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李世杰:贸易自由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关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李世杰:贸易自由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关键

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世杰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指出,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

图为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世杰

记者 | 樊旭 肖恩

据新华社6月1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根据方案,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过程监管为特征的贸易投资规则基本构建,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世杰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指出,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中国下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自由贸易措施将在这里逐步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制度。

“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海南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李世杰说。

他特别指出,海南自贸港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新高地,一定要探索实行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在这方面要学习新加坡“低税率、简税制”的经验。

他还表示,自贸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呈现完整、成熟的面貌可能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初期可能会从划片试点开始,允许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在特定的片区能实现自由流动,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保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很有可能率先试水。

以下是经界面新闻编辑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对海南来说,从自贸区跨越到自贸港,将有什么不同?

李世杰:从2018年自贸区开始建设至今,海南推出了六批制度创新71项政策,绝大部分都是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来做的。比如,涉及商事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等;涉及建筑图纸审查制度改革:2018年5月,海南省全面实施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将将原来由气象、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技术业务工作,全部交由已完全市场化的图审机构进行。这对于海南省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是有很大意义的。

很多人觉得海南要建设自贸港,是不是自贸试验区阶段就要和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不一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自贸试验区阶段主要是进行制度创新,并没有被赋予很明显的扩大开放权限。在自贸港建设阶段,才会推动包括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在内的自由贸易举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好海南自贸港未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是存在质的区别。实际上,自贸试验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外向型经济产业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贸试验区边界只是行政管理上的边界,而非海关监管边界;而自贸港的边界则是关境边界;因此海南自贸港将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探索实行“境内关外”,意味着海南会有一部分区域率先处于海关监管之外(自贸港开放区域会逐步扩大,从一开始特定区域逐步扩大到全岛),可以与全世界开展高度自由的经济活动。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在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开放的区域范围内将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高度自由。

界面新闻: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即,如何迈出第一步?

李世杰:虽然自贸港的未来蓝图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我们并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自贸港开放最终的范围是覆盖全岛,但并不意味着自贸港总体方案落地就实现;在自贸港建设初期阶段,“境内关外”的高度自由,应该是从洋浦等少数区域率先开始;海南目前各类风险防控能力还不是很强。以金融风险防控为例,海南省的金融安全防控能力相对薄弱,而金融风险的传导能力又非常强且迅速,如果一旦大面积实施金融开放(例如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可能会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当然,还有生物安全风险、数据流动风险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13”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海南自贸港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

在自贸港建设初期,我们是可以实现在若干特定片区(园区)内实现商品、人员、资金、信息等的自由流动。以我的预判来看,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保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是很有可能率先开放、实现“境内关外”的区域。

界面新闻:从目前的发展规划来看,海口和三亚在功能上有一定重合,如何看待这一点?

李世杰:开放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功能重合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总部经济,这两各地区都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部分条件,而企业总部究竟放在哪里,要由企业和投资者自行决定,由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做出判断;政府只宜通过规划引导,不能行政限制,更不能越厨代庖;如果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要求企业必须在指定地区落户,就是公权“越位“了,与自贸港的公平竞争市场制度,以及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方向相悖。

一般来说,企业把总部(或许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放在哪里,有其自身考量。对比海口和三亚,都有发展总部经济的不同特征和禀赋优势。海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三亚有天然的热带环境,有吸引欧洲、北美和俄罗斯等地区的自然资源。

具体到产业来讲,产业的集聚话也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海口正在建设临空经济区,那么和航空服务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就比较适合落地海口;而三亚是国家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从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研发等业务的企业就很容易在此集聚。

界面新闻:在产业发展方面会有哪些可以期待的转变?

李世杰:博鳌医疗先行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一直以来我国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周期都非常长,包括审批和数年临床检验等。等到这些进口产品历尽超长周期打入中国市场以后便会形成垄断,因而高价售卖现象。而在博鳌先行区范围内,进口特效药不需要经过国内临床试验过程,所节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概念,而可能是五年八年的时间。这样开发举措,目前在国内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另一个是离岛免税,它指的是一个产品从国外进入海南,在海南销售,享受一定的行邮税减免额度,比如说20%左右,但目前要求年度离岛免税限额不超过3万元。实际上,这个额度其实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根据这次公布的方案,离岛免税额度就有较大幅度提高,放宽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这实际上也是自贸港实现贸易自由的重要表征。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海南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

当然,自贸港两大政策基点,一个是贸易自由,即零关税或在特定区域内实现零关税,也不设置其他非关税壁垒。再有就是“低税率、简税制”的税制改革,这方面要学习并对标新加坡的税收制度。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新加坡2017年综合税负仅为20.3%,而同期的中国大陆企业总税率为67.3%。海南自贸港要是想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新高地,一定要借鉴新加坡的税制结构,探索实行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

界面新闻:海南自贸港会成为下一个香港吗?

李世杰:实际上,海南与香港还是有区别的。很多人都曾经提过海南自贸港要成为香港甚至超越香港,实际上这样说不太合适的。我注意到,党中央的相关文件里提到,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同样采用这一措辞的国家战略是粤港澳大湾区,这意味着自贸港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分,二者的在中央政府层面的定位和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不存在海南替代香港的说法和政策逻辑。

当然,海南也不可能复制香港模式。香港目前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而海南在很长时间范围内都不可能具备替代香港地位的禀赋条件。特别地,香港是靠转口贸易起家发展起来的,而党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海南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要发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因此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协同性要大于竞争性,甚至香港可以作为海南发展离岸贸易和高新技术的依托点之一。

界面新闻:海南的中部地区将如何融入自贸港建设中?

李世杰:在海南发展的总体区域规划中,中部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基本上是作为生态保护区域,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这些地方民生社会发展等问题,可以靠海南省财政统筹。真正以发展经济、扩大开放为主的还是沿海地区;同时相比而言,沿海区域更具备承载自贸港全方位开放的基础性条件,也容易形成一定的经济辐射力。所以,预计未来中部地区也不会大规模上项目、大面积搞开发;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开发项目,例如以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的项目为主,而绝不会把中部大面积的土地变成工业化或者产业化用地。

界面新闻:您对海南贸易港有什么期待?

李世杰:海南自贸港的前景无疑是灿烂的,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是中国下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但从短期内看,不要对自贸港眼前的政策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成长周期,海南自贸港呈现完整、成熟的面貌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中国特色自贸港,必会从有限区域探索,然后逐步开放、覆盖全岛,不断吸聚资本、人才等资源,逐步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开放新高地。短期内看,我估计未来三、五年之内,海南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李世杰:贸易自由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关键

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世杰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指出,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

图为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世杰

记者 | 樊旭 肖恩

据新华社6月1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根据方案,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过程监管为特征的贸易投资规则基本构建,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世杰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指出,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中国下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自由贸易措施将在这里逐步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制度。

“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海南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李世杰说。

他特别指出,海南自贸港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新高地,一定要探索实行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在这方面要学习新加坡“低税率、简税制”的经验。

他还表示,自贸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呈现完整、成熟的面貌可能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初期可能会从划片试点开始,允许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在特定的片区能实现自由流动,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保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很有可能率先试水。

以下是经界面新闻编辑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对海南来说,从自贸区跨越到自贸港,将有什么不同?

李世杰:从2018年自贸区开始建设至今,海南推出了六批制度创新71项政策,绝大部分都是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来做的。比如,涉及商事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等;涉及建筑图纸审查制度改革:2018年5月,海南省全面实施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将将原来由气象、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技术业务工作,全部交由已完全市场化的图审机构进行。这对于海南省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是有很大意义的。

很多人觉得海南要建设自贸港,是不是自贸试验区阶段就要和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不一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自贸试验区阶段主要是进行制度创新,并没有被赋予很明显的扩大开放权限。在自贸港建设阶段,才会推动包括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在内的自由贸易举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好海南自贸港未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是存在质的区别。实际上,自贸试验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外向型经济产业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贸试验区边界只是行政管理上的边界,而非海关监管边界;而自贸港的边界则是关境边界;因此海南自贸港将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探索实行“境内关外”,意味着海南会有一部分区域率先处于海关监管之外(自贸港开放区域会逐步扩大,从一开始特定区域逐步扩大到全岛),可以与全世界开展高度自由的经济活动。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在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开放的区域范围内将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高度自由。

界面新闻: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即,如何迈出第一步?

李世杰:虽然自贸港的未来蓝图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我们并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自贸港开放最终的范围是覆盖全岛,但并不意味着自贸港总体方案落地就实现;在自贸港建设初期阶段,“境内关外”的高度自由,应该是从洋浦等少数区域率先开始;海南目前各类风险防控能力还不是很强。以金融风险防控为例,海南省的金融安全防控能力相对薄弱,而金融风险的传导能力又非常强且迅速,如果一旦大面积实施金融开放(例如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可能会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当然,还有生物安全风险、数据流动风险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13”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海南自贸港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

在自贸港建设初期,我们是可以实现在若干特定片区(园区)内实现商品、人员、资金、信息等的自由流动。以我的预判来看,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保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是很有可能率先开放、实现“境内关外”的区域。

界面新闻:从目前的发展规划来看,海口和三亚在功能上有一定重合,如何看待这一点?

李世杰:开放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功能重合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总部经济,这两各地区都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部分条件,而企业总部究竟放在哪里,要由企业和投资者自行决定,由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做出判断;政府只宜通过规划引导,不能行政限制,更不能越厨代庖;如果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要求企业必须在指定地区落户,就是公权“越位“了,与自贸港的公平竞争市场制度,以及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方向相悖。

一般来说,企业把总部(或许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放在哪里,有其自身考量。对比海口和三亚,都有发展总部经济的不同特征和禀赋优势。海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三亚有天然的热带环境,有吸引欧洲、北美和俄罗斯等地区的自然资源。

具体到产业来讲,产业的集聚话也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海口正在建设临空经济区,那么和航空服务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就比较适合落地海口;而三亚是国家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从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研发等业务的企业就很容易在此集聚。

界面新闻:在产业发展方面会有哪些可以期待的转变?

李世杰:博鳌医疗先行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一直以来我国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周期都非常长,包括审批和数年临床检验等。等到这些进口产品历尽超长周期打入中国市场以后便会形成垄断,因而高价售卖现象。而在博鳌先行区范围内,进口特效药不需要经过国内临床试验过程,所节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概念,而可能是五年八年的时间。这样开发举措,目前在国内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另一个是离岛免税,它指的是一个产品从国外进入海南,在海南销售,享受一定的行邮税减免额度,比如说20%左右,但目前要求年度离岛免税限额不超过3万元。实际上,这个额度其实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根据这次公布的方案,离岛免税额度就有较大幅度提高,放宽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这实际上也是自贸港实现贸易自由的重要表征。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海南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

当然,自贸港两大政策基点,一个是贸易自由,即零关税或在特定区域内实现零关税,也不设置其他非关税壁垒。再有就是“低税率、简税制”的税制改革,这方面要学习并对标新加坡的税收制度。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新加坡2017年综合税负仅为20.3%,而同期的中国大陆企业总税率为67.3%。海南自贸港要是想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新高地,一定要借鉴新加坡的税制结构,探索实行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

界面新闻:海南自贸港会成为下一个香港吗?

李世杰:实际上,海南与香港还是有区别的。很多人都曾经提过海南自贸港要成为香港甚至超越香港,实际上这样说不太合适的。我注意到,党中央的相关文件里提到,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同样采用这一措辞的国家战略是粤港澳大湾区,这意味着自贸港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分,二者的在中央政府层面的定位和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不存在海南替代香港的说法和政策逻辑。

当然,海南也不可能复制香港模式。香港目前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而海南在很长时间范围内都不可能具备替代香港地位的禀赋条件。特别地,香港是靠转口贸易起家发展起来的,而党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海南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要发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因此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协同性要大于竞争性,甚至香港可以作为海南发展离岸贸易和高新技术的依托点之一。

界面新闻:海南的中部地区将如何融入自贸港建设中?

李世杰:在海南发展的总体区域规划中,中部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基本上是作为生态保护区域,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这些地方民生社会发展等问题,可以靠海南省财政统筹。真正以发展经济、扩大开放为主的还是沿海地区;同时相比而言,沿海区域更具备承载自贸港全方位开放的基础性条件,也容易形成一定的经济辐射力。所以,预计未来中部地区也不会大规模上项目、大面积搞开发;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开发项目,例如以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的项目为主,而绝不会把中部大面积的土地变成工业化或者产业化用地。

界面新闻:您对海南贸易港有什么期待?

李世杰:海南自贸港的前景无疑是灿烂的,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是中国下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但从短期内看,不要对自贸港眼前的政策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成长周期,海南自贸港呈现完整、成熟的面貌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中国特色自贸港,必会从有限区域探索,然后逐步开放、覆盖全岛,不断吸聚资本、人才等资源,逐步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开放新高地。短期内看,我估计未来三、五年之内,海南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