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地方政府撤县设区出现“井喷” 专家称不能盲目申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地方政府撤县设区出现“井喷” 专家称不能盲目申报

随着密云县、延庆县改为北京市辖区后,北京迎来了“无县时代”。而近年来,国内省份申报撤县设区出现“井喷”的迹象,专家分析称,不能盲目申报撤县设区,应考虑地方经济情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对外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密云县、延庆县,设立密云区、延庆区。随着北京最后两个县改为市辖区,北京正式进入“无县时代”。

今年8月份以来,除了北京之外,经国务院批复的撤县(市)设区(下称“撤县设区”)案例不在少数。如8月份,江西省撤销新建县,设立南昌市新建区,同一个月,浙江省洞头县、河北省抚宁县,也均获批撤县设区。

9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静海县、宁河县,设立静海区、宁河区。10月份,国务院同意撤销陕西省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据民政部统计,近5年国务院共批准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46件。而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近两年撤县设区的案例便超过20个,多于以往其他时期。

近两年的中国,正处于撤县设市的高潮期,在市辖区增加的同时,县级市也在逐步减少。民政部另一项数据显示,全国市辖区数量由2000年的787个增至2014年的897个,而县级市从400个下降到361个。

在申报流程上,撤市设区有严格的程序,须地级市提请并经省、市政府同意,最后经过民政部和国务院同意,以及经实地考察方能批准。有专家分析,近几年由于国家发展战略调整、重视城市化等原因,国务院放低了撤县设区的门槛,于是一批县改区才“冒”出来。

在中国的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和佛山六市已无县级市,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近年来申报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件数也高于以往。

按照中国的行政级别制度,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副省级市,撤县设区后行政级别将提高半级,普通地级市则不变,原来的县市属处级行政单位,撤县设区之后还是处级。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只有55%,城市化的提高空间仍很多。撤县设区后,地级市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扩大城市的规模,如曾经的顺德市、南海市改为佛山市的市辖区后,使佛山的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对于原本的县来说,县财政、土地、开发等权限被收归地级市政府,原来的自主决策权被极大地削弱。

近几年,为何撤县设区一直高“温”不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原副会长牛凤瑞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地级市希望通过撤县设区来扩权,吸收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一些县市希望成为大城市的市辖区后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牛凤瑞表示,不同的撤县设区案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果地级市的公共财力比较强,对市辖区的发展便比较有利,市辖区更容易获得较多的财政补助或项目,且市民的公共服务将得到提高。

不过,如果地级市财政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仍处于一个聚集的阶段,撤县设区后不利于相应县的发展。因为县市在经济发展上能够自主进行内部资源整合,但撤县设区后资源的支配权被削弱了,容易导致为了地级市的整体经济发展而拖累自身的现象。

此前,由中山大学两位教授完成的论文《中国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显示,撤县设区对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在行政区划调整第五年后,其作用力就基本消失。

对于近几年国内撤县设区出现“井喷”的迹象,牛凤瑞认为不能盲目申报。“我走访过一些县市,地域广阔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几十万人的县城完全可以实现自我内部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但撤县设区后,地方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缺失了原来的优势。”牛凤瑞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地方政府撤县设区出现“井喷” 专家称不能盲目申报

随着密云县、延庆县改为北京市辖区后,北京迎来了“无县时代”。而近年来,国内省份申报撤县设区出现“井喷”的迹象,专家分析称,不能盲目申报撤县设区,应考虑地方经济情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对外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密云县、延庆县,设立密云区、延庆区。随着北京最后两个县改为市辖区,北京正式进入“无县时代”。

今年8月份以来,除了北京之外,经国务院批复的撤县(市)设区(下称“撤县设区”)案例不在少数。如8月份,江西省撤销新建县,设立南昌市新建区,同一个月,浙江省洞头县、河北省抚宁县,也均获批撤县设区。

9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静海县、宁河县,设立静海区、宁河区。10月份,国务院同意撤销陕西省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据民政部统计,近5年国务院共批准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46件。而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近两年撤县设区的案例便超过20个,多于以往其他时期。

近两年的中国,正处于撤县设市的高潮期,在市辖区增加的同时,县级市也在逐步减少。民政部另一项数据显示,全国市辖区数量由2000年的787个增至2014年的897个,而县级市从400个下降到361个。

在申报流程上,撤市设区有严格的程序,须地级市提请并经省、市政府同意,最后经过民政部和国务院同意,以及经实地考察方能批准。有专家分析,近几年由于国家发展战略调整、重视城市化等原因,国务院放低了撤县设区的门槛,于是一批县改区才“冒”出来。

在中国的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和佛山六市已无县级市,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近年来申报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件数也高于以往。

按照中国的行政级别制度,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副省级市,撤县设区后行政级别将提高半级,普通地级市则不变,原来的县市属处级行政单位,撤县设区之后还是处级。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只有55%,城市化的提高空间仍很多。撤县设区后,地级市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扩大城市的规模,如曾经的顺德市、南海市改为佛山市的市辖区后,使佛山的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对于原本的县来说,县财政、土地、开发等权限被收归地级市政府,原来的自主决策权被极大地削弱。

近几年,为何撤县设区一直高“温”不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原副会长牛凤瑞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地级市希望通过撤县设区来扩权,吸收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一些县市希望成为大城市的市辖区后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牛凤瑞表示,不同的撤县设区案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果地级市的公共财力比较强,对市辖区的发展便比较有利,市辖区更容易获得较多的财政补助或项目,且市民的公共服务将得到提高。

不过,如果地级市财政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仍处于一个聚集的阶段,撤县设区后不利于相应县的发展。因为县市在经济发展上能够自主进行内部资源整合,但撤县设区后资源的支配权被削弱了,容易导致为了地级市的整体经济发展而拖累自身的现象。

此前,由中山大学两位教授完成的论文《中国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显示,撤县设区对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在行政区划调整第五年后,其作用力就基本消失。

对于近几年国内撤县设区出现“井喷”的迹象,牛凤瑞认为不能盲目申报。“我走访过一些县市,地域广阔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几十万人的县城完全可以实现自我内部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但撤县设区后,地方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缺失了原来的优势。”牛凤瑞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