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医院“吊瓶班”引争议:要不要取消门诊输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医院“吊瓶班”引争议:要不要取消门诊输液?

截至目前,“取消门诊输液”尚未在全国医院形成共识,但多地已在积极探索。

11月18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儿科门诊“吊瓶班”座位供不应求的消息,引发业内外聚焦与热吵。

“我们也只能尽量把条件搞好点。”该院区儿科主任边俊梅显得很无奈,她也不提倡学生放学后一边打针一边做作业,生病期间应该多休息。另外,该院妇儿科护士长梁敏介绍,当时儿科输液的孩子年龄各异,一些患儿学业压力较大,可能只能带病做作业。

网络舆论反对儿童边输液边做作业之外的一个争议在于,患儿是否逢病必输液?该如何规避感染?带着疑问,健康界访问相关专家,听他们各抒己见。

边学习边输液,有必要么?

“关键是输液的必要性!可能过度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认可医院向孩子提供桌椅的人性化服务之余,也认为这不是一种应该提倡的现象,“那些边吊瓶边可以正常学习的孩子,可能病情不太重,为什么要吊瓶呢?”

在北京朝阳医院门诊部主任吴家峰看来,是否有必要输液,需要从根源上进行分析。据其介绍,北京市现在很多医院开展处方点评,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都会参与其中。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诊断结合用药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药剂师则针对选择用药的途径给出一个相应评价。

其实,几位受访者各有见解,但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孩子患病期间,应该以休息为主,做作业是很大的脑力和体力支出,不利于疾病康复。

“就儿童打吊瓶多的问题也需要注意,很多孩子不是必须打吊瓶的!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很多家长认为不打吊瓶不是治疗,还来医院干啥?!”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医务部主任张晓纲直言,目前导致过度治疗的因素有很多。

当然,张晓纲也指出,医院积极提供服务的思路和方向值得肯定。“医院在这个事情上,肯定不是为了谋利,因为付出的成本和资源更大,远远大于收获,更多的是为了拉进医患关系,便民服务的一个好举措,追求社会效益。”

对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患关系办公室主任樊荣表示认同。他作为致力处理医患关系的协调人,觉得人文关怀本身就有助于缓解医患关系,也会改善患者体验。尽管如此,他还是提倡减少输液,能口服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这才是减少儿童负担的最好方式。

至于到底该不该输液的问题,黄国英提出两点建议:一、严格掌握吊瓶指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吊瓶;二、因病情严重而吊瓶的孩子,必然更加需要休息,如果补课也应该在输液完成后根据身体情况再定。

如何避免感染?

输液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控制感染。与坐在输液椅上输液不同,输液时坐在桌旁阅读或做作业,无形中会让患儿接触更多的物品,增加了感染概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儿童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兼儿科医生告诉健康界,这一举措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交叉感染机会。严格地讲,不同病种的患儿应有独立的输液区。比如,同样是输液,感冒、肺炎和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就不应该在一起。另外,这样也容易感染其他健康的同学。

与此观点类似,北京地坛医院感控中心主任蒋荣猛分析称,通风好最要紧,应避免不同感染的患者在一起输液。他还认为,输液室只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在哪里输液,躺着还是坐着都不重要。可是,国内不少医院的输液环境并未完全达到标准。

综上所言,按病种分区、保持输液区通风、注意消毒,是门诊输液过程中预防感染的三大有效措施。

取消门诊输液?

2014年,安徽省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名单,迅速传遍全国。近日,江苏省发布《转发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再次引爆“取消门诊输液”这个话题。

其实,围绕取消门诊输液的讨论从未停止。

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据北京晨报此前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截至目前,“取消门诊输液”尚未在全国医院形成共识,但多地已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还需要专家认证。”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工作人员曾透露,具体措施是否与江苏类似暂不明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浙江病人今后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挂吊瓶了。

同样,海南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近日也公开表示,目前没有像安徽、江苏那样出台“取消门诊输液”的地方政策,但已确定将组织专家商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医院“吊瓶班”引争议:要不要取消门诊输液?

截至目前,“取消门诊输液”尚未在全国医院形成共识,但多地已在积极探索。

11月18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儿科门诊“吊瓶班”座位供不应求的消息,引发业内外聚焦与热吵。

“我们也只能尽量把条件搞好点。”该院区儿科主任边俊梅显得很无奈,她也不提倡学生放学后一边打针一边做作业,生病期间应该多休息。另外,该院妇儿科护士长梁敏介绍,当时儿科输液的孩子年龄各异,一些患儿学业压力较大,可能只能带病做作业。

网络舆论反对儿童边输液边做作业之外的一个争议在于,患儿是否逢病必输液?该如何规避感染?带着疑问,健康界访问相关专家,听他们各抒己见。

边学习边输液,有必要么?

“关键是输液的必要性!可能过度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认可医院向孩子提供桌椅的人性化服务之余,也认为这不是一种应该提倡的现象,“那些边吊瓶边可以正常学习的孩子,可能病情不太重,为什么要吊瓶呢?”

在北京朝阳医院门诊部主任吴家峰看来,是否有必要输液,需要从根源上进行分析。据其介绍,北京市现在很多医院开展处方点评,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都会参与其中。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诊断结合用药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药剂师则针对选择用药的途径给出一个相应评价。

其实,几位受访者各有见解,但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孩子患病期间,应该以休息为主,做作业是很大的脑力和体力支出,不利于疾病康复。

“就儿童打吊瓶多的问题也需要注意,很多孩子不是必须打吊瓶的!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很多家长认为不打吊瓶不是治疗,还来医院干啥?!”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医务部主任张晓纲直言,目前导致过度治疗的因素有很多。

当然,张晓纲也指出,医院积极提供服务的思路和方向值得肯定。“医院在这个事情上,肯定不是为了谋利,因为付出的成本和资源更大,远远大于收获,更多的是为了拉进医患关系,便民服务的一个好举措,追求社会效益。”

对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患关系办公室主任樊荣表示认同。他作为致力处理医患关系的协调人,觉得人文关怀本身就有助于缓解医患关系,也会改善患者体验。尽管如此,他还是提倡减少输液,能口服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这才是减少儿童负担的最好方式。

至于到底该不该输液的问题,黄国英提出两点建议:一、严格掌握吊瓶指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吊瓶;二、因病情严重而吊瓶的孩子,必然更加需要休息,如果补课也应该在输液完成后根据身体情况再定。

如何避免感染?

输液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控制感染。与坐在输液椅上输液不同,输液时坐在桌旁阅读或做作业,无形中会让患儿接触更多的物品,增加了感染概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儿童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兼儿科医生告诉健康界,这一举措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交叉感染机会。严格地讲,不同病种的患儿应有独立的输液区。比如,同样是输液,感冒、肺炎和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就不应该在一起。另外,这样也容易感染其他健康的同学。

与此观点类似,北京地坛医院感控中心主任蒋荣猛分析称,通风好最要紧,应避免不同感染的患者在一起输液。他还认为,输液室只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在哪里输液,躺着还是坐着都不重要。可是,国内不少医院的输液环境并未完全达到标准。

综上所言,按病种分区、保持输液区通风、注意消毒,是门诊输液过程中预防感染的三大有效措施。

取消门诊输液?

2014年,安徽省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名单,迅速传遍全国。近日,江苏省发布《转发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再次引爆“取消门诊输液”这个话题。

其实,围绕取消门诊输液的讨论从未停止。

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据北京晨报此前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截至目前,“取消门诊输液”尚未在全国医院形成共识,但多地已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还需要专家认证。”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工作人员曾透露,具体措施是否与江苏类似暂不明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浙江病人今后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挂吊瓶了。

同样,海南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近日也公开表示,目前没有像安徽、江苏那样出台“取消门诊输液”的地方政策,但已确定将组织专家商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