实不仅中国在推动数字货币的进程,放眼全球,根据中金公司的汇总,目前已有包括法国、韩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公布其央行数字货币测试计划或方案。今年1月,IMF也明确将数字货币列为2020年首要任务之一。另外,国际清算银行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成立央行小组,开展数字货币应用案例研发。今年2月,美国宣布正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但尚未决定是否推出数字美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公开表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竞争,或将发生在数字金融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许就是这场新竞争的终极战场。掌握了全球性的数字货币,就能很大程度上拥有全球支付与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2、区块链技术并非唯一选择

近期有消息称,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将在4月份完成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5月开始,其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这可谓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首个实际落地应用场景。一时之间,业内对于数字货币的讨论日趋白热化。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央行数字货币是它们的抢食者吗?而从货币的角度来说,面对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的账户范式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Token范式,央行数字货币将“解锁”哪种价值模式?

近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出面解惑,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三大主要特征: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除此之外,其还包括中心化管理、不可重复花费性等特点,总体而言,央行数字货币将从根本上坚持中心化,并进一步强化吞吐效率和安全性。

监管的一锤定音厘清了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乃至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之间的区别。针对前者,央行数字货币是一款具有央行信用的电子货币,可全面替代现金。也就是说,它是针对M0的替代,不涉及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而第三方支付对应的是M2,性质上是商业银行负债。针对后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徐远近期在网课中分析道,与比特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依赖政府信用、技术中性、可以调节、价值稳定、可控匿名。DC/EP属于货币范畴,具备“法偿性”,任何交易场景都必须无条件接收,而比特币属于数字资产。

不过,随着大规模商用的展开,未来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M1乃至M2仍是未知数。业内人士对本刊表示,因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后,M0将呈现出两种形态,央行数字货币M0和现金M0。假设期初的M0保持不变,央行数字货币增加多少,现金M0相应会减少。而随着现金M0的减少,如果货币乘数保持不变,那最终的M2将显著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外表示,央行在数字货币开发的过程中将保持技术中性,不对技术路线进行干预。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采取“赛马模式”,参与试点方自行选择场景和技术路线,如果试行效果好,不排除直接采用。

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并不是数字货币的唯一选择。分析人士指出,商业银行在设计和管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时可以选择基于传统账户体系或是采用区块链技术,基于移动支付工具或是电子支付工具。从所依托载体的角度来说,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可以绑定硬件,也可以绑定软件,可以独立设计一个App,也可以集成在其他App中。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数字货币概念股走强之时,其对于区块链板块的利好却较为有限。根据本刊统计,4月1-17日,数字货币概念个股平均涨幅约为14.99%,是同期区块链概念个股平均涨幅的2倍。

3、“技术赛马”料将渐酣

随着农行数字货币钱包测试链接的流出,央行数字货币的产业链变得逐渐清晰,分析人士开始为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进行画像。央行将以自研自控的方式守住数字人民币产业链入口,维护国家货币主权;商业银行将向公众“二次发行”数字货币,是产业链的核心。位于中游流通端的数字钱包是装载数字货币的工具,包含兑换、管理、查询以及钱包挂靠等主要功能,也支持扫码、汇款、碰一碰支付等多种交易方式。下游支付端则包括支付系统和机具等。

同时,央行数字货币产业链的投资路线图开始浮现:上游主要是基础技术行业,包括安全加密和网络安全领域,分析预计龙头加密企业有望合作参与;中游主要集中在银行的IT系统新建、改造和维护,包括银行核心系统和其他配套业务系统,业内预计这一领域将对于符合资质的银行IT服务商有条件开放;下游主要涉及支付服务商、金融机具服务商、钱包服务商。

从目前数字货币的入局者来看,主要集中在三大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通讯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和腾讯。此外,芯片、云服务、5G电子终端、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亦参与其中。

目前来看,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技术赛马路径之一是测试数字钱包。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表示,数字货币将给银行带来三套新增系统,包括核心系统即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商业银行数字货币钱包系统以及认证系统。而三大通讯运营商致力于将数字钱包与SIM卡结合。

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参与并非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钱包”属性,而是因为二者旗下均对接有银行机构的支付场景。穆长春曾在网课中表示:“目前支付宝、微信也使用人民币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

中信建投银行业报告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在互联网领域将重新再造一个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成为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子版本和互联网版本。互联网领域的金融业务将逐步增加而且交易行为将更加频繁,金融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在实体经济运行领域,基础货币和与此相伴而生的银行体系是整个现实金融体系的基石,从而也构建了诸多的金融业务类型,而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这种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子版本将同样成为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基石,构建起互联网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大提升互联网金融运营效率。

展望未来,华西证券报告认为,基于现金的替代价值可知,央行数字货币将在中长期创造269亿-1524亿元/年的市场增量。不过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对本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全面商用尚需时日。各地区、各家银行之间的场景尚在摸索之中,从试点到真正走向C端产生频发交易仍有待验证。

至于数字货币的风险方面,东吴证券认为,需要关注疫情导致央行数字货币进展不及预期。此外,由于我国现有支付生态成熟且较为方便,央行数字货币在推广成本、用户接受程度、系统改造等方面仍具有不确定性,后续推广应用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